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醇合成反应系统分流工艺流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9975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氨、醇合成反应系统分流工艺流程的制作方法
一种涉及氨醇合成反应系统分流工艺流程,用于化工中氨、甲醇合成生产,属化肥生产。
在现有技术中,化工生产的氨和甲醇合成,是将原料气输入反应器内,在高温230℃~500℃,高压1~32MPa条件下进行的。反应器由耐高压的钢质厚壁外筒,和耐高温的不锈钢薄壁内筒所组成。参见

图1,反应器的具体结构主要由内筒(01),外筒(02),冷管束(03),中心管(04),换热器(05),下部四通(06)所构成。在中心管(04)的下部用隔板(07)分隔成两段,冷管束(03)由上环管(03A)、下环管(03E)、上升管(03B)、冷管(03C)、连接管(03D)构成,在图1中的反应器是拥有几项专利的新产品,但在反应器外的工艺流程仍是传统型的。
下面以氨合成反应为实例说明传统工艺流程,参见图1,从冷却冷凝分离系统(012)出来的未反应循环气,其温度为30℃~45℃,从反应器外筒(02)上部进入、沿着内、外筒间环隙由上而下流动。经反应器下部的四通(06)的一个出气口出来,温度达60℃~80℃,进入热交换器(09),被管内热气体加热至170℃~190℃。经反应器下部四通(06)进气口,第二次进入反应器内筒(01)的下部换热器(05)的管间。由下而上被管内热气加热后进入中心管(04)的下端,经过与之相连接的上升管(03B),由下而上进入上环管(03A),由上环管(03A)进入冷管束(03C),被管外的反应热气体加热,由上而下进入下环管(03D)。经下环管(03D)与连接管(03E)到达中心管(04),由下而上从中心管(04)的上端出来。由上而下与内件中的触媒进行合成反应。其合成反应热由冷管束(03C)内的未反应的冷气带走。经过反应后的热气,其温度约410℃~450℃,进入内件下部的换热器(05)管内,以加热管外未反应的冷气,反应后的热气由反应器下部四通(06)二出口出来,温度约为280℃~380℃进入余热回收器(08),加热管外的软水,产生蒸汽外供。出来的热气温度降至200℃左右,进入热交换器(09)的管内,加热管外未反应气。出来的反应气温度降至130℃~140℃,进入软水加热器(010),加热管外软水,供厂区锅炉给水。从软水加热器(010)出来的反应气,温度降至70℃~80℃,进入水冷排管(011),被管外冷水喷淋,降温到35℃左右,进入冷却冷凝分离系统(012)。在系统中冷却到0℃以下,反应气体中的氨冷凝成液氨,分离出米加工成产品。再补充新的H2、N2气,并加压,成为未反应循环气,进入反应器,按前述工艺流程进行反应。
上面所述是合成氨和甲醇的传统工艺流程,不难看出,它存在如下缺点1、热回收率低,设备多,冷却水耗量大,以合成氨为例,一出气体温度60℃~70℃,二出气体温度280℃~320℃,二出气体经余热回收器(08)后,温度降至200℃左右,在热交换器(09)内,二出气体与一出气体进行热交换,其温度变化为二出热气从180℃~200℃降至110℃~130℃,而冷气从60℃~70℃升温至170℃~190℃,其间冷端传热温差为50℃。此时热气温度高达110℃~120℃就进入水冷排冷却到35℃,大量的反应热未被充分利用,因此中间必须要设一个软水加热器,利用110℃~120℃的热气加热软水。但软水只能加热到80℃~90℃,对工厂而言,这是低位能热水,用途不大。
2、如不设置软水加热器,则在水冷排管(011)的冷却水耗量更大。
3、第三个缺点是,全部气体都要经过所有的设备,流程长,阻力大。
鉴上,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设备简化,热量回收效果好,水耗少,管线短,维修方便,工艺流程合理的合成氨和甲醇的分流工艺流程。
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二进一出分流方法,反应器在结构上不作变更,取消软水加热器,将冷却冷凝分离系统分离出来的循环气,在进入反应器之前,对循环气进行分流,将其分成两股;一股约55~70%循环气进入热交换器被加热至170℃~190℃进入反应器;另一股约30~45%,温度为25℃~45℃的循环气直接进入反应器内、外筒环隙。通过上述方案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述本发明的系统结构和工艺流程的特征。
图1为原系统结构工艺流程2为本发明的结构工艺流程图参见图1~图2,在图2中,反应器由内筒(1)、外筒(2)、冷管束(3)、中心管(4)、下部换热器(5)、底侧四通(6)、下环管(7)、上升管(8)、冷管(9)、上环管(10)、导气管(11)、余热回收器(12)、热交换器(13)、水冷排(14)、冷却冷凝分离系统(15)所构成。
在图2中,为二进一出分流方法,与传统工艺流程不同,从冷却冷凝分离系统(15)出来温度为30℃~45℃的循环气在A点分成两股,以并联方式与反应器连通,一股约占分离出来气流量的55-70%,被输送到热交换器(13)的管间,被管内热气加热至170℃~190℃,经反应器底侧四通(6)的二进气口,到达反应器下部换热器(5)的管间。由下而上与管内自上而下的热反应气换热,被加热至350℃~380℃,进入中心管(4)。自下而上达到中心管(4)的顶端,折回往下与反应器床层中触媒作用,进行氨合成放热反应,然后进入换热器(5)的管内,经底侧四通(6)进入余热回收器(12),热交换器(13),水冷排(14),到达冷却冷凝分离系统(15)完成一个循环。
另一股约占分离出来气流量的30-45%未反应循环气,从反应器底侧四通(6)一进口进入反应器内外简环隙。由下而上,到达内筒顶盖,由顶盖上的两个进气口进入导气管(11),此时的反应气温度可达100℃~150℃。未反应气由上而下,到达上环管(10),经冷管(9),下环管(7),通至上升管(8)。其管口与中心管(4)管口齐平或略低于中心管(4)管口适当位置。由上升管(8)出来的未反应气与中心管(4)出来的气体在反应器内腔顶部汇集混合折回往下,由上而下通过反应器在床层触媒作用下进行氨合成反应。反应后气体温度达到410℃~450℃。进入下部换热器(5)的管内,降温至300℃~380℃。经余热回收器(12),加热管外软水产生蒸汽外供,热气降温至200℃左右,进入热交换器(13)管内,加热未反应循环气,使未反应的循环气的温度由30℃~45℃提高到170℃~190℃,而管内的热气温度由200℃左右降至70℃~90℃。然后进入水冷排(14),被管外冷水喷淋降温至35℃左右,进入冷却冷凝分离系统(15);分离氨后,补充H2、N2气体,加压,按前述工艺流程进行下一个循环。
根据以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与传统工艺相比,节省了一个高压软水加热器,相应地缩短了管线长度,降低了气体流动阻力。
2、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有些反应器系统虽未设置软水加热器,但此时进入水冷排(14)的热气温度高达110℃~120℃,而本发明的工艺流程,进入水冷排的温度仅为70℃~90℃,亦即反应热利用提高40℃左右温差热量,而这部分热量又被用来加热蒸汽外供,这部分热量产生的蒸汽,比低温60℃~70℃热软水使用价值大,传输热损小。
3、本工艺流程的未反应循环气,是两股并联形式进入反应器的,为二进一出分流式。与传统工艺相比,不是所有的气体都要经过反应器所有部件,其阻力可降低1/2~1/3,同时提高了反应器的安全性,万一有一条通路发生故障,另一条仍可暂时担负管路的任务,而不致引起管路故障停止运行。本发明不仅用于氨合成,对于甲醇和其他类似反应器同样适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涉及氨醇合成反应系统分流工艺流程,用于化工氨和甲醇的合成生产。它包括反应器和反应器外的热交换器及冷却冷凝分离系统,其特征是,二进一出分流方法,由反应器经合成反应出来的热气体,经余热回收器(12)加热软水回收余热,热交换器(13)加热未反应循环气,水冷排(14)冷却热气放热,进入冷却冷凝分离系统(15)分离出来的液氨化或粗甲醇制成产品,分离出来未反应循环气,经补气加压后分成两股以并联分流方式与反应器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醇合成反应系统分流工艺流程,其特征是,未反应的循环气从A点被分流成两股,一股占气流量55-70%温度为30℃~45℃的气体经热交换器(13)经反应器底侧四通(6)的二进气口进入反应器内,经反应器下部换热器(5)管间,进入中心管(4)顶端与反应器床层中的触媒作用进行氨合成反应,另一股占气流量的30-45%从反应器底侧四通(6)的一进气口进入内筒(1)和外筒(2)间环隙,经导气管(11),上环管(10)、冷管(9)、下环管(7),上升管(8)与中心管(4)出来的未反应气汇集混合,与反应器床层中的触媒作用进行氨合成反应,反应温度可达410℃~450℃,经换热器(5)的管内,从反应器底侧四通(6)出来,经余热回收器(12),热交换器(13)、水冷排(14),到达冷却冷凝分离系统(15)完成一个循环。
全文摘要
一种涉及氨醇合成反应系统分流工艺流程,用于氨和甲醇的合成生产。由反应器出来的热气体,经余热回收器(12),热交换器(13),水冷排(14),进入冷却冷凝分离系统(15)。分离出来的氨被液化加工成产品,未反应的循环气,以并联分流方式与反应器连通。分流的两股气,一股占气流量55—70%经热交换器(13)加热进入反应器,另一股30—45%的气流量直接进入反应器。本发明不仅节省设备,而且管线缩短,流阻减少,余热回收提高40℃温差热量。
文档编号C01C1/04GK1183380SQ9611842
公开日1998年6月3日 申请日期1996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6年11月22日
发明者谢定中, 卢健, 李春阳, 严朝建, 黄湘柱 申请人:湖南安淳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