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725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物料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橡胶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回收橡胶合成过 程的残余单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橡胶通常由原料单体在聚合釜中经乳液聚合或溶液聚合制成胶浆,然后经凝聚、 干燥等处理制成成品,聚合釜中未反应的单体以游离的形式残留在胶浆中。为了减小成品 中单体和原料的残留,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需对未反应 的单体进行回收处理。现有的单体回收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聚合釜中进行,具体就是聚合转化率 达到一定程度后加入终止剂终止反应,终止后的胶浆先抽真空除去部分残余单体,然后胶 浆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于真空条件下进行闪蒸,这样就可以去除绝大部分残余的反应单体, 然后将由聚合釜脱出的单体进行分类回收和处理;由于物料的受热面积和蒸发面积有限, 其处理速度较慢。另一种工艺是将聚合后的物料通入脱气塔,物料在脱气塔内闪蒸除去残 留单体,然后将所脱出的单体分类回收,该工艺中,聚合釜内的物料被连续送入脱气塔内, 该工艺为连续式回收工艺;但该工艺中因脱气塔结构复杂,塔体尺寸较大,会造成热量分布 不均,造成局部过热,使橡胶粘结、凝胶或堵料,使用很不方便。而且上述的两种处理工艺都存在一个很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必须要等到反应体系 内的残留单体被全部脱出后聚合釜才能重新加料进行生产,而回收残留单体的过程又需要 较长的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回收单体的操作要占用聚合釜,聚合釜的利用率较低,整套生产 线的产量和生产效率都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料回收装置。采用的方案就是一种物料回收装置,包括脱气釜,脱气釜上设置有用于搅拌釜 内物料的搅拌器,脱气釜上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脱气釜的上部开设排气口,排气口连接排 气管,该排气管上顺序设置回收装置和抽真空装置,脱气釜的釜壁设有夹层,夹层内腔通过 进、出水管与外界连通。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物料在聚合釜内聚合完成后,立即放到脱气釜内,然后在脱 气釜内加入终止剂终止聚合反应,利用脱气釜在搅拌条件下对物料进行闪蒸,即可将物料 中残留的单体抽出并收集到回收装置中,这样就实现了反应体系的残留单体的回收,回收 后的残留单体可以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因为脱气釜的容积和闪蒸时间可以根据闪蒸的工 艺要求进行调整,本实用新型回收单体的效果更好;脱气釜的结构也比脱气塔简单,使用更 方便;而且,聚合釜内的物料放入到脱气釜后,在利用脱气釜闪蒸处理物料的过程中,聚合 釜可以同时加料进行聚合反应,这样聚合釜的利用率提高,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会大大提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图2是脱气釜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物料回收装置,主要包括脱气釜10,脱气釜10的进料口 12 连接聚合釜1的出料管,为保证脱气釜10能够容纳聚合釜1内的物料,且避免搅拌时物料 溅出而堵塞后续的回收装置,脱气釜10的容积最好大于聚合釜1容积的2倍以上,这样脱 气釜10内的物料液面面积更大,受热面积和蒸发的面积更大,也有利于提高闪蒸效果;脱 气釜10上设置有搅拌器11,搅拌器11用于搅拌釜内物料。脱气釜10上设置进料口 12和 出料口 13,通常所述的脱气釜10通常为立式结构,进料口 12位于釜体上部、出料口 13位于 釜体下端,这样打开料口 12、13后,物料可以自然流进或流出脱气釜10,避免通过抽真空或 者泵送物料,利于节能。脱气釜10的釜壁设有夹层,夹层内腔通过进、出水管15、16与外界 连通,通常进水管15位于脱气釜10下端,出水管16位于脱气釜10中上部的夹层上端,最 好是夹层上端的位置与釜内物料的液面位置大致吻合或略高于液面位置,既保证加热效果 又避免浪费热水。使用时,用进水管15向该夹层内腔通入热水,热水由出水管16排出,热 水用于给脱气釜10加热,提供闪蒸操作所需的温度。脱气釜10的上部开设排气口 14,排 气口 14连接排气管24,该排气管24上顺序设置回收装置和抽真空装置30。在热水给脱气 釜10加热的条件下,利用抽真空装置30抽气,即实现对物料的闪蒸处理,也可以只用抽真 空装置30对脱气釜10抽气,抽出釜内物料中残留的小分子、易挥发物料。所抽出的物料沿 排气管24进入回收装置中被回收处理。所述的回收装置可以就是一个气囊或者料仓,收集起来的气体再用别的装置进行 处理,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包括捕集器21,排气管24的出气端连接到捕集器21上,捕集 器21的排气管26连接冷凝器22、捕集器21的回料管25向下延伸连接到脱气釜10上端 的回料口 19,冷凝器22的出液管28向下延伸连接储液槽23,抽真空装置30连接在冷凝器 22的排气管27上,储液槽23上部的内腔与冷凝器22的排气管27内腔通过管道29连通; 所述的抽真空装置30的排气管31管口位于水封装置40的液面以下。物料中的残留单体 和原料被抽出后先进入捕集器21内,捕集器21将抽出的橡胶成品捕捉下来并从回料管25 流回到脱气釜10内,其它气体经管道26进入冷凝器22中,被抽出的残留反应单体冷凝后 经出液管28流入储液槽23中,储液槽23中的单体可以分离后重新利用。经冷凝器22冷 凝后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空气,空气经排气管27和抽真空装置30排出,因为储液槽23内的 物料会增多,为了保证冷凝后的物料进入储液槽23更顺畅,最好储液槽23的上部用管道29 与排气管27连通,保持储液槽23内的压力不会升高。抽真空装置30的排气管31最好通 入到水封装置40的水封液面以下,这样可利用水去除管道内气体中的残余有机物。脱气釜10的搅拌器11为双层框式搅拌器,其动力机构111固定在脱气釜10的上 部釜壁外侧、转轴112沿釜体的轴芯布置,框式搅拌器结构对称牢固,使用寿命长,为了提 高搅拌器11的搅拌效果,搅拌器11的框形搅拌桨包括沿转轴112设置的上、下两个。脱气 釜10上端最好还设置有辅料加料口 17和放空口 18,以便加入终止剂终止聚合反应,也可以加入其他辅料。放空口 18用于回收操作结束时,打开放方口 18,平衡釜内外的压力,便于放 料。当然,所述的辅料加料口 17和放空口 18可以是分别设置,也可以是一个带阀门的管口 构成,还可以是利用进料口 12作为辅料加料口 17和放空口 18。物料在聚合釜1内聚合到一定程度后,就可放到脱气釜10内,然后从辅料加料口 17加入终止剂终止聚合反应,利用脱气釜10在搅拌条件下对物料进行闪蒸,即可将物料中 残留的单体进行回收处理;而且脱气釜10的容积和闪蒸时间可以根据闪蒸的工艺要求进 行调整,利用脱气釜10回收单体的效果更好。而且聚合釜1内的物料放入到脱气釜10后, 在利用脱气釜10闪蒸回收单体的过程中,聚合釜1可以同时加料进行聚合反应,而无需等 到残留单体被回收后才进行聚合反应,这样聚合釜1的利用率提高,整个生产线的设备利 用率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脱气釜10的结构也比脱气塔简单,设备制造成本更低,使 用也更方便。另外,由于现有技术中都是向聚合釜1中加入终止剂,而聚合釜1内残留的终止 剂会阻碍后续聚合反应,利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脱气釜10后,终止剂就可以加入到脱气釜10 中,避免了聚合釜1内残留终止剂的可能,利于聚合反应的进行,这有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 反应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权利要求一种物料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脱气釜(10),脱气釜(10)上设置有用于搅拌釜内物料的搅拌器(11),脱气釜(10)上设置进料口(12)和出料口(13),脱气釜(10)的上部开设排气口(14),排气口(14)连接排气管(24),该排气管(24)上顺序设置回收装置和抽真空装置(30),脱气釜(10)的釜壁设有夹层,夹层内腔通过进、出水管(15、16)与外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收装置包括捕集器 (21),捕集器(21)的排气管(26)连接冷凝器(22)、捕集器(21)的回料管(25)向下延伸 连接到脱气釜(10)上端的回料口(19),冷凝器(22)的出液管(28)向下延伸连接储液槽 (23),所述的抽真空装置(30)连接在冷凝器(22)的排气管(27)上,储液槽(23)上部的内 腔与冷凝器(22)的排气管(27)内腔通过管道(29)连通;所述的抽真空装置(30)的排气 管(31)管口位于水封装置(40)的液面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料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气釜(10)为立式结 构,所述的进料口(12)位于脱气釜(10)上端、出料口(13)位于脱气釜(10)下端,所述的 夹层上端的位置与釜内的液面的位置吻合,夹层的进水管(15)位于脱气釜(10)下端,出水 管(16)位于脱气釜(10)中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料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气釜(10)的搅拌 器(11)为双层框式搅拌器,其动力机构(111)固定在脱气釜(10)的上部釜壁外侧、转轴 (112)沿釜体的轴芯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料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气釜(10)的容积大于 聚合釜(1)的容积;脱气釜(10)上端还设置有辅料加料口(17)和放空口(1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橡胶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回收橡胶合成过程的残余单体的装置;包括脱气釜,脱气釜上设置搅拌器,脱气釜上设置进料口、出料口、排气口,排气口连接排气管,该排气管上顺序设置回收装置和抽真空装置,脱气釜的釜壁设有夹层,夹层内腔通过进、出水管与外界连通;物料在聚合釜内聚合完成后,在脱气釜内加入终止剂终止聚合反应,然后闪蒸回收残留的单体,脱气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聚合釜内的物料放入到脱气釜后,在利用脱气釜闪蒸处理物料的过程中,聚合釜可以同时加料进行聚合反应,这样聚合釜的利用率提高,整个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产量会大大提高。
文档编号C08J11/02GK201722318SQ201020231879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7日
发明者储银亮, 凌治水, 吕飚, 吴忠影, 张金宝, 徐丽华, 潘小明, 程安平, 章卫东, 竺亮, 许旭东, 陈晴 申请人:黄山华兰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