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建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9429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板材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环保型建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拔地而起,并呈现出对“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及建筑质量”的高水准要求。其中,建筑保温是减少建筑物室内热量向室外散发的措施,对创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和节约能源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建筑质量的一项重要要求与保证。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板材防水防霉、抗压性能差,导致使用寿命短,影响了建筑物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型建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型建筑板材,建筑板材组份按重量份数包括尾矿砂50-70份、斑脱岩20-40份、羧甲基纤维素10-20份、镁质胶凝材料10-20份、磺甲基酚醛树脂20-40份、玻璃纤维5-12份、膨润土10-30份、多孔无机纳米粒子2-8份、吸水性树脂8-15份、竹木粉10-25份。

优选的,建筑板材组份优选的成分配比包括尾矿砂60份、斑脱岩30份、羧甲基纤维素15份、镁质胶凝材料15份、磺甲基酚醛树脂30份、玻璃纤维9份、膨润土20份、多孔无机纳米粒子5份、吸水性树脂12份、竹木粉18份。

优选的,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尾矿砂、斑脱岩、膨润土混合后进行粉碎,之后过100目筛,得到混合物a;

b、在混合物a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镁质胶凝材料、磺甲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混合后加入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率为3000转/分,搅拌时间为20min,得到混合物b;

c、在混合物b中加入多孔无机纳米粒子、吸水性树脂、竹木粉,混合后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加热温度为80℃,加热30min后,静置20min,得到混合物c;

d、将混合物c倒入模具,震实抹平,并对物料施加1.0mpa的压力进行模压20s,脱模得到所需板材坯体;之后对板材坯体烘干后在常温下自然养护10h即制得建筑板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制得的建筑板材具有优异的防潮、防霉、抗压性能,使用寿命长;其中,本发明中添加的镁质胶凝材料、磺甲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能够提高板材的韧性和抗压强度;添加的膨润土、多孔无机纳米粒子,能够提高板材的防霉抗菌性能;添加的吸水性树脂、竹木粉,能够提高板材的防潮性能;此外,本发明采用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得的板材的综合性能;经过试验得到,传统的建筑板材吸水率为0.8%,抗压强度为1.5kpa,而本发明制得的建筑板材的吸水率达到4.4%,抗压强度达到3.9kp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型建筑板材,建筑板材组份按重量份数包括尾矿砂50-70份、斑脱岩20-40份、羧甲基纤维素10-20份、镁质胶凝材料10-20份、磺甲基酚醛树脂20-40份、玻璃纤维5-12份、膨润土10-30份、多孔无机纳米粒子2-8份、吸水性树脂8-15份、竹木粉10-25份。

实施例一:

建筑板材组份按重量份数包括尾矿砂50份、斑脱岩20份、羧甲基纤维素10份、镁质胶凝材料10份、磺甲基酚醛树脂20份、玻璃纤维5份、膨润土10份、多孔无机纳米粒子2份、吸水性树脂8份、竹木粉10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尾矿砂、斑脱岩、膨润土混合后进行粉碎,之后过100目筛,得到混合物a;

b、在混合物a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镁质胶凝材料、磺甲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混合后加入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率为3000转/分,搅拌时间为20min,得到混合物b;

c、在混合物b中加入多孔无机纳米粒子、吸水性树脂、竹木粉,混合后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加热温度为80℃,加热30min后,静置20min,得到混合物c;

d、将混合物c倒入模具,震实抹平,并对物料施加1.0mpa的压力进行模压20s,脱模得到所需板材坯体;之后对板材坯体烘干后在常温下自然养护10h即制得建筑板材。

实施例二:

建筑板材组份按重量份数包括尾矿砂70份、斑脱岩40份、羧甲基纤维素20份、镁质胶凝材料20份、磺甲基酚醛树脂40份、玻璃纤维12份、膨润土30份、多孔无机纳米粒子8份、吸水性树脂15份、竹木粉25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尾矿砂、斑脱岩、膨润土混合后进行粉碎,之后过100目筛,得到混合物a;

b、在混合物a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镁质胶凝材料、磺甲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混合后加入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率为3000转/分,搅拌时间为20min,得到混合物b;

c、在混合物b中加入多孔无机纳米粒子、吸水性树脂、竹木粉,混合后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加热温度为80℃,加热30min后,静置20min,得到混合物c;

d、将混合物c倒入模具,震实抹平,并对物料施加1.0mpa的压力进行模压20s,脱模得到所需板材坯体;之后对板材坯体烘干后在常温下自然养护10h即制得建筑板材。

实施例三:

建筑板材组份按重量份数包括尾矿砂55份、斑脱岩25份、羧甲基纤维素12份、镁质胶凝材料12份、磺甲基酚醛树脂25份、玻璃纤维7份、膨润土13份、多孔无机纳米粒子3份、吸水性树脂9份、竹木粉13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尾矿砂、斑脱岩、膨润土混合后进行粉碎,之后过100目筛,得到混合物a;

b、在混合物a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镁质胶凝材料、磺甲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混合后加入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率为3000转/分,搅拌时间为20min,得到混合物b;

c、在混合物b中加入多孔无机纳米粒子、吸水性树脂、竹木粉,混合后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加热温度为80℃,加热30min后,静置20min,得到混合物c;

d、将混合物c倒入模具,震实抹平,并对物料施加1.0mpa的压力进行模压20s,脱模得到所需板材坯体;之后对板材坯体烘干后在常温下自然养护10h即制得建筑板材。

实施例四:

建筑板材组份按重量份数包括尾矿砂65份、斑脱岩35份、羧甲基纤维素18份、镁质胶凝材料18份、磺甲基酚醛树脂35份、玻璃纤维11份、膨润土25份、多孔无机纳米粒子7份、吸水性树脂13份、竹木粉22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尾矿砂、斑脱岩、膨润土混合后进行粉碎,之后过100目筛,得到混合物a;

b、在混合物a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镁质胶凝材料、磺甲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混合后加入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率为3000转/分,搅拌时间为20min,得到混合物b;

c、在混合物b中加入多孔无机纳米粒子、吸水性树脂、竹木粉,混合后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加热温度为80℃,加热30min后,静置20min,得到混合物c;

d、将混合物c倒入模具,震实抹平,并对物料施加1.0mpa的压力进行模压20s,脱模得到所需板材坯体;之后对板材坯体烘干后在常温下自然养护10h即制得建筑板材。

实施例五:

建筑板材组份按重量份数包括尾矿砂58份、斑脱岩32份、羧甲基纤维素16份、镁质胶凝材料14份、磺甲基酚醛树脂32份、玻璃纤维9份、膨润土24份、多孔无机纳米粒子3份、吸水性树脂10份、竹木粉16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尾矿砂、斑脱岩、膨润土混合后进行粉碎,之后过100目筛,得到混合物a;

b、在混合物a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镁质胶凝材料、磺甲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混合后加入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率为3000转/分,搅拌时间为20min,得到混合物b;

c、在混合物b中加入多孔无机纳米粒子、吸水性树脂、竹木粉,混合后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加热温度为80℃,加热30min后,静置20min,得到混合物c;

d、将混合物c倒入模具,震实抹平,并对物料施加1.0mpa的压力进行模压20s,脱模得到所需板材坯体;之后对板材坯体烘干后在常温下自然养护10h即制得建筑板材。

实施例六:

建筑板材组份按重量份数包括尾矿砂60份、斑脱岩30份、羧甲基纤维素15份、镁质胶凝材料15份、磺甲基酚醛树脂30份、玻璃纤维9份、膨润土20份、多孔无机纳米粒子5份、吸水性树脂12份、竹木粉18份。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尾矿砂、斑脱岩、膨润土混合后进行粉碎,之后过100目筛,得到混合物a;

b、在混合物a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镁质胶凝材料、磺甲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混合后加入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率为3000转/分,搅拌时间为20min,得到混合物b;

c、在混合物b中加入多孔无机纳米粒子、吸水性树脂、竹木粉,混合后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加热温度为80℃,加热30min后,静置20min,得到混合物c;

d、将混合物c倒入模具,震实抹平,并对物料施加1.0mpa的压力进行模压20s,脱模得到所需板材坯体;之后对板材坯体烘干后在常温下自然养护10h即制得建筑板材。

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制得的建筑板材具有优异的防潮、防霉、抗压性能,使用寿命长;其中,本发明中添加的镁质胶凝材料、磺甲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能够提高板材的韧性和抗压强度;添加的膨润土、多孔无机纳米粒子,能够提高板材的防霉抗菌性能;添加的吸水性树脂、竹木粉,能够提高板材的防潮性能;此外,本发明采用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得的板材的综合性能;经过试验得到,传统的建筑板材吸水率为0.8%,抗压强度为1.5kpa,而本发明制得的建筑板材的吸水率达到4.4%,抗压强度达到3.9kpa。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