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4663发布日期:2019-11-27 18:12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卤水和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复分解反应生产小苏打,在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氯化铵、氯化钠、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母液。目前,采用热法回收小苏打生产母液时,需要对母液进行脱氨处理,而在脱氨处理后通常用产生的氨气来生产氨水。例如公开号为10299235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ⅳ效蒸发热法生产工业级氯化铵工艺,该工艺将小苏打生产母液送入蒸氨塔内进行脱氨,氨气进入洗涤塔,尾气进入冷凝器冷凝得到氨水,该工艺可利用小苏打生产母液回收得到氨水。然而,由于在对小苏打生产母液进行蒸氨的过程中除去碳酸氢铵会分解产生氨气之外,同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通过以上方式得到的氨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其实际利用价值并不大,小苏打生产厂家即使采用以上方法回收得到大量的氨水,也难以找到买家并取得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该回收装置可将对小苏打生产母液进行蒸氨处理后产生的尾气进行回收处理并得到碳酸氢铵,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包括碳化塔和吸氨塔,所述碳化塔包括进气口、氨液进口和氨液出口,所述吸氨塔包括尾气出口和出液口,还包括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碳化塔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包括两根支管,其中一根支管与所述吸氨塔的尾气出口相连且支管中间设置有压缩机,另一根支管与二氧化碳储罐连接,所述出液口与储液池相通,所述储液池的出液管与所述碳化塔的氨液进口连接,所述碳化塔下部的垂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冷却水箱,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最靠下的冷却水箱的下方,相邻的两个冷却水箱之间设置有第一筛板,最靠上的冷却水箱上方设置有多个第二筛板,最靠上的第二筛板上方设置有自动液位计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筛板上筛板孔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筛板上筛板孔的数量。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筛板上筛板孔的数量为75-80个,第二筛板上筛板孔的数量为45-50个。

优选地,所述冷却水箱的数量为7个。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包括碳化塔和吸氨塔,碳化塔包括进气口、氨液进口和氨液出口,吸氨塔包括尾气出口和出液口,导气管的一端与碳化塔的进气口连接,导气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两根支管,其中一根支管与所述吸氨塔的尾气出口相连,另一根支管与二氧化碳储罐连接。小苏打生产母液脱氨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在进入吸氨塔后,被水吸收并生成含碳氨水,吸氨塔通过出液口将含碳氨水转移至储液池中,然后储液池中的含碳氨水通过出液管输送至碳化塔中,与此同时,未被吸氨塔中水完全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经压缩机加压后进入碳化塔中,并通过二氧化碳储罐向碳化塔内持续输送适量的食品级二氧化碳气体,使得碳化塔中的二氧化碳过量后与含碳氨水反应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碳酸氢铵。使用该回收装置对蒸氨尾气进行回收,仅需补充少量的二氧化碳即可反应得到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碳酸氢铵,经济效益较好,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

1——碳化塔2——吸氨塔3——进气口

4——氨液进口5——氨液出口6——尾气出口

7——出液口8——导气管9——压缩机

10——二氧化碳储罐11——储液池12——出液管

13——冷却水箱14——第一筛板15——第二筛板

16——自动液位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碳化塔1和吸氨塔2,碳化塔1包括进气口3、氨液进口4和氨液出口5,吸氨塔2包括尾气出口6和出液口7,还包括导气管8,导气管8的一端与碳化塔1的进气口3连接,导气管8的另一端包括两根支管,其中一根支管与吸氨塔2的尾气出口6相连且支管中间设置有压缩机9,另一根支管与二氧化碳储罐10连接,出液口7与储液池11相通,吸氨塔2中的氨液可通过出液口7流入储液池11内,储液池11设置有出液管12,出液管12与碳化塔1的氨液进口4连接,碳化塔1下部的垂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冷却水箱13,进气口3设置于最靠下的冷却水箱13的下方,相邻的两个冷却水箱13之间设置有第一筛板14,最靠上的冷却水箱13上方设置有多个第二筛板15,最靠上的第二筛板15上方设置有自动液位计口16。

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处理蒸氨尾气的回收装置包括碳化塔1和吸氨塔2,碳化塔1包括进气口3、氨液进口4和氨液出口5,吸氨塔2包括尾气出口6和出液口7,导气管8的一端与碳化塔1的进气口3连接,导气管8的另一端设置有两根支管,其中一根支管与所述吸氨塔2的尾气出口相连,另一根支管与二氧化碳储罐10连接。工作原理见图2所示,即小苏打生产母液脱氨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在进入吸氨塔2后,被水吸收并生成含碳氨水,吸氨塔2通过出液口7将含碳氨水转移至储液池11中,然后储液池11中的含碳氨水通过出液管12输送至碳化塔1中,与此同时,未被吸氨塔中水完全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经压缩机9加压后进入碳化塔1中,并通过二氧化碳储罐10向碳化塔1内持续输送适量的食品级二氧化碳气体,使得碳化塔1中的二氧化碳过量后与含碳氨水反应即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碳酸氢铵。使用该回收装置对蒸氨尾气进行回收,仅需补充少量的二氧化碳即可反应得到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碳酸氢铵,经济效益较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筛板14上筛板孔的数量大于第二筛板15上筛板孔的数量。其中,相对更优的实施方式为:第一筛板14上筛板孔的数量为75-80个,第二筛板15上筛板孔的数量为45-50个。

在上述实施例中,冷却水箱13的数量为7个。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