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辙叉浇铸用砂制易隔片芯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5994发布日期:2020-03-24 15:32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轨道辙叉浇铸用砂制易隔片芯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辙叉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轨道辙叉浇铸用砂制易隔片芯盒。



背景技术:

砂制易隔片芯盒用于制作新型砂制易隔片,造砂型时将砂制易隔片放置于浇冒口预留空腔于铸件预留空腔之间,浇注时砂制易隔片起到控制金属液填充铸型的速度和方向,并有一定的阻渣作用。

高锰钢辙叉的生产采用整体浇注的形式,为方便铸件的清理以及机加工,在铸件和浇冒口之间往往采用易隔片进行连接;现有易隔片多为方形板状结构,并其上设有内浇道空腔,此种结构的易隔片的使用往往带来了辙叉在振动落砂过程中铸件在易隔片处断裂掰肉,导致铸件缺肉报废或者进行焊补返修处理,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大和劳动强度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轨道辙叉浇铸用砂制易隔片芯盒,以达到能够有效避免铸件端头掰肉现象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轨道辙叉浇铸用砂制易隔片芯盒,包括芯盒底板和设在芯盒底板四周边缘的芯盒立墙,所述芯盒底板上在芯盒立墙内侧设有内浇道模型,所述芯盒底板上在芯盒立墙内侧设有用于成型连接浇冒口与铸件的加强筋的加强筋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模型与芯盒立墙内侧相连。

所述加强筋模型为顶部小底部大的块体。

所述芯盒立墙包括相对设置的主侧板,一对主侧板之间设有可调整位置的一对端板。

所述内浇道模型和加强筋模型均位于一对主侧板之间的中间位置。

所述加强筋模型与一端的端板内侧相贴合,内浇道模型靠另一端的端板内侧设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轨道辙叉浇铸用砂制易隔片芯盒结构设计合理,使芯盒制作出的砂制易隔片新增了一个加强筋空腔,从而在浇注完成后浇冒口与铸件之间增加两个加强筋,此加强筋连接浇冒口与铸件,使铸件在震动落砂过程中不易产生因浇冒口掉落产生的铸件掰肉现象,辙叉废品减少,焊补返修作业强度大大降低,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避免了焊补返修作业带来的劳动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浇注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芯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易隔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辙叉铸件、2.浇冒口、3.砂制易隔片、4.掰肉部位、5.芯盒底板、6.芯盒立墙、7.固定片、8.内浇道模型、9.加强筋模型、10.内浇道空腔、11.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该轨道辙叉浇铸用砂制易隔片芯盒,包括芯盒底板5和设在芯盒底板四周边缘的芯盒立墙6,芯盒底板上在芯盒立墙内侧设有内浇道模型8,芯盒底板上在芯盒立墙内侧设有用于成型连接浇冒口与铸件的加强筋的加强筋模型9。

加强筋模型9为顶部小底部大的块体,便于砂型脱模操作。

芯盒立墙6包括相对设置的主侧板,一对主侧板之间设有可调整位置的一对端板;优选的,一对主侧板相对位置处设有用于与端板端部相对应的卡槽,每个主侧板的卡槽为并排设置的一组,便于端部位置调整。

芯盒底板上在一对主侧板之间位于端板的外侧设有固定片7,固定片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芯盒底板上,对端板加固。

加强筋模型与芯盒立墙内侧相连;内浇道模型和加强筋模型均位于一对主侧板之间的中间位置。加强筋模型与一端的端板内侧相贴合,内浇道模型靠另一端的端板内侧设置。

使芯盒制作出的砂制易隔片3新增了一个加强筋空腔,加强筋空腔与内浇道空腔10相对应设置,从而在浇注完成后浇冒口2与铸件之间增加两个加强筋,此加强筋11连接浇冒口与辙叉铸件1,使铸件在震动落砂过程中不易产生因浇冒口掉落产生的铸件掰肉现象。

从而改善现有掰肉部位4易出现掰肉现象,轨道辙叉废品减少,焊补返修作业强度大大降低,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避免了焊补返修作业带来的劳动浪费。

上述仅为对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说明,上述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形成多个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