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贴膜热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0861发布日期:2018-09-08 01:07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及手机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机贴膜热弯机。



背景技术:

手机是人们日常中最常用的电子设备,尤其是触控屏的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手机的使用习惯,对于触摸屏手机来说,手机贴膜幕属于手机使用最频繁的部件,对于手机来说,由于现有的尺寸越来越大,屏幕也越来越大,为了保护手机贴膜幕,手机贴膜产生了,手机贴膜能够有效的对手机贴膜幕进行保护。

随着手机贴膜幕的发展,手机贴膜幕从平面显示屏发展到弧面显示屏,为了适应弧面显示屏的保护,弧面贴膜也出现,弧面贴膜的关键部件为弧面钢化膜,其需要通过热弯屏机实现钢化膜从平面到弧面的转变,现有的热弯屏机底架为实体结构,重量重,移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贴膜热弯机,其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的重量重,移动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机贴膜热弯机,包括:加热结构、降温机构、成品区和热弯屏机底架,所述加热结构、降温机构、成品区均固定设置在热弯屏机底架上部,所述热弯屏机底架包括:上矩形框和下矩形框,该上矩形框的中空部设置有多个上子矩形框,该下矩形框的对应设置有多个下子矩形框,该上子矩形框和下子矩形框的直角位置固定有多根加强筋,底架的一个侧面设置有多个风扇;

所述底架还包括:第一冷却通道、第二冷却通道和支撑架,第一冷却通道设置有第一上冷却管以及第一下冷却管,第二冷却通道设置有第二上冷却管和第二下冷却管,其中,第一下冷却管与第二下冷却管平行设置,第一下冷却管与第二下冷却管均设置有多个冷却出口,第一上冷却管与第二上冷却管平行设置且位于热弯屏机的冷却部件的下侧,第一上冷却管与第二上冷却管均设置有多个冷却出口,该支撑架的一端与上矩形框固定,该支撑架的另一端固定第一上冷却管以及第二上冷却管,该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与冷却存储装置连通;

其中,所述加热结构、所述降温机构、所述成品区设置在所述热弯屏机底架上,进料机构出口与所述加热结构入口连通,所述加热结构的出口与所述降温机构的入口连通,所述降温机构的出口与所述成品区连通;

所述加热结构包括:加热室、连杆、驱动机构、热弯模具移动通道,所述连杆设置在所述热弯模具移动通道的一边,所述热弯模具移动通道与所述连杆穿过所述加热室,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连杆的一侧连接且能驱动所述连杆转动,所述连杆设定有多个扣件组,每个扣件组包括相对位置固定的两个扣件,该扣件套接在所述连杆;

所述加热室包括:外壁、设置在所述外壁上部的第一下压组件、第二下压组件和第三下压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壁下部的第一上升组件、第二上升组件、第三上升组件;所述第一下压组件与所述第一上升组件位置对应,所述第二下压组件与所述第二上升组件位置对应,所述第三下压组件与所述第三上升组件位置对应;所述下压组件包括:下压气缸和加热圈,所述加热圈固定在所述下压气缸的移动侧,所述加热圈的中空部大于所述热弯模具,所述上升组件包括:上升气缸和托板,所述托板与所述上升气缸的移动侧固定;

所述降温机构包括:X轴降温组、Y轴降温组、X轴传动机构、Y轴推动机构,其中,

所述X轴降温组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顶部的第一下压气缸、第二下压气缸和第三下压气缸,所述X轴降温组还包括:第一降温部件,第二降温部件、第三降温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降温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压气缸的移动端,所述第二降温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下压气缸的移动端,所述第三降温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下压气缸的移动端,所述第一降温部件,所述第二降温部件、所述第三降温部件均设置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与热弯模具的尺寸配置,所述中空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孔,所述冷却孔与冷却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却通道的另一端与冷却气体连通;所述X轴传动机构的X通道穿过所述X轴降温组,所述X通道与所述Y轴推动机构的Y通道连通;

所述Y通道穿过所述Y轴降温组,所述Y轴降温组包括:第四下压气缸、第五下压气缸、第四降温部件,第五降温部件;其中,所述第四降温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下压气缸的移动端,所述第五降温部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五下压气缸的移动端,所述第四降温部件,所述第五降温部件均设置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与热弯模具的尺寸配置,所述中空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孔,该冷却孔与冷却通道的一端连通,冷却通道的另一端与冷却气体连通。

可选的,所述下矩形框的下端对称设置有多个滑轮,下矩形框的下端可拆卸固定有多个固定座,其中固定座的高度高于该滑轮。

可选的,所所述底架的正面设置有多个拉门。

可选的,所所述底架还包括风扇控制电路,所述风扇控制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风扇,并联连接的多个风扇的一端与开关K1的另一端连接,并联连接的多个风扇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开关K1的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还与继电器A1的吸合开关 JAK1的一端、继电器B1的吸合开关JBK1的一端、继电器C的吸合开关JCK 的一端连接,吸合开关JAK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A的一端,吸合开关JBK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B的一端,吸合开关JCK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C的一端,电阻RA、电阻RB以及电阻RC的另一端连接电源负极;

开关K1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桥的1号端口,整流桥的2号端口连接热敏电阻 RT的一端,热敏电阻RT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整流桥的3号端口连接电源负极,4号端口接地;

热敏电阻RT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B3的吸合开关JBK3的一端、继电器B2 的吸合开关JBK2的一端以及比较器C的正向输入端,吸合开关JBK3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A2吸合开关JAK2的一端,吸合开关JAK2的另一端连接比较器A 的正向输入端,比较器A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压源VCC1,比较器C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三电压源VCC3,吸合开关JBK2连接比较器B的正向输入端,比较器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二电压源VCC2;

比较器A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A的基极,三极管QA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压源VCC1,三极管QA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A1的线圈ZA1的一端,线圈ZA1 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B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B1的基极,三极管QB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源VCC2,三极管QB1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B1的线圈ZB1的一端,线圈ZB1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线圈 ZB1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入端,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B2的基极,三极管QB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源VCC2,三极管QB2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A2的线圈ZA2的一端,线圈ZA2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C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C1的基极,三极管QC1的集电极连接第三电压源VCC3,三极管QC1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C的线圈ZC的一端,线圈 ZC的另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线圈ZC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二非门电路的输入端,第二非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C2 的基极,三极管QC2的集电极连接第三电压源VCC3,三极管QC2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B2的线圈ZB2的一端,线圈ZB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B3的线圈ZB3 的一端,线圈ZB3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一端,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其中,VCC1<VCC2<VCC3。

可选的,所所述加热结构外壁还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明窗口。

可选的,所述外壁内侧还设置有隔热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底架设置为中空结构,首先其重量轻,另外,中空结构的底架也有利于热弯屏机的散热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热弯屏机底架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手机贴膜热弯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风扇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节能热弯机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加热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降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暗示或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手机贴膜热弯机(如图4所示)包括:进料结构、加热结构、降温机构、成品区和热弯屏机底架。

该节能热弯机包括:进料结构1、加热结构2、降温机构3、成品区4和支撑架5,其中,进料结构1、加热结构2、降温机构3、成品区4设置在支撑架5 上,进料机构1出口与加热结构2入口连通,该加热结构2的出口与降温机构3 的入口连通,该降温机构3的出口与成品区4连通。

如图5所示,该加热结构包括:加热室510、连杆511、驱动机构512、热弯模具移动通道513,连杆511设置在该热弯模具移动通道513的一边(左边或右边均可以,图3中以左边为例),该热弯模具移动通道513与连杆511穿过该加热室510,该驱动机构512与连杆511的一侧连接且能驱动连杆511转动,该连杆511设定有多个扣件组,每个扣件组包括相对位置固定的两个扣件5210,该扣件5110套接在该连杆511。

该加热室510包括:外壁5110、设置在外壁5110上部的第一下压组件5120、第二下压组件(图中未画出)和第三下压组件(图中未画出)以及设置在外壁 5110下部的第一上升组件5130、第二上升组件5131、第三上升组件5132;该第一下压组件5120与第一上升组件5130位置对应,所述第二下压组件与所述第二上升组件位置对应,所述第三下压组件与所述第三上升组件位置对应;下压组件5120包括:下压气缸51201和加热圈51202,该加热圈51202固定在下压气缸51201的移动侧,该加热圈51202的中空部大于该热弯模具,该上升组件5130包括:上升气缸51301和托板51302,该托板51302与上升气缸51301 的移动侧固定。

如图6所示,该降温结构包括:X轴降温组6201、Y轴降温组6202、X轴传动机构6203、Y轴推动机构6204、控制器650,其中,

该X轴降温组6201包括:外壳6210以及设置在外壳6210顶部的第一下压气缸62011、第二下压气缸62012和第三下压气缸62013,该X轴降温组6201 还包括:第一降温部件62021,第二降温部件62022、第三降温部件62022;其中,第一降温部件62021固定设置在该第一下压气缸62011的移动端,第二降温部件62022固定设置在该第二下压气缸62012的移动端,第三降温部件62023 固定设置在该第三下压气缸62013的移动端,第一降温部件62021,第二降温部件62022、第三降温部件62022均设置有中空部,该中空部与热弯模具的尺寸配置,该中空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孔,该冷却孔与冷却通道的一端连通,冷却通道的另一端与冷却气体连通;X轴传动机构6203穿过所述X轴降温组6201, X轴传动机构6203的X通道与Y轴推动机构6204的Y通道连通;

Y通道穿过该Y轴降温组6202,该Y轴降温组6202还包括:第四下压气缸62031、第五下压气缸62032、第四降温部件,第五降温部件62042;其中,第四降温部件固定设置在该第四下压气缸62031的移动端,第五降温部件62042 固定设置在该第五下压气缸62032的移动端,第四降温部件,第五降温部件62042 均设置有中空部,该中空部与热弯模具的尺寸配置,该中空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孔,该冷却孔与冷却通道的一端连通,冷却通道的另一端与冷却气体连通。

上述降温结构还包括控制设备650,该控制设备650与该X轴降温组以及Y 轴降温组连接,该控制设备650用于控制该X轴降温组以及Y轴降温组的降温的温度。

参阅图1为热弯屏机底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上矩形框80和下矩形框81,该上矩形框80的中空部设置有多个上子矩形框90,该下矩形框81的对应设置有多个下子矩形框,该上子矩形框90和下子矩形框的直角位置固定有多根加强筋92,底架的一个侧面82设置有多个风扇84。该底架还包括:第一冷却通道85、第二冷却通道86和支撑架87,第一冷却通道85设置有第一上冷却管851以及第一下冷却管852,第二冷却通道86设置有第二上冷却管861和第二下冷却管862,其中,第一下冷却管852与第二下冷却管862 平行设置,第一下冷却管852与第二下冷却管862均设置有多个冷却出口,第一上冷却管851与第二上冷却管861平行设置且位于热弯屏机的冷却部件6的下侧,第一上冷却管851与第二上冷却管861均设置有多个冷却出口,该支撑架87的一端与上矩形框80固定,该支撑架87的另一端固定第一上冷却管851 以及第二上冷却管861,该第一冷却通道85和第二冷却通道86与冷却存储装置 100(如图2所示)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可以为,将底架设置成上下矩形框架,并且设置多个子矩形框,中间还设置有加强筋,这样提供稳定的机械支撑,并且有效的降低了重量。另外,增加了冷却通道,并将冷却通道设置为多个冷却通道,在工作时,一个为主用,一个为备用,这样能够保证其供应的冷却介质不出现问题,因为对于热弯屏机来说,如果冷却介质供应不上,那么冷却部分无法冷却,弧面膜的温度无法降低导致损坏,从而影响良品率。另外,这里的冷却通道上下设置分别对冷却通道的上部即弧面膜的上部以及弧面膜的下部分别冷却,具有冷却效果好,冷却时间短,效率高的优点。

可选的,该下矩形框81的下端对称设置有多个滑轮78,下矩形框81的下端可拆卸固定有多个固定座79,其中固定座79的高度高于该滑轮78。这里设置固定座是方便在工作时热弯屏机移动,在需要移动时,将该固定座79拆卸下来,这样滑轮78就会接触地面,从而方便滑动。

可选的,该底架的正面88设置有多个拉门77,设置多个拉门77能够充分利用该底架的内部空间,增加底架的空间利用率。

可选的,该底架还包括风扇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该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风扇84,并联连接的多个风扇84的一端与开关K1的另一端连接,并联连接的多个风扇8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开关K1的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电源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加热圈1202 的另一端连接,R1的一端还与继电器A1的吸合开关JAK1的一端、继电器B1 的吸合开关JBK1的一端、继电器C的吸合开关JCK的一端连接,吸合开关JAK1 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A的一端,吸合开关JBK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B的一端,吸合开关JCK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C的一端,电阻RA、电阻RB以及电阻RC 的另一端连接电源负极。

开关K1的另一端连接整流桥的1号端口,整流桥的2号端口连接热敏电阻RT的一端,热敏电阻RT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整流桥的3号端口连接电源负极,4号端口接地。

热敏电阻RT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B3的吸合开关JBK3的一端、继电器B2 的吸合开关JBK2的一端以及比较器C的正向输入端,吸合开关JBK3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A2吸合开关JAK2的一端,吸合开关JAK2的另一端连接比较器A 的正向输入端,比较器A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压源VCC1,比较器C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三电压源VCC3,吸合开关JBK2连接比较器B的正向输入端,比较器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第二电压源VCC2;

比较器A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A的基极,三极管QA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压源VCC1,三极管QA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A1的线圈ZA1的一端,线圈ZA1 的另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B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B1的基极,三极管QB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源VCC2,三极管QB1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B1的线圈ZB1的一端,线圈ZB1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线圈 ZB1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入端,第一非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B2的基极,三极管QB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压源VCC2,三极管QB2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A2的线圈ZA2的一端,线圈ZA2的另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 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C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C1的基极,三极管QC1的集电极连接第三电压源VCC3,三极管QC1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C的线圈ZC的一端,线圈 ZC的另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线圈ZC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二非门电路的输入端,第二非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C2 的基极,三极管QC2的集电极连接第三电压源VCC3,三极管QC2的发射极连接继电器B2的线圈ZB2的一端,线圈ZB2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B3的线圈ZB3 的一端,线圈ZB3的另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可选的,上述VCC1<VCC2<VCC3。

下面对电路的工作状态进行解释。对于热敏电阻,其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则第二电阻R2的电压U2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当U2位于VCC1与VCC2之间时,由于U2小于VCC3,比较器C输出低电平,QC1关闭,继电器ZC的吸合开关JCK断开,QC2导通,继电器B2的吸合开关JBK2和继电器B3 的吸合开关JBK3均闭合,同理,对于比较器B来说,继电器ZB1的吸合开关 JBK1断开,继电器ZA2的吸合开关JAK2闭合,由于U2大于VCC1,则比较器A输出高电平,继电器ZA1的吸合开关JAK1闭合,此时电阻RA为并联的电阻。

当U2位于VCC2与VCC3之间时,对于由于U2小于VCC3,比较器C输出低电平,QC1关闭,继电器ZC的吸合开关JCK断开,QC2导通,继电器B2 的吸合开关JBK2和继电器B3的吸合开关JBK3均闭合,对于比较器B来说,由于此时U2大于VCC2,比较器B输出高电平,继电器ZB1的吸合开关JBK1 闭合,继电器ZA2的吸合开关JAK2断开,对于比较器A来说,由于吸合开关 JAK2断开,所以其不工作,所以此时并联的电阻为RB。

当U2大于VCC3时,比较器C输出高电平,QC1导通,继电器ZC的吸合开关JCK闭合,QC2断开,继电器B2的吸合开关JBK2和继电器B3的吸合开关JBK3均断开,此时并联的电阻R3,所以该温控电路可以依据具体的温度来选择并联何种电阻,由于并联电阻的阻值不同,会对并联连接的多个风扇的电压以及电流产生影响,进而自动调整风扇的转速,所以其具有自动实现温度控制的风扇转速的优点。

如图4所示,该加热结构包括:该加热结构包括:加热室10、连杆11、驱动机构12、热弯模具移动通道13,连杆11设置在该热弯模具移动通道13的一边(左边或右边均可以,图2中以左边为例),该热弯模具移动通道13与连杆 11穿过该加热室10,该驱动机构12与连杆11的一侧连接且能驱动连杆11转动,该连杆11设定有多个扣件组,每个扣件组包括相对位置固定的两个扣件210,该扣件110套接在该连杆11。

该加热室10包括:外壁110、设置在外壁110上部的第一下压组件120、第二下压组件(图中未画出)和第三下压组件(图中未画出)以及设置在外壁 110下部的第一上升组件130、第二上升组件131、第三上升组件132;该第一下压组件120与第一上升组件130位置对应,所述第二下压组件与所述第二上升组件位置对应,所述第三下压组件与所述第三上升组件位置对应;下压组件 120包括:下压气缸1201和加热圈1202,该加热圈1202固定在下压气缸1201 的移动侧,该加热圈1202的中空部大于该热弯模具,该上升组件130包括:上升气缸1301和托板1302,该托板1302与上升气缸1301的移动侧固定。

其实现的原理为,对于在进料结构将热弯模具送入到热弯模具移动通道后,每组扣件加持一个热弯模具移动,当移动到第一位置(即第一下压和第一上升组件位置)时,下压组件和上升组件同时动作,将热弯模具送入到加热圈1202 的中空部进行加热,同理进行第二加热和第三加热,对于该设备来说,其将单独加热变换成三部加热,此变换能够对温度进行调整,例如第一加热的时间不够,可以通过后续加热进行调整,另外,这里设置加热圈仅仅对于热弯模具的四周加热,对于弧面模来说,由于中部位置无需热弯,所以只需对其周边进行热弯,这样只需对四周进行加热,无需中部加热,从而节省了能源,所以其具有节能的效果。

可选的,上述外壁110还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明窗口220。设置透明窗口220 能够使得操作人员便于观察加热室的操作。

可选的,上述外壁110内侧还设置有隔热层,设置隔热层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操作人员触碰该加热室出现烧伤,因为对于加热室来说,其温度高达几百℃,如果不设置隔热层,虽然有空气间隔,但是热量的传递也会很大,在加上外壁大部分部件均为金属材料,所以导热性能很好,所以容易让操作员烫伤。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