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发酵丙酸及其盐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7426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产丙酸盐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微生物发酵丙酸及其盐的工艺。



背景技术:

丙酸盐如丙酸钙、丙酸钠、丙酸钾等能够有效地抑制霉菌、嗜氧芽孢杆菌,而且对人体基本无害,是良好的防腐保鲜剂。因此用途十分广泛,尤其在医药、食品、饲料、香料、有机合成等方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高产量、高效率的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酸盐的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生物发酵丙酸及其盐的工艺,

步骤如下:

步骤1)将丙酸杆菌按照2-2.5%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有种子培养基的厌氧瓶中,充入无菌氮气后,置于15-18℃培养箱静置培养24-30h;所述种子培养基的配方为:酵母粉28-30g/L,胰酶大豆肉汤16-20g/L,K2HPO4 3.6-4.0g/L,Na2HPO4 2.6-2.8g/L;

步骤2)将步骤1)培养所得菌种按照6-8%的接种量无菌转入装有种子罐培养基的种子罐中,充入无菌氮气后搅拌培养,氮气通气量为0.3~0.5vvm,搅拌速率为25rpm,培养温度为25℃,时间为10-14h;所述种子罐培养基由以下重量体积百分比的组分组成:11~15%甘油、2~3%酵母膏、1.2~1.5%胰大豆蛋白胨、0.6~1.5%磷酸氢二钾、0.6~1.5%磷酸二氢钾,余量为纯净水;

步骤3)将上述种子罐中培养至对数期的菌种按照25-30%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有所述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发酵,通过流加碱或盐溶液,将pH值维持在7,期间保持氮气的持续充入,当pH值不再变化时,丙酸停止产生,发酵结束;

步骤4)将步骤3)所得发酵液经过压滤机过滤、取滤液,送入喷雾塔进行喷雾干燥后即得丙酸盐。

所述种子培养基的配方为:酵母粉28g/L,胰酶大豆肉汤20g/L,K2HPO44.0g/L,Na2HPO4 2.6g/L。

本发明的优点是提高了丙酸盐产量;不仅节约成本,还解决了环境问题。本发明以价格低廉、易得的工业副产物替代了现有工艺中价格昂贵的酵母粉和蛋白胨,明显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微生物发酵丙酸及其盐的工艺,步骤如下:

步骤1)将丙酸杆菌按照2-2.5%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有种子培养基的厌氧瓶中,充入无菌氮气后,置于15-18℃培养箱静置培养24-30h;所述种子培养基的配方为:酵母粉28-30g/L,胰酶大豆肉汤16-20g/L,K2HPO4 3.6-4.0g/L,Na2HPO4 2.6-2.8g/L;

步骤2)将步骤1)培养所得菌种按照6-8%的接种量无菌转入装有种子罐培养基的种子罐中,充入无菌氮气后搅拌培养,氮气通气量为0.3~0.5vvm,搅拌速率为25rpm,培养温度为25℃,时间为10-14h;所述种子罐培养基由以下重量体积百分比的组分组成:11~15%甘油、2~3%酵母膏、1.2~1.5%胰大豆蛋白胨、0.6~1.5%磷酸氢二钾、0.6~1.5%磷酸二氢钾,余量为纯净水;

步骤3)将上述种子罐中培养至对数期的菌种按照25-30%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有所述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发酵,通过流加碱或盐溶液,将pH值维持在7,期间保持氮气的持续充入,当pH值不再变化时,丙酸停止产生,发酵结束;

步骤4)将步骤3)所得发酵液经过压滤机过滤、取滤液,送入喷雾塔进行喷雾干燥后即得丙酸盐。

酵母粉28g/L,胰酶大豆肉汤20g/L,K2HPO4 4.0g/L,Na2HPO4 2.6g/L。

实施例1

一种微生物发酵丙酸及其盐的工艺,步骤如下:

步骤1)将丙酸杆菌按照2%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有种子培养基的厌氧瓶中,充入无菌氮气后,置于18℃培养箱静置培养30h;所述种子培养基的配方为:酵母粉30g/L,胰酶大豆肉汤20g/L,K2HPO4 4.0g/L,Na2HPO4 2.8g/L;

步骤2)将步骤1)培养所得菌种按照8%的接种量无菌转入装有种子罐培 养基的种子罐中,充入无菌氮气后搅拌培养,氮气通气量为0.3~0.5vvm,搅拌速率为25rpm,培养温度为25℃,时间为12h;所述种子罐培养基由以下重量体积百分比的组分组成:15%甘油、3%酵母膏、1.5%胰大豆蛋白胨、1.5%磷酸氢二钾、1.5%磷酸二氢钾,余量为纯净水;

步骤3)将上述种子罐中培养至对数期的菌种按照30%的接种量接种于装有所述发酵培养基的发酵罐中发酵,通过流加碱或盐溶液,将pH值维持在7,期间保持氮气的持续充入,当pH值不再变化时,丙酸停止产生,发酵结束;

步骤4)将步骤3)所得发酵液经过压滤机过滤、取滤液,送入喷雾塔进行喷雾干燥后即得丙酸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