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产生冰片纹的钧红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8434阅读:33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到陶瓷领域中的钧瓷,具体的说是一种可产生冰片纹的钧红釉。



背景技术:

陶瓷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有着密切而久远的联系,它是人类文明的时代标志。陶瓷中的钧瓷,经理了唐、宋、元、明、清的岁月洗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钧窑有着极美的色彩,釉在窑中变化万千,并具有自然美感,今天仍为各地瓷窑所继承和仿效,并不断创新,使钧窑这枝绚丽的花朵重放异彩。

钧窑为北方青瓷窑系,目前仍然有着很大的成就,一般采用柴、煤、炭和天然气烧制,不同的烧制工艺产生的釉色变化也不同。外部是釉料在经过高温熔融时产生绚丽的色彩斑斓变化,原因主要在釉料的配方,这是影响钧瓷成品外色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关键因素。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通过匠师的实践和考古发现得知,钧瓷系两次烧成,素烧后施一层厚釉,烧成初期,有的釉层开裂,釉面出现不规则裂缝,再经高温,釉层熔融,釉面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裂缝,予以弥合,烧成后因受温度影响而形成走泥纹。这种流纹一般出现在釉层温度偏低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暗红色,也有青色等。

冰片纹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釉面开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现在美术瓷上,却是一种艺术美。钧窑器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釉面开裂的原因是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冷却时出现开裂。

莬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氛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兔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由此可知,“开片裂纹陶瓷制品”从古至今都受到广大消费的喜爱,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感,纹片原始、古朴、纯真、典雅,鱼鳞状开裂叠加,它把残缺、粗矿等缺陷纳入了陶艺制品的审美范畴,不难看出,裂纹釉的发展史对当代陶艺的出现有着独特的影响力。同时,当代陶艺也为陶瓷艺术创造出了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和欣赏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钧瓷用天青釉,由于内层起纹釉具有相对较高的硅含量导致其热膨胀系数相对较高,从而在冷却时容易从内部形成细纹,这些细纹即形成冰片纹的基础;而含有的增纹剂在高温下均可产生一定的体积膨胀从而产生细小的裂纹,这些裂纹即形成冰片纹的基础;高温下锂辉石微晶与素坯中产生的气泡、釉料中高温烧结形成的钙长石析晶、以及未熔的石英颗粒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经过热胀冷缩后,釉层就鱼鳞状开裂叠加,从而进一步形成釉层开片效果;外层釉中含有的单质硅粉在高温下熔融能够大幅度提高外层釉的塑性和流动性,从而对内层起纹釉产生的裂纹进行填充修补,而且外层釉具有很小的膨胀系数,而且其烧结温度相对较低,能够在烧结过程中迅速形成液化烧结层包覆住内层起纹釉,并提供较强的压应力,提高了釉面硬度。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产生冰片纹的钧红釉,该钧红釉由内层起纹釉和外层釉组成,其中,按照重量比,内层起纹釉由34-36份的黄长石、25-30份的石英、12-16份的方解石、22-24份的白长石、10-12份的锂辉石、7-8份的滑石粉、2.4-3份的金属氧化物和2-3份的增纹剂组成,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锡、氧化铜、氧化钡和氧化锌以2.4-2.8:8-10:0.4-0.6:3-3.4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纹剂由二氧化锆、纳米晶勃姆石和蓝晶石粉以3:1: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所述外层釉由25-30份的钾长石、15-18份的钠长石、12-15份的方解石、3-5份的滑石、1-3份的氧化锌、1-2份的氧化锡、1-2份的氧化钴、12-14份的高岭土和6-8份的单质硅粉组成。

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6-0.8份的形核剂,形核剂为二氧化钛、钨酸锌、氧化锰和氧化钇以1:1:2:4的比例混合而成。

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4-5份的萤石粉、2-3份的膨润土和1-2份的硼酸钠。

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3-0.5份的磷酸铜、0.1-0.2份的硫酸铁、0.3-0.5份的碳酸钾和0.4-0.6份的碳酸钠。

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8-1.2份的骨粉。

所述外层釉中还含有4-5份的萤石粉和3-4份的膨润土。

所述外层釉的施釉厚度为内层起纹釉厚度的60-80%。

所述内层起纹釉在施釉完毕后晾干并在300℃条件下烧结10min,自然冷却后施加外层釉,外层釉在施釉完毕后晾干并在280℃条件下烧结15min,自然冷却后完成施釉操作进行正常烧结即可。

本发明中,该天青釉的烧成温度为1200-1300℃。

本发明中,铜离子在还原气氛中作为釉的着色剂显铜红色,即为钧红;氧化锌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作为釉的助溶剂和助色剂,降低釉的烧成温度,有助于釉的发色且使得釉面富有变化,同时能能够增加釉色的乳浊效果,使釉色更具厚重感并能遮盖住素胎的底色不外露;锆元素对降低釉的膨胀系数有显著作用,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同时能提高有的高温黏度,对制作冰裂艺术釉有辅助作用,在烧制的过程中呈现乳浊状釉色,增加釉色的艺术感;锂辉石原料中的锂,其化学活性比钾钠都要强,助熔作用也比钾钠要强得多,可降低陶瓷制品的烧成温度,此外,锂质熔液熔解石英的能力也大,可与氧化硅发生反应,生成热膨胀系数极低的β-锂铝硅酸盐固熔体,使得釉面开片更加均匀,且显色艳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由于内层起纹釉具有相对较高的硅含量导致其热膨胀系数相对较高,从而在冷却时容易从内部形成细纹,这些细纹即形成冰片纹的基础;而含有的增纹剂在高温下均可产生一定的体积膨胀从而产生细小的裂纹,这些裂纹即形成冰片纹的基础;高温下锂辉石微晶与素坯中产生的气泡、釉料中高温烧结形成的钙长石析晶、以及未熔的石英颗粒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经过热胀冷缩后,釉层就鱼鳞状开裂叠加,从而进一步形成釉层开片效果;外层釉中含有的单质硅粉在高温下熔融能够大幅度提高外层釉的塑性和流动性,从而对内层起纹釉产生的裂纹进行填充修补,而且外层釉具有很小的膨胀系数,而且其烧结温度相对较低,能够在烧结过程中迅速形成液化烧结层包覆住内层起纹釉,并提供较强的压应力,提高了釉面硬度;

2)本发明中的增纹剂中含有的二氧化锆、纳米晶勃姆石和蓝晶石粉,蓝晶石粉高温下生成莫来石相,不仅增强了釉层的强度,而且由于分别相变导致裂纹的产生,从而进一步产生了冰片纹;而二氧化锆常温下为单斜晶系,在1170℃时,转变为亚稳态四方晶型,而在温度降低至1170℃以下后,又从亚稳态四方晶型转变为单斜晶系,再此过程中产生3-5%的体积膨胀,由于只是小晶粒的体积膨胀,不会导致整个陶瓷的开裂,只会在晶粒四周引发一些微裂纹,由于这些微裂纹的存在,改变了晶粒周围的应力场,当外部裂纹扩展经过这一晶粒时,就会发生裂缝偏移作用,从而提高了断裂韧性;纳米晶勃姆石高温下分解产生分散的纳米氧化铝,纳米氧化铝弥散在陶瓷基体中能够增强基体的强度,而且分解的过程也会在其周围的陶瓷基体中产生细小的裂纹;

3)本发明还可在内层起纹釉中加入形核剂,形核剂中的二氧化钛具有很好的增韧性,而细小的钨酸锌、氧化锰和氧化钇粉末可以作为核来促进锂辉石微晶的生成,而这些锂辉石微晶与素坯中产生的气泡、未熔的石英颗粒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经过热胀冷缩后,釉层内的细纹开裂叠加,从而进一步形成釉层开片效果;

4)本发明的内层起纹釉中同时加入萤石粉、膨润土和硼酸钠,可以提高釉料的高温流动性和塑性,不仅能够降低釉层的膨胀系数、降低烧结温度、提高流动性,而且还可以促进胎釉中间层生成、增加钧釉的乳浊性,使烧成后瓷釉的色泽更加的美观;加入骨粉也可以起到提高釉料高温流动性和塑性的作用,使釉层更加的圆润美观;外层釉中加入萤石粉和膨润土其作用也与内层起纹釉的作用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本发明以下各实施例中所用的各原料均为本领域常规材料。

实施例1

一种可产生冰片纹的钧红釉,该钧红釉由内层起纹釉和外层釉组成,其中,按照重量比,内层起纹釉由34份的黄长石、25份的石英、12份的方解石、22份的白长石、10份的锂辉石、7份的滑石粉、2.4份的金属氧化物和2份的增纹剂组成,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锡、氧化铜、氧化钡和氧化锌以2.4:8:0.4:3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纹剂由二氧化锆、纳米晶勃姆石和蓝晶石粉以3:1: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所述外层釉由25份的钾长石、15份的钠长石、12份的方解石、3份的滑石、1份的氧化锌、1份的氧化锡、1份的氧化钴、12份的高岭土和6份的单质硅粉组成。

以上为本实施例的基本实施方式,可在以上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优化和限定:

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6份的形核剂,形核剂为二氧化钛、钨酸锌、氧化锰和氧化钇以1:1:2:4的比例混合而成;

又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4份的萤石粉、2份的膨润土和1份的硼酸钠;

又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3份的磷酸铜、0.1份的硫酸铁、0.3份的碳酸钾和0.4份的碳酸钠;

又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8份的骨粉;

再如,所述外层釉中还含有4份的萤石粉和3份的膨润土;

又再如,所述外层釉的施釉厚度为内层起纹釉厚度的60%;

最后,所述内层起纹釉在施釉完毕后晾干并在300℃条件下烧结10min,自然冷却后施加外层釉,外层釉在施釉完毕后晾干并在280℃条件下烧结15min,自然冷却后完成施釉操作进行正常烧结即可。

实施例2

一种可产生冰片纹的钧红釉,该钧红釉由内层起纹釉和外层釉组成,其中,按照重量比,内层起纹釉由36份的黄长石、30份的石英、16份的方解石、24份的白长石、12份的锂辉石、8份的滑石粉、3份的金属氧化物和2-3份的增纹剂组成,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锡、氧化铜、氧化钡和氧化锌以2.8:10:0.6:3.4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纹剂由二氧化锆、纳米晶勃姆石和蓝晶石粉以3:1: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所述外层釉由30份的钾长石、18份的钠长石、15份的方解石、5份的滑石、3份的氧化锌、2份的氧化锡、2份的氧化钴、14份的高岭土和8份的单质硅粉组成。

以上为本实施例的基本实施方式,可在以上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优化和限定:

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8份的形核剂,形核剂为二氧化钛、钨酸锌、氧化锰和氧化钇以1:1:2:4的比例混合而成;

又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5份的萤石粉、3份的膨润土和1-2份的硼酸钠;

又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5份的磷酸铜、0.2份的硫酸铁、0.5份的碳酸钾和0.6份的碳酸钠;

又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1.2份的骨粉;

再如,所述外层釉中还含有5份的萤石粉和4份的膨润土;

又再如,所述外层釉的施釉厚度为内层起纹釉厚度的80%;

最后,所述内层起纹釉在施釉完毕后晾干并在300℃条件下烧结10min,自然冷却后施加外层釉,外层釉在施釉完毕后晾干并在280℃条件下烧结15min,自然冷却后完成施釉操作进行正常烧结即可。

实施例3

一种可产生冰片纹的钧红釉,该钧红釉由内层起纹釉和外层釉组成,其中,按照重量比,内层起纹釉由35份的黄长石、27.5份的石英、14份的方解石、23份的白长石、11份的锂辉石、7.5份的滑石粉、2.7份的金属氧化物和2.5份的增纹剂组成,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锡、氧化铜、氧化钡和氧化锌以2.6:9:0.5:3.2的比例混合而成,增纹剂由二氧化锆、纳米晶勃姆石和蓝晶石粉以3:1: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所述外层釉由27.5份的钾长石、16.5份的钠长石、13.5份的方解石、4份的滑石、2份的氧化锌、1.5份的氧化锡、1.5份的氧化钴、13份的高岭土和7份的单质硅粉组成。

以上为本实施例的基本实施方式,可在以上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优化和限定:

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7份的形核剂,形核剂为二氧化钛、钨酸锌、氧化锰和氧化钇以1:1:2:4的比例混合而成;

又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4.5份的萤石粉、2.5份的膨润土和1.5份的硼酸钠;

又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0.4份的磷酸铜、0.15份的硫酸铁、0.4份的碳酸钾和0.5份的碳酸钠;

又如,所述内层起纹釉中还含有1份的骨粉;

再如,所述外层釉中还含有4.5份的萤石粉和3.5份的膨润土;

又再如,所述外层釉的施釉厚度为内层起纹釉厚度的70%;

最后,所述内层起纹釉在施釉完毕后晾干并在300℃条件下烧结10min,自然冷却后施加外层釉,外层釉在施釉完毕后晾干并在280℃条件下烧结15min,自然冷却后完成施釉操作进行正常烧结即可。

以上各实施例中未提到的该开片釉在使用时的烧结方法,均为本领域常规烧结方法,比如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烧制:

(1)施釉:用压缩空气使釉浆变成雾状,然后均匀的喷在坯体上,依靠坯体的吸水性使釉吸附于坯体上;或者将坯体浸入天青釉的釉浆中片刻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的附着于坯体表面;

(2)釉烧氧化焰阶段:施釉完毕后将坯体装入匣钵,将匣钵装窑,再将窑内温度从0℃逐渐升到1040℃,控制通气的烟囱匣板开放,窑顶天窗开放,窑内呈氧化气氛,匣钵、坯体及窑内的水分以及釉内的有机物等排出,釉层开始熔化,釉表面呈未烧结的小颗粒状;

(3)釉烧还原焰阶段:窑内温度在1040℃-1150℃,此阶段天窗关闭,烟道匣门关闭或半开放,煤不能充分燃烧,一氧化碳增多,窑内呈还原气氛,釉层熔化,釉面由多孔开始逐渐闭合,形成凹凸不平的状态;

(4)中性焰阶段:窑内温度由1150℃升到1270℃,窑内呈弱还原气氛,随着窑内温度升高釉层熔化成粘稠液体状并由上而下流动,釉层的熔融使釉面变平,釉层形成玻璃体状;

(5)氧化冷却阶段:当窑内温度升到1250℃-1300℃时,均热保温1-2小时后停火,打开窑门,大量氧气进入窑内,窑内呈氧化气氛,氧气对釉面氧化,冷却,釉色形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