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58751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工陶瓷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工陶瓷材料主要是指的一类具有电磁等功能的陶瓷,它的介电性能和导电性能调节范围较宽,是特种陶瓷材料中最具活力的材料之一,被人们广为关注。它可以应用在电子、通讯、自动控制、信息计算机、汽车、航空等众多领域当中,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电子信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电子元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微型化、薄膜化、多功能等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目前电子陶瓷材料存在耐高温性能差、力学强度低、成本高、制备流程繁琐等缺点,无法满足市场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及其制备方法,该种电工陶瓷耐高温耐腐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抗压抗折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应用领域广,制备简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二氧化钛30-50份、硅酸锆10-20份、氧化钙8-12份、氧化钨4-8份、氮化钬1-5份、氧化铌锶钡1-3份、3-羟基-3-甲基-2-丁酮6-10份、酒石酸锑钾8-12份、氧化铈3-7份、碳化硅5-15份、锡酸钙2-6份、钛酸镁3-5份、改性硅藻粉15-25份;

所述改性硅藻粉由以下成分制得:硅藻土40份、8-12%氢氧化钠溶液20份、松香粉5份、羧甲基纤维素3份;其制备方法是先将所述硅藻土放入体积浓度为8-12%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4h后,再调节ph至中性;之后取出上述处理后的硅藻土,在42-48℃温度下烘干至含水量3-5%,随后加入松香粉混合均匀;最后加入羧甲基纤维素混合均匀,将物料研磨成8.0-10.0μm粉末,即得。

进一步地,所述电工陶瓷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二氧化钛40份、硅酸锆15份、氧化钙10份、氧化钨6份、氮化钬3份、氧化铌锶钡2份、3-羟基-3-甲基-2-丁酮8份、酒石酸锑钾10份、氧化铈5份、碳化硅10份、锡酸钙4份、钛酸镁4份、改性硅藻粉20份。

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按重量份配比称取原料,将所有原料混合制成粉料;

(2)在所述粉料中加入其重量15-25%的去离子水,搅拌混匀得高流动性浆料;

(3)将浆料注入模具中,随后将模具放置于空气干燥箱中固化处理,固化后脱模得到湿坯,将湿坯置于真空干燥箱中进行干燥以得到素坯;

(4)将素坯在流通空气炉中进行加热处理,之后随空气炉冷却至室温;

(5)将经步骤(4)处理后的素坯置于烧结炉中进行烧结处理,最后空冷至室温即可。

进一步地,在步骤(1)中,所述原料是通过球磨机研磨至粒径≤1mm,得粉料。

进一步地,在步骤(2)中,所述高流动性浆料的粘度为65-75mpa·s。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所述固化处理是以20-30℃/min升温速度直到加热至360-420℃,再保温40-50min。

进一步地,在步骤(4)中,所述加热处理是先将炉温升至180℃~240℃,保温20-30min,再次升温至380℃~460℃,保温30-40min。

进一步地,在步骤(5)中,所述烧结处理是先将炉温升至580℃~720℃,保温25-35min,再升温至740℃~980℃,保温40-60min。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电工陶瓷制备简单方便,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易行、可靠,其加工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廉,适宜大规模批量生产;

(2)本发明的电工陶瓷成品材料通过将氧化铌锶钡、改性硅藻粉和酒石酸锑钾等原材料的加入,并将它们混料,球磨、制浆、固化、热处理、烧结成型等操作从而获得,该种电子陶瓷材具备较好的温度稳定性能,耐高温、耐腐蚀,其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高使用寿命长久,应用领域广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本发明的电工陶瓷材料的绝缘电阻大、电容温度变化率小、断裂伸长率高,具体的其绝缘电阻为1.3-1.5×1010ωcm,电容温度变化率为4-6ppm/℃,断裂伸长率为155-16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称取以下原料:二氧化钛30kg、硅酸锆10kg、氧化钙8kg、氧化钨4kg、氮化钬1kg、氧化铌锶钡1kg、3-羟基-3-甲基-2-丁酮6kg、酒石酸锑钾8kg、氧化铈3kg、碳化硅5kg、锡酸钙2kg、钛酸镁3kg、改性硅藻粉15kg;

上述的改性硅藻粉由以下成分制得:硅藻土40kg、8%氢氧化钠溶液20kg、松香粉5kg、羧甲基纤维素3kg;其制备方法是先将所述硅藻土放入体积浓度为8%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h后,再调节ph至中性;之后取出上述处理后的硅藻土,在42℃温度下烘干至含水量3%,随后加入松香粉混合均匀;最后加入羧甲基纤维素混合均匀,将物料研磨成8.0μm粉末,即制得本发明所需的改性硅藻粉。

上述的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先将上述的所有原料混合通过球磨机研磨至粒径≤1mm,得粉料;

(2)再向所述粉料中加入其重量15%的去离子水,搅拌混匀得粘度为65mpa·s的高流动性浆料;

(3)之后将浆料注入模具中,随后将模具放置于空气干燥箱中固化处理,所述固化处理是以20℃/min升温速度直到加热至360℃,再保温40min,固化后脱模得到湿坯,将湿坯置于真空干燥箱中进行干燥以得到素坯;

(4)接着将素坯在流通空气炉中进行加热处理,所述加热处理是先将炉温升至180℃,保温20min,再次升温至380℃,保温30min,之后随空气炉冷却至室温;

(5)然后将经步骤(4)处理后的素坯置于烧结炉中进行烧结处理,所述烧结处理是先将炉温升至580℃,保温25min,再升温至740℃,保温40min,最后空冷至室温即制得本发明的耐高温电工陶瓷。

实施例2

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称取以下原料:二氧化钛40kg、硅酸锆15kg、氧化钙10kg、氧化钨6kg、氮化钬3kg、氧化铌锶钡2kg、3-羟基-3-甲基-2-丁酮8kg、酒石酸锑钾10kg、氧化铈5kg、碳化硅10kg、锡酸钙4kg、钛酸镁4kg、改性硅藻粉20kg;

上述的改性硅藻粉由以下成分制得:硅藻土40kg、10%氢氧化钠溶液20kg、松香粉5kg、羧甲基纤维素3kg;其制备方法是先将所述硅藻土放入体积浓度为10%氢氧化钠溶液浸泡3h后,再调节ph至中性;之后取出上述处理后的硅藻土,在45℃温度下烘干至含水量4%,随后加入松香粉混合均匀;最后加入羧甲基纤维素混合均匀,将物料研磨成9.0μm粉末,即制得本发明所需的改性硅藻粉。

上述的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先将上述的所有原料混合通过球磨机研磨至粒径≤1mm,得粉料;

(2)再向所述粉料中加入其重量20%的去离子水,搅拌混匀得粘度为70mpa·s的高流动性浆料;

(3)之后将浆料注入模具中,随后将模具放置于空气干燥箱中固化处理,所述固化处理是以25℃/min升温速度直到加热至390℃,再保温45min,固化后脱模得到湿坯,将湿坯置于真空干燥箱中进行干燥以得到素坯;

(4)接着将素坯在流通空气炉中进行加热处理,所述加热处理是先将炉温升至210℃,保温25min,再次升温至420℃,保温35min,之后随空气炉冷却至室温;

(5)然后将经步骤(4)处理后的素坯置于烧结炉中进行烧结处理,所述烧结处理是先将炉温升至650℃,保温30min,再升温至860℃,保温50min,最后空冷至室温即制得本发明的耐高温电工陶瓷。

实施例3

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称取以下原料:二氧化钛50kg、硅酸锆20kg、氧化钙12kg、氧化钨8kg、氮化钬5kg、氧化铌锶钡3kg、3-羟基-3-甲基-2-丁酮10kg、酒石酸锑钾12kg、氧化铈7kg、碳化硅15kg、锡酸钙6kg、钛酸镁5kg、改性硅藻粉25kg;

上述的改性硅藻粉由以下成分制得:硅藻土40kg、12%氢氧化钠溶液20kg、松香粉5kg、羧甲基纤维素3kg;其制备方法是先将所述硅藻土放入体积浓度为12%氢氧化钠溶液浸泡4h后,再调节ph至中性;之后取出上述处理后的硅藻土,在48℃温度下烘干至含水量5%,随后加入松香粉混合均匀;最后加入羧甲基纤维素混合均匀,将物料研磨成10.0μm粉末,即制得本发明所需的改性硅藻粉。

上述的一种耐高温电工陶瓷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先将上述的所有原料混合通过球磨机研磨至粒径≤1mm,得粉料;

(2)再向所述粉料中加入其重量25%的去离子水,搅拌混匀得粘度为75mpa·s的高流动性浆料;

(3)之后将浆料注入模具中,随后将模具放置于空气干燥箱中固化处理,所述固化处理是以30℃/min升温速度直到加热至420℃,再保温50min,固化后脱模得到湿坯,将湿坯置于真空干燥箱中进行干燥以得到素坯;

(4)接着将素坯在流通空气炉中进行加热处理,所述加热处理是先将炉温升至240℃,保温30min,再次升温至460℃,保温40min,之后随空气炉冷却至室温;

(5)然后将经步骤(4)处理后的素坯置于烧结炉中进行烧结处理,所述烧结处理是先将炉温升至720℃,保温35min,再升温至980℃,保温60min,最后空冷至室温即制得本发明的耐高温电工陶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