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色母制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耐寒增韧色母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塑胶主要由碳、氧、氢和氮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元素所构成,并可形成各种形状、颜色的塑胶制品,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例如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电线电缆、建筑器材、通讯电子、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日用五金等。现有技术生产塑胶制品的着色方法有色粉着色、染色拉粒着色和色母粒着色三种,采用色母粒着色时,颜料经过预处理并均匀分散于载体树脂中,大大提高了颜料的分散性能和着色效率,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耐寒增韧色母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加入耐寒改性剂、增强改性剂与增韧剂,可使该色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极寒的环境下也不会发生韧性的改变,大大的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耐寒增韧色母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耐寒改性剂2-4份、增强改性剂1-3份、聚丙烯树脂80-100份、增塑剂1-3份、偶联剂1-3份、抗氧剂1-3份、硬酯酸6-12份、重质碳酸钙6-10份、分散剂1-2份、促进剂1-2份、色粉5-7份、增韧剂1-3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耐寒改性剂2份、增强改性剂1份、聚丙烯树脂80份、增塑剂1份、偶联剂1份、抗氧剂1份、硬酯酸6份、重质碳酸钙6份、分散剂1份、促进剂1份、色粉5份、增韧剂1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耐寒改性剂3份、增强改性剂2份、聚丙烯树脂90份、增塑剂2份、偶联剂2份、抗氧剂2份、硬酯酸8份、重质碳酸钙8份、分散剂1.5份、促进剂1.5份、色粉6份、增韧剂2份。
进一步: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耐寒改性剂4份、增强改性剂3份、聚丙烯树脂100份、增塑剂3份、偶联剂3份、抗氧剂3份、硬酯酸12份、重质碳酸钙10份、分散剂2份、促进剂2份、色粉7份、增韧剂3份。
进一步:本发明制备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步骤一、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上述原料;
步骤二、加热处理,加热温度140-190摄氏度,入混合机内,充分混合5-10min;
步骤三、将上述混合后的原料放入捏合机内捏合成型,捏合成型的温度为200℃-250℃,捏合成型的时间为10-15min;
步骤四、将成型后的原料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制得高耐寒增韧色母,其中造粒温度为150℃-250℃;
步骤五、将挤出机挤出的高耐寒增韧色母干燥后按照规格要求分类包装成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加入耐寒改性剂、增强改性剂与增韧剂,可使该色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极寒的环境下也不会发生韧性的改变,大大的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高耐寒增韧色母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耐寒改性剂2-4份、增强改性剂1-3份、聚丙烯树脂80-100份、增塑剂1-3份、偶联剂1-3份、抗氧剂1-3份、硬酯酸6-12份、重质碳酸钙6-10份、分散剂1-2份、促进剂1-2份、色粉5-7份、增韧剂1-3份。
实施例二:
一种高耐寒增韧色母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耐寒改性剂2份、增强改性剂1份、聚丙烯树脂80份、增塑剂1份、偶联剂1份、抗氧剂1份、硬酯酸6份、重质碳酸钙6份、分散剂1份、促进剂1份、色粉5份、增韧剂1份。
实施例三:
一种高耐寒增韧色母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耐寒改性剂3份、增强改性剂2份、聚丙烯树脂90份、增塑剂2份、偶联剂2份、抗氧剂2份、硬酯酸8份、重质碳酸钙8份、分散剂1.5份、促进剂1.5份、色粉6份、增韧剂2份。
实施例四:
一种高耐寒增韧色母由以下质量份数配方成分组成:耐寒改性剂4份、增强改性剂3份、聚丙烯树脂100份、增塑剂3份、偶联剂3份、抗氧剂3份、硬酯酸12份、重质碳酸钙10份、分散剂2份、促进剂2份、色粉7份、增韧剂3份。
实施例五:
一种高耐寒增韧色母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上述原料;
步骤二、加热处理,加热温度140-190摄氏度,入混合机内,充分混合5-10min;
步骤三、将上述混合后的原料放入捏合机内捏合成型,捏合成型的温度为200℃-250℃,捏合成型的时间为10-15min;
步骤四、将成型后的原料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制得高耐寒增韧色母,其中造粒温度为150℃-250℃;
步骤五、将挤出机挤出的高耐寒增韧色母干燥后按照规格要求分类包装成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