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5980发布日期:2019-02-01 19:5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抛光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盘式内抛机,具体是一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抛光设备大多由三个旋转轴合成运行抛光,即一个用于承载物料的可自转的物料盘、一个用于带动物料盘进行公转的转动圆盘、一个可自转的抛光轮,但是在抛光的时候抛光效果并不稳定,例如在对圆形器皿的抛光工件进行抛光的时候,尤其是对圆形器皿内壁的曲面进行抛光,经常会产生抛光死角,既经常会出现圆形器皿的内壁的某些部位未被抛光或抛光不充分的现象,从而产生不良品。主要原因是抛光轮作用在圆形器皿内壁的压力不均造成的,而如果加大压力会造成某一区域被严重磨损,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作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其可以在水平和竖直方向控制抛光轮的快速移动,还可以控制抛光轮的角度,从而控制抛光轮在圆形器皿内壁区域产生不同的压力,以克服某些部位抛光不充分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其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倒立抛内壁机构、倒立抛内底机构和转盘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立抛内壁机构包括一立座,所述立座上设有第一燕尾拖板,所述第一燕尾拖板上设有第二燕尾拖板,所述第二燕尾拖板包括第二下燕尾板和第二上燕尾板,所述第二下燕尾板上安装有一挡板,所述第二上燕尾板上方安装有一第一推动机构,所述第一推动机构包括第一推动杆,所述第一推动杆与所述第二上燕尾板连接,所述第二上燕尾板安装有一第一L型座,所述第一L型座上安装有第三燕尾拖板,所述第三燕尾拖板上安装有第四燕尾拖板,所述第四燕尾拖板包括第四下燕尾板和第四上燕尾板,所述第四下燕尾板上安装有一第二推动机构,所述第二推动机构包括第二推动杆,所述第二推动杆与所述第四上燕尾板连接,所述第四上燕尾板上安装有一销轴,所述销轴上可旋转地设有一第一旋转板,所述第一旋转板上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设有锁紧螺栓,所述第一旋转板上安装有抛光电机,所述抛光电机安装有抛光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中,所述第一旋转板为可调角度的电机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中,所述第四下燕尾板的两侧和所述第四上燕尾板的两侧通过弹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中,所述第一燕尾拖板和第三燕尾拖板为手调式燕尾拖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中,所述第一燕尾拖板连接第一减速电机,所述第三燕尾拖板连接第二减速电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中,所述第一推动机构和第二推动机构为推动油缸或者推动气缸。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中,所述抛光轮的厚度为110~150mm。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倒立式抛头机构,可以避免抛头机构之间和抛头机构与夹具机构之间的干涉,提高设备利用率;通过手调式燕尾拖板和推动机构的组合,实现抛光轮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快速移动以及微调,提高抛光效率;此外,通过旋转板控制抛光轮的角度,即控制抛光轮在圆形器皿内壁不同区域的压力,可以提高对未充分抛光区域的压力,保证圆形器皿内部充分抛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倒立抛内壁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一个方向示意图;

图5为图3的另一个方向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倒立抛内底机构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个方向示意图;

图8为手调式燕尾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X-X向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M-M向剖面示意图;

图11为L型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一个方向示意图;

图13为图11的另一个方向示意图;

图14为图1中转盘机构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俯视图;

图16为图14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A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至图1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转盘式内抛机的倒立抛内壁机构,其包括一底座100,底座100上安装有倒立抛内壁机构20、倒立抛内底机构30和转盘机构10。

倒立抛内壁机构20包括一第一立座21,第一立座21上设有第一燕尾拖板22,第一燕尾拖板22上设有第二燕尾拖板23,第二燕尾拖板23包括第二下燕尾板231和第二上燕尾板232,第二下燕尾板231上安装有一挡板233,第二上燕尾板232上方安装有一第一推动机构24,第一推动机构24包括第一推动杆241,第一推动杆241与第二上燕尾板232连接。通过第一燕尾拖板22和第二燕尾拖板23可以控制抛头机构在水平方向的位移,第二燕尾拖板23在第一推动机构24的作用下可以快速移动,即实现对抛光轮位置的快速定位,而第一燕尾拖板22为手调式燕尾拖板,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对抛光轮的位置进行微调。通过快速移动和微调的组合,实现精确控制,提高抛光过程中的水平方向工作效率。

采用倒立式抛头机构,避免移动过程中抛头机构之间和抛头机构与转盘机构之间产生干涉,抛光轮可调节范围大,可分别对工件的内壁、内底抛光或者外圆处进行抛光,在本实施例中抛光轮的厚度为110~150mm,方便对圆形器皿的内壁处进行抛光。

第二上燕尾板232安装有一第一L型座234,第一L型座234上安装有第三燕尾拖板25,第三燕尾拖板25上安装有第四燕尾拖板26,第四燕尾拖板26包括第四下燕尾板261和第四上燕尾板262,第四下燕尾板261上安装有一第二推动机构27,第二推动机构27包括第二推动杆271,第二推动杆271与第四上燕尾板262连接,第四上燕尾板262上安装有一销轴,所述销轴上可旋转地设有一第一旋转板263,所述第一旋转板上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设有锁紧螺栓,所述第一旋转板上安装有抛光电机28,所述抛光电机28安装有抛光轮281。第二推动机构27和第三燕尾拖板25的组合,可以实现抛光电机28在竖直方向的快速移动以及微调,提高抛光过程中竖直方向上的工作效率。

由于抛光轮281的长期使用可能造成某一区域磨损的较厉害,从而导致其在抛光的时候,对抛光工件的各个部位的压力不均,导致抛光工件的表面存在未充分抛光的区域,通过控制第一旋转板263的角度,以控制抛光轮的角度,即可控制抛光轮在圆形器皿内壁不同区域的压力,实现对难以抛光或者未充分抛光部位的抛光,保证圆形器皿内壁抛光完全。第一旋转板263还可以采用可调角度的电机板,即通过步进电机和减速器控制第一旋转板263的角度。其调节精度更准确,可自动控制抛光轮的角度,除去人工操作,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抛光效率。

第四下燕尾板261的两侧和第四上燕尾板262的两侧通过弹簧264连接,在第四上燕尾板262上升的时候,弹簧264可以降低第二推动机构27的负载,在第四上燕尾板264下降的时候,可以为第四上燕尾板262提供良好的缓冲,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第一推动机构24和第二推动机构27为推动油缸或者推动气缸,还可以采用电缸或者其他类似的结构。

倒立抛内底机构30包括一第二立座31,第二立座31上设有第五燕尾拖板32,第五燕尾拖板32上设有第六燕尾拖板33,第六燕尾拖板33包括第六下燕尾板331和第六上燕尾板332,第六下燕尾板331上安装有一挡板333,第六上燕尾板332上方安装有一第三推动机构35,第三推动机构35包括第三推动杆351,第三推动杆351与挡板333连接,第六上燕尾板332安装有一第二L型座39,第二L型座39上安装有第七燕尾拖板34,第七燕尾拖板34上安装有一销轴,销轴上可旋转地设有一第二旋转板341,第二旋转板341上设有环槽342,环槽342内设有锁紧螺栓343,第二旋转板343上安装有抛光电机345,抛光电机345上安装有抛光轮346,抛光轮346为圆台形。

第一L型座234和第二L型座39结构相同,第二L型座39包括底板391、安装板392和加强板393,所述底板391安装在所述第六上燕尾板332上,所述安装板392包括第一安装部394和第二安装部395,所述第一安装部394安装在所述底板391上,所述第二安装部395上安装有所述第七燕尾拖板34,所述第一安装部394的侧壁和所述底板391的侧壁通过加强板393连接,结构简单,安装牢固。第二安装部395延伸出第二立座31的范围之外,如此,受力不平衡且应力集中,在第二安装部395的底部设置一开口396,使得受力均衡,避免应力集中,保证了安装强度。

抛光轮346包括内壁面347和内底面348,内壁面347与内底面348的夹角为30°~60°,可以满足对各种扩口角度的盆类产品进行抛光。第二旋转板341还可以采用可调角度的电机板,即通过步进电机和减速器控制第二旋转板341的角度。其调节精度更准确,可自动控制抛光轮的角度,除去人工操作,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抛光效率。

第三推动机构35为推动油缸或者推动气缸,还可以采用电缸或者其他类似的结构。第六下燕尾板331的两侧和第六上燕尾板332的两侧通过弹簧36连接。在第六上燕尾板332上升的时候,弹簧36可以降低第三推动机构35的负载,在第六上燕尾板332下降的时候,弹簧36可以为第六上燕尾板332提供良好的缓冲,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一燕尾拖板22和第三燕尾拖板25为手调式燕尾拖板,第五燕尾拖板32和第七燕尾拖板34为手调式燕尾拖板。手调式燕尾拖板包括上燕尾板321和下燕尾板322,上燕尾板321可滑动地设置在下燕尾板322上,下燕尾板322内设置有螺纹丝杆323,螺纹丝杆323一端通过轴承324安装在上燕尾板321上,另一端通过滑块325安装在上燕尾板321上。具有较高的调整精度,可以实现手动微调节,更精细地调节,避免一次性进给量过多而导致抛光产品损坏,保证抛光产品的表面质量。

现有的燕尾拖板采用手轮调节,即通过人工手动旋转手轮带动丝杆旋转以驱动燕尾板的滑动,这种方法效率低,一次只能调节一个方向的移动量,且移动速度不稳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燕尾拖板22与第一减速电机221连接,第三燕尾拖板25与第二减速电机222连接,第五燕尾拖板32的一端连接第三减速电机37,第七燕尾拖板34的一端连接第四减速电机38。即减速电机的主轴与燕尾拖板的螺纹丝杆连接,通过人工控制电机的转速即可实现对燕尾拖板移动速度的调节,使得燕尾拖板的移动速度稳定,精度更高。第三减速电机37控制第五燕尾拖板32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第四减速电机38控制第七燕尾拖板34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即抛光电机的位置在水平和竖直方向均可调且可同时调整,此外,控制电机的启停可实现对抛光轮的精准定位。

转盘机构10包括一安装座11,安装座11上固定有一转盘轴12,转盘轴12上设有轴承13,轴承13的外端设有转盘定位套14,转盘定位套14设有第一支撑部15和第二支撑部16,第一支撑部15上安装有固定环151,固定环151上设有一外齿圈152,第二支撑部16上设有一圆盘161,圆盘161上阵列有4个安装孔162,安装孔162内安装有从动齿轮组件19。从动齿轮组件19上安装有抛光工件,旋转到某个抛头机构加工完成后,可以继续旋转转盘机构的角度使抛光工件到下一工位进行其他部位的抛光。

底座100上还安装有一减速电机17,减速电机17上设有一主动齿轮171,主动齿轮171与外齿圈152啮合。通过减速电机17控制转盘机构10作间歇式的连续转动,控制抛光工件的抛光进度,实现连续化抛光,转盘机构10周围可安装多个部位的抛头机构,当转盘机构10旋转时实现对工件的多个部位进行抛光。运行稳定,精度高,且旋转时候噪音低。

转盘定位套14的两端设有开口槽141,轴承13安装在开口槽141内,转盘定位套14的两端设有端盖142,端盖上设有突出部143,突出部143伸入开口槽141内并与轴承13的侧壁接触,进而与转盘定位套14共同夹持固定轴承13在转盘轴12上的位置,防止轴承13在转盘轴12上产生偏移,使轴承13安装的更稳定,延长轴承13的使用寿命。

转盘定位套14的上方设有一气动旋转接头18。气动旋转接头18可以将外部气体引入从动齿轮组件19的夹具191中,夹具191为真空吸盘,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夹具191的吸附和分离,拆装抛光工件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