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线烘干装置及应用其的引线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8959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引线烘干装置及应用其的引线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线烘干装置及应用其的引线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引线处理设备断引频繁、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对操作工熟练程度要求高,缺少安全保护设施;自动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引线烘干装置,它能够提高引线烘干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减小劳动强度、加强安全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引线烘干装置,它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均与内腔相连通的引线进口和引线出口;

内筒,所述内筒位于内腔内,并且所述内筒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上,所述内筒上设置有沿着内筒的周向布置的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所述壳体内沿着内筒的轴向依次设置有升温区和冷却区,从引线进口进入的引线先绕在所述内筒和引线轴向平移机构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内筒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还与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传动连接,以便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内筒旋转时同时驱动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动作,从而通过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将从引线进口进入的引线依次平移至升温区和冷却区,然后引线再从所述引线出口出去;

热源循环系统,所述热源循环系统与壳体内的升温区相连,以便所述热源循环系统向所述升温区循环供应热源;

冷源供应装置,所述冷源供应装置与壳体内的冷却区相连,以便所述冷源供应装置向所述冷却区供应冷源。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热源循环系统的具体结构,所述热源循环系统包括热泵供热系统和循环风机,所述内筒内设置有热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热泵供热系统的出风口与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口通过所述热风通道与升温区相连通,所述热泵供热系统的进风口通过回风通道与所述升温区相连通。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冷源供应装置的具体结构,所述冷源供应装置为冷却风机,所述内筒内还设置有冷却风通道,所述冷却风机的进风口用于抽取低温空气,所述冷却风机 的出风口通过冷却风通道与所述冷却区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所述内筒通过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上,所述动力源与所述旋转轴传动连接,以便所述动力源驱动所述旋转轴在壳体上旋转。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引线轴向平移机构的具体结构,所述引线轴向平移机构包括同步带轮副、齿轮副和链轮,所述同步带轮副中的同步带沿着内筒的轴向设置,所述旋转轴通过传动组件驱动其中一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的链轮旋转,每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中的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链轮与相应的引线轴向平移机构中的齿轮副传动连接,所述齿轮副与相应的同步带轮副传动连接,从而最终带动同步带沿着内筒的轴向移动。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传动组件的具体结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锥齿轮副、从动轴和第二锥齿轮副,所述旋转轴与第一锥齿轮副传动连接,第一锥齿轮副与从动轴传动连接,从动轴与第二锥齿轮副传动连接,第二锥齿轮副与其中一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的链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为了避免引线与内筒发生粘连的现象,每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还对应一个将带动同步带在内筒的径向上往复移动的径向波动机构,所述引线轴向平移机构还包括用于支撑同步带的支撑轮组,所述径向波动机构包括导柱座、导柱、滑块、滚轮、曲线板、弹簧机构和预紧丝杆,所述滑块通过预紧丝杆与相应的支撑轮组连接,所述导柱座安装在内筒上,所述导柱安装在导柱座上,所述滑块滑配在导柱上,所述曲线板安装在壳体上,所述滚轮安装在滑块的外侧,所述弹簧机构设置在所述滑块的内侧与所述内筒之间。

进一步为了对壳体内腔内的湿度进行排湿处理,所述引线烘干装置还包括排湿装置,所述排湿装置安装在壳体上,并且排湿装置的排湿口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

进一步,引线烘干装置还包括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包括火灾快速响应探头、控制箱和喷淋组件,所述喷淋组件设置在壳体形成内腔的内壁上,所述火灾快速响应探头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火灾快速响应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箱相连,所述控制箱的控制驱动端与所述喷淋组件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引线处理设备,它包括湿引线架、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收引机和引线烘干装置,所述引线从湿引线架出来后依次通过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引线烘干装置、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最后进入收引机。

进一步,所述湿引线架具有轮架,所述轮架上设置有可旋转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安装有引线轮。

进一步为了避免引线断裂的风险,所述转轴与所述轮架之间设置有阻尼器。

进一步,所述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和/或所述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包括机架、引线入孔件、引线出孔件、波纹管和光电传感器组,所述引线入孔件和所述引线出孔件安 装在机架上,所述引线入孔件上设置有引线入孔,所述引线出孔件上设置有引线出孔,所述引线从引线入孔穿入再穿过相应的波纹管,最后从相应的引线出孔引出,光电传感器组设置在机架上引线入孔件和引线出孔件之间的区域的下方,以便当出现断引线时,波纹管下落,从而切断光电传感器组之间的光信号传递。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收引机的具体结构,所述收引机包括引线导引装置、引夹装置、机架和多组收引组件,所述收引组件包括引轮轴架、收引电机、转位电机,所述引轮轴架上设置有两个其上套接引轮的引轮轴,所述转位电机与引轮轴架相连接,以便所述转位电机驱动所述引轮轴架旋转,使两个引轮轴在引线工位和空引工位之间切换,所述收引电机与引线工位上的引轮轴传动连接,以便所述收引电机驱动引线工位上的引轮轴旋转,引线导引装置包括导引电机、导引架和丝杠螺母副,所述导引电机驱动丝杠螺母副中的丝杠旋转,所述丝杠螺母副中的螺母与所述导引架连接,所述导引架安装在机架上,并且所述导引架可在平行于引轮轴的轴向的方向移动,从所述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出来的引线先穿过导引架,再绕在处于引线工位的引轮轴上的引轮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从引线烘干装置的引线进口进入预热区,整齐有序绕于内筒与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组成的整体支架上,引线轴向平移机构把引线缓慢移向升温区,引线受热过程中与干燥热风进行热湿交换,排出水分,引线得以干燥,此时,壳体内腔内湿度增加,当湿度上升设定上限时,排湿装置自动排湿,壳体内腔内湿度又下降到设定的状态;随着新的湿引线进入,干燥过程连续不断的进行着。引线经过升温区干燥后,被平移至冷却区,引线温度降低(引线力学性能增加,断引线现象减少),被平移至引线出口离开引线烘干装置,这样就能够提高引线烘干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减小劳动强度、加强安全性能;另外,从制引线工序过来的湿引线,人工安放于湿引线架上,由引线烘干装置内的动力机构牵引通过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进入引线烘干装置的引线进口,烘干后的引线经引线烘干装置的引线出口经收引机牵引进入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到达收引机,干引线被绕在引轮上,再由人工卸下引轮,从而完成了整个引线处理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引线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筒的简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筒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径向波动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引线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湿引线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或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收引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引线烘干装置,它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均与内腔相连通的引线进口和引线出口;

内筒1,所述内筒1位于内腔内,并且所述内筒1可旋转地支承在壳体上,所述内筒1上设置有沿着内筒的周向布置的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所述壳体内沿着内筒1的轴向依次设置有升温区11和冷却区12,从引线进口进入的引线先绕在所述内筒1和引线轴向平移机构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内筒1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还与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传动连接,以便所述驱动机构驱动内筒1旋转时同时驱动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动作,从而通过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将从引线进口进入的引线依次平移至升温区11和冷却区12,然后引线再从所述引线出口出去;

热源循环系统,所述热源循环系统与壳体内的升温区11相连,以便所述热源循环系统向所述升温区11循环供应热源;

冷源供应装置,所述冷源供应装置与壳体内的冷却区12相连,以便所述冷源供应装置向所述冷却区12供应冷源。

如图1所示,所述热源循环系统包括热泵供热系统21和循环风机22,所述内筒1内设置有热风通道13和回风通道14,所述热泵供热系统21的出风口与所述循环风机22的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循环风机22的出风口通过所述热风通道13与升温区11相连通,所述热泵供热系统21的进风口通过回风通道14与所述升温区11相连通。所述热源循环系统采用热风内循环的方式,减少热能损失,达到节能目的。

如图1所示,所述冷源供应装置为冷却风机3,所述内筒1内还设置有冷却风通道15,冷却风机3置于热泵供热系统21的吸热器空气侧出风口(低温侧)处,以便所述冷却风机3的进风口用于抽取低温空气,所述冷却风机3的出风口通过冷却风通道15与所述冷却区12相连通。

如图1~2所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41,所述内筒1通过旋转轴42可旋转地 支承在壳体上,所述动力源41与所述旋转轴42传动连接,以便所述动力源41驱动所述旋转轴42在壳体上旋转。内筒1在动力源41的驱动下旋转,同时牵引湿引线连续不断进入壳体内。

如图1、2所示,所述引线轴向平移机构包括同步带轮副51、齿轮副52和链轮53,所述同步带轮副51中的同步带沿着内筒1的轴向设置,所述旋转轴42通过传动组件驱动其中一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的链轮53旋转,每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中的链轮53通过链条54传动连接,所述链轮53与相应的引线轴向平移机构中的齿轮副52传动连接,所述齿轮副52与相应的同步带轮副51传动连接,从而最终带动同步带沿着内筒1的轴向移动。引线轴向平移机构沿内筒1圆周方向双排均匀分布,用于引线从壳体的引线进口轴向平移至引线出口,实现连续干引。

如图1、2所示,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锥齿轮副55、从动轴56和第二锥齿轮副57,所述旋转轴42与第一锥齿轮副55传动连接,第一锥齿轮副55与从动轴56传动连接,从动轴56与第二锥齿轮副57传动连接,第二锥齿轮副57与其中一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的链轮53传动连接。当内筒1旋转时,动力依次通过旋转轴42、第一锥齿轮副55、从动轴56、第二锥齿轮副57、链轮53以及齿轮副52,最后传递给同步带轮副51,从而带动同步带沿着内筒1的轴向移动。

如图4所示,每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还对应一个带动同步带在内筒1的径向上往复移动的径向波动机构,所述引线轴向平移机构还包括用于支撑同步带的支撑轮组58,所述径向波动机构包括导柱座61、导柱62、滑块63、滚轮64、曲线板65、弹簧机构66和预紧丝杆67,所述滑块63通过预紧丝杆67与相应的支撑轮组58连接,所述导柱座61安装在内筒1上,所述导柱62安装在导柱座61上,所述滑块63滑配在导柱62上,所述曲线板65安装在壳体上,所述滚轮64安装在滑块63的外侧,所述弹簧机构66设置在所述滑块63的内侧与所述内筒1之间。由于引线在干燥过程中,会出现粘连于同步带上,故设置了径向波动机构,即每个同步带可沿着内筒1的径向有规律的先下移后上移,缩短引线与同步带的接触时间,以解决引线粘连现象。当内筒1旋转时,滚轮64接触到曲线板65,滚轮64受到径向力向内筒1轴线沿导柱62下滑,然后又收到弹簧机构66的推力复位。同时,支撑轮组也跟随滑块63做“上下”波动状。

如图1所示,引线烘干装置还包括排湿装置711,所述排湿装置71安装在壳体上,并且排湿装置711的排湿口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排湿装置711由排湿风机、快开阀门和管路等组成,用于排湿,保持壳体的内腔的低湿状态。

如图1所示,引线烘干装置还包括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包括火灾快速响应探头、控制箱和喷淋组件72,所述喷淋组件72设置在壳体形成内腔的内壁上,所述火灾快速 响应探头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火灾快速响应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箱相连,所述控制箱的控制驱动端与所述喷淋组件72相连。该部分独立运行,仅向整机控制系统提供火警信号,以满足快速响应目的和即时停机。

从引线烘干装置的引线进口进入预热区,整齐有序绕于内筒与多个引线轴向平移机构组成的整体支架上,引线轴向平移机构把引线缓慢移向升温区,引线受热过程中与干燥热风进行热湿交换,排出水分,引线得以干燥,此时,壳体内腔内湿度增加,当湿度上升设定上限时,排湿装置自动排湿,壳体内腔内湿度又下降到设定的状态;随着新的湿引线进入,干燥过程连续不断的进行着。引线经过升温区干燥后,被平移至冷却区,引线温度降低(引线力学性能增加,断引线现象减少),被平移至引线出口离开引线烘干装置,这样就能够提高引线烘干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减小劳动强度、加强安全性能。

如图5~9所示,一种引线处理设备,它包括湿引线架10、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20、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30、收引机40和引线烘干装置,所述引线从湿引线架10出来后依次通过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20、引线烘干装置、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30、最后进入收引机40。湿引线架10、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20、引线烘干装置、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30和收引机40,相互之间间隔合理的距离。

如图6所示,所述湿引线架10具有轮架101,所述轮架101上设置有可旋转的转轴102,所述转轴102上安装有引线轮103,引线轮103的动力来自引线烘干装置的牵引。

如图6所示,所述转轴102与所述轮架101之间设置有阻尼器104。在干燥过程中,由于绕引直径的减小,牵引力逐渐增大,增加引线断裂风险,故配置了阻尼器104,当牵引力加大时,阻尼器104自动减小阻力,从而降低了引线牵引力。

如图7~8所示,所述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20和/或所述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30包括机架201、引线入孔件202、引线出孔件203、波纹管204和光电传感器组205,所述引线入孔件202和所述引线出孔件203安装在机架201上,所述引线入孔件202上设置有引线入孔,所述引线出孔件203上设置有引线出孔,所述引线从引线入孔穿入再穿过相应的波纹管204,最后从相应的引线出孔引出,光电传感器组205设置在机架201上引线入孔件202和引线出孔件203之间的区域的下方,以便当出现断引线时,波纹管204下落,从而切断光电传感器组205之间的光信号传递,即实现断引线检知目的。然后声光报警停机并根据系统设定做出响应的动作(延时停机、即时停机、继续运行)。引线入孔件202和引线出孔件203可以由瓷制成。

如图9所示,所述收引机40包括引线导引装置、引夹装置、收引机架和多组收引组件,所述收引组件包括引轮轴架401、收引电机402、转位电机403,所述引轮轴架401上设置有两个其上套接引轮404的引轮轴405,所述转位电机403与引轮轴架401 相连接,以便所述转位电机403驱动所述引轮轴架401旋转,使两个引轮轴405在引线工位和空引工位之间切换,所述收引电机402与引线工位上的引轮轴405传动连接,以便所述收引电机402驱动引线工位上的引轮轴405旋转,引线导引装置包括导引电机406、导引架407和丝杠螺母副408,所述导引电机406驱动丝杠螺母副408中的丝杠旋转,所述丝杠螺母副408中的螺母与所述导引架407连接,所述导引架407安装在收引机架上,并且所述导引架407可在平行于引轮轴405的轴向的方向上移动,从所述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30出来的引线先穿过导引架407,再绕在处于引线工位的引轮轴405上的引轮上。工作时,引轮固定于引轮轴405上,两个引轮轴405交替工作,当引线工位的引轮轴405上的引轮满时,收引电机402停止,转位电机403启动,驱动空引工位的引轮轴405旋转至收引位置,夹引电机启动打开引夹,同时导引架407将引线移至引夹位置,引夹闭合,同时设置在偏向满引轮的一侧刀片受压切断引线,收引电机402启动开始收引。

导引电机406驱动丝杠螺母副408,从而驱动导引架407移动,由导引电机406正反转来实现导引架407左右移动。由于导引电机406选用步进电机,所以导引架407可以移动至任意指定位置,即引线可移动至指定位置。

引线处理设备还包括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柜、低压电气元器件、智能温湿度控制器、PLC+HMI、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限位开关等)和变频器等部件组成。

本系统在壳体内配置了温度、湿度传感器,实时对温度、湿度进行监控调节,保持合理的干燥温度和湿度,防止因高温低湿发生火灾;引线烘干装置的动力源采用驱动电机配置变频器驱动。

从制引线工序过来的湿引线,人工安放于湿引线架上,由引线烘干装置内的动力机构牵引通过第一引线断线检测装置进入引线烘干装置的引线进口,烘干后的引线经引线烘干装置的引线出口经收引机牵引进入第二引线断线检测装置到达收引机,干引线被绕在引轮上,再由人工卸下引轮,从而完成了整个引线处理过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