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5646发布日期:2019-01-08 20:50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属于退火炉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退火炉保温效果不佳,因此相应的保温结构老化严重,使得实际生产过程效率较低,同时引起后期维护成本提升,造成生产和维护成本的极大提高。此外随着生产效率要求的提高,现有退火炉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其具有更加良好的保温效果。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包括炉墙、炉墙围成的炉膛、设置于炉膛内的炉胆和设置于炉胆外侧的加热棒,加热棒位于炉膛内。

所述炉墙包括上墙体、左墙体、右墙体以及下墙体,上墙体和下墙体相对设置,左墙体和右墙体相对设置,上墙体位于炉膛的上方,下墙体位于炉膛的下方,左墙体位于炉膛的左方,右墙体位于炉膛的右方,所述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均包括多个陶瓷纤维折叠模块;

所述炉胆包括顶板、左侧板、右侧板以及下底板,上墙体、顶板、下底板和下墙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左墙体、左侧板、右侧板和右墙体从左到右依次设置,顶板的左侧边与左侧板的上侧边固定,顶板的右侧边与右侧板的上侧边固定,左侧板的下侧边与下底板的左侧边固定,右侧板的下侧边与下底板的右侧边固定,下底板的形状为波浪形板,下底板包括用于容纳氮气管路的管路容置凹槽,管路容置凹槽沿前后方向设置;

所述加热棒沿左右方向设置,加热棒的左端贯穿左墙体,加热棒的左端位于左墙体的左侧,加热棒的右端贯穿右墙体,加热棒的右端位于右墙体的右侧,加热棒上缠绕有电炉丝,加热棒位于炉膛内且位于炉胆外侧,电炉丝相对上墙体和下墙体悬空。

由陶瓷纤维折叠模块拼接组成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由于陶瓷纤维折叠模块具有良好的弹性,因而由其组成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的情况下通过外力挤压,可以使得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自身内部空隙得到有效减少,以此达到保温效果。尤其是上墙体和左墙体之间,以及上墙体和右墙体之间,由于并非平行关系,因而其之间的连接处最为容易产生缝隙,导致炉膛内热量外露,但是通过陶瓷纤维折叠模块的膨胀效果和外力挤压,能够有效克服这一问题。氮气管路沿前后方向设置,同时容纳在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管路容置凹槽中,使得氮气管路与网带运动不产生摩擦,确保氮气管路高度的同时确保氮气管路不磨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的稳定性。加热棒能够直接进行抽出更换,降低了维护成本,此外电炉丝的悬空结构避免电炉丝与异物触碰等原因造成短接,影响电炉丝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墙体的左侧边与左墙体的上侧边固定,上墙体的右侧边与右墙体的上侧边固定,下墙体的左侧边与左墙体的下侧边固定,下墙体的右侧边与右墙体的下侧边固定,上墙体与炉膛相邻的侧壁、左墙体与炉膛相邻的侧壁以及右墙体与炉膛相邻的侧壁均为墙体内壁,墙体内壁与炉膛之间设置有陶瓷纤维板,陶瓷纤维板固定在墙体内壁上。陶瓷纤维板起到辅助隔热的效果,此外陶瓷纤维板能够遮挡墙体内壁上细小的缝隙。尤其在相邻陶瓷纤维折叠模块之间挤压不够充分情况下产生的缝隙,能够通过陶瓷纤维板进行遮挡。

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底板包括梯形上板、梯形下板、梯形左板和梯形右板,梯形上板的数量为多个,梯形上板、梯形下板、梯形左板和梯形右板均为长条板,梯形上板、梯形下板、梯形左板和梯形右板均沿前后方向设置,梯形上板位于梯形下板的上方,梯形上板和梯形下板之间通过梯形左板和梯形右板固定连接,梯形下板位于相邻的梯形上板之间。依次相连的梯形右板、梯形下板和梯形左板构成了管路容置凹槽,而梯形上板将氮气管路与网带完全隔绝,彻底隔绝了氮气管路与网带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墙体远离炉膛的侧壁和右墙体远离炉膛的侧壁均为墙体外壁,墙体外壁上也设置有陶瓷纤维板。其效果与墙体内壁上的陶瓷纤维板相似。

本实用新型所述左墙体和右墙体中均穿插有螺杆紧固件,螺杆紧固件贯穿陶瓷纤维板。螺杆紧固件由外向内将陶瓷纤维板挤压在陶瓷纤维折叠模块上,而由于陶瓷纤维折叠模块的膨胀作用,左墙体和右墙体由内向外将陶瓷纤维板挤压至螺杆紧固件上,从两个方向对陶瓷纤维板和陶瓷纤维折叠模块进行挤压。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中均固定有T字紧固件,T字紧固件包括一号紧固板和二号紧固板,一号紧固板垂于于二号紧固板,且一号紧固板与二号紧固板的中部固定,上墙体中的T字紧固件的一号紧固板竖直设置,左墙体和右墙体中的T字紧固件的一号紧固板水平设置。由于陶瓷纤维折叠模块自身膨胀特性,相邻的陶瓷纤维折叠模块容易产生相对位移,造成上墙体、左墙体和右墙体变形产生缝隙,此时通过T字紧固件将陶瓷纤维折叠模块的形变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在保证相邻的陶瓷纤维折叠模块之间没有缝隙的基础上,限制其过量形变造成的相对位移。

本实用新型所述陶瓷纤维板上设置有不锈钢锚固件,陶瓷纤维板通过不锈钢锚固件固定在左墙体或右墙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对比实施例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对比实施例炉胆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炉胆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对比实施例。

现有的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包括炉墙1、炉墙1围成的炉膛2、设置于炉膛2内的炉胆3和设置于炉胆3外侧的加热棒4,加热棒4位于炉膛2内。

炉墙1包括上墙体11、左墙体12、右墙体13以及下墙体14。其中,上墙体11和下墙体14相对设置,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相对设置。本对比实施例中上墙体11和下墙体14相互平行,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相互平行,且上墙体 11垂直于左墙体12。上墙体11的左侧边与左墙体12的上侧边固定,上墙体11 的右侧边与右墙体13的上侧边固定,下墙体14的左侧边与左墙体12的下侧边固定,下墙体14的右侧边与右墙体13的下侧边固定。上墙体11、左墙体12、右墙体13以及下墙体14形成了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墙体,该墙体的中间即为长方体状的炉膛2。其中,上墙体11位于炉膛2的上方,下墙体14位于炉膛2的下方,左墙体12位于炉膛2的左方,右墙体13位于炉膛2的右方。

本对比实施例中上墙体11、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采用保温材料构成,下墙体14采用的是耐火砖材料构成。该结构下的炉墙1保温效果不理想,能耗高,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其中,上墙体11与炉膛2相邻的侧壁、左墙体12与炉膛2相邻的侧壁以及右墙体13与炉膛2相邻的侧壁均为墙体内壁。为了对炉墙1的保温效果进行提升,本对比实施例中在墙体内壁上安装内衬层10,内衬层10同样由防火砖构成,通过内衬层10对墙体内壁进行保温,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保温效果提升极小,基本忽略不计。

炉胆3包括顶板31、左侧板32、右侧板33以及下底板34。上墙体11、顶板31、下底板34和下墙体14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左墙体12、左侧板32、右侧板33和右墙体13从左到右依次设置。顶板31的左侧边与左侧板32的上侧边固定,顶板31的右侧边与右侧板33的上侧边固定,左侧板32的下侧边与下底板 34的左侧边固定,右侧板33的下侧边与下底板34的右侧边固定。

其中炉胆3内安装有氮气管路7,氮气管路7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下底板34 最早采用的是平板设计,但是该结构下氮气管路7不可避免地与网带有相互影响,导致氮气管路7磨损,使得产品品质受损。为了对这一现象进行改进,本对比实施例尝试将下底板34的形状修改为波浪形板,此时下底板34上的波浪形结构沿前后方向周期性延伸。但是该结构下氮气管路7必须设置在下底板34的顶部,氮气管路7不可避免地与网带之间仍然有相互影响。

本对比实施例中,加热棒4共有两根,两根加热棒4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两根加热棒4分居在炉胆3的上方和下方。

加热棒4的左端贯穿左墙体12,加热棒4的左端位于左墙体12的左侧,加热棒4的右端贯穿右墙体13,加热棒4的右端位于右墙体13的右侧。其中加热棒4位于炉膛2内的部分安装有电阻带61,电阻带61采用燕尾槽结构安装在加热棒4上,通过电阻带61对炉胆进行加热。因电阻带61的燕尾槽式安装方式,加热棒4的拆装和更换非常不方便。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网带退火炉的加热区结构包括炉墙1、炉墙1围成的炉膛2、设置于炉膛2内的炉胆3和设置于炉胆3外侧的加热棒4,加热棒4位于炉膛2内。

炉墙1包括上墙体11、左墙体12、右墙体13以及下墙体14。其中,上墙体11和下墙体14相对设置,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上墙体11和下墙体14相互平行,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相互平行,且上墙体11垂直于左墙体12。上墙体11的左侧边与左墙体12的上侧边固定,上墙体11的右侧边与右墙体13的上侧边固定,下墙体14的左侧边与左墙体12的下侧边固定,下墙体14的右侧边与右墙体13的下侧边固定。上墙体11、左墙体12、右墙体 13以及下墙体14形成了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墙体,该墙体的中间即为长方体状的炉膛2。其中,上墙体11位于炉膛2的上方,下墙体14位于炉膛2的下方,左墙体12位于炉膛2的左方,右墙体13位于炉膛2的右方。

本实施例中上墙体11、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均包括多个陶瓷纤维折叠模块。通过拼接陶瓷纤维折叠模块形成上墙体11、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下墙体14依然采用的是耐火砖材料构成。陶瓷纤维折叠模块其自身具有较好的弹性,陶瓷纤维折叠模块拼接之后形成的上墙体11内部、左墙体12内部和右墙体13 内部能够有效减少缝隙的产生,使得炉膛2具备良好的隔热效果。

作为优选,上墙体11与炉膛2相邻的侧壁、左墙体12与炉膛2相邻的侧壁以及右墙体13与炉膛2相邻的侧壁均为墙体内壁,墙体内壁与炉膛2之间设置有陶瓷纤维板6,陶瓷纤维板6固定在墙体内壁上。陶瓷纤维板6自身能够辅助隔热的效果。此外陶瓷纤维折叠模块虽然具有较好的弹性,但是若安装不到位,上墙体11内部、左墙体12内部和右墙体13内部仍然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额外缝隙。此时,陶瓷纤维板6能够遮挡墙体内壁上由于相邻陶瓷纤维折叠模块之间挤压不够充分情况下产生的缝隙。

此外,墙体内壁上的陶瓷纤维板6上能够涂抹高温涂料,以实现炉膛2的进一步保温。

作为优选,左墙体12远离炉膛2的侧壁和右墙体13远离炉膛2的侧壁均为墙体外壁,墙体外壁上也设置有陶瓷纤维板6。其效果与墙体内壁上的陶瓷纤维板6相似。一方面墙体外壁上的陶瓷纤维板6自身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同时能够遮挡墙体外壁上由于相邻陶瓷纤维折叠模块之间挤压不够充分情况下产生的缝隙。

本实施例中陶瓷纤维板6的厚度选为50mm,陶瓷纤维板6上设置有不锈钢锚固件,陶瓷纤维板6通过不锈钢锚固件固定在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上。

与墙体内壁上的陶瓷纤维板6和墙体外壁上的陶瓷纤维板6结构对应,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中穿插有螺杆紧固件8,螺杆紧固件8贯穿陶瓷纤维板6。

以左墙体12为例,左墙体12中的陶瓷纤维折叠模块由于自身的弹性会将位于左墙体12和螺杆紧固件8端部之间的陶瓷纤维板6朝向螺杆紧固件8端部进行挤压。通过其反作用力,陶瓷纤维板6对左墙体12中的陶瓷纤维折叠模块进行压实,减少左墙体12中缝隙的产生,进而增强隔热效果。右墙体13上的螺杆紧固件8作用与左墙体12上的螺杆紧固件8相似,不再在本实施例中赘述。

通过螺杆紧固件8将陶瓷纤维板6与陶瓷纤维折叠模块压紧贴实,避免缝隙产生串温而影响保温。

此外,上墙体11、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中均固定有T字紧固件9。T字紧固件9包括一号紧固板91和二号紧固板92,一号紧固板91垂于于二号紧固板 92,且一号紧固板91与二号紧固板92的中部固定。

具体的,上墙体11中的T字紧固件9的一号紧固板91竖直设置,上墙体 11中的T字紧固件9的二号紧固板92水平设置,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中的T 字紧固件9的一号紧固板91水平设置,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中的T字紧固件 9的二号紧固板92竖直设置。

左墙体12上的T字紧固件9的二号紧固板92位于左墙体12中,左墙体12 上的T字紧固件9的一号紧固板91位于左墙体12和陶瓷纤维板6中。右墙体13上的T字紧固件9的二号紧固板92位于右墙体13中,右墙体13上的T字紧固件9的一号紧固板91位于右墙体13和陶瓷纤维板6中。

由于陶瓷纤维折叠模块自身膨胀特性,相邻的陶瓷纤维折叠模块容易产生相对位移,造成上墙体11、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变形产生缝隙,此时通过T 字紧固件9将陶瓷纤维折叠模块的形变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在保证相邻的陶瓷纤维折叠模块之间没有缝隙的基础上,限制其过量形变造成的相对位移。

炉胆3包括顶板31、左侧板32、右侧板33以及下底板34。上墙体11、顶板31、下底板34和下墙体14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左墙体12、左侧板32、右侧板33和右墙体13从左到右依次设置。顶板31的左侧边与左侧板32的上侧边固定,顶板31的右侧边与右侧板33的上侧边固定,左侧板32的下侧边与下底板 34的左侧边固定,右侧板33的下侧边与下底板34的右侧边固定。

下底板34的形状为波浪形板,下底板34包括多个用于容纳氮气管路7的管路容置凹槽35,管路容置凹槽35沿前后方向设置,氮气管路7沿前后方向设置在管路容置凹槽35中。

具体的,下底板34包括梯形上板341、梯形下板342、梯形左板343和梯形右板344。梯形上板341、梯形下板342、梯形左板343和梯形右板344均为长条板,梯形上板341、梯形下板342、梯形左板343和梯形右板344均沿前后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梯形上板341、梯形下板342、梯形左板343和梯形右板344的数量均为多个,所有梯形上板341处在同一竖直高度上,所有梯形下板342处在同一竖直高度上,同时梯形上板341位于梯形下板342的上方。

梯形上板341和梯形下板342之间通过梯形左板343和梯形右板344固定连接。梯形上板341、梯形右板344、梯形下板342和梯形左板343沿左右方向周期性设置。

梯形下板342位于相邻的梯形上板341之间。依次相连的梯形右板344、梯形下板342和梯形左板343构成了管路容置凹槽35。由于管路容置凹槽35和氮气管路7同为前后方向设置,管路容置凹槽35沿左右方向周期性出现,因而容纳早管路容置凹槽35内的氮气管路7通过梯形上板341与网带完全隔绝,满足现有氮气管路7的工作高度要求,同时彻底隔绝了氮气管路7与网带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实施例中加热棒4共有两根,两根加热棒4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两根加热棒4分居在炉胆3的上方和下方。

加热棒4的左端贯穿左墙体12,同时加热棒4的左端位于左墙体12外壁上陶瓷纤维板6的左侧。加热棒4的右端贯穿右墙体13,加热棒4的右端位于右墙体13外壁上陶瓷纤维板6的右侧。

加热棒4上缠绕有电炉丝41,加热棒4位于炉膛2内且位于炉胆3外侧,电炉丝41缠绕的位置为加热棒4在炉膛2中的部分,从而使得电炉丝41相对上墙体11和下墙体14悬空。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加热棒4为刚玉陶瓷管。

采用螺旋形的电炉丝41缠绕刚玉陶瓷管从左墙体12和右墙体13中穿进穿出,使电炉丝41处于悬空状态,避免触碰等原因造成短接而影响使用寿命,维修时对损坏的加热棒4直接抽出进行单支更换,方便且快捷。

本实施例对炉膛2进行节能改造,整体能耗降低15%~20%左右,同时提升了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