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导向辊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28505发布日期:2018-06-30 09:2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导向辊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箔制成品的表面检测与纠正装置,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升降导向辊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铜箔表面处理,是生产工艺中的重要一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CN102418129A记载的方式,铜箔表面处理要经过“酸洗-粗化-固化-黑化-镀锌-钝化-硅烷处理”等工序,然而,上述复杂的工艺,仍然无法能够完全消除箔面氧化等色差现象,原箔水迹点氧化严重或表面处理机导轴受污垢影响后,成品出现氧化的概率相当高,这样在铜箔生产过程中,这些随机出现的导致铜箔氧化的因素会造成铜箔氧化痕迹不固定状态的出现,操作人员不易发现问题的产生,而氧化表面的局部铜箔会卷入成卷铜箔中,为客户造成潜在的隐患。

双面光超薄锂电铜箔在生产运用时对其表面的颜色有极高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采用人工通过观察是无法满足的。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自动化的铜箔表面检测设备。如CN202916214U采用CCD相机来对铜箔的针孔和渗透点进行检测;又如CN203203939U采用2台CCD相机来检测铜箔的透光点;又如CN107367465A给出了一种铜箔氧化检测方法的数学原理。上述几种的检测设备和方法实质上,其对于检测到缺陷的铜箔,其处理基本上还是采用分切的方式来处理,即检测采用“放卷-收卷”,处理时再次“放卷-收卷(分切)”来处理的方式。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还缺乏对铜箔,特别是双面光超薄锂电铜箔的表面色差检测与修复的设备。因此,对于铜箔生产企业而言,色差问题的处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效果良好的升降导向辊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升降导向辊,包括:机架,在所述机架顶部设置有第一液压伸缩杆(4-5),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的固定部固定在酸洗机架上,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活动杆部连接有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升降导向辊的转轴相配合的连接部;在机架的竖向杆上设置有限位部(4-6),转轴支撑支架(4-7)的连接部设置有滑槽,限位部(4-6)插入到第一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中,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的连接部只能沿着限位部上下滑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4-5)与控制器连接;还包括:第一状态传感器,第一状态传感器用于感测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长度L,第一状态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升降导向辊设置在酸洗机构上,升降导向辊相对应的下方设置有酸洗槽。

进一步,升降导向辊设置在水洗机构上,升降导向辊相对应的下方设置有水洗槽。

一种升降导向辊的升降控制方法,所述升降导向辊用作酸洗机构的升降导向辊,铜箔经过光电测色传感器后经过酸洗机构;铜箔在经过酸洗机构前,还需要经过光电测色传感器;根据光电测色传感器的结果,控制器控制酸洗升降导向辊的升降;其中,酸洗升降导向辊通过第一液压伸缩杆的伸缩来实现升降;

还设置第一状态传感器,其用于感测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长度L,且第一状态传感器的信号实时传送给控制器;

设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正常预定长度设为L0,对应的酸洗升降导向辊升高至正常状态;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预设的最长长度设为L1,对应的酸洗升降导向辊降低至使用状态;

控制器中设置有第一时间模块,第一时间模块用来记录第一液压伸缩杆到达L1时的时间T; 每当光电测色传感器发现色差时,第一时间模块中记录的T归零;

根据光电测色传感器、第一状态传感器、第一时间模块,来决定第一液压伸缩杆的动作:

当发现铜箔的色差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情况下,T归0,然后判断L与L1的关系,若L<L1时,控制器发出信号,第一液压伸缩杆伸长直至达到L1长度后,第一时间模块开始计时;若L=L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不再伸出,第一时间模块重新计时;

当0<T<预设的时间T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不变,且长度保持L1;

当T=T1时,控制器发出信号,第一液压伸缩杆缩短

进一步,T1的设定,要满足: T1>铜箔自光电测色传感距离经过酸洗槽后的行进长度/铜箔的行进速度+预留安全时间T2; T2为预留安全时间,其大小取5-10s。

进一步,第一液压伸缩杆下降,在“色差区域”到达酸洗槽边缘的前T0时间内,酸洗升降导向辊伸出至L1长度,TO为5-30s;

T1的设定,要满足: T1>T0+色差区域的铜箔经过酸洗槽的时间+T2;预留安全时间T2,其大小取5-10s。

一种铜箔表面色差检测与修复装置,包括:放卷辊(1)、第一预存装置(8)、检测设备、修复设备、第二预存装置(9)、收卷辊(2);

所述检测设备包括:至少1个光电测色传感器(3);优选的采用3个光电测色传感器(3),能够覆盖铜箔的全幅宽;

所述修复设备包括:控制器、酸洗机构(4)、水洗机构(5)、烘干机(6),其中,所述光电测色传感器(3)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所述检测设备的光电测色传感器为CCD摄像机,3台CCD摄像机垂直设置与铜箔的前进方向、且设置在铜箔的正上方。

进一步,所述酸洗机构(4)包括:酸洗机架、酸洗第一导向辊(4-1)、酸洗升降导向辊(4-2)、酸洗第三导向辊(4-3)、酸洗第四驱动辊(4-4),所述酸洗机架设置有酸洗槽(4-8)、且酸洗槽设置在酸洗升降导向辊(4-2)的下方,在酸洗槽内设置有稀硫酸溶液;所述酸洗第一导向辊设置在酸洗槽的一侧,酸洗第三导向辊与酸洗第四驱动辊设置在酸洗槽的另外一侧,所述酸洗升降导向辊(4-2)为可升降导向辊,铜箔在酸洗升降导向辊(4-2)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酸洗机架顶部设置有第一液压伸缩杆(4-5),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的固定部固定在酸洗机架上,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活动杆部连接有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的两端设置有与酸洗升降导向辊(4-2)的转轴相配合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4-5)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在酸洗机架的竖向杆上设置有限位部(4-6),转轴支撑支架(4-7)的连接部设置有滑槽,限位部(4-6)插入到第一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中,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的连接部只能沿着限位部上下滑动。

进一步,所述水洗机构(5)包括:水洗机架、水洗第一导向辊(5-1)、水洗第二导向辊(5-2)、水洗第三导向辊(5-3)、水洗第四驱动辊(5-4),所述水洗机架设置有水洗槽、且水洗槽设置在水洗第二导向辊(5-2)的下方,在水洗槽内设置有清水;所述水洗第一导向辊设置在水洗槽的一侧,水洗第三导向辊与水洗第四驱动辊设置在水洗槽的另外一侧,所述水洗第二导向辊(5-2)为可升降导向辊,铜箔在水洗洗第二导向辊(5-2)的下方;所述水洗机架设置有第二液压伸缩杆,所述第二液压伸缩杆的固定部固定在水洗机架上,所述第二液压伸缩杆的活动杆部连接有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的两端设置有与水洗第二导向辊的转轴相配合的连接部;在水洗机架的竖向杆上设置有限位部,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设置有滑槽,限位部插入到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中,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只能沿着限位部上下滑动。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状态传感器、第三状态传感器,第二状态传感器用于感测第二液压伸缩杆的长度M,第三状态传感器用于感测烘干机是否开启,第二状态传感器、第三状态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预存装置(9)包括:预存第一导向辊(9-1)、预存第二导向辊(9-2)、预存第三导向辊(9-3),铜箔从所述预存第二导向辊(9-2)的上表面通过,所述预存第二导向辊(9-2)也采用可升降导向辊;

还包括:第二预存装置机架,在第二预存装置机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三液压伸缩杆,所述第三液压伸缩杆的固定部固定在第二预存装置机架上,第三液压伸缩杆的活动杆部连接有第三转轴支撑支架,第三转轴支撑支架的两端设置有与预存第二导向辊(9-2)的转轴相配合的连接部;所述第三液压伸缩杆与控制器连接;

在第二预存装置机架的竖向杆上设置有限位部,第三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设置有滑槽,限位部插入到第一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中,第三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只能沿着限位部上下滑动。

进一步,第一预存装置(8)与第一预存装置(9)的结构相同。

一种铜箔表面色差检测与修复装置的工作方法,铜箔的处理流程为:铜箔从放卷辊中放出,然后依次经过第一预存装置、光电测色传感器、酸洗机构、水洗机构、烘干机、第二预存装置,最后由收卷辊收起;

其中,光电测色传感器用于检测铜箔的颜色,光电测色传感器将数据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实时判断铜箔是否存在色差,光电测色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

其中,在控制器未发现铜箔的色差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情况下,铜箔不进入酸洗机构的酸洗槽中进行洗涤;

在控制器发现铜箔的色差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器发出信号,铜箔依次进入酸洗机构的酸洗槽、水洗机构的水洗槽中进行洗涤。

进一步,在需要同时处理铜粉时,铜箔始终经过水洗机构的水洗槽进行洗涤。

进一步,铜箔进入酸洗槽、水洗槽洗涤的方法为:酸洗机构的酸洗升降导向辊、水洗机构的水洗第二导向辊设置在铜箔的上方,分别用于将铜箔压入酸洗槽、水洗槽;酸洗升降导向辊、水洗第二导向辊分别由第一液压伸缩杆、第二液压伸缩杆来控制其位置; 通过控制第一液压伸缩杆、第二液压伸缩杆的长度,来实现酸洗升降导向辊、水洗第二导向辊是否将铜箔压入酸洗槽、水洗槽。

进一步,在酸洗升降导向辊降落的同时,第一预存装置与第二预存装置也降落;在酸洗升降导向辊升起的同时,第一预存装置与第二预存装置也升起。

一种升降导向辊的升降控制方法,所述升降导向辊用作酸洗机构的升降导向辊,铜箔经过光电测色传感器后经过酸洗机构,酸洗机构包括所述酸洗升降导向辊,根据光电测色传感器的结果,控制器控制酸洗升降导向辊的升降;其中,酸洗升降导向辊通过第一液压伸缩杆的伸缩来实现升降;

还设置第一状态传感器,其用于感测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长度L,且第一状态传感器的信号实时传送给控制器;

设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正常预定长度设为L0,对应的酸洗升降导向辊升高至正常状态;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预设的最长长度设为L1,对应的酸洗升降导向辊降低至使用状态;

控制器中设置有第一时间模块,第一时间模块用来记录第一液压伸缩杆到达L1时的时间T; 每当光电测色传感器发现色差时,第一时间模块中记录的T归零;

根据光电测色传感器、第一状态传感器、第一时间模块,来决定第一液压伸缩杆的动作:

当发现铜箔的色差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情况下,T归0,然后判断L与L1的关系,若L<L1时,控制器发出信号,第一液压伸缩杆伸长直至达到L1长度后,第一时间模块开始计时;若L=L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不再伸出,第一时间模块重新计时;

当0<T<预设的时间T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不变,且长度保持L1;

当T=T1时,控制器发出信号,第一液压伸缩杆缩短

进一步,T1的设定,要满足: T1>铜箔自光电测色传感距离经过酸洗槽后的行进长度/铜箔的行进速度+预留安全时间T2; T2为预留安全时间,其大小取5-10s。

进一步,第一液压伸缩杆下降,在“色差区域”到达酸洗槽边缘的前T0时间内,酸洗升降导向辊伸出至L1长度,TO为5-30s;

T1的设定,要满足: T1>T0+色差区域的铜箔经过酸洗槽的时间+T2;预留安全时间T2,其大小取5-10s。

一种酸洗升降导向辊的升降控制方法,铜箔经过光电测色传感器后经过酸洗机构,酸洗机构包括所述酸洗升降导向辊,根据光电测色传感器的结果,控制器控制酸洗升降导向辊的升降;其中,酸洗升降导向辊通过第一液压伸缩杆的伸缩来实现升降;

设置第一状态传感器,其用于感测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长度L,且第一状态传感器的信号实时传送给控制器;

控制器中设置有第一时间模块、第一存储模块、第二存储与分析模块,所述第一时间模块用来记录第一液压伸缩杆到达L1时的时间T;第一存储模块用于记录相邻两次色差区域的时间差,其初始值为0;

第一次第一液压伸缩杆“伸出-收缩”处理的色差区域称为第一片区色差区域,第二次第一液压伸缩杆“伸出-收缩”处理的色差区域称为第二片区色差区域,依次类推;

第二存储与分析模块用于记录色差区域的检测时间,且用于标记不同片区色差区域的首个色差区域、和末尾的色差区域,且用于实时计算不同片区起始色差区域行进距离酸洗槽的距离X;

其中,X的计算如下:X=铜箔自光电测色传感距离酸洗槽的行进长度-(当前时间-检测时间)×铜箔行进速度;

不同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末尾的色差区域的确定方法为:

首先,确定第一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末尾色差区域,在首次接收到色差区域时,确定为第一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色差区域;……;在接收到第N色差区域信号的U时间内,未检测到色差区域时,第N色差区域标记为第一片区末尾区域;

其次,确定第二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末尾色差区域,第一片区末尾区域后再次检测的色差区域标记为第二片区起始色差区域;……;在接收到第二片区第N色差区域信号的U时间内,未检测到色差区域时,第二片区第N色差区域标记为第二片区末尾区域;

再次,根据前述方法,依次确定剩余片区色差区域的首次、末尾色差区域。

在不同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色差区域行进距离酸洗槽X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开始启动,且第一液压伸缩杆到达L1长度的时间较色差区域到达酸洗槽的时间早T0时间;

第一液压伸缩杆到达L1后,第一时间模块T开始计时,当T=预定时间T1+不同片区末尾区域-起始区域的时间差时,第一液压伸缩杆开始收缩;

其中,U的大小设定为:第一液压伸缩杆从L1状态,到L0状态,再伸出到L1状态所需要的时间+T0+T2,其大小取值为10-35s;其中,T2为预留安全时间,其大小取5-10s;

其中,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满足: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铜箔的行进速度×U-铜箔的行进速度×(T1-TO)]。

进一步,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满足: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铜箔的行进速度×U。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给出了升降导向辊的具体设计结构,通过第一状态传感器、和控制器来确定升降导向辊的升降状态。

(2)首次提出针对色差后处理的“检测-修复”方案(已另案申请);对于铜箔而言,色差不像铜粉一样,其分布存在较大的不规律性(例如:一卷都可能不存在色差),因此,若采用全修复的方式,会造成较大的酸洗浪费、且处理时间拖长。

(3)本发明在处理色差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处理铜粉问题。

(4)酸洗升降辊的控制是装置合理应用的一大要点,提出了2个方案:实施例1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检测装置距离酸洗槽的长度较短的情形,其对于检测装置距离酸洗槽的长度较长的方法也适合,但是效果不佳;而实施例2的方法(已另案申请)只能适用于检测装置距离酸洗槽的长度较长的情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实施例一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的酸洗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的酸洗升降导向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的酸洗升降导向辊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液压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图8是实施例一中的检设设备、修复设备的剖面图。

图9是酸洗升降导向辊将铜箔压入酸洗槽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一在其他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一在其他视角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一的酸洗升降导向辊的升降-铜箔色差处理方式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一的铜箔色差区域处理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二的铜箔色差区域处理方式示意图.

图中:放卷辊1、收卷辊2、光电测色传感器3、酸洗机构4、酸洗第一导向辊4-1、酸洗升降导向辊4-2、酸洗第三导向辊4-3、酸洗第四导向辊4-4、第一液压伸缩杆4-5、限位部4-6、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酸洗槽4-8、水洗机构5、水洗第一导向辊5-1、水洗第二导向辊5-2、水洗第三导向辊5-3、水洗第四驱动辊5-4、水洗槽5-5、烘干机6、第一预存装置8、第二预存装置9、预存第一导向辊9-1、预存第二导向辊9-2、预存第三导向辊9-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阅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铜箔表面色差检测与修复装置,铜箔表面色差检测与修复装置,包括:放卷辊(1)、第一预存装置(8)、检测设备、修复设备、第二预存装置(9)、收卷辊(2);

所述检测设备包括:3个光电测色传感器(3);

所述修复设备包括:控制器、酸洗机构(4)、水洗机构(5)、烘干机(6),所述光电测色传感器(3)、酸洗机构(4)、水洗机构(5)、烘干机(6)均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铜箔从放卷辊(1)放出,依次经过检测设备、酸洗机构(4)、水洗机构(5)、烘干机(6),最后由收卷轴(2)收起。

所述检测设备的光电测色传感器为CCD摄像机,3台CCD摄像机垂直设置与铜箔的前进方向、且设置在铜箔的正上方。

所述酸洗机构(4)包括:酸洗机架、酸洗第一导向辊(4-1)、酸洗升降导向辊(4-2)、酸洗第三导向辊(4-3)、酸洗第四驱动辊(4-4),所述酸洗机架设置有酸洗槽、且酸洗槽设置在酸洗升降导向辊(4-2)的下方,在酸洗槽内设置有稀硫酸洗液;所述酸洗第一导向辊设置在酸洗槽的一侧,酸洗第三导向辊与酸洗第四驱动辊设置在酸洗槽的另外一侧,所述酸洗升降导向辊(4-2)为可升降导向辊,铜箔在酸洗升降导向辊(4-2)的下方。

所述水洗机构(5)包括:水洗机架、水洗第一导向辊(5-1)、水洗第二导向辊(5-2)、水洗第三导向辊(5-3)、水洗第四驱动辊(5-4),所述水洗机架设置有水洗槽、且水洗槽设置在水洗第二导向辊(5-2)的下方,在水洗槽内设置有清水;所述水洗第一导向辊设置在水洗槽的一侧,水洗第三导向辊与水洗第四驱动辊设置在水洗槽的另外一侧,所述水洗第二导向辊(5-2)为可升降导向辊,铜箔在水洗洗第二导向辊(5-2)的下方。

所述酸洗机架设置有第一液压伸缩杆(4-5),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的固定部固定在酸洗机架上,所述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活动杆部连接有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的两端设置有与酸洗升降导向辊(4-2)的转轴相配合的连接部;进一步,为了保持第一液压伸缩杆带动酸洗升降导向辊的安全性,在酸洗机架的竖向杆上设置有限位部(4-6),转轴支撑支架(4-7)的连接部设置有滑槽,限位部(4-6)插入到第一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中,第一转轴支撑支架(4-7)的连接部只能沿着限位部上下滑动。

所述水洗机架设置有第二液压伸缩杆,所述第二液压伸缩杆的固定部固定在水洗机架上,所述第二液压伸缩杆的活动杆部连接有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的两端设置有与水洗第二导向辊的转轴相配合的连接部;在水洗机架的竖向杆上设置有限位部,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设置有滑槽,限位部插入到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中,第二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只能沿着限位部上下滑动。

还包括:第一状态传感器、第二状态传感器、第三状态传感器,其中,第一状态传感器用于感测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长度L,第二状态传感器用于感测第二液压伸缩杆的长度M,第三状态传感器用于感测烘干机是否开启,所述第一状态传感器、第二状态传感器、第三状态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二预存装置(9)包括:预存第一导向辊(9-1)、预存第二导向辊(9-2)、预存第三导向辊(9-3),铜箔从所述预存第二导向辊(9-2)的上表面通过,所述预存第二导向辊(9-2)也采用可升降导向辊;还包括:第二预存装置机架(附图中未示出),在第二预存装置机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三液压伸缩杆,所述第三液压伸缩杆的固定部固定在第二预存装置机架上,第三液压伸缩杆的活动杆部连接有第三转轴支撑支架,第三转轴支撑支架的两端设置有与预存第二导向辊(9-2)的转轴相配合的连接部;所述第三液压伸缩杆与控制器连接;在第二预存装置机架的竖向杆上设置有限位部,第三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设置有滑槽,限位部插入到第一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中,第三转轴支撑支架的连接部只能沿着限位部上下滑动。

此外,第一预存装置(8)与第一预存装置(9)的结构相同。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铜箔经过光电测色传感器进行检测,光电测色传感器的数据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来判断铜箔是否需要进行修复;若要修复,酸洗升降导向辊将需要修复的铜箔压入酸洗槽;同时,水洗第二导向辊将经过酸洗槽的铜箔压入水洗槽中清洗,然后通过烘干机对水洗过后的铜箔进行烘干,最后收卷;若不需要修复,则酸洗升降导向辊与铜箔不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水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来进行调整:(1)如果铜箔已经过“铜粉”去除的后处理工序,则水洗机构的水洗第二导向辊在酸洗升降导向辊首次降落后,水洗第二导向辊也降落,一直到处理结束,其原因主要在于:酸洗升降导向辊在升起过程中,必然会留存有部分酸洗液,滴到正常的铜箔上;(2)如果铜箔未经过“铜粉”去除的后处理工序,则在本发明中的水洗机构的水洗第二导向辊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处于降落状态。

第一液压伸缩杆的动作,由:光电测色传感器与第一状态传感器共同决定。

实施例一的铜箔表面色差检测与修复装置的工作方法如下:

铜箔在本装置的流程为:铜箔从放卷辊中放出,然后依次经过第一预存装置、光电测色传感器、酸洗机构、水洗机构、烘干机、第二预存装置,最后由收卷辊收起;

其中,光电测色传感器用于检测铜箔的颜色,光电测色传感器将数据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实时判断铜箔是否存在色差,光电测色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

其中,在控制器未发现铜箔的色差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情况下,铜箔不进入酸洗机构的酸洗槽中进行洗涤;

在控制器发现铜箔的色差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器发出信号,铜箔依次进入酸洗机构的酸洗槽、水洗机构的水洗槽中进行洗涤。

进一步,在需要同时处理铜粉时,铜箔始终经过水洗机构的水洗槽进行洗涤。

进一步,铜箔进入酸洗槽、水洗槽洗涤的方法为:

酸洗机构的酸洗升降导向辊、水洗机构的水洗第二导向辊设置在铜箔的上方,分别用于将铜箔压入酸洗槽、水洗槽;

酸洗升降导向辊、水洗第二导向辊分别由第一液压伸缩杆、第二液压伸缩杆来控制其位置;

通过控制第一液压伸缩杆、第二液压伸缩杆的长度,来实现酸洗升降导向辊、水洗第二导向辊是否将铜箔压入酸洗槽、水洗槽。

进一步,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控制方法如下:

设置第一状态传感器,其用于感测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长度L,且第一状态传感器的信号实时传送给控制器;

设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正常预定长度设为L0,对应的酸洗升降导向辊升高至正常状态;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预设的最长长度设为L1,对应的酸洗升降导向辊降低至使用状态;

控制器中设置有第一时间模块,第一时间模块用来记录第一液压伸缩杆到达L1时的时间T; 每当光电测色传感器发现色差时,第一时间模块中记录的T归零;

根据光电测色传感器、第一状态传感器、第一时间模块,来决定第一液压伸缩杆的动作:

当发现铜箔的色差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情况下,T归0,然后判断L与L1的关系,若L<L1时,控制器发出信号,第一液压伸缩杆伸长直至达到L1长度后,第一时间模块开始计时;若L=L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不再伸出,第一时间模块重新计时;

当0<T<预设的时间T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不变,且长度保持L1;

当T=T1时,控制器发出信号,第一液压伸缩杆缩短

上述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控制方法主要目的,在于:如何处理邻近色差区域的处理。

当首次发现色差区域后,第一液压伸缩杆下降,在“色差区域”到达酸洗槽边缘的前T0(优选,采用5-30s)时间内,酸洗升降导向辊伸出至L1长度;

T0=铜箔自光电测色传感距离酸洗槽的行进长度/铜箔的行进速度-第一液压伸缩杆从预定收起长度到达L1长度的时间;该时间主要用来通过调节第一液压伸缩杆的伸出速度,即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

在酸洗升降导向辊的长度到达L1后的T1时间内,未再次检测到“色差区域”时,清洗区域的长度=T1×铜箔的前进速度;

在酸洗升降导向辊的的长度到达L1后的T1时间内,再次检测到“色差区域”时,酸洗升降导向辊继续伸长至L1长度保持T1时间,由此可知,本控制方法对于:在T1时间内,铜箔能够从光电测色传感器到达且经过酸洗槽;

T1>铜箔自光电测色传感距离经过酸洗槽后的行进长度/铜箔的行进速度+预留安全时间T2;预留安全时间T2,其大小一般取5-10s,主要是保证“色差区域”的铜箔与之后的正常区域形成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存在相邻的“色差区域”时,在T=T1时,即光电测色传感器相邻的最后一次发现色差区域满足T1时间后,此时,最后发现的色差区域已经经过酸洗槽T2时间,第一液压伸缩杆将酸洗升降导向辊拉起;

不存在相邻的“色差区域”时,T1>T0+色差区域的铜箔经过酸洗槽的时间+T2。在光电测色传感器发现“色差区域”后,铜箔自光电测色传感距离酸洗槽的行进长度/铜箔的行进速度-T0+T1时间后,控制器向第一液压伸缩杆下达升起命令。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液压伸缩杆从接受信号开始伸出到到达L1长度的时间内,若再次接收到“光电测色传感器”的色差区域信号,按照前述方法,仍然可以实现有效的清洗;原因在于:T1的大小设定为:当酸洗升降导向辊降落至预定位置后,此时从光电测色传感器经过的铜箔也能经过有效的清洗。

为了更合理的描述上述控制方法,如图12所示,列出了几种情形;a为首次观测到的色差区域,按照前述控制方法,此时,第一液压伸缩杆驱动酸洗升降导向辊降落,T归0;b为第二个观测到的色差区域,其与a相邻较近(b属于在第一液压伸缩杆从接受信号开始伸出到到达L1长度的时间内观测到的色差),当光电测色传感器测得b时,酸洗升降导向辊继续降落,T归0;c为第三个观测到的色差区域,观测到时,酸洗升降导向辊已降落到预定位置(即第一液压伸缩杆伸出为L1长度时),此时,第一液压伸缩杆不再伸出,T归0;d为第四个观测到的色差区域,cd之间的距离较远,观测到d时,酸洗升降导向辊处于正在升起状态或者已经到达预定的升起高度的状态,此时,酸洗升降导向辊再次开始降落;e为第五个观测到的色差区域,de之间的距离较远,观测到e时,酸洗升降导向辊处于正在升起状态或者已经到达预定的升起高度的状态,此时,酸洗升降导向辊再次开始降落;

a、b、c为一个完整的降落-升起处理过程,d为一个完整的降落-升起处理过程。

由上分析可知:本方法的主要构思在于:相邻的“色差区域”的距离在小于:铜箔自光电测色传感距离酸洗槽的行进长度/铜箔的行进速度-T0+T1)×铜箔的行进速(以下称为邻近距离),第一液压伸缩杆一直保持在L1长度,直至相邻的色差区域也通过;例如,第一次色差区域探测后,控制器向其下达伸出指令,第二次色差区域距离第一次色差区域的距离小于邻近距离,第三次色差区域距离第二次色差区域的距离也小于邻近距离,第四次色差区域距离第三次色差区域的距离也小于邻近距离,第五次色差区域距离第四次色差区域的距离大于邻近距离,那么第一液压伸缩杆在得到伸出信号后,一直保持到“第四次色差区域检测的时间+T1时间后”,才得到缩短信号(一伸一缩完成),然后在第五次色差区域检测后,再次得到伸出信号。

上述考虑邻近距离的主要原因在于:色差区域往往是成片出现的,在较短的时间内,第一液压伸缩杆无法完成缩短(升起)-伸出(降落)这一过程,因此,必须要考虑如何处理相邻的色差处理工艺。上述分析给出了工艺参数的设定要求,同时,也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控制方式。

实施例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组成相同。从实施一的分析可知,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控制方法对于T1有着严格的时间要求,其主要适用于:短行进长度(即检测装置距酸洗槽的距离)或者铜箔行进速度较快的情形。但是,对于宽幅铜箔而言,铜箔行进速度较慢,此时,采用上述的控制方法会造成:邻近“色差区域”之间的正常铜箔也会酸洗,一是造成经济浪费,二是处理工艺时长拖得太长;极端情况下,可能酸洗升降导向辊一直将铜箔在酸洗槽中,失去了“检测-修复”的意义。

为此,需要针对长行进、铜箔行进速度较慢的情形下,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想。

实施例二的第一液压伸缩杆的控制方法如下:

设置第一状态传感器,其用于感测第一液压伸缩杆的长度L,且第一状态传感器的信号实时传送给控制器;

控制器中设置有第一时间模块、第一存储模块、第二存储与分析模块,所述第一时间模块用来记录第一液压伸缩杆到达L1时的时间T;第一存储模块用于记录相邻两次色差区域的时间差,其初始值为0;

为了便于表达,第一次第一液压伸缩杆“伸出-收缩”处理的色差区域称为第一片区色差区域,依次类推;

第二存储与分析模块用于记录色差区域的检测时间,且用于标记不同片区色差区域的首个色差区域、和末尾的色差区域,且用于实时计算不同片区起始色差区域行进距离酸洗槽的距离X;

其中,X的计算如下:X=铜箔自光电测色传感距离酸洗槽的行进长度-(当前时间-检测时间)×铜箔行进速度;

不同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末尾的色差区域的确定方法为:

首先,确定第一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末尾色差区域,在首次接收到色差区域时,确定为第一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色差区域;……;在接收到第N色差区域信号的U时间内,未检测到色差区域时,第N色差区域标记为第一片区末尾区域;

其次,确定第二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末尾色差区域,第一片区末尾区域后再次检测的色差区域标记为第二片区起始色差区域;……;在接收到第二片区第N色差区域信号的U时间内,未检测到色差区域时,第二片区第N色差区域标记为第二片区末尾区域;

再次,根据前述方法,依次确定剩余片区色差区域的首次、末尾色差区域。

在不同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色差区域行进距离酸洗槽X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开始启动,且第一液压伸缩杆到达L1长度的时间较色差区域到达酸洗槽的时间早T0时间;

第一液压伸缩杆到达L1后,第一时间模块T开始计时,当T=预定时间T1+不同片区末尾区域-起始区域的时间差时,第一液压伸缩杆开始收缩;

其中,U的大小设定为:第一液压伸缩杆从L1状态,到L0状态,再伸出到L1状态所需要的时间+T0+T2,其大小取值为10-35s。

上述方案,以第一次液压伸缩杆的“伸出-收缩”为例:

第一液压伸缩杆处于缩短状态时,在首次接收到色差区域信号后,色差区域行进距离酸洗槽X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开始启动,然后第一液压伸缩杆伸出直至L1长度后,第一时间模块开始计时,第一液压伸出杆到达L1长度的时间较色差区域到达酸洗槽的时间早T0时间;

在首次接收到色差区域信号后的U时间内,未再次检测到色差区域,且在T=T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缩短收回至预定位置;

在首次接收到色差区域信号后的U时间内,检测到色差区域时,第二次检测到的时间第1次次检测的时间之差记为01,在第二次检测到色差的区域信号后的U时间内,未检测到色差区域时,且T=T1+01时,第一液压伸缩杆缩短收回至预定位置;

在第二次检测到色差的区域信号后的U时间内,再次检测到色差区域时,相邻两次检测的时间之差记为02, 在第三次检测到色差的区域信号后的U时间内,未检测到色差区域时,且T=T1+01+02时,第一液压伸缩杆缩短收回至预定位置;

在第三次检测到色差的区域信号后的U时间内,再次检测到色差区域时,相邻两次检测的时间之差记为03,在第三次检测到色差的区域信号后的U时间内,未检测到色差区域时,且T=T1+01+02+03时,第一液压伸缩杆缩短收回至预定位置;

……

如此循环反复判断,来确定第一液压伸缩杆的第一次的缩回时机。

实施例二的控制方法,其必须要建立在知晓片区末尾色差区域的基础上才能实施,即再满足第一液压伸缩杆升起条件前,先确定片区末尾色差区域,;其要求: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行进时间较长(或者行进距离较长)。

实施例二的极限应用条件为: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铜箔的行进速度×(T1-TO)=铜箔的行进速度×U;

在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铜箔的行进速度×(T1-TO)>铜箔的行进速度×U时,选择实施例二的方式;

在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铜箔的行进速度×(T1-TO)≤铜箔的行进速度×U时,选择实施例一的方式;

优选的,在满足下式时: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铜箔的行进速度×U;采用实施例二的方法。

上述分析的思想在于,为了提高相邻色差区域的处理效果,可采用实施例二的方式,其需要满足: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铜箔的行进速度×U-铜箔的行进速度×(T1-TO),优选的,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铜箔的行进速度×U,即对光电测色传感器距酸洗槽的距离提出了要求。

光电测色传感器到酸洗槽之间的铜箔距离≤铜箔的行进速度×U;采用实施例一的方法。

如附图14所示,为采用实施例二的控制方法的酸洗升降导向辊的过程,在酸洗升降导向辊升起前,控制器确定第一片区色差区域的起始、末尾色差区域(a是第一片区起始色差区域,c是第一片区末尾色差区域 );第一片区色差区域清洗后,酸洗升降导向辊升起;

然后,在第二片区色差区域的d(其既是第二片区的起始色差区域,也是第二片区末尾色差区域)到达距离酸洗槽X1距离时,酸洗升降导向辊降落,然后第二片区色差区域清洗后,酸洗升降导向辊升起。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