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壳在栽培双孢蘑菇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9244976阅读:816来源:国知局
花生壳在栽培双孢蘑菇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培养料,具体是花生壳在栽培双孢蘑菇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栽培双孢蘑菇传统的主要原料是稻草,但稻草资源日趋紧张,价格逐年上涨,寻找其他价格低廉,而又易于操作的原料代替稻草种植双孢蘑菇是必然趋势。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花生壳在大田栽培双孢蘑菇中的应用。
[0004]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花生壳在栽培双孢蘑菇中的应用,是以碾碎的花生壳,配以干牛粪、菜籽饼、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和生石灰粉,采用食用菌原料催熟剂发酵后,制成双孢蘑菇栽培料。
[0005]所述栽培料各组份用量重量百分比为:
花生壳61%,干牛粪30%,菜籽饼3%,过磷酸钙1.5%,尿素0.5%,石膏粉1.5%,生石灰粉
2.5%,另加原料重0.1%的食用菌原料催熟剂。
[0006]所述花生壳,据报道含粗纤维65.7%?79.3%,粗蛋白4.8%?7.2%,粗脂肪1.2%?1.5%,其营养成分高于稻草,而且,价格较稻草低200元/t。
[0007]上述栽培料采用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成:
(1)将粗花生壳碾碎,备用;
(2)将花生壳预湿,花生壳预湿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整袋的花生壳浸泡于水沟或水塘内2?3d,其间翻袋I?2次,二是将花生壳散堆于水泥坪上,高约lm,每日淋水4?5次,每次淋水量以地面始见水流出为度,经过连续3?4d的淋水预湿,花生壳的含水量即可达60%以上;
(3)将牛粪预湿:将干牛粪散堆于水泥坪上分次淋水预湿,当含水量达40%左右时(此时粉碎无灰尘)进行人工或机械粉碎至直径3cm以下,然后再加水预湿使含水量达65%左右;
(4)建堆:先将食用菌原料催熟剂按0.1%的用量与20倍的麸皮拌匀,含水量在55?60%,经10?15h后再与预处理的牛粪拌匀再经Id时间的预发酵后,用于堆料。建堆时,先在水泥地面铺一层20cm厚的花生壳,堆宽2m,长度根据栽培面积用料的多少来定,上面撒上牛粪、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等,厚约12cm,然后,一层花生壳一层牛粪肥,共5?6层为宜,并从第二层开始,在花生壳上适当淋水,以水不流出堆外为度,堆建好后呈梯形,高约1.Sm,外用稻草或农膜覆盖,防止雨淋及料内水分散失;
(5)翻堆、发酵:建堆3d后料温可达65°C以上,第7d即可翻堆,翻堆时注意里外、上下的料进行换位,整过发酵过程须翻堆2次,时间间隔按7-7d,再经发配3?5d可用于生产;前次翻堆时一定要注意补水,第2次翻堆时不再补水并加入熟石灰,检查PH值,使PH值达8以上即成,发酵好的培养料呈咖啡色,无臭味、氨味,并有大量的白色放线菌。
[0008]本发明经试验表明,用花生壳代替稻草,种出的双孢蘑菇质量明显好于稻草种出的双孢蘑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花生壳种出的双孢蘑菇其口感比稻草种出的双孢蘑菇更脆;二是烫、煮、炒时不变色,众所周知,稻草种出的双孢蘑菇在烫、煮、炒时蘑菇片极易变成黑色,而花生壳种出的双孢蘑菇在烫、煮、炒时蘑菇片基本不变黑色,而是呈米黄色,这可能与花生壳中所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性,从而,抑制了双孢蘑菇子实体内的酚酶活性有关。因此,花生壳种出的双孢蘑菇有望成为一种保健食品,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将更为广阔。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实施例:
按栽培面积10m2计,用花生壳栽培双孢蘑菇的配方为:
花生壳2000kg,干牛粪1000kg,菜子饼100kg,尿素15kg,过磷酸1? 50kg,石膏粉50kg,生石灰85kg,另加食用菌原料催熟剂3.3 kg。
[0010]所述栽培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粗花生壳碾碎,花生壳宜选用花生仁加工企业无霉变的废料,该种花生壳粗细均有,壳与壳的间隙小,不须再粉碎即可直接使用,如选用农贸市场小油坊提供的粗花生壳,则须碾碎后才能使用,否则,第一次翻堆后堆温将无法上升,易导致栽培失败;
(2)将花生壳预湿:花生壳的预湿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整袋的花生壳浸泡于水沟、水塘内2?3d,其间翻袋I?2次,二是将花生壳散堆于水泥坪上,高约lm,每日淋水4?5次,每次淋水量以地面始见水流出为度,经过连续3?4d的淋水预湿,花生壳的含水量即可达60%以上;
(3)将牛粪预湿:牛粪预湿的方法是将干牛粪散堆于水泥坪上分次用2%的石灰清液淋水预湿,当含水量达40%左右时(此时粉碎无灰尘)进行人工或机械粉碎至直径3cm以下,然后再加水预湿使含水量达60%左右并经食用菌原料催熟剂处理后用于建堆。建堆时,先在水泥地面铺一层20cm厚的花生壳,堆宽2m,长度根据栽培面积用料的多少来定,上面撒上牛粪、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等,厚约12cm,然后,一层花生壳一层牛粪肥,共5?6层为宜,并从第二层开始,在花生壳上适当淋水,以水不流出堆外为度,堆建好后呈梯形,高约1.8m,夕卜用稻草或农膜覆盖,防止雨淋及料内水分散失;
(4)建堆发酵:建堆3d后料温可达65° C以上,第7d即可翻堆。人工翻堆时用钉耙、铁铲操作,堆宽依然2m左右,翻堆时注意里外、上下的料进行换位,整过发酵过程须翻堆2次,时间间隔按7-7d计,再经发配3?5d可用于生产。由于花生壳质地紧密,吸水慢,保水力差,前两次翻堆时一定要注意补水,第2次翻堆时不再补水并加入熟石灰,检查PH值,一般PH值可达8以上,如不够,则添加熟石灰调整。在建堆发酵过程中需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检查料内温度,一般情况下每次翻堆前的料内温度均可达65°C以上,如温度低于50°C,需检查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二是排氨气与稻草栽培法不一样,花生壳建堆发酵,每次翻堆后都要从顶部每隔30cm —排30cm —个打孔到底,进行增氧排氨气,堆四周围上塑料膜,顶部用草帘覆盖。三是在第一次翻堆前需仔细观察料堆表面是否有螨虫,一经发现,必须在每次翻堆的前Id用药防治,农药可用高效低毒的晶体石硫合剂200倍+0.4%食盐对料堆表面进行喷雾防治(堆内温度高于60° C,螨虫无法生存),该配方对螨虫触杀性好,而且毒性低,无抗药性。
[0011]发酵好的培养料呈咖啡色,无臭味、氨味,并有大量的白色放线菌。
[0012]应用实例:
培养料散堆排氨3h后即可进菇棚,菇棚的搭建及消毒同稻草栽培法,铺料厚度在25cm左右,底宽55cm,上宽40cm,龟背形,当料温低于28°C时开始播种。麦粒菌种的用量为培养料干重的5%左右。播种方法与稻草栽培法不一样,宜采取混合播种法,播前将麦粒菌种抡碎成花生米大小,先将菌种撒在培养料表面,再用钉耙将菌种与上中部的培养料混合均匀,然后将料整平稍拍紧即可,播种后关门保湿72h。播后24h菌种萌发,3d后菌种开始吃料,这时进行微通风管理,5d后菌丝可布满料面,这时需加大通风量,促使菌丝向料的中下部生长,1d后培养料板结,手拍料堆有回音,这时进行覆土,覆土厚度3.5cm左右,覆土方法及出菇期管理与稻草栽培法基本一致,经试验表明,其产量与稻草栽培法的产量相一致,但其种出的双孢蘑菇质量明显好于稻草种出的双孢蘑菇。
【主权项】
1.花生壳在栽培双孢蘑菇中的应用,其特征是:以碾碎的花生壳,配以干牛粪、菜籽饼、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和生石灰粉经食用菌原料催熟剂发酵,制成双孢蘑菇栽培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栽培料各组份用量重量百分比为: 花生壳61%,干牛粪30%,菜籽饼3%,过磷酸钙1.5%,干牛粪30%,尿素0.5%,石膏粉1.5%,生石灰粉2.5%,另加原料重0.1%的食用菌原料催熟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栽培料采用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成: (1)将粗花生壳碾碎,备用; (2)将花生壳预湿,花生壳预湿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整袋的花生壳浸泡于水沟、水塘内2?3d,其间翻袋I?2次,二是将花生壳散堆于水泥坪上,高约lm,每日淋水4?5次,每次淋水量以地面始见水流出为度,经过连续3?4d的淋水预湿,花生壳的含水量即可达60%以上; (3)将牛粪预湿:将干牛粪散堆于水泥坪上分次淋水预湿,当含水量达40%左右时(此时粉碎无灰尘)进行人工或机械粉碎至直径3cm以下,然后再加水预湿使含水量达60%左右; (4)建堆:先将食用菌原料催熟剂按0.1%的用量与20倍的麸皮拌匀,含水量在55?60%,经10?15h后再5预处理的牛粪拌匀再经Id时间的预发酵后,可用于堆料;建堆时,先在水泥地面铺一层20cm厚的花生壳,堆宽2m,长度根据栽培面积用料的多少来定,上面撒上牛粪、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等,厚约12cm,然后,一层花生壳一层牛粪肥,共5?6层为宜,并从第二层开始,在花生壳上适当淋水,以水不流出堆外为度,堆建好后呈梯形,高约1.Sm,外用稻草或农膜覆盖,防止雨淋及料内水分散失; (5)翻堆、发酵:建堆3d后料温可达65° C以上,第7 d即可翻堆,翻堆时注意里外、上下的料进行换位,整过发酵过程须翻堆2次,时间间隔按7-7d ;前两次翻堆时一定要注意补水,第2次翻堆时不再补水并加入熟石灰,检查PH值,使PH值达8以上即成,发酵好的培养料呈咖啡色,无臭味、氨味,并有大量的白色放线菌。
【专利摘要】花生壳在栽培双孢蘑菇中的应用,其特征是:以碾碎的花生壳,配以干牛粪、菜籽饼、尿素、过磷酸钙、石膏粉和生石灰粉经食用菌原料催熟剂发酵,制成双孢蘑菇栽培料。本发明经试验表明,用花生壳代替稻草,种出的双孢蘑菇质量明显好于稻草种出的双孢蘑菇,这可能与花生壳中所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性,从而,抑制了双孢蘑菇子实体内的酚酶活性有关。因此,花生壳种出的双孢蘑菇有望成为一种保健食品,其产品的市场前景将更为广阔。
【IPC分类】C05G3/00, A01G1/04
【公开号】CN104961565
【申请号】CN201510359666
【发明人】王健
【申请人】桂林健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王健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