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碱水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1330发布日期:2019-11-19 21:19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碱水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表面清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碱水槽。



背景技术:

金属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表面的污垢、氧化膜等去除,为了实现量产化,其对应设置有相应的碱水槽,先利用碱水对金属表面进行表面处理,随后再用清水对其清洗。

现有的碱水槽,如图1所示,包括碱水槽体1、接水盘2、料架3、清水槽体4、分水板5。其中,碱水盛装于碱水槽体1中,料架3固定安装于接水盘2中以供装有金属物料的料框的放置,接水盘2安装于碱水槽体1中并可竖向升降,接水盘2的一侧开设有一贯穿至其底面的排液口21,清水槽体4设置于碱水槽体1顶部并位于接水盘2开设有排液口21的一侧,用于清水的回收,分水板5安装于清水槽体4的上方。接水盘2上升至高于清水槽体4时,分水板5的顶部一侧承接于排液口21的下方,分水板5的底部一侧伸入于清水槽体4的槽口中。

上述碱水槽使用时,装有金属物料的料框放置于料架3中,将接水盘2连带料架3一同下降至浸没于碱水中;待碱水处理完毕后接水盘2和料架3一同上升至高于碱水面,接水盘2中的碱水通过排液口21排出,使得碱水回流至碱水槽体1中;随后接水盘2和料架3继续上升,直至分水板5的顶部一侧承接于排液口21的下方,再对金属料进行清水喷淋,以此洗去金属物料表面的碱水,洗下的清水通过排液口21排出,并在分水板5的引导下导向流入清水槽体4中。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接水盘2在排放碱水或者清水时,由于碱水和清水具有流动性,其从排液口21流出的过程中会对接水盘2产生一个下压力,进而使得接水盘2在排液口21处的边沿形成向下的弧形弯曲,使得分水板5与接水盘2之间产生较大的缝隙,在清水喷淋时,会有部分的清水落入碱水槽体1中,对碱水造成稀释,影响碱水对金属表面的清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碱水槽,能够有效减少接水盘在排液口处发生弯曲,便于清水较好的落入清水槽体中,保证了碱水的清洗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碱水槽,包括碱水槽体、接水盘、料架、清水槽体和分水板;碱水盛装于碱水槽体中,所述料架固定安装于接水盘中,所述接水盘安装于碱水槽体中并可竖向升降,接水盘的一侧开设有一贯穿至其底面的排液口,所述清水槽体设置于碱水槽体顶部并位于接水盘开设有排液口的一侧,所述分水板安装于清水槽体的上方;接水盘上升至高于清水槽体时,分水板的顶部一侧承接于排液口的下方,分水板的底部一侧伸入于清水槽体的槽口中;所述料架在排液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底面与接水盘的底面间隔设置,加强杆上轴向均匀连接有多个与接水盘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拉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料架固定安装于接水盘中,加强杆与料架固定连接,第一拉钉固定于加强杆上并与接水盘在排液口处的底部固定连接,以此对接收盘在排料口处的底部加以拉紧,有效减少了接水盘在排料口处发生弯曲,降低接水盘在上升时与分水板发生干涉而使得分水板损坏的概率,使得清水较好的落入清水槽体中,保证了碱水的清洗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水槽体朝向排液口的一侧顶部设置有旋转座,所述分水板靠近清水槽体的一侧与旋转座连接并以旋转座为圆心旋转;分水板朝向排液口的一侧设置有一拨杆,所述料架在排料口的一侧设置有承接板,所述接水盘上升时,所述承接板与拨杆抵触并带动分水板旋转。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接水盘上升时,承接板与拨杆抵触并带动分水板以旋转座为圆心向上转动,以此使得分水板承接于排液口的下方,与此同时,承接板对拨杆产生一个拉力,能够增加分水板承接于排液口下方时的结构稳定性,以便于清水能稳定的导向排入清水槽体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水盘在排料口下侧边沿处连接有一翻边,所述分水板承接于排料口的下方时,分水板的顶部一侧与翻边的底部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边的设置能够对分水板的转动加以限位,以免分水板旋转过度,便于分水板较好的对清水加以承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翻边远离接水盘的一侧向下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边倾斜设置便于清水或者碱水能够快速从接水盘中排尽,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水槽体的一侧设置有将清水槽体内的清水输送至料架的循环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循环泵能够将清水槽体中的清水输送至料架中,对料架中的金属物料加以清洗,使得清水能够循环使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杆为角钢、工字钢、c形钢中的一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角钢、工字钢和c形钢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其能够对接水盘在排液口处的底部加以拉紧,以此减少接水盘在排液口处发生弯曲,便于清水较好的落入清水槽体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料架的底部与接水盘的底面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料架与接水盘间隔设置,便于接水盘中的碱水快速排尽,减少碱水的损耗,同时使得金属物料能够快速沥干碱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料架上均匀设置多个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物料在清洗表面前,滚轮的设置便于装有金属物料的料框能够快速均匀的放置于料架上,可以增加料架的承载量,便于一次性清洗较多的金属物料,适用于大批量对金属物料表面的清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强杆和第一拉钉的设置,能够对接收盘在排料口处的底部加以拉紧,有效减少了接水盘在排料口处发生弯曲,使得清水较好的落入清水槽体中,保证了碱水的清洗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座、拨杆、承接板、翻边的设置,使得分水板较好的承接于排液口的下方,同时增加分水板的结构稳定性,以便于清水能稳定的导向排入清水槽体中;

3.本实用新型通过滚轮的设置,便于增加料架的承载量,使得金属物料能够一次性清洗的量增加,适用于大批量对金属物料表面的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碱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碱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包括三个状态图,a为碱水处理金属物料表面时的状态,b为沥干碱水时的状态,c为清水喷淋时的状态;

图3为接水盘处的俯视图;

图4为接水盘在排液口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碱水槽体;2、接水盘;21、排液口;22、翻边;3、料架;31、滚轮;32、加强杆;33、第一拉钉;34、第二拉钉;35、承接板;4、清水槽体;5、分水板;51、拨杆;6、升降台;7、旋转座;8、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碱水槽,包括碱水槽体1、接水盘2、料架3、清水槽体4和分水板5。

结合图3,碱水槽体1为矩形槽,碱水盛装于碱水槽体1中,接水盘2安装于碱水槽体1中并通过升降台6可竖向升降。其中,本实施中的升降台6安装于接水盘2的底部,可在碱水中运行工作,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料架3呈矩形状,其相对两侧分别间隔固定有两个第二拉钉34,其通过第二拉钉34固定安装于接水盘2的中部,且料架3的底面与接水盘2的内侧底面间隔设置,便于碱水或清水能够快速有效排尽。料架3上均匀安装有多个滚轮31,且滚轮31分别沿着料架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匀排列,从而便于将装有金属物料的料框快速均匀的放置于料架3上,增加了金属物料的一次性清洗量。

接水盘2的一侧开设有一个由顶部贯穿至底面的排液口21,接水盘2在排料口下侧边沿处连接有一个翻边22,该翻边22在远离接水盘2一侧向下倾斜设置,起到良好的导流作用。料架3在排液口21的一侧焊接固定有一个加强杆32,加强杆32为角钢、工字钢、c形钢中的一种,本实施例中优选为角钢。结合图4,加强杆32的底面与接水盘2的底面间隔设置,加强杆32上轴向均匀连接有多个与接水盘2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拉钉33,以此通过料框对接水盘2底部加以拉紧。

清水槽体4设置于碱水槽体1顶部并位于接水盘2开设有排液口21的一侧,清水槽体4朝向排液口21的一侧顶部设置有旋转座7。分水板5安装于清水槽体4的上方,其朝向排液口21的一侧设置有一拨杆51,其靠近清水槽体4的一侧与旋转座7连接。其中,旋转座7由电机驱动旋转,该电机传动的技术手段为现有技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图中未示出,以此使得分水板5并以旋转座7为圆心旋转。

料架3在排料口的一侧沿着加强杆32的轴线方向间隔安装有两个承接板35,承接板35呈l字形,其顶部一侧从加强杆32底部竖向向上插接于加强杆32中并与加强杆32焊接固定。接水盘2上升时,承接板35与拨杆51抵触并带动分水板5旋转;待接水盘2上升至高于清水槽体4时,分水板5的顶部一侧承接于排液口21的下方并与翻边22的底部抵触,分水板5的底部一侧伸入于清水槽体4的槽口中。

清水槽体4的一侧还设置有一个循环泵8,以此将清水槽体4内的清水输送至料架3上,使得清水能够循环使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参见图2,碱水槽使用时,装有金属物料的料框放置于料架3中,升降台6将接水盘2连带料架3一同下降至浸没于碱水中,如状态a所示;待碱水处理完毕后接水盘2和料架3一同上升至高于碱水面,如状态b所示,接水盘2中的碱水通过排液口21排出,使得碱水回流至碱水槽体1中;随后接水盘2和料架3继续上升,直至分水板5的顶部一侧承接于排液口21的下方,如状态c所示,再对金属料进行清水喷淋,以此洗去金属物料表面的碱水,洗下的清水通过排液口21排出,并在分水板5的引导下导向流入清水槽体4中。在排放碱水或清水时,接水盘2在排液口21处的底部通过加强杆32和第一拉钉33被拉紧,有效减少了接水盘2在排料口处发生弯曲,使得清水较好的落入清水槽体4中,保证了碱水的清洗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