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状铁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793527阅读:来源:国知局
表5中,作为比较例,制造了将表面未形成包覆层的生颗粒原样装 入干燥机、并在与表面形成有包覆层时相同的条件下干燥的球状的干燥颗粒。
[0133] 将获得的球状的干燥颗粒在与表面形成有包覆层时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加热,W 使干燥颗粒中的氧化铁还原并烙融。获得的粒状铁及炉渣的成分组成如下述表5所示。
[0134] 此外,下述表5中还算出并一并示出了炉渣所包含的S量(S)相对于粒状铁所包含 的S量[S]的比值(硫分配比)。
[0135] 基于下述表5,能够考察到如下结果。
[0136] No. 8在核部的表面没有形成包覆层,因此不能防止通过还原而获得的粒状铁的再 次氧化,炉渣所包含的FeO量增加至6.53质量%,硫分配比减小至1.56。其结果,粒状铁所包 含的S量变高,为0.171质量%,不能改善粒状铁的质量。
[0137] 与此相对地,No. 1~7在核部的表面形成有包覆层,因此能够防止将块状物所包含 的氧化铁还原而获得的还原铁或粒状铁在加热炉内再次氧化,炉渣所包含的FeO量减少至 0.18~2.23质量%,硫分配比增加至41.64~2.96。其结果,粒状铁所包含的S量减少至 0.022~0.139质量%,能够改善粒状铁的质量。此外,由表5可知,可观察到越增大包覆层的 厚度则炉渣所包含的FeO量越减少且硫分配比越变大的倾向。因此可知,越增大包覆层的厚 度,越能够降低粒状铁所包含的S量。特别是No. 1~6,能够将粒状铁所包含的S量抑制到 0.120质量% W下。
[0138] 另一方面,核部的表面未形成包覆层的No . 8中,粒状铁所包含的碳量为2.49质 量%运样的低值,核部的表面形成有包覆层的No. 1~7中,粒状铁所包含的碳量增加至2.65 ~3.52质量%,可知通过在核部的表面形成包覆层能够改善粒状铁的质量。
[0139] 需要说明的是,还获知如下倾向:包覆层的平均厚度越大,则越能够使加热还原处 理后形成的花瓣状的外壳的高度维持为较高。
[0140] 表示在改变包覆层的厚度时在加热块状物期间形成的、在获得粒状铁后残存的花 瓣状的壁面高度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图8的(1)表示包覆层的平均厚度为例如1.30~ 2.00mm的情况。图8的(2)表示包覆层的平均厚度为例如0.80~1.20mm的情况。图8的(3)表 示包覆层的平均厚度为例如0.60~0.80mm的情况。图8的(4)表示包覆层的平均厚度为例如 超过0.30mm且为0.50mm W下的情况。图8中,2表示包覆层,6表示粒状铁,7表示炉渣。
[0141] 此外,对于表5所示的No.4刚刚加热还原处理后进行拍摄而得的附图代用照片如 图9的(1)所示。对于表5所示的No. 5刚刚加热还原处理后进行拍摄而得的附图代用照片如 图9的(2)所示。对于表5所示的No.6刚刚加热还原处理后进行拍摄而得的附图代用照片如 图9的(3)所示。
[0142] 此外,No. 7所示的包覆层的平均厚度为0.30mm的情况下,产生了小规模的炉渣起 泡;No.6所示的包覆层的平均厚度为0.50mm的情况下则没有确认到炉渣起泡的产生。另一 方面,No.8所示的核部的表面未形成包覆层的情况下,产生了极其剧烈的炉渣起泡。
[0143] 表5
[0144]
[0145] [实验例3]
[0146] 本实验例中,使用没有流动性的炭材作为配合到形成在核部的表面的包覆层的炭 材来制造块状物,将其用加热炉加热并调查所获得的粒状铁的再次氧化是否受到抑制。
[0147] 首先,按照上述实验例1的步骤制造了在核部的表面形成有平均厚度为0.50mm的 包覆层的生颗粒。此时,作为有流动性的渐青炭的替代,使用了作为没有流动性的炭材的无 烟煤。该无烟煤的成分组成如下述表6所示。
[0148] 然后,将表面形成有包覆层的生颗粒装入干燥机,在160°C~180°C下加热约1.0小 时,除去附着水,制成了球状的干燥颗粒(即块状物)。
[0149] 然后,将未形成包覆层的球状的干燥颗粒和形成有包覆层的球状的干燥颗粒分别 装入保持在约1450°C的加热炉(实验炉)进行了加热,W使干燥颗粒中的氧化铁还原并烙 融。
[0150] 加热炉内的气氛设为模拟实机的高氧化性气氛。具体而言,设为含有二氧化碳40 体积%和氮气60体积%的混合气体气氛。
[0151] 其结果,一旦将上述干燥颗粒装入加热炉,则包覆层膨胀并开裂成龟甲状,W薄碎 片形式堆积在核部上,没有形成基于焦炭的花瓣状的外壳。结果是,堆积在核部上的碎片随 着时间的流逝而散落到核部的周边,核部的顶部暴露在气氛气体中。
[0152] 在加热炉内使氧化铁还原并烙融后,将获得的粒状铁排出炉外并回收了粒状铁。 此时还一并回收了生成粒状铁时副产的炉渣。获得的粒状铁及炉渣的成分组成如下述表7 所示。
[0153] 此外,下述表7中还算出并一并示出炉渣所包含的S量(S)相对于粒状铁所包含的S 量[S]的比值(硫分配比)。
[0154] 基于表7,能够考察到如下结果。获知:虽然也是在核部的表面形成有包覆层的情 况,但当该包覆层中配合的炭材没有流动性时,无法防止将块状物加热还原而获得的还原 铁或将该还原铁烙融并凝集而获得的粒状铁的再次氧化,无法降低炉渣所包含的化0量。其 结果,硫分配比变小,粒状铁所包含的硫量变高,不能改善质量。
[01巧]表6
[0159] 符号的说明
[0160] 1 核部
[0161] 2包覆层
[0162] 3块状物
[0163] 4还原铁
[0164] 6粒状铁 [01化]7 炉渣
【主权项】
1. 一种粒状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氧化铁及碳质还原剂的块状物装入移 动式加热炉的炉床上并加热,使该块状物中的氧化铁还原并熔融后,将获得的粒状铁排出 炉外并回收,其中, 所述块状物在表面具有含有有流动性的炭材的包覆层。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炭材为选自由沥青炭、次烟煤及 褐煤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的平均厚度超过0.30mm。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状物如下获得: 用第1造粒机将含有氧化铁及碳质还原剂的混合物块状化而形成核部后, 用第2造粒机在获得的核部的表面形成含有有流动性的炭材的包覆层。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热所述块状物期间,所述包覆层 的顶部不低于所述粒状铁的顶部。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在加热所述块状物的期间 形成为壳状焦炭。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块状物以在所述炉床上成为1 层的方式装入。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块状物装入所述炉床上之 前,在该炉床上铺设碳质还原剂。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粒状铁的C量为2.5质量%以上。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粒状铁的S量为0.120质量%以 下。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粒状铁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能够防止将块状物加热还原而获得的还原铁或将该还原铁熔融并凝集而获得的粒状铁在移动式加热炉内再次氧化,并且提高粒状铁的质量。所述方法是将含有氧化铁及碳质还原剂的块状物装入移动式加热炉的炉床上并加热,使该块状物中的氧化铁还原并熔融后,将获得的粒状铁排出炉外并回收的方法,所述块状物在表面具有含有有流动性的炭材的包覆层。
【IPC分类】C21B11/08, C22B5/10, C21B13/10, C22B1/16, C22B1/24
【公开号】CN105555973
【申请号】CN201480051885
【发明人】伊东修三, 畠山泰二, 王昌麟, 杉立宏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4年8月18日
【公告号】WO2015045670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