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5145发布日期:2018-11-13 21:5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抛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曲面屏幕手机以其新潮的设计和较佳的使用体验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行星抛光机作为手机前、后盖板的抛光设备,主要用于对平面和曲面外形的玻璃、陶瓷、塑料等材质的工件进行抛光加工。利用行星齿轮机构具有行星齿轮自转以及绕太阳齿轮公转的特点,使固定在行星齿轮上的工件在抛光过程中可进行360°旋转,实现抛光组件对工件的无死角抛光。特别是对于曲面手机的前、后盖板具有显著的抛光效果。

现有技术中,行星抛光机只有一个单独的加工工位,单次只能加工一种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行星抛光机只有一个单独的加工工位,单次只能加工一种产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该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包括基座、位于所述基座中的两套并排设置的行星齿轮机构、设置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上的装夹机构、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方的抛光机构、驱动所述抛光机构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上方水平运动的平移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行星齿轮组件、驱动所述行星齿轮组件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装夹机构包括与所述行星齿轮组件的行星齿轮同轴设置、用于吸取工件的吸取组件;所述抛光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抛光组件;所述平移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滑轨、连接所述滑轨和机架的滑块、驱动所述抛光机构随滑块在滑轨上移动的第二驱动组件。

优选地,所述行星齿轮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主轴和设置在第一主轴上的太阳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太阳齿轮外缘、并与太阳齿轮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组件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轴以及行星齿轮的转轴转动连接的齿轮支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一主轴连接的减速齿轮组。

优选地,所述吸取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行星齿轮的转轴上的吸取盘,所述吸取盘上设置有用于吸取工件的吸孔;所述行星齿轮的转轴中空设置、并与所述吸孔连通;所述吸取组件还包括与所述行星齿轮的转轴连接、用于使所述吸孔产生负压的吸气泵。

优选地,所述抛光组件包括抛光轮、驱动抛光轮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将所述抛光轮和第一驱动单元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抛光支架,所述抛光轮的转轴竖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抛光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抛光支架上的连接件、分别与所述连接件和抛光支架连接的导杆、驱动所述连接件沿着导杆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抛光轮和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抛光轮的转轴与所述导杆平行。

优选地,所述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还包括抛光液循环机构,所述抛光液循环机构包括与所述抛光轮连接、用于输出抛光液的输出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吸取盘下方、用于收集所述抛光液的收集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收集组件与所述输出组件之间、用于过滤抛光杂质的过滤组件。

优选地,所述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抛光轮上方的遮蔽机构,所述遮蔽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抛光轮外部、用于防止抛光液飞溅的防水罩,以及驱动所述防水罩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第三驱动单元。

优选地,所述行星齿轮的个数为5~40个。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套水平设置的行星齿轮机构和设置在行星齿轮机构上设置用于装夹工件的装夹机构,使工件在抛光时进行行星运动,再在行星齿轮机构和装夹机构上方设置抛光机构以及驱动抛光机构沿着水平方向在两加工工位上移动的移动机构,使抛光机构可分别在两个工位上进行抛光加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行星抛光机只有一个工位,单次只能加工一种产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中平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中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中抛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中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参照图1和图2,该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包括基座100、位于基座100中的两套并排设置的行星齿轮机构200、设置在行星齿轮机构200上的装夹机构300、设置在基座100上方的抛光机构400、驱动抛光机构400在行星齿轮机构200上方水平运动的平移机构;行星齿轮机构200包括水平设置的行星齿轮组件210、驱动行星齿轮组件210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220;装夹机构300包括与行星齿轮组件210的行星齿轮213同轴设置、用于吸取工件的吸取组件310;抛光机构400包括设置在基座100上的机架420、设置在机架420上的抛光组件410;平移机构包括设置在基座100上的滑轨510、连接滑轨510和机架420的滑块520、驱动抛光机构400随滑块520在滑轨510上移动的第二驱动组件530。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滑轨510分别平行设置在基座100的两侧,第二驱动组件530包括设置在滑轨510靠外的一侧并靠近滑轨510两端的同步轮组531,以及连接同步轮组531的同步带532。同步带532平行于滑轨510设置,并与滑块520连接。同步轮组531通过步进电机533驱动,步进电机533转动时带动同步带532运动,从而使滑块520在滑轨510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套水平设置的行星齿轮机构200和设置在行星齿轮机构200上设置用于装夹工件的装夹机构300,使工件在抛光时进行行星运动,再在行星齿轮机构200和装夹机构300上方设置抛光机构400以及驱动抛光机构400沿着水平方向在两加工工位上移动的移动机构500,使抛光机构400可分别在两个工位上进行抛光加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行星抛光机只有一个工位,单次只能加工一种产品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行星齿轮组件210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主轴211和设置在第一主轴211上的太阳齿轮212,以及设置在太阳齿轮212外缘、并与太阳齿轮212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213;行星齿轮组件210 还包括分别与第一主轴211以及行星齿轮213的转轴转动连接的齿轮支架;第一驱动组件220包括第一电机221,以及分别与第一电机221和第一主轴 211连接的减速齿轮组222。在本实施例中,减速齿轮组222分别与第一电机 221和第一主轴211连接的,使第一主轴211带动整个行星齿轮组件210转动,同时通过在太阳齿轮212的外缘设置与其啮合的行星齿轮213,以及与主轴和行星齿轮213的转轴转动连接的行星齿轮架214,使行星齿轮213在绕太阳齿轮212公转时还能进行自转。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吸取组件310包括设置在行星齿轮213的转轴上的吸取盘312,吸取盘312上设置有用于吸取工件的吸孔;行星齿轮213的转轴中空设置、并与吸孔连通;吸取组件310还包括与行星齿轮213的转轴连接、用于使吸孔产生负压的吸气泵。在本实施例中,行星齿轮213的转轴中空设置,其一端与放置工件的吸取盘312连接并与吸取盘312 上的吸孔连通,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接头311,用于与吸气泵连接,使工件放置在吸取盘312上后能够被吸气盘吸住。

在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7,抛光组件410包括抛光轮、驱动抛光轮411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412、将抛光轮411和第一驱动单元 412固定在机架420上的抛光支架413,抛光轮411的转轴竖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412包括驱动抛光轮411转动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和抛光轮411设置在抛光支架413上,抛光支架413与机架420连接,抛光轮411的转轴保持竖直,使抛光轮411的轮盘与吸取盘312保持平行。此外抛光轮411与行星齿轮架214偏心设置,避免了抛光轮411扫不到r角或者有扫光盲区的情况。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接抛光轮411和第一驱动单元412 的抛光支架413,使抛光组件410固定在机架420上,以便对下方吸取盘312 上的工件进行抛光。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4,抛光组件410还包括设置在抛光支架413上的连接件414、分别与连接件414和抛光支架413连接的导杆 415、驱动连接件414沿着导杆415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416;抛光轮411和第一驱动单元412设置在连接件414上,抛光轮411的转轴与导杆415平行。在本实施例中,抛光轮411和第一驱动单元412连接,以上二者与抛光支架 413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件414,在连接件414与抛光架之间还设置有导杆 415,连接件414通过导套417与导杆415连接。导柱和抛光轮411的主轴平行,皆为竖直设置。在抛光支架413上还设置有驱动抛光轮411及第一驱动单元412随连接件414沿导柱运动的第二驱动单元416,第二驱动单元416优选电动缸。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驱动抛光轮411和第一驱动单元412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第二驱动单元416,可调节工件与抛光轮411之间的距离以便调整抛光过程中的加工量。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还包括抛光液循环机构,抛光液循环机构包括与抛光轮411连接、用于输出抛光液的输出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吸取盘312下方、用于收集抛光液的收集组件,以及设置在收集组件与输出组件之间、用于过滤抛光杂质的过滤组件 620。在本实施例中,收集组件包括设置在吸取盘312下方的集液槽611,用于收集两个工位上抛光时使用的抛光液。经集液槽611收集的抛光液,流入过滤组件620中,通过多层过滤,滤掉抛光液中的杂质。收集组件还包括与过滤组件620连接,用于存储过滤干净的抛光液的集液桶612。输出组件包括设置在集液桶612中的泵体,泵体通过水管与设置在抛光轮411的转轴上的第二接头631连接。抛光轮411的转轴同样中空设置,并与设置在抛光轮411 中心的出水孔连通。干净的抛光液可由泵体从集液桶612中抽出再从抛光轮 411上的出水孔输送至工件的抛光表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抛光液循环机构可实现抛光液的循环使用,节能环保。

在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双工位行星抛光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抛光轮411上方的遮蔽机构700,遮蔽机构700包括设置在抛光轮 411外部、用于防止抛光液飞溅的防水罩710,以及驱动防水罩710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第三驱动单元720。在本实施例中防水罩710设置子抛光轮411的外缘,用于防止抛光过程中随抛光轮411旋转甩出的抛光液的飞溅。防水罩710 还与设置在机架420上的地上那驱动单元连接,第三驱动单元720优选气缸或者电动缸。在抛光前气缸驱动防水罩710下行,遮挡在抛光轮411的外缘,飞溅的抛光液沿着防水罩710的内壁流入集液槽611中,遮蔽机构700 还包括设置在行星齿轮架214上的遮蔽罩730,遮蔽罩730呈圆台形,用于隔离吸取盘312和吸取盘312下方的行星齿轮机构,防止抛光液进入行星齿轮机构中。在抛光完毕,气缸驱动防水罩710上行,第二驱动单元416驱动抛光轮411上行,操作人员可取出抛光好的工件。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参照图6,行星齿轮213的个数为5~40 个。在本实施例中,行星齿轮213的个数为5个,其上的吸取盘312的盘面较大,可放置较多的工件,一般为10个左右,由于行星齿轮213的负载较大为保证行星齿轮213的结构强度,行星齿轮213与太阳齿轮212的齿速比较大,行星齿轮213的旋转角速度度相对不高,对硬、脆性材料抛光效果打折。此外同一抛光轮411上内圈、外圈旋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造成内外圈切削量不均的情况,工件抛光容易不均,抛内侧r角时极容易将产品外侧抛塌或者过抛出现斜角。当行星齿轮213的个数为40个时,行星齿轮 213的负载减小,齿速比大大降低,可解决上述产品磨削瞬时线速度相对不高,及由于内外线速度差异大出现过抛的问题,行星齿轮213及吸取盘312 围着太阳齿轮212侧外缘呈圆周排布。但吸取盘312的盘面变小,每个吸取盘312上只能放置一个工件,影响加工效率。本实施例中,行星齿轮213及吸取盘312的个数优选20个。在确保较高的磨削线速度下,同时也可放置2 至3个工件保证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以上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