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生产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0290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玻璃生产辅助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矿物或渣棉的制造或成型的辅助工艺领域。



背景技术:

玻璃生产辅助装置包括运输机构和切断机构,现有切断工艺中切断线的加工方向是与带状玻璃板的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切断线的加工后,通过抬断断装置将带状玻璃板切断。现有技术中,抬断装置通常位于玻璃运输路径的下方,通过切断装置中的抬断装置上的凸起将玻璃带切断线处抬起利用切断线两侧玻璃的重量,使玻璃带从割断线两侧断裂。

浮法生产FPD(Flat Panel Display)等中使用的玻璃板时,该玻璃板的厚度在1mm以下,因为玻璃板厚度极小,玻璃自身重量小,不能利用玻璃自身的重量和切断线的配合适玻璃带断裂。断裂后的玻璃带会因为较大的弹性恢复力,发生反弹,与切断装置发生碰撞,使玻璃受损。

授权公告号为CN104080747B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玻璃板的切断装置,该方案也是利用凸起将玻璃带切断线处顶断。但是该装置需要通过在玻璃运输路径上方添加两处压辊,抬断时,两处压辊对玻璃带的两处施加向下的作用力,然后位于两处压辊中间的抬断装置向上移动,才能使玻璃从切断线处断裂,结构较为复杂。

另外,现有玻璃退火装置,由于下方有排布较密集的辊支柱阻碍,没有专门在玻璃带运输路径下方设置退火装置,导致玻璃带底面温度远高于上表面温度,玻璃内部应力不均,切割时容易开裂,并在切割线处产生毛刺。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①玻璃带底面温度较高,在切割时容易产生毛刺的问题;②结构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生产辅助装置,以及解决玻璃带底面温度较高,在切割时容易产生毛刺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玻璃生产辅助装置,包括运输机构和切断机构,所述运输机构包括第一连杆、若干辊筒和若干电机,第一连杆的一端连接在电机的输出端上,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上铰接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位于辊筒内,辊筒远离电机端固定有若干叶片;所述切断机构包括横向切割机构、压断机构、加热辊组和矫直辊组,以玻璃运输方向为参考,横向切割机构、压断机构、加热辊组和矫直辊组依次排列;横向切割机构位于玻璃运输路径的下方,压断机构包括气缸、压辊和弹性材料制成的支撑件,气缸的输出端连接在压辊上,压辊位于玻璃运输轨迹的上方,支撑件顶部设有用于弯折玻璃带的弯折槽,弯折槽呈条形,弯折槽的两条长边与玻璃的运输方向垂直,弯折槽位于压辊的正下方。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极薄的玻璃带经退火工艺后,由运输机构运输到切割机构进行切割。在运输的过程中,电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活塞和辊筒组成的曲柄连杆机构,电机带动第一连杆旋转,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连杆做伸缩运动,第二连杆带动第一活塞在辊筒中做伸缩运动。第一活塞的伸缩运动间断性将自然风引向玻璃所在方向。随着辊的转动,叶片也起到将风引向玻璃所在方向,加强了玻璃带的冷却。自然风可以对玻璃进行降温退火,进入辊筒的自然风对辊筒进行冷却,辊筒对玻璃带底面进行降温,加上叶片引向玻璃的风,使玻璃带底面的温度与经过退火的上表面温度接近,防止温度相差太大,割断时开裂和在割断线处产生毛刺。

极薄的玻璃带经运输机构运送到切断装置处,由玻璃运输路径下方的切割机构在玻璃带下方切割出切断线,切断线与玻璃带上切断线周围的部分组成切断区。切断区移动到压断机构下方时,压断机构中的压辊下移并作用于切断区,将切断区往下压。切断区被下压的过程中,与弹性材料制成的支撑件接触,使支撑件变形。因为弯折槽在压辊的正下方,切断区在下压时与弯折槽的两条长边接触,因为弯折槽的两条长边与玻璃的运输方向垂直,所以切断线在弯折槽的两条长边之间,弯折槽的两条长边顶住切断线两侧。随着压辊的下压,支撑件变形,弯折槽中仍留有让玻璃带弯折的空间。此时,弯折槽的两条长边任然顶着切断线的两侧,而压辊的下部将弯折槽两长边之间的玻璃带往下压,玻璃带受到弯折槽两条长边的支撑力,和压辊施加在玻璃带上的位于两条长边之间的向下的力,而切断线位于弯折槽的两条长边之间,所以玻璃带从横截面较小的切断线处断裂。进而使本装置不需要设置两处下压装置,也能使玻璃带断裂。

玻璃带断裂后,因为玻璃的断口仍处于压辊和弯折槽之间,所以玻璃断口两侧不会马上回复形变。随着压辊上移,支撑件回复形变,此过程中,玻璃的断口仍处于压辊和弯折槽之间,并恢复形变。直到支撑件完全恢复形变,此时玻璃断口的两侧只存在很小的变形量,内部的应力小,随着压辊的上升,压辊的辊面与玻璃断口两侧分离后,断口两侧也不会向上反弹,造成损伤。玻璃带断裂后,利用加热辊对玻璃再次加热,使其强度降低,然后玻璃辊通过矫直辊组矫直,进一步防止了不合格玻璃的出现。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电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活塞和辊筒组成的曲柄连杆机构,将自然风引入辊筒内,使辊筒在与玻璃带下表面接触的同时,对玻璃带下表面进行降温,使玻璃上下表面温度接近,解决了玻璃带底面温度较高,在切割时容易产生毛刺的问题。

另外,本方案通过改进现有技术的抬断装置,只设置了一处压辊,让玻璃带在不需要两处下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断开,简化了玻璃生产线,解决了现有技术结构复杂的问题。

再者,本方案使玻璃带在断裂后,断口两侧夹在压辊和支撑件之间,并随着压辊的上升而恢复形变,不会发生反弹,也不会与装置发生碰撞,进而防止了玻璃在恢复变形时受到损伤。

进一步,所述加热辊组包括分别位于玻璃运输轨迹上方和下方的两加热辊,两加热辊之间的距离大于玻璃的厚度。因为发生变形的玻璃带厚度不均,两加热辊之间的距离大于玻璃的厚度是为了给玻璃带的通过留出足够的空间,不对较硬的玻璃带进行挤压,防止了玻璃带因挤压而碎裂。

进一步,所述矫直辊组包括上辊组和下辊组,上辊组包括若干第一矫直辊,若干第一矫直辊均沿玻璃运输方向布置,下辊组包括若干第二矫直辊,若干第二矫直辊与若干第一矫直辊关于玻璃的运输路径对称设置。上辊组和下辊组对断裂后的玻璃带进行矫直处理,进一步防止出现弯曲的玻璃产品。

进一步,所述若干第一矫直辊的辊面与玻璃表面的距离沿玻璃运输方向逐渐减小。因为发生变形的玻璃带厚度不均,让玻璃通过的空间逐渐减小,对变形的玻璃带逐步矫直,防止了矫直过程中对变形较严重的进行快速挤压,挤压后玻璃带表面不均。

进一步,所述气缸的下部设有用于清理玻璃屑的气管。气缸使压辊向下移动时,气缸中的活塞对气缸下部的空气施加压力,使汽缸下部的空气从气管中喷出,喷出的空气将切割时产生的玻璃屑清除。

进一步,所述加热辊内设有热油腔。在热油腔加入热油,对玻璃带进行加热,方便易更换热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玻璃生产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玻璃生产辅助装置中辊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辊筒1、叶片2、玻璃带3、横向切割机构4、支撑件5、压辊6、第二矫直辊7、加热辊8、弯折槽9、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11、第一活塞12、第二活塞13、气管14。

实施例:本方案中的玻璃生产辅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运输机构和切断机构,所述运输机构包括若干辊筒1和若干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连杆10,第一连杆10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11,第二连杆11上铰接有活塞。活塞位于辊筒1内,电机、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11、活塞和辊筒1组成的曲柄连杆机构,辊筒1远离电机端固定有若干叶片2。切断机构包括横向切割机构4、压断机构、加热辊8组和矫直辊组,以玻璃运输方向为参考,横向切割机构4、压断机构、加热辊8组和矫直辊组依次排列。横向切割机构4位于玻璃运输路径的下方,压断机构包括气缸、压辊6和弹性材料制成的支撑件5,气缸的上部一体成型有用于进气和吸气的气孔,气孔上安装有软管。气缸的下部设有用于清理玻璃屑的气管14。气缸的输出端连接在压辊6上,气缸上压辊6位于玻璃运输轨迹的上方,支撑件5顶部一体成型有用于弯折玻璃带3的弯折槽9,弯折槽9位于压辊6的正下方,弯折槽9的两条长边与玻璃的运输方向垂直,并且在玻璃运输时弯折槽9的两条长边与玻璃的下表面接触。加热辊8组包括分别位于玻璃运输轨迹上方和下方的两加热辊8,两加热辊8之间的距离大于玻璃的厚度,热辊内一体成型有热油腔,热油腔中装有热油。矫直辊组包括上辊组和下辊组,上辊组包括三个第一矫直辊,第一矫直辊沿玻璃运输方向布置,下辊组包括三个第二矫直辊7,三个第二矫直辊7与三个第一矫直辊关于玻璃的运输路径对称设置。三个第一矫直辊的辊面与玻璃表面的距离沿玻璃运输方向逐渐减小。

极薄的玻璃带3经退火工艺后,由运输机构运输到切割机构进行切割。如图2所述,在运输的过程中,电机、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11、活塞和辊筒1组成的曲柄连杆机构,电机带动第一连杆10旋转,第一连杆10带动第二连杆11做伸缩运动,第二连杆11带动活塞在辊筒1中做伸缩运动。活塞的伸缩运动间断性将自然风引向玻璃所在方向。随着辊的转动,叶片2也起到将风引向玻璃所在方向,加强了玻璃带3的冷却。自然风可以对玻璃进行降温退火,进入辊筒1的自然风对辊筒1进行冷却,辊筒1对玻璃带3底面进行降温,加上叶片2引向玻璃的风,使玻璃带3底面的温度与经过退火的上表面温度接近,防止温度相差太大,割断时开裂和在割断线处产生毛刺。

极薄的玻璃带3经运输机构运送到切断装置处,由玻璃运输路径下方本方案中的切割机构在玻璃带3下方切割出切断线,切断线与玻璃带3上切断线周围的部分组成切断区。切断区移动到压断机构下方时,压断机构中的压辊6下移并作用于切断区,将切断区往下压。切断区被下压的过程中,与弹性材料制成的支撑件5接触,使支撑件5变形。因为弯折槽9在压辊6的正下方,切断区在下压时与弯折槽9的两条长边接触,因为弯折槽9的两条长边与玻璃的运输方向垂直,所以切断线在弯折槽9的两条长边之间,弯折槽9的两条长边顶住切断线两侧。随着压辊6的下压,支撑件5变形,弯折槽9中仍留有让玻璃带3弯折的空间。此时,弯折槽9的两条长边任然顶着切断线的两侧,而压辊6的下部将弯折槽9两长边之间的玻璃带3往下压,玻璃带3受到弯折槽9两条长边的支撑力,和压辊6施加在玻璃带3上的位于两条长边之间的向下的力,而切断线位于弯折槽9的两条长边之间,所以玻璃带3从横截面较小的切断线处断裂。进而使本装置不需要设置两处下压装置,也能使玻璃带3断裂。

玻璃带3断裂后,因为断口两侧的玻璃仍处于压辊6和弯折槽9之间,所以玻璃断口两侧不会马上回复形变。随着压辊6上移,同时支撑件5也在回复形变,此过程中,玻璃的断口仍处于压辊6和弯折槽9之间,并恢复形变,玻璃在上下都有压力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反弹。直到支撑件5完全恢复形变,此时玻璃断口的两侧只存在很小的变形量,内部的应力小,随着压辊6的上升,压辊6的辊面与玻璃断口两侧分离后,断口两侧也不会向上反弹,造成损伤。玻璃带3断裂后,利用加热辊8对玻璃再次加热,使其强度降低,然后玻璃辊通过矫直辊组矫直,进一步防止了不合格玻璃的出现。

如图3所示,气缸上部的气孔进气,使压辊6向下移动时气缸中的第二活塞13对气缸下部的空气施加压力,使汽缸下部的空气从气管14中喷出,喷出的空气将切割时产生的玻璃屑清除,防止玻璃在装载重叠时,玻璃屑划伤玻璃表面。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