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5986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的是,金属组件——例如片材、板材、半成品或类似物——为了调整其硬度和/或强度要经受热处理过程。因此,为了制造机动车辆的车身组件——例如A柱和B柱、车门中的侧冲压保护支撑件窗台、框架部件、保险杠固定器顶部和底部的横向支撑件、前后纵向支撑件——已知的是,其要在一组件,特别是钢片材或板材的基础上进行制造,其中,被均匀预涂覆的组件首先在炉中加热,并随后在挤压工具中以期望的形状成形和硬化。此外,挤压工具在挤压过程中被相应地冷却。该制造方式也被称为加压硬化

为了执行满足汽车工业的流水作业周期时间的要求(Taktzeitanforderung)的、尽可能有效的热处理过程,热处理线路由流通炉(Durchlaufofen),特别是辊底式炉(Rollenherdofen)和在其下游设置的加压硬化工具所建立。在从流通炉直至加压硬化工具的路径上,待硬化的组件通常至少具有其温度在奥氏体化温度(Austenitisierungstemperatur)以上的部分区域。因此对输送设备——该输送设备用于将组件从流通炉朝着加压硬化工具引导——提出了高的温度要求。特别地,为了将组件从流通炉直接提取出来而建立输送设备,该输送设备具有多个钢辊,这些钢辊定义了用于被加热的组件的输送面,并且使得有可能将被加热的组件在流通方向(Durchlaufrichtung)上从流通炉完全传送出来。相应的输送设备也被称为所谓的提取辊通道(Entnahmerollgang)。

为了将被加热的组件从输送设备送至加压硬化工具,已提出了(自动的)抓钳(Greifer),该抓钳抓起位于输送设备上的、被加热的组件,并且将其置于加压硬化工具中。由此通常会有以下问题,即不可实现在抓钳的抓取工具与被加热的组件之间大面积的导热接触,因为此类接触会导致在组件表面上不期望的温度降低,该温度降低可在离开加压硬化工具的、被硬化的组件上识别出来。因此,提出了一种能够包围被加热的组件棱边(Bauteilkanten)的抓钳,由此避免在组件的顶侧或底侧上的大面积接触。

为了能够实现此类对组件棱边的包围,组件必须首先从输送面送至位于较高位置处的、与辊有间隔的移除面,因为若非如此,输送设备的辊通常会在抓取工具的线路上。由此会产生以下问题,即在流通炉中被加热并且要借助于输送设备输送的组件并不总是有相同的尺寸,从而对要用于将组件从输送面送至移除面的工具而言提出了相对高的要求。就这一点而言要注意的是,相应的工具不应提供用于所述组件的、过小的支承面原因在于若非如此,通常相对薄壁的且被加热的组件可能产生不期望出现的弯曲另外要注意的是,出于上述原因,要避免在工具和组件之间过大的、导热的接触面。

如前所述,用于将被加热的组件从输送面送至移除面的工具应当是尽量能够与不同的组件,特别是与不同的组件长度和/或组件宽度相匹配的。此处,还要考虑流水作业周期时间的高要求,从而使得对于工具而言,任何必需的转换时间都应当是尽可能短的。



技术实现要素:

由此出发,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至少部分地解决关于现有技术所描述的问题。特别地,应当给出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设备和方法,以及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设备的用途,其允许实现组件的单独输送和尽可能短的转换时间。而且,设备应当能够使用在高的(组件)温度下。

该任务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来解决。这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其它有利设计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中给出。应当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被单独实现的特征能够以任意的、在技术上有意义的方式彼此相结合,并且定义本实用新型的其它设计方案。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给出的特征将在说明书中进行更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其中,展示了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设计方案。

一种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至少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至少一个支架,其中,该支架定义了一输送面,在该输送面上可输送组件,

-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被设计和配置成,使得组件从输送面升高至移除面,其中,升降装置被设置成在垂直方向上看至少部分位于输送面以下,

其中,升降装置具有带第一接触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单元和带第二接触单元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元件,其中,第一和第二接触元件被设计和配置成接触至少一个组件底侧的至少一个部分区域,其中,第一接触单元和第二接触单元彼此机械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接触单元和第二接触单元(总是)能够彼此同步升高,其中,第二接触单元可与第一接触单元无关地(自动)控制,从而使得第一接触元件可升高至第一平面,并且第二接触元件可升高至与第一平面不同的第二平面。

前述设备有利地用于输送至少一个在(流通)炉中,特别是辊底式炉中,优选至少在部分区域被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的金属组件(更确切是钢组件)。有利地,用于输送至少一个金属组件(更确切是钢组件)的设备被设计和配置成,所述组件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具有硬化温度或成形温度和/或(对于钢组件)在AC1或AC3温度以上的温度。AC1温度是如下温度,即被加热时在该温度开始形成奥氏体(Austenit)。AC3温度在AC1温度以上,并且是如下温度,即对于一加热过程而言在该温度结束铁素体到奥氏体的转变。特别优选地,用于输送至少一个金属组件(更确切是钢组件)的设备被设计和配置成,所述组件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具有7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或者甚至是840℃以上的温度。

前述设备优选配有(流通)炉,特别是辊底式炉,其中,该设备特别被设计和配置成直接设置和/或连接到炉的炉出口处。在流通方向和/或输送方向上看,该设备可优选地(直接)设置在炉,特别是流通炉(例如辊底式炉)下游处,更确切是被(直接)设置在炉,特别是流通炉(例如辊底式炉)下游处。在一个示例性的热成形线路中,此处前述的设备例如被设置在炉和加压硬化工具之间。优选地,该设备被设计和配置成输送至少两个或者甚至是至少四个(在输送方向上看)彼此相邻的组件。

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组件,其优选涉及金属组件,特别是涉及钢组件和/或铝组件。优选地,该组件是片材、板材和/或半成品,特别地为了调整其硬度和/或强度要经受热处理过程和/或已经受了热处理过程。特别优选地,对于所述组件而言,其涉及机动车组件,特别是涉及(A或B)柱、(用于车门的)侧冲压保护支撑件窗台(Schweller)、框架部件、保险杠固定器(用于顶部和/或底部的)横向支撑件、(前和/或后)纵向支撑件、或者用于(此类)机动车组件的半成品。

优选地,该组件至少在其顶侧和/或其底侧(预先)涂覆有涂层,该涂层被设计和配置成特别用于避免点燃。优选地,该涂层由锌、铝和/或硅构成。优选地,对于该涂层而言,其涉及锌涂层或者铝硅涂层。

升降装置被设计和配置成将组件从输送面升高至移除面。移除面被设置成在垂直方向上看位于输送面以上,并且特别是平行于输送面定向。优选地,在输送面和移除面之间的、被特别预先确定的(恒定)距离在50mm至1000mm(毫米)范围内,特别优选在100mm至600mm范围内。组件例如能够借助于(自动)抓钳从移除面提取出来,并且例如被送至设置在所述设备下游的成形设备,例如加压硬化工具。

此外,升降装置被设置成在垂直方向上看至少部分地,优选(几乎)完全地位于输送面以下。优选地,升降装置被设置成完全地位于移除面以下。优选地,升降装置被保持在支架中。特别优选地,升降装置延伸超出特别是支架侧面的侧向突出部分最大为1500mm。

升降装置具有带第一接触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单元和带第二接触元件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单元。优选地,升降装置具有至少两个第一接触单元和/或至少两个第二接触单元。进一步优选地,每个第一接触单元具有第一接触元件和/或每个第二接触单元具有第二接触元件。

在本文件的范畴中,每个接触元件被设计和配置成接触至少一个组件底侧的至少一个部分区域。接触元件优选分别以例如带有(铝或钢的)片材的板的形式构成或者以一个或多个销钉的形式构成。优选地,设备中的接触元件分别以如下方式定向,即接触元件的棱边(更确切是窄侧)或者销钉端部几乎垂直向上。此类接触元件也可被称为“剑形物(Schwert)”。优选地,每个接触元件被设计和配置成保持对所接触的组件的热影响尽可能小。优选地,接触元件分别具有锯齿状的、波浪状的或者点状的接触面。该接触面通常形成在接触元件的朝向输送面的和/或朝上定向的窄侧上。

优选地,每个接触元件都具有在从1mm至25mm范围内的,特别是在从2mm至15mm范围内的接触元件厚度。关于接触元件厚度,其特别被理解为接触元件在输送方向上的扩展。进一步优选地,每个接触元件都具有在从100mm至1500mm范围内的,特别是在从200mm至1200mm范围内的接触元件长度。关于接触元件长度,其特别被理解为接触元件横向于输送方向的和平行于输送面的扩展。

第一接触单元与第二接触单元彼此机械连接,从而使得其(总是)可彼此同步地升高,更确切是被彼此同步地升高。优选地,第一接触单元和第二接触单元被彼此机械连接或者耦联,从而使得特别是在升高组件期间预防了或者阻止了在第一接触单元与第二接触单元之间的相对运动。优选地,第一接触单元和第二接触单元通过(刚性的)框架、支撑件和/或梁彼此连接或者耦联。

可与第一接触单元同步升高的第二接触单元可(额外地)与第一接触单元无关地(自动)控制,从而使得第一接触元件可升高(更确切是被升高)至第一平面并且第二接触元件可升高(更确切是被升高)至第二平面。这就将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彼此区分开。优选地,第一平面是移除面,或者紧邻着置于移除面以下。进一步优选地,第二平面位于输送面中或者位于输送面以下。通常来说,第二平面(在垂直方向上看)总是位于第一平面以下。优选地,第二接触单元和/或第一接触单元特别是能够自动地根据待升高组件的组件几何形状进行控制的。优选地,第二接触单元——特别是根据待升高组件的组件几何形状——可与第一接触单元无关地(自动)收回、拉回和/或缩回。

优选地,所述设备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特别具有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控制装置优选被设计和配置成彼此无关地根据待升高组件的组件数据控制升降装置的接触单元。

优选地,所述设备还包括有和/或支架还具有至少两个,特别是至少六个或者甚至是多于十二个输送辊,这些输送辊通常构成辊道,其中输送辊被可旋转地保持在支架中,并且其中输送辊(更确切是辊道)定义和/或张起了一输送面。优选地,设备具有至少六(6)个,特别优选是至少十二(12)个输送辊或者甚至是至少二十四(24)个输送辊。进一步优选地,输送辊被设置成至少两列,其中,这两列在输送方向上看是彼此相邻设置的并且沿着输送方向延伸。

优选地,输送辊由金属或陶瓷构成。特别优选地,输送辊使用钢构成或者由钢构成。进一步优选地,每个输送辊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和/或侧面配有(锌)涂层。

根据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提出的是,第一接触元件和第二接触元件——在输送方向上看——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输送辊之间。而这就使得有可能的是,一个或多个(在输送方向上看或者在输送方向的反向上看)最后的接触元件被设置在一个或多个最后的输送辊的下游。

根据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提出的是,第一接触单元和第二接触单元由共同的框架所保持。这里,第一接触单元和第二接触单元例如借助于该框架彼此机械连接。进一步优选地,升降设备具有至少两个框架,其中,每个框架保持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单元。在设计成两个或更多个框架时,这些框架在输送方向上看被彼此相邻设置和/或是能够被彼此无关地升高。特别地,框架(更确切是多个框架)被设置在支架以内。

根据另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提出的是,框架借助于升降装置的主行程工具(Haupt-Hubwekzeug)是可升高的(更确切是被升高)。优选地,框架可借助于主行程工具被伺服电机升高、伺服气动升高和/或液压升高。在设计成两个或更多个框架时,这些框架能够借助于独立的主行程工具或者借助于一共同的主行程工具被升高。优选地,主行程工具由至少一个电机械的、液压的或者气动的线性驱动装置构成。优选地,主行程工具具有至少一个(电动)主轴驱动装置、至少一个液压缸、至少一个气动缸、至少一个线缆牵引装置(Seilzug)和/或至少一个链式牵引装置(Kettenzug)。

根据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提出的是,每个第二接触单元都具有可(独立)控制的行程工具,该行程工具与第二接触单元的第二接触元件相连接。优选地,行程工具与框架(固定)连接和/或支撑在框架上。优选地,行程工具被设计和配置成调节在第二接触元件与框架之间的(预先确定的)第二距离,其中,该第二距离特别优选为小于在第一接触元件与框架之间的第一距离。特别地,预先确定第二距离,从而使得在升高框架和/或第二接触单元时,第二接触元件不会穿过输送面和/或不会达到组件底侧。该第二距离能够被理解为在第二接触元件和框架的接触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进一步优选地,每个第一接触单元都具有可(独立)控制的行程工具,该行程工具与第一接触单元的第一接触元件相连接。优选地,行程工具与框架(固定)连接和/或支撑在框架上。优选地,行程工具被设计和配置成调节在第一接触元件与框架之间的(预先确定的)第一距离,其中,特别(预先)确定第一距离,从而使得在升高框架和/或第一接触单元时,第一接触元件穿过输送面和/或(接触第一接触元件的)组件从输送面升高至移除面。该第一距离能够被理解为在第一接触元件和框架的接触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优选地,升降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三接触元件,其被设计和配置成与至少一个组件底侧的至少一个部分区域相接触。优选地,第三接触元件(总是)能够升高至第一平面。特别优选地,第三接触元件不是可控制的。优选地,第三接触元件能够以相对于框架而言固定的、更确切是(预先)确定的相对位置(可拆卸地)固定到框架上。第三接触元件能够置于框架上。特别优选地,第三接触元件以固定的、更确切是(预先)确定的第三距离被保持在框架上,其中,第三距离特别被(预先)确定,从而使得在升高框架时,第三接触元件穿过输送面和/或(与第三接触元件相接触的)组件从输送面升高至移除面。该第三距离能够被理解为在第三接触元件和框架的接触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第一和第二接触单元能够与第三接触元件一起以矩阵或者分格的形式被特别设置在升降装置的一个或多个框架上。例如,第一和第二接触单元能够与第三接触元件一起以至少两列或甚至至少四列的形式设置,其中,这些列分别在输送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输送方向上看)彼此相邻地设置。优选地,升降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装配单元(Anordnung),其至少包括多个第一接触单元、多个第二接触单元和多个第三接触元件。特别地,该装配单元具有在输送方向上前后顺次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单元、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单元、至少两个第三接触元件、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单元。换句话说,这特别意味着,(在输送方向上看)第二接触单元被设置在第一接触单元以外和/或毗邻区域,并且第一接触单元被设置在第三接触元件以外和/或毗邻区域。该装配单元能够构成如下特别是沿着输送方向定向的列,该列由优选被设置在框架上的接触单元和接触元件组成。优选地,至少两个或者甚至至少四个装配单元(在输送方向上看)被彼此相邻地设置,特别是设置在框架上。该装配单元能够具有特别是被设置在第二接触单元以外和/或毗邻区域的其它接触单元,这些其它接触单元可与第一接触单元无关地和/或与第二接触单元无关地和/或与彼此无关地(自动)控制。

此外,所述设备能够具有定位装置,其中,该定位装置能够包括至少一个可移动的和可在至少一个(预先)确定的位置上固定的挡块和/或多个校准指状物(Ausrichtfinger)。这些校准指状物能够在输送面上横向于输送方向移动。挡块特别被用于规定组件在输送方向上和/或在输送面上的限位位置。校准指状物特别被用于在输送方向上和/或横向于输送方向和/或在输送面上对组件进行校准,特别是在组件相较于输送方向发生旋转时和/或在离开上游的炉有侧向偏移时对组件进行校准。

根据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a)在一输送面上输送组件,直至该组件到达一限位位置为止,

b)根据组件的几何形状自动匹配升降装置,其中,升降装置被设置成在垂直方向上看至少部分位于输送面以下,特别是(几乎)完全位于输送面以下,

c)借助于升降装置将组件从输送面升高至移除面。

优选地,该方法使用前述设备实施。对于该方法的一个常规程序而言,得到该方法步骤的所示顺序a)、b)和c)。单个的或所有的方法步骤,特别是步骤a)和b)以及在可能情况下的步骤b)和c),能够同时地、前后顺序地和/或至少部分平行地实施。特别地,组件的位置能够以限位位置预先确定的话,则在步骤a)之前执行步骤b)。特别地,当需要输送多个同类组件时,则相比于步骤b)可更加频繁地执行步骤a)和c)。

进一步优选地,在步骤a)和b)之间实现对至少一个组件的定位。特别优选地,该定位借助于多个校准指状物实现,所述校准指状物优选在输送面上和/或横向于输送方向进行动作。

根据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提出的是,在步骤b)中的自动匹配通过对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单元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单元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来实现。优选地,升降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单元与升降装置的第一接触单元无关地受到控制。优选地,接触单元能够——其接触元件不承受待升高组件的负荷(überspannt),特别是不具有(更确切是在输送方向的反向上延伸的)至少100mm的突出部分——受到控制,从而使得接触单元被缩回和/或接触单元的接触元件被收回(更确切是被拉回)。

优选地,在步骤c)中,组件的升高通过同步升高升降装置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单元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单元实现。特别优选地,第一接触单元的第一接触元件被升高至第一平面,并且第二接触单元的第二接触元件被升高至与第一平面不同的第二平面。

根据设备所讨论的细节、特征和有利设计方案还能够相应地出现在此处所提出的方法中,反之亦然。只要完全引用并入在此处用于更加详细地对特征进行特征描述的表述即可。

根据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此处所述的设备的用途。优选地,所述设备用于输送至少一个在(流通)炉中,特别是辊底式炉中,优选至少在部分区域被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的金属组件(更确切是钢组件)。优选地,所述设备用于输送至少一个金属组件(更确切是钢组件),该组件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具有硬化温度或成形温度和/或(对于钢组件)在AC1或AC3温度以上的温度。进一步优选地,在设备的输送面上,平行地(更确切是同时地)输送至少两个或者甚至是至少四个组件。

根据设备和/或方法所讨论的细节、特征和有利设计方案还能够相应地出现在此处所提出的用途中,反之亦然。只要完全引用并入在此处用于更加详细地对特征进行特征描述的表述即可。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以及技术背景随后将根据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应由所示实施例限定。特别地,只要无明确相反的说明,则还有可能的是,提取在附图中所说明的事实情况的部分方面,并且与来自其它附图和/或本说明书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认识相组合。在附图中示出:

图1: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的侧视图;

图2:图示了来自图1的设备的另一侧视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设备的侧视图;

图4:图示了来自图3的设备的顶视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的侧视图;以及

图6:图示了来自图5的设备的前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设备

2 组件

3 支架

4 输送面

5 升降装置

6 移除面

7 垂直方向

8 第一接触单元

9 第二接触单元

10 第一接触元件

11 组件底侧

12 第二接触元件

13 第一平面

14 第二平面

15 输送辊

16 输送方向

17 框架

18 主行程工具

19 行程工具

20 第三接触元件

21 限位位置

22 挡块

23 装配单元

24 校准指状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说明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1的侧视图。设备1被设计和配置成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2。根据图1所示,可识别出一组件2,此处该组件例如被实现为钢组件。设备具有支架3,该支架3定义了一输送面4,在该输送面上可输送组件2。此处,输送面4借助于九个输送辊15定义,这些输送辊被可旋转地保持在支架3中。

而且,设备1具有升降装置5,该升降装置被设计和配置成,使得组件2从输送辊15升起并且从输送面4升高至移除面(此处未示出)。在图1中可识别出的是,升降装置5被设置成在垂直方向7上看位于输送面4以下。升降装置5具有带第一接触元件10的至少一个第一接触单元8和带第二接触元件12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单元9。第一接触元件10和第二接触元件12被设计和配置成接触组件底侧11的至少一个部分区域。而且,第一接触元件8和第二接触元件12在此处例如——在输送方向16上看——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输送辊15之间。

第一接触单元8和第二接触单元9彼此机械连接,从而使得其能够彼此同步地升高,然而第二接触单元9可与第一接触单元8无关地受到控制。如图1所示,第一接触单元8和第二接触单元9例如由共同的框架17所保持,并且借助于框架17彼此机械连接。而且,在图1中示出的是,框架17可借助于升降装置5的主行程工具18升高。此处,主行程工具18例如由两个液压缸构成。

而且,在图1中显示的是,第一接触单元8和第二接触单元9分别具有可控制的行程工具19,其中,第一接触单元8的行程工具19与第一接触元件10连接,并且第二接触单元9的行程工具19与第二接触元件12连接。此处,行程工具19例如分别由气动缸构成。相应地,此处,第一接触单元8和第二接触单元9分别是可气动控制的。接触单元的气动控制特别具有如下优点,即可能出现的热损伤——该热损伤在接触单元的控制线路上由于被输送组件的高温所引发——不会导致电短路和/或可能会燃烧的液体的泄漏,而仅仅是导致压力气体的泄漏。

而且此处,升降设备具有例如两个第三接触元件20,其被设计和配置成分别与组件底侧11的至少一个部分区域相接触。第三接触元件20不是可控制的并且以相对于框架17而言固定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到框架17上。

在图1中示出的组件2通过辊15沿着输送方向16在输送面4上输送,直至组件2到达限位位置21为止,该限位位置借助于可移动的和可在至少一个预先确定的位置上固定的挡块22预先确定。在组件2被升高之前,根据组件2的几何形状实现对升降装置5的自动匹配。对于组件2,其通常涉及薄壁的、长形的钢组件,其中,一方面该组件的形状在升高期间应当是不改变的(例如由于弯曲导致改变),另一方面在升降装置5与组件2之间的接触面应当很小,从而使得组件的温度受到升降装置5尽可能少的影响。

为了在升高期间避免不期望出现的组件2的弯曲,组件2的(更确切是在与输送方向16的反向上延伸的)超过(外)接触单元的突出部分应当尽可能小。然而,该突出部分又应当足够大,从而使得抓钳(此处未示出)也能够至少部分地在下方抓持组件2。此外,为了不妨碍抓钳靠近组件2,优选将接触单元8、9设计成或者匹配成,(在输送方向16上看)位于组件2前方或后方,从而使得(尽可能)没有接触元件伸入到抓钳的线路上。

为了一方面使得(满足前述要求的)组件2的升高成为可能,以及另一方面避免设备2耗时的转换,升降装置5可自动地匹配待升高的组件2。为此,根据图1所示,有针对性地(气动)控制第二接触单元9——其第二接触元件12不承受待升高的组件2的负荷——从而使得第二接触单元9被缩回。此处,第二接触单元9的缩回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第二接触元件12被气动地收回或者拉回。

在图2中看到如下情况,其中组件2借助于升降装置5从输送面4升高至移除面6。当组件2位于移除面6中时,则抓钳(此处未示出)无障碍地靠近组件2并将其从设备1提取出来。在图2中可识别出的是,第二接触元件12——其由于组件2的几何形状而无助于组件2的升高——以如下方式收回,也就是使得第二接触元件12与第一接触元件8和第三接触元件20被同步地升高,然而不(完全地)穿过输送面4并且不阻挡抓钳(此处未示出)通往组件底侧11的路径。

另外,在图2中识别出的是,第一接触单元8和第二接触单元9彼此机械连接,从而使得其(总是)彼此同步地升高,其中第二接触单元9是能够与第一接触单元8无关地(自动)控制的,从而使得第一接触元件10升高至第一平面13,并且第二接触元件12升高至与第一平面13不同的第二平面14。此处,第一平面13例如紧邻在提取面6以下,在此处为清楚起见第一平面13和提取面6使用同一虚线来指示。此处,第二平面14例如紧邻在输送面14以下,在此处为清楚起见第二平面14和输送面14使用同一虚线来指示。而且,在图2中看出的是,第三接触元件20(总是)被升高至第一平面13。

图3说明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1的侧视图。由于此处使用了统一的附图标记,在下文中仅仅阐释与前述设备的差别。根据图3所示,主行程工具18仅仅例如使用两个(电动)主轴驱动装置构成。此处,升降装置5具有四个装配单元23,每个装配单元包括两个第一接触单元8、两个第二接触单元9和两个第三接触元件20。在图3中,视线在装配单元23中的一个的侧向上,其中,装配单元23在输送方向16上前后顺次包括:一个第二接触单元9、一个第一接触单元8、两个第三接触元件20、一个第一接触单元8和一个第二接触单元9。根据图3所示,第二接触单元9被设置成在第一接触单元8以外和毗邻区域,并且第一接触单元8被设置成在第三接触单元20以外和毗邻区域。此处,装配单元23形成沿着输送方向16定向的一列被设置在框架17上的第一和第二接触单元8、9以及第三接触元件20。此处,第一和第二接触单元8、9以及第三接触元件20例如借助于框架17彼此机械连接,使得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将所有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接触元件10、12和20彼此同步地升高,从而使得在升高期间置于装配单元20上的组件2被尽可能均匀地升高。而且,第二接触单元9是能够与第一接触单元8无关地控制的,使得有可能以有利的方式在不需要费时地手动转换设备1的情况下将装配单元20与多个不同的组件相匹配。

图4说明性地示出了来自图3的设备1的俯视图。可识别出的是,彼此相邻地设置四个装配单元23,所述装配单元(在输送方向上看)由第一和第二接触单元8、9以及第三接触元件20组成。而且,在图4中示出了校准指状物24,这些校准指状物能够横向于输送方向16移动,以便关于四个装配单元23校准四个组件2。当在输送辊15上输送的组件2到达挡块22,则在被升高之前首先借助于校准指状物24进行校准。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1的侧视图。由于此处使用了统一的附图标记,在下文中仅仅阐释与前述设备的差别。升降装置5此处具有四个装配单元23,每个装配单元包括一个第一接触单元8、一个第二接触单元9、四个第三接触元件20和六个其它的接触元件。此处,所有的接触单元是能够彼此无关地(自动和/或气动)控制的,并且根据图5所示各自处于缩回状态。而且,所有接触单元和第三接触元件与框架17连接,并且能够彼此同步地升高。

在图6中示出了来自图5的设备的前视图。可识别出的是,四个装配单元23彼此相邻设置。框架17此处(假设)在中间断开,从而使得升降装置5在图6的右侧中被显示为处于被升高的状态,并且在图6的左侧中被显示为处于被降低的状态。

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设备和方法以及用于输送至少一个被加热的组件的设备的用途至少部分地解决了关于现有技术描述的问题。特别地,所述设备、方法和用途使得有可能实现组件的单独输送和尽可能短的转换时间。而且,该设备能够在高温下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