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管件产品的砂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9968发布日期:2019-08-16 22:5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备管件产品的砂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砂型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管件产品的砂型。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管件产品都采用砂壳制备,然后砂壳制备时,砂壳厚度基本在24mm-26mm之间,砂壳外表面无加强区域,故砂壳厚度较大,浇注时,需要的砂比为2.1-2.3左右,且由于没有加强筋,砂壳组装时,稳定性差,砂壳容易松散,导致浇注液外泄,造成浇注液的浪费;砂壳结构不稳定,故浇注时,成型腔结构不稳定,浇注后的成品,质量差,难以形成管件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管件产品的砂型,通过增加加强区域,减少了砂型的厚度,增强了砂型的强度,稳定率浇注液的流动,提高了管件产品的成品率。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制备管件产品的砂型,包括:

砂芯组件,所述砂芯组件设有内壁成型腔,所述内壁成型腔用于形成管件产品的内壁;

砂型组件,所述砂型组件盖设于所述砂芯组件外,且所述砂型组件与所述砂芯组件的内壁成型腔之间形成型腔,所述成型腔浇注形成所述管件产品;

加强区域,所述加强区域包括若干设置于砂型组件外壁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若干的第一加强筋以及若干的第二加强筋横纵交错设置于所述砂型组件外表面,相邻的第一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40mm-60mm;相邻的第二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60mm-80mm。

进一步地,所述砂型组件包括第一砂型组件以及第二砂型组件,所述第一砂型组件包括圆弧形的第一成型腔、位于第一成型腔两端的第一直浇道成型区以及第一连接区;所述第二砂型组件包括圆弧形的第二成型腔、位于第二成型腔两端的第二直浇道成型区以及第二连接区;砂型组件组装时,第一成型腔以及第二成型腔连接形成圆柱形的成型腔、第一直浇道成型区以及第二直浇道成型区形成直浇道、第一连接区以及第二连接区形成砂型组件的连接区。通过成型腔形成与管件中间对应的外壁结构,同时,直浇道以及连接区形成砂型的其它位置,使得整个砂型组件结构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砂型组件中,第一直浇道成型区以及第一连接区分别设有定位柱,所述第二砂型组件中,所述第二直浇道成型区以及第二连接区分别设有与所述定位柱匹配的定位槽。通过定位柱以及定位槽,使得砂型组件以及直浇道的形成密封性提高,避免了浇注液的外力,以及砂型结构有缝隙,造成的产品成形差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筋的高度为30mm-45mm;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厚度为14mm-22mm。在保证砂壳强度的同时,且尽最大可能节省覆膜砂情况下,本方案采用上述高度以及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浇道成型区以及第一连接区或第二直浇道成型区以及第二连接区连接。在成型腔的外壁设置于内壁结构对应的加强筋,加强成型腔的稳定性,尤其是当有浇注液流动时,砂壳变薄,厚度变小,而此时增加弧形的第一加强筋,确保了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筋的高度为50mm-65mm;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厚度为12mm-20mm;为了在保证砂壳强度的同时,尽最大可能节省覆膜砂;第二加强筋的高度和厚度在经过试验后,采取上述范围。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直浇道成型区以及第二直浇道成型区上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或第二加强筋相连,所述第三加强筋为三角形结构。通过三角形的第三加强筋,提高直浇道区域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厚度大于第一加强筋以及第二加强筋的厚度。第三加强筋用于支撑弧形的成型腔以及直浇道区域,其厚度增加,能够确保成型腔与直浇道区域连接处的稳定,确保浇注液稳定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砂型组件的最大厚度为10mm-16mm。与现有技术中24-26mm相比,本方案中,砂型厚度减少,极大地节省了覆膜砂,减轻了重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砂型,制备管件产品时,砂型结构简单,浇注液流动速度均匀,温度差异小,铸件成型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砂型,将浇铸型腔设置于一个砂型上,同时浇铸型腔的弧度方向一致,平行设置,使得浇道以及浇道流经腔体的过程得到改变,进而提高了浇注的效果,减少了砂型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现有技术中制备管件产品的砂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第一砂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第二砂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砂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第一砂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第一砂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中间砂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制备管件产品的砂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砂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砂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砂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砂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砂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砂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砂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砂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件产品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件产品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中:

1、砂芯组件;101、第一砂芯;102、中间砂芯;103、第二砂芯;2、砂型组件;3、管件产品;301、中间部位;302、端部;303、开口;4、第一加强筋;5、第二加强筋;6、第一砂型组件;601、第一成型腔;602、第一直浇道成型区;603、第一连接区;7、第二砂型组件;701、第二成型腔;702、第二直浇道成型区;703、第二连接区;8、定位柱;9、定位槽;10、第三加强筋;11、插入部

;12、插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照附图8-1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制备管件产品的砂型,主要用于有内壁和外壁以及一定厚度的管状类产品的浇注成型,具体地,包括砂芯组件1以及砂型组件2,其中,砂芯组件1外壁设有用于形成管件产品3内壁的内壁成型腔;本实施例中,浇注时,砂型组件2盖设于所述砂芯组件1外,且所述砂型组件2与所述砂芯组件1之间形成型腔,所述成型腔浇注形成所述管件产品3;对于管状类的产品,其内壁和外壁之间有一定的厚度,故需要通过砂芯组件1以及砂型组件2形成管体结构的浇注腔,进行浇注成型。

参照附图8-16所示,本实施例与现有砂型的差异在于,增加了加强区域,减少了砂型厚度,降低砂比,具体地,加强区域包括若干设置于砂型组件2外壁的第一加强筋4和第二加强筋5,若干的第一加强筋4以及若干的第二加强筋5横纵交错设置于所述砂型组件2外表面,相邻的第一加强筋4之间的距离为40mm-60mm;相邻的第二加强筋5之间的距离为60mm-80mm。通过横纵交错设置,相比于同一方向设置,承载体方向变多,而且砂型组装后,砂型外壁多个方向有加强筋,加强筋之间距离不远,使得整体的加强作用增强,砂型不易分散,浇注中,砂型稳定,成品率高。相比于现有技术,加强筋设置较少,本实施例中,增加加强筋的数量,将其距离拉近,相邻的加强筋之间距离短,稳定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现有技术中,相邻的第一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127mm;相邻的第二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60mm。加强筋之间距离近较远,稳定性难以保证。同时,第一加强筋的高度为57mm;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厚度为27mm。高度太高,厚度太厚,浪费砂,加强效果差!第二加强筋的高度为34mm;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厚度为22mm。

现有技术中,砂型组件外壁无加强筋,砂型厚度在24mm-26mm。砂比在2.1-2.3之间,用砂量大,砂型整体笨重,不易搬运,且制备中,由于砂型厚,制备时难以加热,还需要保温等多个步骤,制备繁琐。砂壳过厚,浇注时,砂壳不易溃散,加大了脱壳难度,难以回收未溃散的砂块。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形成砂型组件2,具体地,砂型组件2包括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9-12所示,本实施例中,砂型组件2包括第一砂型组件6以及第二砂型组件7,所述第一砂型组件6包括圆弧形的第一成型腔601、位于第一成型腔601两端的第一直浇道成型区602以及第一连接区603;所述第二砂型组件7包括圆弧形的第二成型腔701、位于第二成型腔701两端的第二直浇道成型区702以及第二连接区703;砂型组件2组装时,第一成型腔601以及第二成型腔701连接形成圆柱形的成型腔、第一直浇道成型区602以及第二直浇道成型区702形成直浇道、第一连接区603以及第二连接区703形成砂型组件2的连接区。通过成型腔形成与管件中间对应的外壁结构,同时,直浇道以及连接区形成砂型的其它位置,使得整个砂型组件2结构稳定。

本实施例中,参照附图13-16所示,砂型组件1包括两个第一砂芯101以及插设于第一砂芯101外壁的第二砂芯103;参照附图管件产品的结构示意图17-18可知,管体产品3包括中间部位301以及设置于中间部位两侧的端部302,在端部302上,开设有若干的看开口303;这种开口303,需要第三砂芯103形成。两个第一砂芯101中,其中一个第一砂芯101端部至插入部,另一个第一芯子101但不设置插入槽12,连接时,插入部11直接插入插入槽12内,实现砂芯组件1的形成。即本实施例中,砂芯组件1需要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砂芯101以及第二砂芯103即可实现。

参照附图4-7以及附图16所示,现有技术中,两个第一砂芯101、连接两个第一砂芯的中间砂芯102以及插设于第一砂芯101外壁的第二砂芯103;其中,在中间砂芯102 的两端分别设置插入部11,然后在每个第一砂芯101的端部设置插入槽12,通过插入部11与插入槽12的配合,实现砂芯组件1的构成,然后第三砂芯103插设在第一砂芯101上。现有技术中,需要增加第二砂芯103,且两个第一砂芯101以及一个圆环形的中间砂芯102构成大致的砂芯,连接复杂,还得单独制作环形的中间砂芯102,相比于本实施例,制作复杂,操作麻烦,工作量大。

本实施例中,砂型组件2的最大厚度为12mm。

现有技术中,第二砂芯103与本实施例中第二砂芯103结构相同,未做改变,具体根据开口303的变化可以调整。

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加强筋4之间的距离为40mm,第二加强筋5之间的距离为60mm。

实施例2

参照附图9-12所示,作为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砂型组件6中,第一直浇道成型区602以及第一连接区603分别设有定位柱8,对应的,在第二砂型组件7中,第二直浇道成型区702以及第二连接区703分别设有述定位柱8匹配的定位槽9。当第一砂型组件6与第二砂型组件7形成位于砂芯组件1外部的砂型组件2时,定位柱8插入定位槽9内,在直浇道成型区以及连接区形成插接的连接关系,提高了成型腔两端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柱8以及定位槽9,使得砂型组件2以及直浇道的形成密封性提高,避免了浇注液的外力,以及砂型结构有缝隙,造成的产品成形差问题。

本实施例中,定位柱8可以为柱状体、圆台结构、四方体等结构,具体地,设置时,靠近直浇道成型区以及连接区的边沿设置,参照附图可知,成型腔拼接后形成圆柱体结构,而直浇道成型区以及连接区为四方体结构,此时,圆柱体通过两个弧形结构拼接而成,而弧形结构端部的四方体之间,需要紧密连接,如果设置的靠内,则边沿处容易松动,尤其是直浇道成型区,直浇道为圆柱形腔体,在其外周设置多个定位柱8以及定位槽9,提高整个直浇道的密封性,避免浇注液外渗。

本实施例中,定位柱8的高度为10mm。定位槽9的深度为11mm。定位柱8完全插入定位槽9内,且定位槽9的深度大于定位柱8的高度,确保定位柱完全进入,实现彻底密封。理论上定位柱8的高度以及定位槽9的深度应该是一样的,但在实践中,发现深度和高度一样时,上下壳合在一起时还有间隙,不牢靠,本实施例中,在定位柱8和定位槽9侧面设置有一样的斜度,形成斜面插入,侧斜面配合不紧而定位柱8和定位槽9底部已挨柱,此时,只有定位柱8高度尺寸短1-2mm,才能使定位柱和定位槽侧斜面配合紧,才能保证定位准确无间隙。

本实施例中,砂型组件2的最大厚度为16mm。

实施例3

作为上述两个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4的高度为30-45mm,;所述第一加强筋4的厚度为14-22mm。即第一加强筋4的厚度较薄,厚度叫厚,使得整个砂型高度不会变化太大,而纵横交错的加强筋之间由于第一加强筋4较厚,故间隙变小,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稳定性。

为了与砂型组件匹配,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4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筋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浇道成型区602以及第一连接区603或第二直浇道成型区702以及第二连接区703连接。在成型腔的外壁设置于内壁结构对应的加强筋,加强成型腔的稳定性,尤其是当有浇注液流动时,砂壳变薄,厚度变小,而此时增加弧形的第一加强筋4,确保了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5的高度为50-65mm;所述第二加强筋5的厚度为12-20mm;此时第二加强筋5也是采用弧形结构。为了提高稳定性,且纵向的加强筋支撑比较费力,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筋5的高度大于第一加强筋4的高度。第二加强筋5是主加强筋和直浇道方向一致,垂直方向即纵向;第一加强筋4为辅加强筋,即垂直于直浇道,水平方向即横向,这个主要是考虑后期装箱时,如果横向的加强筋太高,会加大埋箱砂在振实时下沉的阻力,影响埋箱砂的紧实度,进而会造成裂壳,跑铁水,铸件变形等。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直浇道成型区602以及第二直浇道成型区702上的第三加强筋10,所述第三加强筋10与第一加强筋4或第二加强筋5相连,所述第三加强筋10为三角形结构。通过三角形的第三加强筋10,提高直浇道区域的稳定性。直浇道成型区容易形成圆柱形的直浇道,此时其与圆弧形的成型腔连接不稳,如果直接用四方体等结构,稳定性不如三角形好,且受力时,四方体的承载不如三角形好,三角形的两边分别可以承受直浇道成型区以及圆弧形成型腔处的力,并通过第三个边分解,进而受力均衡。

当然还可以在连接区与成型腔的连接处设置第三加强筋1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加强筋10的厚度大于第一加强筋4以及第二加强筋5的厚度。由于第一加强筋4以及第二加强筋5仅仅用于承载成型腔侧部的力,而第三加强筋10还需要承载直浇道与成型腔侧部的力,进而其厚度设置厚一点,能够提高直浇道与成型腔之间的受力情况,进而浇注液流动时,整个砂型组件的强度提高,结构稳定性好。

第三加强筋10用于支撑弧形的成型腔以及直浇道区域,其厚度增加,能够确保成型腔与直浇道区域连接处的稳定,确保浇注液稳定流动。

进一步地,砂型组件2的最大厚度为10mm-16mm。与现有技术中24-26mm相比,本方案中,砂型厚度减少,极大地节省了覆膜砂,减轻了重量。

本实施例中,砂型组件2的最大厚度为10mm。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4之间的距离为50mm,第二加强筋5之间的距离为70mm,第一加强筋4的高度为30mm,厚度为14mm;第二加强筋5的高度为50mm,厚度为12mm。

实施例4

制备如图17-18所示的管件产品3,采用实施例1-3所示的砂型,首先,第一砂芯101之间通过插入部11以及插入槽12连接,第二砂芯103根据开口303的形状设计后,安装于两个第一砂芯101的端部,形成砂芯组件1;然后第一砂型组件6以及第二砂型组件7设置于砂芯组件1外侧,根据定位柱8以及定位槽9密封连接,形成管体,且将砂芯组件1包住,然后通过设置于直浇道上的内浇口,将直浇道内的浇注液流入成型腔,实现成型腔内的浇注;由于第二芯子103的存在,故成型腔端部没有浇注液流入,形成开口303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砂型的最大厚度为10-12mm,局部15mm,具体为第三加强筋10处的厚度为15mm,傻逼为0.95-1.35。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4之间的距离为60mm;第二加强筋5之间的距离为80mm。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4的高度为38mm,厚度为18mm时,第二加强筋5的高度为58mm,厚度为16mm;当第二加强筋4的厚度为45mm,高度为22mm时,第二加强筋5的高度为65mm,厚度为20mm。

对比实施例

参照附图1-7所示,现有技术中,砂型组件2外壁几乎加强筋,安装时,首先通过中间砂芯102将两个第一砂芯101组装,然后安装第二砂芯103;最后,安装形成砂型组件2的第一砂型组件6以及第二砂型组件7。

本实施例中,砂型组件的最大厚度为24-26mm,砂比为2.1-2.3;用砂量大。

通过对比可知,由于本实施例中,加强筋的增加,使得砂比降低,砂型厚度减少,进而减少了砂型的用砂量,提高了浇注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