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件浇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80188发布日期:2022-07-09 01:4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铸件浇注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铸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铸件浇注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铸件浇注系统通常是设置过滤网等过滤组件以过滤掉浇注流体(例如,金属液)中的浮渣或杂质,不仅会导致充型速度明显减慢,也易出现过滤组件堵塞而导致的无法有效对铸件型腔进行浇注的现象;同时,现有的铸件浇注系统充型不够平稳,不利于保证浇注流体对铸件型腔的充型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铸件浇注系统,其旨在改善现有的铸件浇注系统的充型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5.本技术提供一种铸件浇注系统,包括直浇道以及至少两个分流组件。
6.直浇道沿竖直方向设置。
7.每个分流组件均沿水平方向设置,每个分流组件均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横浇道、第二横浇道、第三横浇道、冒口以及内浇道;内浇道用于与铸件型腔连通;每个分流组件的第一横浇道均与直浇道的底部连通。
8.其中,第三横浇道、第一横浇道以及第二横浇道以内腔截面积逐个增大的方式设置,且内浇道的内腔截面积大于第三横浇道的内腔截面积。
9.本技术通过设置与直浇道连通的分流组件,分流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横浇道、第二横浇道、第三横浇道、冒口以及内浇道,并将第三横浇道、第一横浇道以及第二横浇道以内腔截面积逐个增大的方式进行设置,使得位于冒口上游的铸件浇注系统的内腔截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半封闭式浇注系统特点,不仅能够保证充型的平稳,也具有良好的挡渣效果,有效截留浇注流体中的浮渣和杂质至铸件浇注系统内,从而降低浮渣和杂质进入铸件型腔的可能性,无需设置过滤网等过滤组件;同时,设置内浇道的内腔截面积大于第三横浇道的内腔截面积,使得位于冒口下游的铸件浇注系统呈现开放式浇注系统特点,能够适当降低浇注流体进入铸件型腔的充型速度,使得充型平稳,减少铸件产生夹砂或卷气等缺陷,提高铸件的合格率。此外,分流组件的数目为至少两个,且每个分流组件的第一横浇道均与直浇道的底部连接,使整个铸件浇注系统同时对多个铸件型腔进行浇注,提高铸件的生产效率。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横浇道、第二横浇道、第三横浇道以及内浇道的内腔截面积比为(1.2-1.7):(1.9-2.5):(0.65-0.95):(2-3)。
11.第一横浇道、第二横浇道、第三横浇道以及内浇道的内腔截面积在上述比例下,可以进一步使得位于冒口上游的铸件浇注系统具有良好的挡渣效果,减小浇注流体中的浮渣或杂质进入铸件型腔的可能性;同时,能够降低位于冒口下游的铸件浇注流体进入铸件型
腔的充型速度,保证充型平稳,减少铸件产生夹砂或卷气等缺陷,提高铸件合格率。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横浇道、第二横浇道、第三横浇道以及内浇道的内腔截面积比为1.5:2:0.85:2.5。
13.第一横浇道、第二横浇道、第三横浇道以及内浇道的内腔截面积在上述比例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挡渣和充型效果。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横浇道的内腔水平高度高于第一横浇道的内腔水平高度。
15.上述设置方式使得,第一横浇道的内腔与第二横浇道的内腔之间呈台阶式接通方式,能够将浇注流体中的浮渣或杂质大部分截留至第一横浇道的内腔中,进一步降低浇注流体中的浮渣或杂质进入铸件型腔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铸件合格率。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内浇道的壁厚为35-60mm。
17.由于内浇道设置于冒口下游且用于与铸件型腔连通,通过设置内浇道的壁厚为35-60mm,使得内浇道中的浇注流体会先于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凝固,从而将铸件型腔与冒口隔断,以使铸件浇注系统内的浇注流体与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处于不连通状态,避免在凝固过程中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发生体积膨胀而使得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反回流至铸件浇注系统中,从而保证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在凝固过程中发生的体积膨胀现象在铸件型腔内部产生的挤压力能够作用于铸件本体上,以加强铸件的补缩效果,有效降低缩孔和缩松等缺陷,有利于提高铸件的致密度。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横浇道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缓冲区和两个非缓冲区;两个非缓冲区分别位于缓冲区的上游和下游,缓冲区的内腔截面积大于非缓冲区的内腔截面积。
19.上述设置方式,使得直浇道内具有一定重力势能的浇注流体流入第二横浇道内的缓冲区后重力势能平缓地转化为动能,起到缓冲作用,有利于提高充型的平稳性。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分流组件还包括位于上述第三横浇道下游并与第三横浇道连通的承接室,且流经第三横浇道的流体具有优先向承接室流动的趋势。
21.由于浇注流体中的部分浮渣或杂质会集中在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的前端;流经第三横浇道的流体具有优先向承接室流动的趋势,使得浇注流体流动方向前端的浮渣或杂质能够进入承接室并被承接室截留,有效降低浮渣或杂质进入冒口后再进入铸件型腔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铸件合格率。
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三横浇道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第一通孔的朝向和第二通孔的朝向平行,第三通孔的朝向与第一通孔的朝向之间具有夹角。
23.第一通孔与第二横浇道连通,第二通孔与承接室连通,第三通孔与冒口连通。
24.上述设置方式,使得经第一通孔进入第三横浇道内的浇注流体的流向与经第二通孔进入承接室内的浇注流体的流向相同,而经第一通孔进入第三横浇道内的浇注流体的流向与经第二通孔进入冒口内的浇注流体的流向不同,从而实现流经第三横浇道的流体具有优先向承接室流动的趋势。
2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直浇道的高度为300-500mm。
26.直浇道的高度为300-500mm,使得浇注流体进入分流组件时具有足够的静压头,有
利于保证充型速度以使浇注流体能够顺利流入铸件型腔内。
2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两个分流组件绕直浇道的外周阵列分布。
28.上述设置方式,有利于保障整个铸件浇注系统同时对多个铸件型腔进行浇注,提高铸件的生产效率;也有利于降低型砂等材料的消耗,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0.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铸件浇注系统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铸件浇注系统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铸件浇注系统和铸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示出了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4.图标:100-铸件浇注系统;110-直浇道;120-分流组件;121-第一横浇道;1211-非缓冲区;1212-缓冲区;122-第二横浇道;123-第三横浇道;124-冒口;125-内浇道;126-承接室;200-铸件。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实施例
41.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铸件浇注系统100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铸件浇注系统100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铸件浇注系统100和铸件2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铸件浇注系统100,可以用于对铸件型腔内进行流体浇注以制造铸件200,本技术不对铸件浇注系统100内使用的具体浇注流体进行限定,例如浇注流体可以为含碳铁水等金属液。
42.铸件浇注系统100包括直浇道110和分流组件120。直浇道110沿竖直方向设置,分流组件120沿水平方向设置。分流组件12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冒口124以及内浇道125。分流组件120的第一横浇道121与直浇道110的底部连通。内浇道125用于与铸件型腔(图中未示出)连通。浇注时,浇注流体经直浇道110进入分流组件120内并依次流经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冒口124以及内浇道125后,再进入铸件型腔内,流体凝固后以形成铸件200。
43.在本实施例中,铸件200为圆盘类铸铁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对铸件200的具体形状和结构进行限定。
44.分流组件1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每个分流组件120均沿水平方向设置,且每个分流组件120的第一横浇道121均与直浇道110的底部连通,使得浇注流体经直浇道110进入每个分流组件120内,进而实现整个铸件浇注系统100同时对多个铸件型腔进行浇注,提高铸件200的生产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分流组件120的数量为5个。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分流组件120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3个以及更多个,分流组件12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生产要求以及铸件型腔的体积进行调整。
4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分流组件120绕直浇道110的外周阵列分布,有利于保障整个铸件浇注系统100同时对多个铸件型腔进行浇注,有利于提高铸件200的生产效率;也有利于降低型砂等材料的消耗,节约生产成本。
4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以及内浇道125的形状大致为长条状;直浇道110和冒口124的形状大致为圆筒状。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对直浇道110、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冒口124以及内浇道125的形状进行限定。
47.在本实施例中,直浇道110的高度为300-500mm,使得浇注流体进入分流组件120时具有足够的静压头,有利于保证充型速度以使浇注流体能够顺利流入铸件型腔内。作为示例性地,直浇道110的高度可以为300mm、320mm、350mm、400mm、450mm或者500mm等等。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直浇道110的高度为320mm。
48.由于从直浇道110内的浇注流体具有一定的重力势能,为了避免具有一定重力势能的浇注流体流入第一横浇道121内后,浇注流体流动速度较快。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横浇道121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非缓冲区1211和缓冲区1212,非缓冲区121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缓冲区1212的上游和下游,缓冲区1212的内腔截面积大于非缓冲区1211的内腔截面积(图中未示出),使得直浇道110内具有一定重力势能的浇注流体流入第二横浇道122内的缓冲区后重力势能平缓地转化为动能,起到缓冲作用,有利于提高充型的平稳性。
4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直浇道110也可以不设置非缓冲区1211和缓冲区1212。
50.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铸件浇注系统100的挡渣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横浇道122的内腔水平高度高于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水平高度,即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与第二横浇道122的内腔之间形成上升的台阶状结构,有效降低浇注流体中的浮渣或杂质进入铸件型腔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铸件200的合格率。
51.在本实施例中,内浇道125的壁厚为35-60mm,作为示例性地,内浇道125的厚度可以为35mm、40mm、45mm、50mm或者60mm等等。
52.由于内浇道125设置于冒口124下游且用于与铸件型腔连通,通过设置内浇道125的壁厚为35-60mm,使得内浇道125的壁厚相对较薄,使得在浇注流体凝固时,内浇道125中的浇注流体先于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凝固,从而将铸件型腔与冒口124隔断,即使得铸件浇注系统100内的浇注流体与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处于不连通状态,避免在凝固过程中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发生体积膨胀而使得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反流至铸件浇注系统100内,从而保证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凝固过程中发生的体积膨胀现象(例如,含碳铁水在凝固过程中的石墨化体积膨胀现象)在铸件型腔内部产生的挤压力能够作用于铸件200本体上,以加强铸件200的补缩效果,有效降低缩孔和缩松等缺陷,有利于提高铸件200的致密度。
53.在本实施例中,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直浇道110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同理,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第二横浇道122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第三横浇道123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内浇道125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由于第一横浇道121包括非缓冲区1211和缓冲区1212,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非缓冲区1211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缓冲区1212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直浇道110各个部位的截面积也可以不相同,第一横浇道121各个部位的截面积也可以不相同,第二横浇道122各个部位的截面积也可以不相同,第三横浇道123各个部位的截面积也可以不相同,内浇道125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也可以不相同。
55.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分流组件120中的第三横浇道123、第一横浇道121以及第二横浇道122以内腔截面积逐个增大的方式设置(图中未示出);换言之,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截面积<第二横浇道122内腔截面积,以使位于冒口124上游的铸件浇注系统100的内腔截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半封闭式浇注系统特点,不仅能够保证充型的平稳,也具有良好的挡渣效果,有效截留浇注流体中的浮渣和杂质至铸件浇注系统100内,从而降低浮渣和杂质进入铸件型腔的可能性;相比现有的铸件浇注系统,无需设置过滤网等过滤组件,避免出现过滤组件的阻挡而导致的充型流速明显减免现象以及过滤组件堵塞而导致的无法有效对铸件型腔内进行浇注的现象。
56.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分流组件120中的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大于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使得位于冒口124下游的铸件浇注系统100呈现开放式浇注系统特点,能够适当降低由内浇道125流入铸件型腔中的浇注流体的流动速度,使得充型更加平稳,有效减少由于浇注流体流动速度过快而导致的夹砂或卷气等缺陷,有利于提高铸件200的合格率。
57.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第二横浇道122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第三横浇道123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内浇道125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
非缓冲区1211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缓冲区1212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截面积<第二横浇道122内腔截面积是指: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第一横浇道121中非缓冲区1211的内腔截面积<第一横浇道121中缓冲区1212的内腔截面积<第二横浇道122内腔截面积。
5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由于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第一横浇道121各个部位的截面积也可以不相同,第二横浇道122各个部位的截面积也可以不相同,第三横浇道123各个部位的截面积也可以不相同,内浇道125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也可以不相同,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截面积<第二横浇道122内腔截面积是指:第三横浇道123的最大内腔截面积<第一横浇道121中非缓冲区1211的最小内腔截面积,第一横浇道121中非缓冲区1211的最大内腔截面积<第一横浇道121中缓冲区1212的最小内腔截面积,第一横浇道121中缓冲区1212的最大内腔截面积小于第二横浇道122的最大内腔截面积;同理,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大于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是指:内浇道125的最小内腔截面积大于第三横浇道123的最大内腔截面积。
59.为了有效提高铸件200的合格率,申请人对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以及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按照比例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以及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比为(1.2-1.7):(1.9-2.5):(0.65-0.95):(2-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中,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第二横浇道122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第三横浇道123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内浇道125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非缓冲区1211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缓冲区1212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上述“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以及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比”中的“第一横浇道121”是指第一横浇道121的非缓冲区1211;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横浇道121可以不设置非缓冲区1211和缓冲区1212,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以及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比”中的“第一横浇道121”就是指第一横浇道121本身。
60.作为示例性地,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以及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比可以为1.2:1.9:0.65:2、1.5:2:0.85:2.5或者1.7:2.5:0.95:3等等。上述截面积比例下,可以进一步使得位于冒口124上游的铸件浇注系统100具有良好的挡渣效果,减小浇注流体中的浮渣或杂质进入铸件型腔的可能性;同时,能够降低位于冒口124下游的浇注流体进入铸件型腔的充型速度,保证充型平稳,减少铸件200产生夹砂或卷气等缺陷,提高铸件200的合格率。
6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以及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比为1.5:2:0.85:2.5,可以实现整个铸件浇注系统100的较好挡渣和充型效果。
62.在本实施例中,直浇道110的内腔截面积是与所有分流组件120中的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截面积之和、第二横浇道122的内腔截面积之和、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之和以及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之和之间具有对应关系的。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直浇道110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第二横浇道122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第三横浇道123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内浇道125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非缓冲区1211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缓冲区1212内腔各个部位的截面积相同,
直浇道110的内腔截面积是与所有分流组件120中的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截面积之和、第二横浇道122的内腔截面积之和、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之和以及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之和的比例为1:(1.2-1.7):(1.9-2.5):(0.65-0.95):(2-3);进一步地,直浇道110的内腔截面积是与所有分流组件120中的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截面积之和、第二横浇道122的内腔截面积之和、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之和以及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之和的比例为1:1.5:2:0.85:2.5。
6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有分流组件120中的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截面积之和是指:由于沿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第一横浇道121任一处的内腔截面积与分流组件120个数的乘积,其他同理。
64.图4示出了图2中a处的放大图,请参阅图1至图4,由于浇注流体中的部分浮渣或杂质会集中在浇注流体流动方向的前端,例如浇注流体为铁水等金属液时,铁水等金属液流动方向的前端会存在冷污浮渣和杂质。申请人为了实现对整个铸件浇注系统100的挡渣效果的显著提升,有效控制流入冒口124的浇注流体中的浮渣和杂质含量,在本实施例中,分流组件120还包括承接室126,承接室126位于第三横浇道123的下游并与第三横浇道123连通,且使流经第三横浇道123的流体具有优先向承接室126流动的趋势。由于冒口124和承接室126均是位于第三横浇道123的下游且均直接与第三横浇道123连通,流经第三横浇道123的流体具有优先向承接室126流动的趋势,可以使得承接室126截留浇注流体流动方向前端的浮渣或杂质,降低浮渣或杂质进入冒口124后再进入铸件型腔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铸件200的合格率。
65.具体地,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流经第三横浇道123的流体具有优先向承接室126流动的趋势。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横浇道123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图中未示出),第一通孔与第二横浇道122连通,第二通孔与承接室126连通,第三通孔与冒口124连通。第一通孔的朝向和第二通孔的朝向平行,第三通孔的朝向与第一通孔的朝向之间具有夹角,以使经第一通孔进入第三横浇道123内的浇注流体的流向与经第二通孔进入承接室126内的浇注流体的流向相同,而经第一通孔进入第三横浇道123内的浇注流体的流向与经第二通孔进入冒口124内的浇注流体的流向不同,从而实现流经第三横浇道123的流体具有优先向承接室126流动的趋势。
66.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实现流经第三横浇道123的流体具有优先向承接室126流动的趋势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例如,第三横浇道123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横浇道122连通,第二通孔与承接室126连通,第三通孔与冒口124连通;第二通孔的水平高度低于第一通孔的水平高度,而第三通孔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通孔的水平高度。
67.在本实施例中,承接室126的形状大致为长条状。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不对承接室126的形状进行限定。同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分流组件120也可以不设置承接室126。
68.本实施例提供的铸件浇注系统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69.本技术通过设置与直浇道110连通的至少两个分流组件120,每个分流组件12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横浇道121、第二横浇道122、第三横浇道123、冒口124以及内浇道125,并将每个分流组件120中的第三横浇道123、第一横浇道121以及第二横浇道122以内腔截面积
逐个增大的方式进行设置,使得位于冒口124上游的铸件浇注系统100的内腔截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半封闭式浇注系统特点,即保证充型的平稳又具有良好的挡渣效果;同时,设置内浇道125的内腔截面积大于第三横浇道123的内腔截面积,使得位于冒口124下游的铸件浇注系统100呈现开放式浇注系统特点,能够适当降低浇注流体进入铸件型腔的充型速度,使得充型平稳。与直浇道110连通的分流组件120的数目为至少两个,可以提高铸件200的生产效率。
70.进一步地,第二横浇道122的内腔水平高度高于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水平高度,能够将浇注流体中的浮渣或杂质大部分截留至第一横浇道121的内腔中。内浇道125的壁厚为35-60mm,在浇注流体凝固时,将铸件型腔与冒口124隔断,保证铸件型腔内的浇注流体凝固过程中发生的体积膨胀显现产生的挤压力能够作用于铸件200本体上,以加强铸件200的补缩效果。
7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