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环类铸钢件分半铸造柔性拉筋的工艺方法

文档序号:9314513阅读:834来源:国知局
圆环类铸钢件分半铸造柔性拉筋的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环类铸钢件分半铸造柔性拉筋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
[0002]传统拉筋为板状、圆管状等简单形状,自身收缩方式单一,收缩过程中拉力不均匀,在凝固后铸件会产生巨大内应力,反而容易引起裂纹,带来新的变形,导致铸件变形不稳定,常出现工艺反变形量预判不准的现象,导致在大型铸钢件生产中,主要防变形措施以预留反变形量为主,拉筋为辅的工艺方法,后续焊补修复、加工切削量费用过高。

【发明内容】

:
[0003]本发明的目的保证铸件尺寸,节约后续铸件修复费用、减少加工切肩量、缩短铸件生产周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圆环类铸钢件分半铸造柔性拉筋的工艺方法,1、圆环类铸钢件分半铸造柔性拉筋的工艺方法,其特征是:在1/2圆形或1/4圆形等圆形分瓣铸造的铸钢件上设置整体具有刚性并且带柔性段应力释放孔的拉筋;2:拉筋放置于铸钢件的对口两端面处,高度在铸件与冒口分界面以下;3:拉筋的厚度、柔性段圆弧尺寸、应力释放圆孔直径大小、位置数量根据铸件结构特点进行计算并确定拉筋等相关技术参数,拉筋的厚度一般为铸件厚度的1/3?1/2,应力释放圆孔直径一般为拉筋的高度的1/3?2/3,应力释放圆孔每个柔性段间一个。
[0004]本发明技术要点为在分段铸造的圆环类铸件放置铸造柔性拉筋,该拉筋与传统工艺相比用设置拉筋方法有效控制铸件变形,减少反变形量,在拉筋结构性设计中使用具有缓冲段以及应力释放孔的整体柔性拉筋,且在铸造生产中极易实施。本专利保护范围整体拉筋带缓冲段及应力释放孔。可广泛应用在所有圆环类分段铸造的铸件。
[0005]本发明中的工艺方法与传统工艺对比,可大大减少反变形量,从而减少铸件加工时的切肩量及变形引起的修复费用。传统拉筋单一结构,板条装或直接采用钢元结构,柔性拉筋需考虑并计算铸件收缩应力值,设计时通过计算拉筋与铸件接触的线性长度、拉筋自身的壁厚薄厚、以及增加应力通孔及柔性褶皱给铸件提供合适的拉力,起到平衡铸件内部应力的作用。拉筋结构相对复杂,在铸件生产中多采用组芯造型方法,造型容易操作。以下环铸件为例,传统工艺由于铸件在放止铸件变形时的主要手段是设置大量的反变形量,拉筋只起辅助作用,所以铸件整体结构并不规则,各个部位的加工余量不等,在造型生产时每个芯都不相同,所以不论是模型制作、芯子制备都带来了很多麻烦,而采用柔性拉筋厚,反变形量大大减少,铸件各部位加工量大致相同,所以芯合数量少,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操作。
【附图说明】
:
[0006]图1为本发明铸型装配剖视图
[0007]图2为拉筋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08]圆环类铸钢件分半铸造柔性拉筋的工艺方法,I)在1/2圆形或1/4圆形等圆形分瓣铸造的铸钢件上设置整体具有刚性并且带柔性段应力释放孔的拉筋;2)拉筋放置于铸钢件的对口两端面处,高度在铸件与冒口分界面以下;3)拉筋的厚度、柔性段圆弧尺寸、应力释放圆孔直径大小、位置数量根据铸件结构特点进行计算并确定拉筋等相关技术参数,拉筋的厚度一般为铸件厚度的1/3?1/2,应力释放圆孔直径一般为拉筋的高度的1/3?2/3,应力释放圆孔每个柔性段间一个。
[0009]铸钢件本体I与反变形量3、冒口 2、拉筋主体4连接为整体,拉筋主体4由应力通孔6、曲面缓冲区域5构成,上部冒口 2与铸件本体I两端面以及拉筋主体4相接,拉筋主体4与铸件本体I等高,在冒口 2下方。
【主权项】
1.一种圆环类铸钢件分半铸造柔性拉筋的工艺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1)在1/2圆形或1/4圆形等圆形分瓣铸造的铸钢件上设置整体具有刚性并且带柔性段应力释放孔的拉筋; 2)拉筋放置于铸钢件的对口两端面处,高度在铸件与冒口分界面以下; 3)拉筋的厚度、柔性段圆弧尺寸、应力释放圆孔直径大小、位置数量根据铸件结构特点进行计算并确定拉筋等相关技术参数,拉筋的厚度一般为铸件厚度的1/3?1/2,应力释放圆孔直径一般为拉筋的高度的1/3?2/3,应力释放圆孔每个柔性段间一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环类铸钢件分半铸造柔性拉筋的工艺方法,其特征是:铸钢件本体(I)与反变形量(3)、冒口(2)、拉筋主体(4)连接为整体,拉筋主体(4)由应力通孔(6)、曲面缓冲区域(5)构成,上部冒口(2)与铸件本体⑴两端面以及拉筋主体(4)相接,拉筋主体⑷与铸件本体⑴等高,在冒口⑵下方。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环类铸钢件分半铸造柔性拉筋的工艺方法,在1/2圆形或1/4圆形等圆形分瓣铸造的铸钢件上设置整体具有刚性并且带柔性段应力释放孔的拉筋。极大程度减少了圆环类铸件分瓣铸造时预留的反变形量,使拉筋对铸件的凝固收缩过程中起到了的保护作用,避免了拉筋过当带来的裂纹、缩松等缺陷。实现了大型铸钢件防止铸件变形时工艺拉筋为主,工艺反变形量为辅的铸造工艺方法,减少了后续修复量、加工时的切削量。在实际生产中降低了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
【IPC分类】B22C9/00
【公开号】CN105033176
【申请号】CN201510534305
【发明人】周佩超, 裴林, 李鹏, 刘忠仁, 张 浩, 曹金军, 赵文博, 王猛
【申请人】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