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框架铸件浇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6760发布日期:2019-01-13 17:50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薄壁框架铸件浇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浇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薄壁框架(线轨支座)铸件浇注系统。



背景技术:

很多大型设备中会用到薄壁框架结构的部件(如注塑机用的线轨支座是支撑整体注射部件的关键部件,通过线轨支座实现整体注射部件的中心与其合模部件的中心线同心,保证喷嘴与模具套紧密地接合,以防溢料);如附图1-2所示:就是一种典型的薄壁框架类球铁件的铸造结构件,这种铸造结构件整体呈长方体结构,即具有薄壁框架铸件本体1’,所述的本体呈长方体形状,长方体形状的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各设置一个端板2’,其中一端的端板的厚度大于另一端端板的厚度,且每个端板上均设置两个通孔3’;所述的两个端板之间还设置有两块隔板4’,所述隔板与端板相互平行设置且每个隔板上也均设置有一对通孔,且隔板上与端板上同一侧的通孔为同轴线设置;所述的本体还包括两块侧板5’,两块侧板沿长度方向延伸、且端板的两端均固定于侧板上,所述的侧板上也设置有通孔;所述的两侧侧板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搬运用凸块6’,搬运用凸块为四个,其中一对位于厚端板所在端,另一对位于薄端板和相邻的隔板之间的侧板上,且凸块的下底面与两个侧板的下底面齐平;这种结构的薄壁框架结构,通孔多、壁薄(15mm~30mm),采用浇注工艺进行生产,如果浇注系统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很容易出现铸造缺陷,降低成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少铸造缺陷,提高薄壁框架铸件的成品率的薄壁框架(线轨支座)铸件浇注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薄壁框架(线轨支架座)铸件浇注系统,该系统包括薄壁框架铸件型腔和与薄壁框架铸件型腔型腔连通的浇注结构,所述的浇注结构包括用于添加铸件熔融介质的直浇道,与直浇道垂直连通的横浇道,与横浇道垂直连通的内浇道;直浇道的进料口位于搬运用凸块端;所述的内浇道为六个,且六个内浇道的一端与横浇道连通、另一端与薄壁框架铸件的侧板连通;所述的六个内浇道平均分设于直浇道的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六个内浇道同时进料,保证进料的平稳性;同时由于还将六个内浇道平均分设于直浇道的两侧,保证各个内浇道的进料量相当,实现对薄壁框架铸件型腔内平稳的充型,减少了铸造缺陷,提高了成品率;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直浇道的进料口位于搬运用凸块端,这样在浇注过程整个薄壁框架铸件型腔,设置凸块的所在面为上端面、没有设置凸块的端面为下端面,铁液自下端面进入逐渐平稳的充型至上端面,由于这样设置还使得铁液先进入的腔室结构简单、就会充型平稳、保证铸件的铸造质量。

作为优选,所述的横浇道与薄壁框架铸件的侧板相互平行,且横浇道与侧板远离搬运用凸块所在端面相互齐平;采用该结构,铁液可以直接平稳的从型腔的底部逐渐的向上充满整个型腔,减少铁液紊流、卷绕等现象发生,提供铸造的成功率,降低铸造缺陷。

作为优选,所述的直浇道位于横浇道的中心位置,六个内浇道平均分设于直浇道的两侧,且位于同一侧的内浇道相互等距离间隔设置;采用该结构可以保证铁液从六个内浇道同时进入薄壁框架铸件的型腔,实现型腔的平稳充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直浇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的横浇道和内浇道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采用这种设置,圆形直浇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保证铁液顺利快速的进入横浇道,而长方形的横浇道则由于横截面形状的变化可以改变铁液流速更加平稳,然后进入内浇道,内浇道再流入型腔实现平稳充型。

作为优选,所述的薄壁框架铸件的搬运用凸块上方均设置有冒口,所述的冒口为四个,其中一对冒口位于同一端的两个搬运用凸块的外侧边,另一对冒口位于另一端的两个搬运用凸块的内侧边;两个侧板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搬运用凸块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出气管道;采用该结构可以及时的对铸件进行补液,降低铸造缺陷,且冒口不直接整个孔径覆盖到凸块上而是位于侧边处还能减少型腔内铁液的挤出,保证型腔内铁液充满不出现孔洞等铸造缺陷;而出口管道的设置可以及时的将铁液中的气体排出,减少铁液氧化概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薄壁框架铸件结构示意图(凸块位于下方)。

图2本实用新型的薄壁框架铸件结构示意图(凸块位于上方)。

图3本实用新型的薄壁框架铸件浇注系统的示意图(浇注状态)。

图4本实用新型的薄壁框架铸件浇注系统的示意图(浇注时的底面可见状态)

图5本实用新型的薄壁框架铸件浇注系统中的浇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铸件型腔和铸件的结构是相互吻合匹配的,在描述浇注系统各个部件的连接关系和位置时,可以将铸件型腔结构和铸件结构等同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薄壁框架铸件,具体的结构在背景技术中已经详细的描述,具体参考附图1-2所示:即具有薄壁框架铸件本体1’,所述的本体呈长方体形状,长方体形状的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各设置一个端板2’,其中一端的端板的厚度大于另一端端板的厚度,且每个端板上均设置两个通孔3’;所述的两个端板之间还设置有两块隔板4’,所述隔板与端板相互平行设置且每个隔板上也均设置有一对通孔,且隔板上与端板上同一侧的通孔为同轴线设置;所述的本体还包括两块侧板5’,两块侧板沿长度方向延伸、且端板的两端均固定于侧板上,所述的侧板上也设置有通孔;所述的两侧侧板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搬运用凸块6’,搬运用凸块为四个,其中一对位于厚端板所在端,另一对位于薄端板和相邻的隔板之间的侧板上,且凸块的下底面与两个侧板的下底面齐平。

如附图3-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薄壁框架(线轨支座)铸件浇注系统,该系统包括薄壁框架铸件型腔1和与薄壁框架铸件型腔型腔连通的浇注结构7,所述的浇注结构包括用于添加铸件熔融介质的直浇道7.1,与直浇道垂直连通的横浇道7.2,与横浇道垂直连通的内浇道7.3;直浇道的进料口位于搬运用凸块端;所述的内浇道为六个,且六个内浇道的一端与横浇道连通、另一端与薄壁框架铸件的侧板连通;所述的六个内浇道平均分设于直浇道的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六个内浇道同时进料,保证进料的平稳性;同时由于还将六个内浇道平均分设于直浇道的两侧,保证各个内浇道的进料量相当,实现对薄壁框架铸件型腔内平稳的充型,减少了铸造缺陷,提高了成品率;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直浇道的进料口位于搬运用凸块端,这样在浇注过程整个薄壁框架铸件型腔,设置凸块的所在面为上端面、没有设置凸块的端面为下端面,铁液自下端面进入逐渐平稳的充型至上端面,由于这样设置还使得铁液先进入的腔室结构简单、就会充型平稳、保证铸件的铸造质量。

如附图4所示:所述的横浇道7.2与薄壁框架铸件的侧板5’相互平行,且横浇道与侧板远离搬运用凸块所在端的端面相互齐平;采用该结构,铁液可以直接平稳的从型腔的底部逐渐的向上充满整个型腔,减少铁液紊流、卷绕等现象发生,提供铸造的成功率,降低铸造缺陷。

如附图3所示:所述的直浇道位于横浇道的中心位置,六个内浇道平均分设于直浇道的两侧,且位于同一侧的内浇道相互等距离间隔设置;采用该结构可以保证铁液从六个内浇道同时进入薄壁框架铸件的型腔,实现型腔的平稳充型。

如附图5所示:所述的直浇道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的横浇道和内浇道的横截面为长方形;采用这种设置,圆形直浇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保证铁液顺利快速的进入横浇道,而长方形的横浇道则由于横截面形状的变化可以改变铁液流速更加平稳,然后进入内浇道,内浇道再流入型腔实现平稳充型。

如附图3-4所示:所述的薄壁框架铸件的搬运用凸块上方均设置有冒口,所述的冒口为四个,其中一对冒口位于同一端的两个搬运用凸块的外侧边,另一对冒口位于另一端的两个搬运用凸块的内侧边;两个侧板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搬运用凸块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出气管道;采用该结构可以及时的对铸件进行补液,降低铸造缺陷,且冒口不直接整个孔径覆盖到凸块上而是位于侧边处还能减少型腔内铁液的挤出,保证型腔内铁液充满不出现孔洞等铸造缺陷;而出口管道的设置可以及时的将铁液中的气体排出,减少铁液氧化概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