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刚性接触网的接触线打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6979发布日期:2019-03-15 21:03阅读:1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刚性接触网的接触线打磨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轨道供电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刚性接触网的接触线打磨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大量涌入,相比于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运载量大、行驶速度快、安全性好等诸多优点凸显而出,因此许多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纷纷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对于地铁供电系统来说,地铁厂段和高架段一般采用柔性接触网或第三轨;地下隧道段一般采用刚性接触网或第三轨供电。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这三种供电方式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刚性接触网主要由架空刚性汇流排、接触线、支持定位装置、绝缘部件、架空地线等结构组成。由于其结构简单、接触线无张力、没有断线之忧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区间,即国内各大地铁隧道段大多采用刚性接触网供电。当使用第三轨供电时,车辆通过使用接触靴取流;当使用柔性或刚性接触网供电时,车辆通过受电弓和接触线直接接触的方式取流。

在本文中主要讨论刚性接触网供电方式,其中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接触网和受电弓的动态匹配程度,因此对接触网日常检修维护至关重要。常见的故障主要包括:局部区段接触线异常磨耗、绝缘关节处和错段关节处拉弧、绝缘子偏移、汇流排扭曲变形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大大加快接触线和受电弓的磨损,导致运营维护费用的增加,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列车运行,进而影响整个线路的运营。

刚性接触网接触线损耗不均匀是运营维护过程中集中反应的问题,在列车运营过程中,尤其是加速段,车辆会加速摆动,受电弓振动,弓网间电流很大,导致接触线升温出现软化现象,会造成接触线和受电弓磨损加快,使得其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针对当前接触线异常磨损的现象,为了避免对电客车运行造成消极影响,目前采用手工打磨接触线的方法,保证其表面光滑,缓解异常磨损。

由于当前市场没有专门应用于刚性接触网接触线打磨的机器,因此普遍采用纯手工打磨,采取粗砂纸和细砂纸沿着接触线的方向打磨,其优点为打磨精细、耗材成本少;其缺点是需要大量投入人力且作业强度非常大,打磨效率不高,并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接触线日常运营中产生的毛刺可能会划伤手部;在打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金属颗粒和粉尘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为了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考虑到效率等问题,改进后采用手持可充电的抛光机沿着线路方向打磨,其优点为尼龙抛光轮代替砂纸,打磨速度快;其缺点是机器本身较笨重,手持的打磨的高度和力度不当,不仅会导致接触线表面损伤,而且会伤害到操作人员。

上述两种打磨方式,均是夜间在停运后进行的作业,作业时采用的方式较为传统,需提前架好梯车并有四人在旁推动前进,同时车上有操作人员打磨接触线至光滑无毛刺。整个作业在隧道区间进行,一个作业组至少需要6个人,交替进行打磨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人力多。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减少人力操作、减小劳动强度、安全性好、提高打磨精度和效率的刚性接触网的接触线打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刚性接触网的接触线打磨机,它包括机架和分别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行走机构、打磨机构,所述打磨机构包括打磨电机和由所述打磨电机驱动转动的打磨轮,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机架四角处的四对行走轮,每对行走轮的轮面相对并形成夹持部,所述打磨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中部,所述打磨轮的轴向与所述行走轮的轴向垂直以使所述打磨轮的转向与所述机架的行进方向垂直。

基上所述,所述机架包括两侧板和连接在两侧板之间的支撑横杆。

基上所述,所述四对行走轮包括四个小轮和四个大轮,四个小轮分别通过短轴安装在两侧板的前后两端,四个大轮分别安装在四个小轮正下方的长轴上,每个大轮和每个小轮的轮面正对且形成所述夹持部。

基上所述,位于两侧板同一端的两个小轮间距可调。

基上所述,所述机架上还安装有伸缩电机,所述伸缩电机的伸缩杆竖向设置,所述打磨电机安装在所述伸缩电机的伸缩杆上。

基上所述,所述机架上对应其中一对行走轮安装转速传感器,所述转速传感器连接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所述打磨电机和所述伸缩电机,根据所述转速传感器的信号,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打磨电机的转速。

基上所述,所述侧板上开设有观察视窗。

基上所述,所述打磨轮为抛光轮,所述打磨电机和所述伸缩电机均为直流电机并由电池供电。

基上所述,所述小轮的支撑轴为伸缩轴。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的四个所述小轮和四个所述大轮匹配安装在刚性接触网的汇流排上,每个大轮和每个小轮的轮面正对从而夹持汇流排下端凸台,以使打磨机在汇流排上由四个所述大轮的转动而前进;本实用新型中既可在所述侧板上设置驱动四个所述大轮转动的驱动电机,实现打磨机自动前进,也可利用外部机械牵引力实现打磨机自动前进,如此,便能减少人力操作,解放生产力,减小劳动强度,安全性好,且不会损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伸缩电机的伸缩杆上下伸缩,以调节所述打磨轮和所述打磨电机的高度,实现对接触线打磨程度的精细调节,提高打磨精度和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所述大轮的转速,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转速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打磨电机的转速,控制所述打磨轮的旋转速度以保证打磨机移动稳定;所述打磨轮的轮面旋转方向与打磨机的前进方向垂直,增大了所述打磨轮的利用率;所述观察视窗方便操作人员观察接触线的打磨程度和所述打磨轮的工作状态,同时减轻了打磨机整体的重量。

其具有设计科学、减少人力操作、减小劳动强度、安全性好、提高打磨精度和效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与刚性接触网汇流排的匹配安装示意图。

图中:1.打磨轮;2.打磨电机;3.伸缩电机;4.侧板;5.控制器;6.支撑横杆;7.水平支撑架;8.小轮;9.大轮;10.转速传感器;11.观察视窗;12.汇流排;13.接触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一种刚性接触网的接触线打磨机,它包括机架和分别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行走机构、打磨机构,所述打磨机构包括打磨电机2和由所述打磨电机2驱动转动的打磨轮1,所述打磨轮1的中心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打磨电机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打磨轮1的中心轴轴线与所述打磨电机2的输出轴轴线重合且水平设置,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机架四角处的四对行走轮,每对行走轮的轮面相对并形成夹持部,所述打磨轮1安装在所述机架中部,所述打磨轮1的轴向与所述行走轮的轴向垂直以使所述打磨轮1的转向与所述机架的行进方向垂直。

所述机架包括两侧板4和连接在两侧板4之间的支撑横杆6,两侧板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打磨电机2的输出轴轴线平行。

所述四对行走轮包括四个小轮8和四个大轮9,四个小轮8分别通过短轴安装在两侧板4的前后两端,四个大轮9分别安装在四个小轮正下方的长轴上,每个大轮9和每个小轮8的轮面正对且形成所述夹持部,方便打磨机安装在刚性接触网的汇流排12上。

位于两侧板4同一端的两个小轮8间距可调。

所述机架上还安装有伸缩电机3,所述伸缩电机3的伸缩杆竖向设置,所述打磨电机2安装在所述伸缩电机3的伸缩杆上,所述伸缩电机3的伸缩杆轴线与所述打磨电机2的输出轴轴线垂直。

两侧板4的下端之间固定安装有水平支撑架7,所述伸缩电机3的下端安装在所述水平支撑架7上。

所述机架上对应其中一对行走轮安装转速传感器10,所述转速传感器10连接一控制器5,所述控制器5安装在所述侧板4的外侧,所述控制器5还连接所述打磨电机2和所述伸缩电机3,根据所述转速传感器10的信号,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打磨电机2的转速。

所述侧板4上开设有观察视窗11。

所述打磨轮1为抛光轮,所述打磨电机2和所述伸缩电机3均为直流电机并由电池供电。

所述小轮8的支撑轴为伸缩轴以便调节位于两侧板4同一端的两个小轮8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刚性接触网的接触线打磨机工作时,操作人员调节四个所述小轮8的支撑轴以分别调节位于两侧板同一端的两个小轮8之间的间距,从而使四个所述小轮8和四个所述大轮9匹配安装在刚性接触网的汇流排12上,每个大轮9和每个小轮8的轮面正对从而夹持汇流排12下端凸台,以使打磨机在汇流排12上由四个所述大轮9的转动而前进;本实用新型中既可在所述侧板4上设置驱动两对所述大轮9转动的驱动电机,实现打磨机自动前进,也可利用外部机械牵引力实现打磨机自动前进,如此,便能减少人力操作,解放生产力,减小劳动强度,安全性好,不会损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所述控制器5控制所述伸缩电机3的伸缩杆上下伸缩,以调节所述打磨轮1和所述打磨电机2的高度,实现对接触线13打磨程度的精细调节,提高打磨精度和效率;所述转速传感器10检测所述大轮9的转速,所述控制器5根据所述转速传感器10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打磨电机2的转速,控制所述打磨轮1的旋转速度以保证打磨机移动稳定;所述打磨轮1的轮面旋转方向与打磨机的前进方向垂直,增大了所述打磨轮1的利用率;所述观察视窗11方便操作人员观察接触线13的打磨程度和所述打磨轮1的工作状态,同时减轻了打磨机整体的重量。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