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装置及锡槽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62425发布日期:2020-04-03 17:57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出风装置及锡槽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玻璃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及锡槽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锡槽通风系统是锡槽温度控制和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锡槽通风系统的风嘴均采用管式风嘴技术,在锡槽槽底的钢结构固定区域内均匀布置。风嘴通常为圆形,有效冷却区域也为固定的圆形区域,而槽底的钢结构框架梁大多为矩形,容易造成角部涡旋死角,即角部的区域无法被直接冷却到,使得现有技术中风嘴喷射出气流的截面面积较小,限制了锡槽通风系统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增大气流的喷射面积的出风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在出风口处的支撑框架、及安装在支撑框架中的叶轮,所述支撑框架的上端设有上定位槽,所述支撑框架的下端设有下定位槽,所述叶轮包括转动轴、及安装在转动轴上的叶片,所述转动轴的上下两端分别嵌在上定位槽和下定位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的上端设有上接触部,所述上接触部嵌在上定位槽中,所述上接触部呈半球形。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的下端设有下接触部,所述下接触部嵌在下定位槽中,所述下接触部呈半球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位于上方的上基座和位于下方的下基座,所述上基座和下基座通过支撑柱相连接,所述上基座上安装有上轴套,所述下基座上安装有下轴套,所述上定位槽位于上轴套中,所述下定位槽位于下轴套中。

进一步地,所述上轴套与上基座焊接,所述下轴套与下基座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基座包括两根相交的上连接杆,所述下基座包括两根相交的下连接杆。

进一步地,所述上基座呈十字形,所述下基座呈十字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的上端与上基座焊接,所述支撑柱的下端与下基座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上设有通孔。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出风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出风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气流由出风口处向上流出时,叶轮在气流的冲击下、且结合上定位槽和下定位槽的定位作用将绕转动轴旋转,同时随着叶轮的旋转会改变部分气流的流动方向,并使气流不间断周期性改变方向且呈分散状流出,进而使气流的喷射面积更大、即气流的截面面积更大。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效果更好的锡槽通风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锡槽通风系统,包括风嘴,所述风嘴的出风口处安装有所述出风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锡槽通风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锡槽通风系统,其风嘴的出风口处安装有上述出风装置,使得由风嘴流出的气流不间断周期性改变方向且呈分散状喷射出,并使气流的喷射面积更大,从而有效增大对锡槽槽底的冷却面积,并减少冷却死角,进而使本锡槽通风系统对锡槽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出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出风装置的俯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支撑框架

11上基座

111上连接杆

12下基座

13支撑柱

14上轴套

15下轴套

2叶轮

21转动轴

211上接触部

212下接触部

22叶片

22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在出风口处的支撑框架1、及安装在支撑框架1中的叶轮2,支撑框架1的上端设有上定位槽,支撑框架1的下端设有下定位槽,叶轮2包括转动轴21、及安装在转动轴21上的叶片22,转动轴21的上下两端分别嵌在上定位槽和下定位槽中。本发明中出风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当气流由出风口处向上流出时,叶轮2在气流的冲击下、且结合上定位槽和下定位槽的定位作用将绕转动轴21旋转,同时随着叶轮2的旋转会改变部分气流的流动方向,并使气流呈分散状流出,进而使气流的喷射面积更大、即气流的截面面积更大。

同时,本发明提供一种锡槽通风系统,包括风嘴,风嘴的出风口处安装有上述出风装置。本发明锡槽通风系统,其风嘴的出风口处安装有上述出风装置,使得由风嘴流出的气流不间断周期性改变方向且呈分散状喷射出,并使气流的喷射面积更大,从而有效增大对锡槽槽底的冷却面积,并减少冷却死角,进而使本锡槽通风系统对锡槽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气流由风嘴的出风口向上喷出,并用于对锡槽槽底的钢结构进行风冷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转动轴21的上端设有上接触部211,上接触部211嵌在上定位槽中,上接触部211呈半球形。同时,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转动轴21的下端设有下接触部212,下接触部212嵌在下定位槽中,下接触部212呈半球形。本实施例中上接触部211和下接触部212采用半球形的结构设计,使得转动轴21与上定位槽的接触面呈圆滑的球面结构,并使转动轴21与下定位槽的接触面呈圆滑的球面结构,从而有效避免叶轮2在旋转时,转动轴2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定位槽和下定位槽出现阻卡现象。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包括位于上方的上基座11和位于下方的下基座12,上基座11和下基座12通过支撑柱13相连接,上基座11上安装有上轴套14,下基座12上安装有下轴套15,上定位槽位于上轴套14中,即上轴套14的内侧壁构成上定位槽的外侧壁,下定位槽位于下轴套15中,即下轴套15的内侧壁构成下定位槽的外侧壁。本实施例利用支撑柱13实现上基座11和下基座12间的连接,并形成侧壁呈开放式结构的支撑框架1,从而避免对气流的自由流动造成影响。上接触部211嵌在上轴套14中,且上接触部211与上轴套14间预留有空隙;下接触部212嵌在下轴套15中,且下接触部212与下轴套15间预留有空隙,以保证转动轴21处于垂直状态,并能自由转动。

本实施例中上轴套14与上基座11焊接,下轴套15与下基座12焊接,以保证上轴套14与上基座11间具有牢固的连接强度,并保证下轴套15与下基座12间具有牢固的连接强度。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基座11包括两根相交的上连接杆111,下基座12包括两根相交的下连接杆。同时,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基座11具体呈十字形,下基座12具体呈十字形,此种结构设计满足了对叶轮2的支撑要求,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上基座11和下基座12对气流产生的阻力,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风力的损失。两根上连接杆111分别与两根下连接杆对应,即两根上连接杆111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分别与两根下连接杆对齐。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撑柱13的上端与上基座11焊接,支撑柱13的下端与下基座12焊接,以保证支撑柱13与上基座11和下基座12间具有牢固的连接强度。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叶片22上设有通孔221,由出风口流处的部分气流可通过该通孔221,仍沿原方向流动,以满足核心区域的冷却需求。本实施例中叶片22上设有多个呈点阵式分布的通孔221。

本实施例中叶轮2的直径与风嘴相同。且上述支撑框架1点焊固定在风嘴的端头。本实施例中叶轮2在上轴套14和下轴套15的约束下,保持足够的垂直度和自由度;当该叶轮2遇到风嘴喷出的上升气流时,就会自由转动。这样,本实施例中叶轮2在风嘴喷出的气流冲击下发生轴流式旋转,随着叶轮2的旋转改变部分气流的流动方向,同时,叶轮2上均匀布置有点阵式通孔221,保证部分气流不随叶轮2的转动而改变流动方向,满足核心直射气流工作区域要求。

本实施例利用叶轮2旋转将部分气流打乱、并形成发散式紊流,此紊流不断扰乱锡槽槽底矩形框架范围内气氛空间,有效减少矩形空间四角涡旋死角,加强冷却效果;同时通过叶片22的通孔221仍能流出部分直射流,以满足核心冷却区域的需求。本实施例中叶轮2为一种带孔轴式叶轮。本实施例中出风装置,利用叶轮2的旋转造成由出风口直射出气流的紊流,从而有效增大了气流的喷射面积。上述出风装置也是一种槽底通风紊流系统轴流装置。上述风嘴可为传统的管式风嘴。本实施例锡槽通风系统在传统的管式风嘴的出风口增设上述轴流叶轮2。本出风装置及锡槽通风系统,在保证对锡槽槽底的钢结构具有冷却、节能效果的前提下,可在原有的槽底通风管路布置系统上直接应用,且不改变原有的风嘴固定布局,并能优化每一处风嘴的出风口所能产生有效冷却面积及效果,能在每一个矩形框架内制造紊流冷却风,减少冷却死角。本出风装置充分打乱锡槽通风系统的风嘴喷出的气流,既能用于新设计通风项目,也能用于已建成通风系统项目的改造。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