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垃圾沼渣堆肥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5576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餐厨垃圾沼渣堆肥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餐厨垃圾沼渣堆肥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餐厨垃圾经过分选、湿解、油水分离、厌氧发酵后,会产生清洁能源沼气,遗留的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多种矿物元素,养分丰富而全面。在沼渣中通过人为地添加了经筛选的微生物制品和调理剂。通过调整温度、湿度及供氧量等参数,为这些微生物提供最佳的活动环境,微生物以沼渣中的有机物为养分,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分解、消化有机物,利用好氧微生物来实现处理沼渣的目的。沼渣中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作为养分,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分解、消化有机物的目的,其代谢产物除释放出水、气之外,尚有部分低分子的有机质,无机质和微生物以固态的残渣形式少量留存,残渣可以作为肥料利用。

但是,由于沼渣的堆肥生化反应是在密闭的反应仓内进行的,反应过程中会产生高温且伴随有很大的异味,人员在这样环境中工作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同时由于沼渣处理量很大,这就需要研发一套机械化程度高的处理系统来完成沼渣的堆肥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械化程度高的餐厨垃圾沼渣堆肥处理系统,能够实现沼渣、有机质和调理剂按比例混合进料、充分反应及肥料的有序输出,利用微生物的好氧发酵来实现处理沼渣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餐厨垃圾沼渣堆肥处理系统,包括控制系统、调理剂辅料仓、有机质料仓、沼渣池、密闭式反应仓、沼渣辅料进料装置、堆肥发酵池和出料装置;

所述沼渣辅料进料装置包括物料混合装置和物料输送装置,所述调理剂辅料仓和有机质料仓并列设置、且底部均设有双螺旋输送机,所述沼渣池底部设有单螺旋输送机,所述物料输送装置分别设置在双螺旋输送机及单螺旋输送机出口端与物料混合装置之间、及物料混合装置与堆肥发酵池之间;

所述堆肥发酵池上方设有能够沿其侧壁运行的自走式翻推机,所述反应仓内、且在堆肥发酵池外侧设有曝气鼓风机;

所述出料装置包括输送机构及能够与堆肥发酵池出口对接的移动式中转车,所述移动式中转车出料口设置在输送机构上方,通过输送机构将肥料输送出去;

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双螺旋输送机、单螺旋输送机、物料混合装置、物料输送装置、自走式翻推机、曝气鼓风机、移动式中转车及输送机构的启停。

优选的,所述物料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机、第二输送机和第三输送机;所述第一输送机设置在调理剂辅料仓和有机质料仓底部的双螺旋输送机出口端、且第一输送机的运行方向垂直于双螺旋输送机转轴中心线,所述第二输送机设置在第一输送机出料端与物料混合装置进口端之间,沼渣池底部单螺旋输送机的出口端设置在第二输送机进料端,所述第三输送机设置在物料混合装置出料口与堆肥发酵池之间;所述物料混合装置包括混合料仓、双轴桨叶混合机及堆肥发酵菌喷淋装置。

优选的,所述堆肥发酵池为多个并列设置,所述第三输送机与堆肥发酵池之间还设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四输送机与第五输送机,所述第三输送机出料端设置在第四输送机上方,所述第四输送机出料端设置在第五输送机上方,所述第五输送机通过驱动装置沿移动架在不同堆肥发酵池间移动,通过第五输送机将混合后的物料输送至不同的堆肥发酵池。

优选的,所述堆肥发酵池进料端侧壁顶部设有轨道,所述轨道垂直于第五输送机的运行方向,所述移动架设置在轨道上,所述第五输送机设置在移动架的导轨上、且能够通过驱动装置沿移动架在不同堆肥发酵池间移动;所述第四输送机设置在支架的导轨上,所述第四输送机的机架与移动架相连,通过驱动装置带动第四输送机与第五输送机沿堆肥发酵池进料端端墙外侧的轨道移动;所述自走式翻推机沿堆肥发酵池的侧壁上轨道移动。

优选的,所述沼渣池下部地板中部设有至少一个出料滑架,出料滑架中部条形孔与地板中部的条形出料口平行,所述单螺旋输送机平行设置在条形出料口下方;所述出料滑架一侧与液压缸的活塞杆相连,出料滑架的运动方向与条形出料口垂直,所述液压缸设置在沼渣池外部。

优选的,所述出料滑架为框架式结构、且条形孔两侧设有加强筋,所述出料滑架的条形孔上方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中部高、两端低,盖板由两块斜板对接而成。

优选的,所述出料滑架通过推杆与液压缸相连,所述液压缸活塞杆端部铰接有连接头,所述推杆端部设有双耳连接件,所述连接头与双耳连接件通过销轴相连;所述液压缸缸体中部通过铰轴与液压缸下方底座相连,所述铰轴垂直于液压缸缸体中心线。

优选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六输送机和第七输送机,所述第七输送机的上料端设置在第六输送机的出料端下方,所述第七输送机的出料端设置在反应仓外侧;所述移动式中转车设置在堆肥发酵池的出口端与第六输送机之间,所述第六输送机的运行方向与移动式中转车的运行方向一致。

优选的,所述移动式中转车通过驱动装置沿着地面上的滑轨移动,所述滑轨平行于第六输送机运行方向设置;所述移动式中转车的运行方向垂直于自走式翻推机的运行方向;所述移动式中转车上设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倾斜设置、且对应第溜输送机的一侧高于堆肥发酵池一侧,所述输送带的出料端设置在第溜输送机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反应仓外部设有除臭引风机、与除臭引风机相连的除臭吸附塔、除臭喷淋塔,除臭喷淋塔与循环水泵相连,除臭吸附塔顶部设有烟囱。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双螺旋输送机及单螺旋输送机依次将调理剂、有机质和沼渣铺设,利用物料混合装置和物料输送装置将物料与堆肥发酵菌充分混合后输送至堆肥发酵池内进行发酵处理,借助堆肥发酵菌上方的自走式翻推机对物料进行搅拌,通过曝气鼓风机补充氧气,使其反应充分,自走式翻推机再配合能与堆肥发酵池出口对接的移动式中转车将反应后得到的肥料倒运至输送机构上,利用输送机构将肥料输送出去。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机械化程度高的优点,能够实现沼渣、有机质和调理剂按比例混合进料、充分反应及肥料的有序输出,实现利用微生物的好氧发酵处理沼渣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餐厨垃圾沼渣堆肥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的C-C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D-D剖面图;

图6是图1中沼渣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6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1-调理剂辅料仓,2-有机质料仓,3-沼渣池,4-反应仓,5-堆肥发酵池,6-物料混合装置, 7-双螺旋输送机,8-单螺旋输送机,9-自走式翻推机,10-移动式中转车,11-第一输送机,12-第二输送机,13-第三输送机,14-第四输送机,15-第五输送机,16-第六输送机,17-第七输送机,18-底座,19-移动架,20-轨道,21-滑轨,22-输送带,23-曝气鼓风机,24-检修门,25-密封胶,26-端墙;30-铰轴,31-地板,32-出料滑架,33-条形出料口,34-液压缸,35-加强筋,36-盖板,37-推杆,38-连接头,39-双耳连接件,40-销轴,41-除臭引风机,42-除臭吸附塔,43-除臭喷淋塔,44-循环水泵,45-烟囱,61-混合料仓,62-双轴桨叶混合机,63-堆肥发酵菌喷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餐厨垃圾沼渣堆肥处理系统,如图1-5所示,包括控制系统、调理剂辅料仓1、有机质料仓2、沼渣池3、密闭式反应仓4、沼渣辅料进料装置、堆肥发酵池5和出料装置;

所述沼渣辅料进料装置包括物料混合装置6和物料输送装置,所述调理剂辅料仓1和有机质料仓2并列设置、且底部均设有双螺旋输送机7,所述沼渣池3底部设有单螺旋输送机8,所述物料输送装置分别设置在双螺旋输送机7及单螺旋输送机8出口端与物料混合装置6之间、及物料混合装置6与堆肥发酵池5之间;利用调理剂辅料仓1、有机质料仓2底部的双螺旋输送机7及沼渣池3底部的单螺旋输送机8依次将调理剂、有机质辅料和沼渣铺设,再通过物料输送装置将物料依次输送至物料混合装置6进行混合、堆肥发酵池5进行发酵。

所述堆肥发酵池5上方设有能够沿其侧壁运行的自走式翻推机9,所述反应仓4内、且在堆肥发酵池5外侧设有曝气鼓风机23;堆肥发酵池5为多个并列设置,曝气鼓风机间隔设置在相邻的堆肥发酵池5之间。好氧微生物在处理沼渣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氧气,湿度等,所以就需要利用曝气鼓风机23来不断地补充反应仓内的氧气,保证微生物的好氧发酵需求。

所述出料装置包括输送机构及能够与堆肥发酵池5出口对接的移动式中转车10,所述移动式中转车10出料口设置在输送机构上方,通过输送机构将肥料输送出去;自走式翻推机9配合移动式中转车10可将反应后得到的肥料转运至移动式中转车10上,借助移动式中转车10将肥料倒运到输送机构,进而将肥料输送出去。所述自走式翻推机9可选用为链板翻推机,链板翻推机下部滚轮能够沿着堆肥发酵池5侧壁上方的轨道20行进,利用链板翻推机上的链板可对肥料进行搅拌、翻运。

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双螺旋输送机7、单螺旋输送机8、物料混合装置6、物料输送装置、自走式翻推机9、曝气鼓风机23、移动式中转车10及输送机构的启停,控制系统设置在反应仓4外侧的中控室,从而实现无人操作、自动控制,提高沼渣处理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物料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机11、第二输送机12和第三输送机13;所述第一输送机11设置在调理剂辅料仓1和有机质料仓2底部的双螺旋输送机7出口端、且第一输送机11的运行方向垂直于双螺旋输送机7转轴中心线,所述第二输送机12设置在第一输送机11出料端与物料混合装置6进口端之间,沼渣池3底部单螺旋输送机8的出口端设置在第二输送机12进料端,所述第三输送机13设置在物料混合装置6出料口与堆肥发酵池5之间;所述物料混合装置6包括混合料仓61、双轴桨叶混合机62及堆肥发酵菌喷淋装置63。利用调理剂辅料仓1、有机质料仓2底部的双螺旋输送机7将调理剂、压榨机辅料依次铺设在第一输送机11上,通过第一输送机11将物料倒运到第二输送机12上,在第二输送机12进料端再利用沼渣池3底部的单螺旋输送机8将沼渣铺设在这两种物料上方,第二输送机12将这三种物料输送至混合料仓61,通过堆肥发酵菌喷淋装置63将堆肥发酵菌喷淋到混合料仓61内的物料上,利用双轴桨叶混合机62将物料充分混合,利用第三输送机13将混合后的物料输送至堆肥发酵池5入口端。

为了精确控制堆肥发酵菌的添加量,堆肥发酵菌喷淋装置63优选为电磁计量喷淋装置。

为了方便混合物料进行充分反应,可将堆肥发酵池5设计为多个并列设置,所述第三输送机13与堆肥发酵池5之间还设有相互垂直设置的第四输送机14与第五输送机15,所述第三输送机13出料端设置在第四输送机14上方,所述第四输送机14出料端设置在第五输送机15上方,所述第五输送机15通过驱动装置沿移动架19在不同堆肥发酵池5间移动。第三输送机13将混合后的物料输送至第四输送机14上,第四输送机14再将物料输送至第五输送机15上,通过第五输送机15将混合后的物料输送至不同的堆肥发酵池5。

为了方便将物料输送至不同的堆肥发酵池5,所述堆肥发酵池5进料端侧壁顶部设有轨道20,所述轨道20垂直于第五输送机15的运行方向,所述移动架19设置在轨道20上,所述第五输送机15设置在移动架19的导轨上、且能够通过驱动装置沿移动架19在不同堆肥发酵池5间移动;所述第四输送机14设置在支架的导轨上,所述第四输送机14的机架与移动架19相连,通过驱动装置带动第四输送机14与第五输送机15沿堆肥发酵池5进料端端墙26外侧的轨道20移动;所述自走式翻推机9沿堆肥发酵池5的侧壁上轨道20移动。第五输送机15可通过驱动装置将移动架19移至堆肥发酵池5进料端端墙26外侧,方便对其进行维护。

如图6、7所示,所述沼渣池3下部地板31中部设有至少一个出料滑架32,出料滑架32中部条形孔与地板31中部的条形出料口33平行,所述单螺旋输送机8平行设置在条形出料口33下方;所述出料滑架32一侧与液压缸34的活塞杆相连,出料滑架32的运动方向与条形出料口33垂直,所述液压缸34设置在沼渣池3外部。由于沼渣含水量并不大,流动性很差,只有通过液压缸34驱动出料滑架32来回晃动,使沼渣池内的沼渣疏松后均匀通过出料滑架32中部的条形孔进入下方的条形出料口33,通过单螺旋输送机8将沼渣均匀输送出去

为了便于沼渣输送,所述出料滑架32为框架式结构、且条形孔两侧设有加强筋35,所述出料滑架32的条形孔上方设有盖板36,所述盖板36中部高、两端低,盖板36由两块斜板对接而成。通过框架式结构的出料滑架32的晃动可使沼渣得到疏松,利用加强筋35对出料滑架32进行加固;沼渣倾倒入沼渣池3内后,利用盖板36使沼渣从其两侧进入地板31中部条形出料口33,可避免下落的沼渣直接进入条形出料口33,沼渣不能均匀疏松后进入条形出料口33,造成部分沼渣堵塞单螺旋输送机8,严重的会烧毁单螺旋输送机8;同时下落的沼渣也容易对下方的单螺旋输送机8造成冲击,影响单螺旋输送机8正常运转。

如图8、9所示,所述出料滑架32通过推杆37与液压缸34相连,所述液压缸34活塞杆端部铰接有连接头38,所述推杆37端部设有双耳连接件39,所述连接头38与双耳连接件39通过销轴40相连;所述液压缸34缸体中部通过铰轴30与液压缸34下方底座18相连,所述铰轴30垂直于液压缸34缸体中心线。推杆37通过销轴40与液压缸34活塞杆铰接,液压缸34通过铰轴30铰接在底座18上,可保证出料滑架32能够水平移动及液压缸34伸缩顺畅,避免液压缸34因受力偏离中心线而损伤。

针对沼渣池3的体积大小及沼渣的日处理量,可将出料滑架32设计为三个、且并列设置在沼渣池3下部地板31上。根据沼渣池3的具体大小可设定不同数量的出料滑架32和液压缸34。

另外,因为液压缸34的活塞杆贯穿沼渣池3侧壁与出料滑架32相连,为了方便对沼渣池3内设备进行检修,在沼渣池3侧壁设有检修门24,所述检修门24四周与沼渣池3侧壁通过密封胶25密封,避免沼渣外溢;所述液压缸34设置在沼渣池3的检修门24外侧,方便对液压缸34进行维护。同时为了合理利用空间,将调理剂辅料仓1、有机质料仓2、沼渣池3及第一输送机11均设置在地面以下,所述物料混合装置6和堆肥发酵池5设置在地面上方,所述第二输送机12倾斜设置在第一输送机11与物料混合装置6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六输送机16和第七输送机17,所述第七输送机17的上料端设置在第六输送机16的出料端下方,所述第七输送机17的出料端设置在反应仓4外侧;所述移动式中转车10设置在堆肥发酵池5的出口端与第六输送机16之间,所述第六输送机16的运行方向与移动式中转车10的运行方向一致。

其中,所述移动式中转车10通过驱动装置沿着地面上的滑轨21移动,所述滑轨21平行于第六输送机16运行方向设置;所述移动式中转车10的运行方向垂直于自走式翻推机9的运行方向;所述移动式中转车10上设有输送带22,所述输送带22倾斜设置、且对应第六输送机16的一侧高于堆肥发酵池5一侧,所述输送带22的出料端设置在第六输送机16的上方。

为了方便肥料包装和运输,所述第七输送机17与水平面呈夹角α倾斜设置、且第七输送机17的出料端高于上料端,将第七输送机1与水平面的夹角α设计为20°,操作人员在反应仓4外面可对肥料进行分装。操作时,将移动式中转车10与不同的堆肥发酵池5出口对接,堆肥发酵池5上方的自走式翻推机9运行至堆肥发酵池5出口端,将反应后得到的肥料倒运至移动式中转车10上,再利用移动式中转车10上的输送带22将肥料输送至第六输送机16上,然后肥料在第六输送机16 的出料端下落至第七输送机17上,利用第七输送机17将肥料输送至反应仓4外,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分装、转运。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第一输送机11、第二输送机12、第三输送机13、第四输送机14、第五输送机15、第六输送机16、第七输送机17均选用皮带输送机,皮带输送机适合长距离输送,操作及维护方便。

因为反应仓4是密闭式结构,在处理沼渣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会释放出大量水和气,温度也会高达70℃,同时也需要补充氧气。为了满足需要,在反应仓4外部设有除臭引风机41、与除臭引风机41相连的除臭吸附塔42、除臭喷淋塔43,除臭喷淋塔43与循环水泵44相连,除臭吸附塔42顶部设有烟囱45,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及时排出反应仓4。另外,为了更好地控制反应仓4的温湿度,在反应仓4内安装温湿度自动检测仪,通过控制系统可以更好地控制反应仓4内的温湿度。

其中,调理剂辅料仓1和有机质料仓2内的调理剂辅料选用粉碎秸秆,粉碎秸秆的含固率80%;有机质料仓2内为长纤维有机质,长纤维有机质来自餐厨垃圾预处理车间细压榨机的产物,可充分处理餐厨垃圾,长纤维有机质的含固率23.3%。沼渣及长纤维有机质中的有机物,借助堆肥发酵池10内预先铺设的碎稻草类的微生物载体和微生物,利用堆肥发酵菌种及微生物发酵特性进行生化反应,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作为养分,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分解、消化有机物的目的,达到快速分解有机沼渣和长纤维有机质。发酵时间一般为8-10天,发酵温度在25-70℃之间,其代谢产物除释放出水、气之外,尚有部分低分子的有机质,无机质和微生物以固态的残渣形式少量留存,可作为肥料使用。在生物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70度的高温,可使沼渣中的病源微生物及寄生虫等在处理过程中死亡。

当微生物的数量大于10亿个/克时,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最大,一般在24小时内可以将沼渣95%的有机成分降解。在温度,湿度及氧气适当的条件下,微生物在沼渣中需要6到7天的时间,才能够生长到10亿个/克。所以,微生物好氧发酵最少需要7天的时间。当95%以上的有机沼渣被分解后,处理产物中的碳氮比已经可以达到25:1以下的水平,表明发酵过程已经完成,达到了腐熟的程度。所以,有机沼渣的有效处理时间应在7天左右,能够比自然堆肥快数十倍的速度分解。

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降解过程如下:

淀粉类,通过分解可产生单糖、双糖和小分子糊精,在处理过程中可为其它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碳水化合物最终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糖类、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等,经过特定的菌体进行分解,其中一部分生成二氧化碳,另一部分被微生物所利用变为菌体组成成分,余下的与菌体蛋白结合成为黑色的腐殖质。

蛋白质和脂肪,由特定的菌类将其分解为多肽氨基酸、脂肪酸、二氧化碳和氨。其中一部分被微生物所利用形成菌体蛋白,其余部分成为黑色的腐殖质。

微生物在反应中会释放出大量的分解蛋白(也称酶),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低分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又作为微生物的养分,同时代谢出水、气和生物热能。微生物自身又以几何级数的速度繁殖,如此周而复始地不断将有机沼渣分解。

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如图10所示,具体处理工艺方法如下:

① 输送

沼渣和≥2mm的长纤维有机质集中收集后,通过自卸车直接送到处理车间的装置池和有机质料仓内;

② 铺设微生物载体

用铲车将碎稻草类的微生物载体和微生物,按照比例预先铺设在堆肥发酵池内;

③ 辅料添加

调理剂辅料(粉碎秸秆等)的添加重量比控制在20-30%,以后将使用长纤维有机质返混料作为一部分辅料。长纤维有机质返混料的比例为20%,调理剂辅料为10%;

④物料混合、输送

将调理剂辅料、有机质及沼渣依次铺设在第一输送机及第二输送机的输送带上,进入物料混合装置内充分混合,然后利用第三输送机、第四输送机和第五输送机输送至堆肥发酵池内。

⑤ 微生物发酵

堆肥发酵池内通过自走式翻推机,对处理仓内的沼渣进行搅拌。经过7-9天的时间,沼渣中的有机成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快速发酵。自投入混合物起,72小时内,发酵的温度将达到60度左右,并持续2到3天。当温度降到40度左右时,就完成了发酵过程;

自走式翻推机在搅拌的同时,另一方面将微生物与沼渣充分混合,并为堆体内提供新鲜的氧气。

⑥ 排风补风

在发酵过程中设有排风系统,可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及时排出反应仓,以降低反应仓内的空气湿度,同时提供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需求的氧气。排出的气体同除臭设备的除臭引风机、除臭吸附塔、除臭喷淋塔、循环水泵及烟囱相连接。

发酵过程中,通过2~4次的翻抛搅拌,加大置换面积,减少置换阻力,就可以保证氧气的供给。

为减少臭味外溢,反应仓为全封闭的密闭式结构。所以,在排风的同时,利用曝气鼓风机补入等量的气体。

通风是本工艺中的重要环节,所以设计有集中送风,集中排风系统,其目的是保证异味不外溢的条件下,厂房内有足够的氧气,同时调节空气湿度。保证堆肥反应以最高速率进行。考虑到冬季的气温较低,送风系统设有加热装置,可以保证送入厂房的气体5度以上,保证厂房内的温度不影响发酵过程。

⑦堆放风干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加上搅拌混合,发酵充分,碳氮比可以达到23以下,所以无需再进行二次搅拌发酵过程。完成发酵的处理产物,用铲车将其从处理车间中运送出来,堆放在料棚中。经过10天左右,堆放物的温度降至常温,同时,也进一步将水分释放。使处理产物可以进行深加工。

⑧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PLC,自动控设备运行。根据发酵状态,自动调整工艺参数。同时设有彩色触摸屏,中文界面,显示运行状态。

⑨ 条形堆肥发酵池设计

本设计采用条式堆肥发酵池,池宽5.0m,池总高1.85m。物料堆积高度为1.5米。

发酵时间为10天,共设10条发酵池,每条发酵池同时接纳一天的物料。

单槽尺寸:25m×5.0m×1.85m,单槽有效容积:150m3

池体采用砖混结构,外墙体和池底做水泥砂浆混凝土防渗层,内层做瓷砖贴面。

⑩工艺参数

沼渣处理量:50t/d(含固率:20%);

秸秆混料:15t/d(初次)(含固率:80%);

5t/d (后续)(含固率:80%);

发酵后干料回用:10t/d(含固率:62%);

混合后物料容重:0.55t/m3

发酵温度:25~70℃;

发酵时间:8~10d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全封闭结构干净卫生,臭味最小;自动化程度高,运行成本低;占用场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