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性炭生产设备及其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6115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活性炭生产设备,包括输送装置、输送支架I、输送支架II、PLC控制柜、提升装置、提升支架、原料池、上料口、活化装置、电磁卸料阀、出料口、接料槽,其特征在于:输送装置包括主动轮、驱动轮、输送皮带、传动辊、漏料槽,主动轮与驱动轮通过输送皮带相连,位于右端输送皮带内侧设有若干传动辊,传动辊均匀安装在输送支架I的一端,输送支架I穿透过左端输送皮带,其另一端与漏料槽的内侧焊接在一起,漏料槽的外侧通过支撑托杆与输送支架II相固定,位于驱动轮的上端且靠近输送皮带的外侧设有一提升装置,提升装置固定安装在提升支架上,在输送装置的右下方设一原料池,位于输送装置的左侧设一活化装置,所述活化装置包括炉体、蛇形隧道、保温墙、低温区、第一密闭门、第一时控开关、中温区、第二密闭门、第二时控开关、高温区I、小孔蒸汽管、第三密闭门、第三时控开关、高温区II、中孔蒸汽管、第四密闭门、第四时控开关、高温区III、大孔蒸汽管、隔火板、送火孔道,炉体外侧设有一定厚度的保温墙,活化装置从上到下依次为低温区、中温区、高温区I、高温区II、高温区III,低温区、中温区、高温区I、高温区II、高温区III两两之间设有隔火板,每道隔火板上还设有一送火孔道,低温区段的左下部分隧道与中温区段的左上部分隧道交合处设有第一密闭门,第一密闭门与第一时控开关电气相连;中温区段的右下部分隧道与高温区I段的右上部分隧道交合处设有第二密闭门,第二密闭门与第二时控开关电气相连,高温区I段的隧道上设有一排小孔蒸汽管;高温区I段的左下部分隧道与高温区II段的左上部分隧道交合处设有第三密闭门,第三密闭门与第三时控开关电气相连,高温区II段的隧道上设有一排中孔蒸汽管;高温区II段的右下部分隧道与高温区III段的右上部分隧道交合处设有第四密闭门,第四密闭门与第四时控开关电气相连,高温区III段的隧道上设有一排大孔蒸汽管;位于活化装置的上方设一上料口,在活化装置的下方安装一电磁卸料阀与出料口相连,在出料口的正下方设有一接料槽,PLC控制柜固定安装在输送支架II的内侧,所述活化装置、电磁卸料阀、输送装置、提升装置均通过安全电缆电性连接至PLC控制柜内。

2.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生产设备生产活性炭的方法是:原料池中的原料通过提升装置与输送装置送至上料口,上料口中的原料沿着蛇形隧道方向先送至低温区,进行预热,控制温度在300~500℃,加热时间由第一时控开关来实现,设定为2小时;2小时后,自动打开第一密闭门,送至中温区,进行深度预热,控制温度在600~700℃左右,加热时间由第二时控开关来实现,设定为3小时;3小时后,自动打开第二密闭门,送至高温区I,控制温度在800~900℃,并由高温区I段隧道上的小孔蒸汽管输送水蒸气,实现热气交换,进行高温炭化,加热时间由第三时控开关来实现,设定为8小时;8小时后,自动打开第三密闭门,送至高温区II,控制温度在1000~1200℃,并由高温区II段隧道上的中孔蒸汽管输送水蒸气,实现热气交换,进行深度炭化,加热时间由第四时控开关来实现,设定为10小时; 10小时后,自动打开第四密闭门,送至高温区III,控制温度在1200~1300℃,并由高温区III段隧道上的大孔蒸汽管输送水蒸气,实现热气交换,进行高温活化,加热时间与电磁卸料阀的打开时间一致,控制在10小时左右;之后通过下料口将生产好的活性炭成品送至正下方的接料槽内,进行吹风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设备生产活性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池中的原料为炭化料或废活性炭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活性炭生产设备生产活性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由第一时控开关、第二时控开关、第三时控开关、第四时控开关来实现的加热时间以及电磁卸料阀的打开时间均通过PLC控制柜中的控制程序设定。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