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61612阅读:6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包括:随动吊框(1)、中频变压器(11)、定位导轮机构(12)、感应加热线圈(13)、喷风器(2)和喷雾冷却器(3)。本实用新型采用专用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线圈和专门配置的定位导轮,不但保证了感应加热的硬化层深度和硬度达到TB/T3110的要求而且加热均匀,同时定位导轮起到了保证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槽型护轨和加热线圈、喷风喷雾冷却器之间保持对中和固定间距的要求。避免了现有的技术方案中热处理硬化层深度不足、加热区域不对称、不容易对中以及效率低和容易引起槽型护轨侧弯等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道岔制造和维护领域,特别是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
目.0
【背景技术】
[0002]护轨的主要伤损方式为磨损,因而需要通过热处理的方式提高护轨工作面的硬度,从而提高护轨的使用寿命。间隔铁型护轨或H型护轨(即采用普通钢轨或普通钢轨加工的护轨)的热处理方法,是采用现有的道岔尖轨热处理装置和工艺,对钢轨的轨头进行感应热处理以提高硬度,热处理以后的普通钢轨再经机加工成护轨。而对于33kg/m槽型护轨的感应热处理,由于33kg/m槽型护轨的结构和形状与钢轨的形状有很大的差别,无法使用现有的道岔尖轨热处理装置和工艺进行热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作边的加热深度不够,因而导致热处理后的硬化层深度达不到TB/T3110中要求的硬化层深度要求。如果继续加大功率或减慢走行车的走行速度,则会使工作边表面的温度过高而导致过热或过烧。同时在热处理过程中难以保证加热线圈和槽型护轨工作边的间隙保持不变,导致加热时加热不均匀,容易引起护轨严重的侧弯。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该装置保证了槽型护轨工作边的加热温度均匀和加热深度达到要求,从而使硬化层的深度达到标准要求,同时也避免了槽型护轨热处理过程中发生侧弯。
[0004]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该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包括:随动吊框、中频变压器、定位导轮机构、感应加热线圈、喷风器和喷雾冷却器,其中定位导轮机构设置在所述随动吊框下端;加热装置连接在与随动框相连的中频变压器下端;所述喷风器安装在随动吊框一侧,所述喷雾冷却器连接喷风器。定位导轮机构包括骑行定位导轮、定位导轮轴,其中,骑行定位导轮通过所述定位导轮轴连接到随动吊框。
[0006]定位导轮机构中,骑行定位导轮表面中部设置槽型机构,槽型护轨的工作边放置在导轮的中部槽中。Y’型加热感应器设置在2个骑行定位导轮之间。
[0007]优选地,所述定位导轮机构为2个,且相互独立,连接到随动吊框上。
[0008]感应加热装置中,“31”型感应加热线圈固定在与随动吊框相连的中频变压器上,Y’型感应加热线圈位于2个定位导轮之间,感应加热线圈和槽型护轨工作边的间距通过调整变压器和随动吊框的相对位置来实现。
[0009]优选地,所述“31”型感应加热线圈,是槽型护轨专用加热线圈。
[0010]优选地,该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包括:随动吊框、中频变压器、定位导轮机构、感应加热装置、喷风器、喷雾冷却器。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采用槽型护轨专用的感应加热线圈对槽型护轨进行感应加热,保证了槽型护轨加热的深度要求和加热的均匀性,而专门配置的骑行定位导轮保证了槽型护轨感应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槽型护轨和加热线圈、喷风喷雾冷却器之间保持对中和固定间距的要求。采用该工艺和装置对槽型护轨进行感应热处理后,槽型护轨没有出现侧弯,槽型护轨的硬度、加热层深度、金相组织达到了TB/T3110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定位导轮机构的示意图。
[0014]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加热感应线圈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5]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代替方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行详细描述。
[0017]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该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包括:随动吊框1、中频变压器U、定位导轮机构12、感应加热装置13、喷风器2和喷雾冷却器3,其中所述定位导轮机构12设置在所述随动吊框下端;加热线圈13连接在与随动框I相连的中频变压器11下端,加热线圈13在2个定位导轮机构12之间;所述喷风器2安装在随动吊框I 一侧,所述喷雾冷却器3连接喷风器2。随动吊框1、定位导轮机构12、感应加热装置13、中频变压器11、喷风器2和喷雾冷却器3连接为一体结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随动吊框上部安装有可动轴和丝杆,可以保证整体机构随着随动框实现上下的随动和左右的移动。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工作时,定位导轮带动着感应加热装置随着变形情况可以上下随动,但是保证了感应线圈和槽型护轨的工作边间隙不变,喷风和喷雾和槽型护轨的相对位置不变。从而使槽型护轨经历感应加热、喷风冷却和喷雾冷却的过程而完成整个感应热处理的过程。
[0018]图2所示,定位导轮机构12包括骑行定位导轮121和定位导轮轴122,其中,所述骑行定位导轮121通过所述定位导轮轴122连接随动吊框I。
[0019]所述定位导轮机构12中,骑行定位导轮121表面中部设置槽型机构,槽型护轨的工作边安置在槽型机构中,保证了槽型护轨在热处理的整个过程中与随动吊框的横向和垂向相对位置不变,从而使槽型护轨的工作边和加热感应器的间隙保持不变,槽型护轨的工作边与喷风、喷雾器的位置亦保持不变。槽型护轨的专用加热感应器为、”型,保证了槽型护轨加热的深度和提高了加热的效率,同时对槽型护轨4连续感应加热过程要求对中感应器,而且与感应器底面的距离保持不变。槽型护轨的专用骑行定位导轮121在槽型护轨4感应加热时,护轨边走行边加热,保证了感应器加热时对中槽型护轨4的工作边,以及槽型护轨和线圈之间保持固定不变的间隙。
[0020]定位导轮机构12固定在随动吊框I上。当骑行定位导轮121在槽型护轨4的工作边上走行时,不但保证了 Y’型感应加热热处理应器131对槽型护轨4工作边的左右侧面的对中,而且保证了加热感应器对槽型护轨4工作边的顶面和侧面的间距。
[0021]图3所示,所述“31”型加热感应器131两侧边包围了槽型护轨的工作边,提高了感应加热的效率,保证了感应加热的深度。保证热处理后的硬化层深度达到TB/T3110规定的硬化层深度要求。
[0022]图4所示,喷风冷却装置既可以是喷风加喷雾的冷却工艺,也可以是全喷风的冷却工艺,即冷却的装置中可以只有喷风冷却器而没有喷雾冷却器,喷风冷却器只需要适当地增加长度即可。
[0023]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采用专用槽型护轨感应加热器和专门配置的定位导轮,不但保证了感应加热的硬化层深度和硬度达到TB/T3110的要求而且加热均匀,同时定位导轮起到了保证加热和冷却对中护轨工作边和保持固定不变间距的要求。避免了现有的技术方案中加热深度不够、不容易对中以及效率低和容易引起侧弯等问题。
[00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对本技术方法进行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应用上可以延伸为其他的修改、变化、应用和实施例,并且因此认为所有这样的修改、变化、应用、实施例都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教导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包括: 随动吊框(I)、中频变压器(U)、定位导轮机构(12)、感应加热装置(13)、喷风器(2)和喷雾冷却器(3),其中所述定位导轮机构(12)设置在所述随动吊框(I)下端;所述感应加热装置(13)连接在与随动吊框(I)相连的中频变压器(11)下端;所述感应加热线圈安装在2个定位导轮机构(12)之间;所述喷风器(2)安装在随动吊框(I) 一侧,所述喷雾冷却器(3)连接喷风器(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轮机构(12)包括骑行定位导轮(121)和导轮轴(122),其中,所述骑行定位导轮(121)通过所述导轮轴(122)连接到随动吊框(I)。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轮机构(12)中,骑行定位导轮(121)导轮表面中部设置槽型机构,导轮中部的槽型和槽型轨的工作边相吻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感应加热装置(13)中,I”型感应加热线圈(131)固定在与随动吊框(I)相连的中频变压器(11)上,I”型感应加热线圈(131)位于2个定位导轮(121)之间,感应加热线圈和槽型护轨工作边的间距通过调整变压器和随动吊框的相对位置来实现。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导轮机构(12)为2个,且相互独立,连接到随动吊框(I)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I”型感应加热线圈(131),是槽型护轨专用加热线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槽型护轨感应加热热处理装置包括:随动吊框(I)、中频变压器(U)、定位导轮机构(12)、感应加热装置(13)、喷风器(2)、喷雾冷却器(3)。
【文档编号】C21D9/04GK205443394SQ201520867865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日
【发明人】詹新伟, 王树青, 邵扬道
【申请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 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