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转移细胞的细胞共培养培养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1444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转移细胞的细胞共培养培养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方便转移细胞的细胞共培养培养瓶。



背景技术:

细胞培养瓶是用来培养细胞的一种装置。根据材质可以分为玻璃的和塑料的,底部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根据瓶子容积有5至500ml供选择。由于其底面提给的细胞贴壁面积比常规的培养皿面积大常用于细胞的较大量培养,细胞培养瓶一般设置有瓶体,在瓶体侧壁上设置一个细小的瓶口,瓶口上设置瓶盖,国产的细胞培养瓶的瓶盖多为封闭的密闭盖,可用于密闭培养,同时,瓶盖和瓶口一般采用螺纹连接,旋松瓶盖便可保证瓶内气体与环境中气体的交换,也可用于开放式培养。细胞培养瓶中的细胞在瓶体底部贴壁培养,需要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如更换培养基、细胞传代等常规操作都需要将滴管或移液枪枪头从细小的瓶口伸入瓶体中操作,且在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污染,滴管和枪头要尽量避免碰触瓶口,操作过程较为麻烦,尤其是在细胞传代等需要转移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脱离培养瓶底面,需要先将瓶内培养基吸除,用PBS冲洗细胞表面去除残余培养基,再加入移酶消化一定时间,然后加入新的带血清培养基止消化,并用滴管吸取培养基不断冲刷、吹打培养瓶底面,使细胞从瓶体底面脱落形成细胞悬浊液,然而由于培养瓶的瓶口较小,滴管在培养瓶中的运动收到很大的限制,培养基很难重刷到瓶体底面的边角位置的细胞,给整个细胞转移过程带来困难。除此之外,不同细胞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界普遍发生的。细胞的共培养是研究细胞相互作用的基础手段。随着对细胞生物学研究深度的增加,细胞间相互作用实际上属于一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对细胞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着它们的增殖、分化、物质分泌。因此细胞共培养对细胞生物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细胞共培养不是简单的将不同细胞置于同一培养室中培养,不同细胞混合培养,不同细胞生长周期不一样,一种细胞很可能生长过快争夺另一种细胞的生存空间,不便于观察;混合培养细胞也不便区分,导致细胞原位鉴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现有的细胞培养瓶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培养室,无法较好的实现细胞的共同培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方便转移细胞的细胞共培养培养瓶。这种培养瓶能够在细胞处于各自培养室内单独培养方便观测观察的同时,根据实验需要随时实现细胞分泌物的交流交换,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细胞共培养,还能够在细胞转移时使培养瓶底部的贴壁细胞轻松脱离整个瓶体底面,使需要转移细胞的实验操作更加便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方便转移细胞的细胞共培养培养瓶,所述培养瓶的瓶体被间隔部件分隔为两个培养室,每个培养室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培养瓶口,培养瓶口连接密封瓶口的密闭盖,所述间隔部件设置有可连通两个培养室的连通机构,所述连通机构设置可隔断两个培养室通路的封闭机关,所述培养室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可改变培养室内部气压的变压部件,培养室的底面为双层结构,上层结构为位于培养室内的为弹性薄膜,下层结构为位于弹性薄膜下方的刚性支撑板,关闭密闭盖封闭瓶体,且培养室的变压部件使培养室内产生负压情况下,弹性薄膜隆起,在弹性薄膜和刚性支撑板之间形成封闭空腔。

该细胞培养瓶通过带有可开关的连通机构的间隔部件将瓶体内部分为两个培养室,两个培养室各自设置有带有密闭盖的瓶口,间隔部件上的连通机构封闭时,两培养室间相互独立,在两个培养室培养的不同细胞互不影响,可以根据细胞本身是生长需求和实验需要通过各培养室的瓶口独立完成换液(更换培养基)、传代等常规细胞实验操作,而不影响另一培养室的细胞生长。在细胞传代等需要转移细胞的操作中,完成移酶消化的步骤加入足量的培养基后,只需在关闭密闭盖封闭瓶体情况下,利用培养室的变压部件反复改变培养室内气压,变压部件减小培养室内气压,培养室底面的弹性薄膜在负压作用下拉伸隆起,变压部件恢复培养室内气压或增大气压时弹性薄膜形状回复,如此在变压机构反复改变培养室内气压的同时,细胞粘附的整个弹性薄膜(包括边缘处)随气压的改变而波动,使经移酶消化的细胞从弹性薄膜上脱落,同时变压机构在改变培养室内气压的过程中也造成了瓶内气流的扰动,气流作用于培养基,使培养基中的细胞充分分散形成细胞悬浊液,完成上述操作后,只需用滴管吸取细胞悬浊液即可完成细胞转移操作,无需像传统操作中用滴管吸取培养基不断冲刷、吹打培养瓶底面,使细胞从瓶体底面脱落才能获得细胞悬浊液,也有效避免了由于培养瓶的瓶口较小,滴管在培养瓶中的运动收到很大的限制,培养基很难重刷到瓶体底面的边角位置的细胞的操作困难。同时,当实验需要两培养室间细胞进行信息交流时,可开启间隔部件上的连通机构,两个培养室内的培养基通过连通机构的通路相互扩散、交换,实现细胞分泌物的交流交换,从而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以达到细胞共培养的目的,若两培室内均培养贴壁细胞,则在细胞信息交流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仍处在各自的培养室中而不相互混合,方便观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和形貌变化,同时,在细胞共培养的过程中,关闭两培养室的密闭盖封闭培养瓶,利用变压机构使两培养室底面的弹性薄膜轻微波动适当时间,还可以加快培养室间培养基的相互混合,增强细胞分泌物间的相互作用,更加有利于实验观察。

具体的,所述的间隔部件设置于瓶体中央,将瓶体等分为左、右两个培养室,每个培养室的瓶口均设置于远离间隔部件的侧壁上,所述变压部件设置于各培养室的前侧壁上。

具体的,所述间隔部件包括将瓶体内部分隔为两个培养室的隔板,隔板下部靠近瓶体底面设置连通两培养室的通孔,所述间隔部件还包括可封闭通孔的插片,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与插片相匹配的插槽,插槽的端口位于隔板顶部,所述插槽贯穿通孔,插片从插槽端口插入隔板中,所述间隔部件还设置有固定插片位置以封闭或开启通孔的插片定位机构,所述间隔部件还设置有防止培养室漏气的密封机构。

具体的,所述通孔一侧端口处覆盖有微孔滤膜,所述微孔滤膜的膜孔径小于50微米。该微孔滤膜孔径设置允许培养液自由进入,但不允许细胞进出,使得两培养室培养的细胞即使在悬浮培养时,仍能确保不同细胞处于单独的培养室而不相互混合,方便细胞实验操作和观察、观测。

具体的,所述插片定位机构包括安装于插片顶部的挡板,所述挡板底面的尺寸大于与之相连的插片顶面的尺寸,挡板位于瓶体外部,所述瓶体的上表面对应插槽顶部的端口设置开口,所述开口形状大小与插槽顶部端口相同,插片自瓶体的上表面的开口穿出瓶体连接挡板,所述防止培养室漏气的密封机构为安装在瓶体的上表面的开口处的橡胶密封圈,所述橡胶密封圈与插片侧壁紧密贴合;所述挡板设置有弹性支撑机构和压迫机构,弹性支撑机构在自然状态下将挡板支撑于瓶体上方,与挡板相连的插片被限位于通孔上方的插槽中,通孔开启,两培养室连通,培养室内的培养基通过通孔相互交换,实现细胞信息交流;当所述的压迫机构可压迫弹性支撑机构压缩形变,使挡板贴近瓶体上表面,在压迫机构的压力作用下,挡板带动插片插入插槽底部封闭通孔,此时细胞培养基交换的通路被封闭,两培养室相对独立,在两个培养室培养的不同细胞互不影响,可以根据细胞本身是生长需求和实验需要通过各培养室的瓶口独立完成换液、加样、传代等常规细胞实验操作。

具体的,所述挡板的弹性支撑机构为挡板底部对称设置的两个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挡板底面,弹簧另一端连接瓶体的上表面,弹簧未受压迫机构压力作用时,将挡板支撑于瓶体上方,与挡板相连的插片被限位于通孔上方的插槽中,通孔开启;所述挡板的压迫机构包括套于挡板外部的挡板护套,所述挡板护套安装在瓶体上表面上,所述挡板护套设置有挡板插孔,挡板自挡板插孔穿出挡板护套的上表面,挡板护套上表面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橡皮筋的一端,远离橡皮筋固定端的挡板护套上表面的边缘处设置固定橡皮筋自由端的挂钩,在橡皮筋拉伸状态下,橡皮筋的自由端连接挂钩,橡皮筋穿过设置于挡板顶部设置有沟槽向瓶体方向压迫挡板,弹簧压缩,插片插入插槽底部封闭通孔。

具体的,所述插槽底部设置有橡胶密封垫片,所述通孔底部与瓶体底面(内表面)的间距为1-2毫米。橡胶密封垫片的设计使得插片与插槽底部接触更加紧密,起到更换的密封隔离作用,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瓶中的培养液量较为有限,贴近瓶体底面1-2毫米设计的通孔可以确保培养基的相互流通。

具体的,所述可改变培养室内部气压的变压部件包括橡胶风球,所述橡胶风球的吸气口连接设置于瓶体侧壁的通气孔与培养室连通。压缩橡胶风球,使风球球体内的气体排出,此时关闭密闭盖,然后放松风球球体,风球的吸气口从培养室内吸气,使培养室内气压减小,培养室底面的弹性薄膜在负压作用下拉伸隆起,再次压缩风球球体,球体内气体冲入培养室中,培养室内气压恢复,弹性薄膜形状回复,如此反复几次,使弹性薄膜(包括边缘处)随气压的改变而波动,使经移酶消化的细胞从弹性薄膜上脱落,同时橡胶风球改变培养室内气压的过程中也造成了瓶内气流的扰动,气流作用于培养基,使培养基中的细胞充分分散形成细胞悬浊液,完成上述操作后,只需用滴管吸取细胞悬浊液即可完成细胞转移操作,操作简单便捷。

具体的,所述瓶体的上表面、侧壁和培养室底面下层的刚性支撑板均为透明硬质塑料结构,培养室底面的上层的弹性薄膜为PDMS透明弹性薄膜,所述弹性薄膜的四周边缘与其下方的刚性支撑板固定连接,在弹性薄膜和刚性支撑板之间形成密闭空间。PDMS透明弹性膜具有较好的弹性和透光性,可以满足细胞培养过程中光学显微镜观测细胞需要。所述弹性薄膜的厚度为150-300微米,实用新型人发现这个厚度的PDMS薄膜具有较好的弹性,且在反复拉伸形变过程中不易损坏,可反复使用,能够确保该细胞培养瓶的使用寿命。所述培养室底面双层结构的总厚度为0.8-1.2毫米,可满足光学纤维镜的观察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便转移细胞的细胞共培养培养瓶。这种培养瓶能够在细胞处于各自培养室内单独培养方便观测观察的同时,根据实验需要随时实现细胞分泌物的交流交换,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细胞共培养,还能够在细胞转移时使培养瓶底部的贴壁细胞轻松脱离整个瓶体底面,使需要转移细胞的实验操作更加便捷。具体而言,该细胞培养瓶通过带有可开关的连通机构的间隔部件将瓶体内部分为两个培养室,两个培养室各自设置有带有密闭盖的瓶口,间隔部件上的连通机构封闭时,两培养室间相互独立,在两个培养室培养的不同细胞互不影响,可以根据细胞本身是生长需求和实验需要通过各培养室的瓶口独立完成换液(更换培养基)、传代等常规细胞实验操作,而不影响另一培养室的细胞生长。在细胞传代等需要转移细胞的操作中,完成移酶消化的步骤加入足量的培养基后,只需在关闭密闭盖封闭瓶体情况下,利用培养室的变压部件反复改变培养室内气压,变压部件减小培养室内气压,培养室底面的弹性薄膜在负压作用下拉伸隆起,变压部件恢复培养室内气压或增大气压时弹性薄膜形状回复,如此在变压机构反复改变培养室内气压的同时,细胞粘附的整个弹性薄膜(包括边缘处)随气压的改变而波动,使经移酶消化的细胞从弹性薄膜上脱落,同时变压机构在改变培养室内气压的过程中也造成了瓶内气流的扰动,气流作用于培养基,使培养基中的细胞充分分散形成细胞悬浊液,完成上述操作后,只需用滴管吸取细胞悬浊液即可完成细胞转移操作,无需像传统操作中用滴管吸取培养基不断冲刷、吹打培养瓶底面,使细胞从瓶体底面脱落才能获得细胞悬浊液,也有效避免了由于培养瓶的瓶口较小,滴管在培养瓶中的运动收到很大的限制,培养基很难重刷到瓶体底面的边角位置的细胞的操作困难。同时,当实验需要两培养室间细胞进行信息交流时,可开启间隔部件上的连通机构,两个培养室内的培养基通过连通机构的通路相互扩散、交换,实现细胞分泌物的交流交换,从而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以达到细胞共培养的目的,若两培室内均培养贴壁细胞,则在细胞信息交流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仍处在各自的培养室中而不相互混合,方便观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和形貌变化,同时,在细胞共培养的过程中,关闭两培养室的密闭盖封闭培养瓶,利用变压机构使两培养室底面的弹性薄膜轻微波动适当时间,还可以加快培养室间培养基的相互混合,增强细胞分泌物间的相互作用,更加有利于实验观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细胞培养瓶两培养室分隔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面图;

图3是图1的B处方大图;

图4是隔板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细胞培养瓶两培养室连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A’向剖面图;

图中:1瓶体,2培养室,3密闭盖,4隔板,5插片,6橡皮筋;7沟槽,8通孔,9橡胶密封垫片,10挂钩,11橡胶风球,12弹性薄膜,13弹簧,14微孔滤膜,15插槽,16挡板护套,17挡板,18挡板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方便转移细胞的细胞共培养培养瓶,所述培养瓶的瓶体1被间隔部件分隔为两个培养室2,每个培养室2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培养瓶口,培养瓶口连接密封瓶口的密闭盖3,所述间隔部件设置有可连通两个培养室2的连通机构,所述连通机构设置可隔断两个培养室2通路的封闭机关,所述培养室2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可改变培养室2内部气压的变压部件,培养室2的底面为双层结构,上层结构为位于培养室内的为弹性薄膜12,下层结构为位于弹性薄膜12下方的刚性支撑板,关闭密闭盖3封闭瓶体2,且培养室1的变压部件使培养室内产生负压情况下,弹性薄膜12隆起,在弹性薄膜12和刚性支撑板之间形成封闭空腔。

具体而言,所述的间隔部件设置于瓶体1中央,将瓶体1等分为左、右两个培养室2,每个培养室2的瓶口均设置于远离间隔部件的侧壁上,所述变压部件设置于各培养室2的前侧壁上。所述间隔部件包括将瓶体1内部分隔为两个培养室2的隔板4,隔板4下部靠近瓶体1底面设置连通两培养室2的通孔8,所述间隔部件还包括可封闭通孔8的插片5,所述隔板4上设置有与插片5相匹配的插槽15,插槽15的端口位于隔板4顶部,所述插槽15贯穿通孔8,插片5从插槽15端口插入隔板4中,所述间隔部件还设置有固定插片5位置以封闭或开启通孔8的插片定位机构,所述间隔部件还设置有防止培养室2漏气的密封机构。所述通孔8一侧端口处覆盖有微孔滤膜14,所述微孔滤膜的膜孔径30微米。所述插片定位机构包括安装于插片5顶部的挡板17,所述挡板17底面的尺寸大于与之相连的插片5顶面的尺寸,挡板17位于瓶体1外部,所述瓶体1的上表面对应插槽15顶部的端口设置开口,所述开口形状大小与插槽15顶部端口相同,插片5自瓶体1的上表面的开口穿出瓶体1连接挡板17,所述防止培养室2漏气的密封机构为安装在瓶体1的上表面的开口处的橡胶密封圈,所述橡胶密封圈与插片5侧壁紧密贴合;所述挡板17设置有弹性支撑机构和压迫机构,弹性支撑机构在自然状态下将挡板17支撑于瓶体1上方,与挡板17相连的插片5被限位于通孔8上方的插槽15中,通孔8开启;所说压迫机构可压迫弹性支撑机构压缩形变,使挡板17贴近瓶体1上表面,在压迫机构的压力作用下,挡板17带动插片5插入插槽15底部封闭通孔8。所述挡板17的弹性支撑机构为挡板17底部对称设置的两个弹簧13,所述弹簧13的一端连接挡板17底面,弹簧13另一端连接瓶体1的上表面,弹簧13未受压迫机构压力作用时,将挡板17支撑于瓶体1上方,与挡板17相连的插片5被限位于通孔8上方的插槽15中,通孔8开启;所述挡板17的压迫机构包括套于挡板17外部的挡板护套16,所述挡板护套16安装在瓶体1上表面上,所述挡板护套16设置有挡板插孔18,挡板17自挡板插孔18穿出挡板护套16的上表面,挡板护套16上表面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橡皮筋6的一端,远离橡皮筋6固定端的挡板护套16上表面的边缘处设置固定橡皮筋6自由端的挂钩10,在橡皮筋6拉伸状态下,橡皮筋6的自由端连接挂钩10,橡皮筋6穿过设置于挡板17顶部设置有沟槽7向瓶体1方向压迫挡板17,弹簧13压缩,插片5插入插槽15底部封闭通孔8。所述插槽15底部设置有橡胶密封垫片9,所述通孔8底部与瓶体1底面的间距为1.5毫米。所述可改变培养室2内部气压的变压部件包括橡胶风球11,所述橡胶风球11的吸气口连接设置于瓶体1侧壁的通气孔与培养室2连通。所述瓶体1的上表面、侧壁和培养室2底面下层的刚性支撑板均为透明硬质塑料结构,培养室2底面的上层的弹性薄膜12为PDMS透明弹性薄膜,所述弹性薄膜12的四周边缘与其下方的刚性支撑板固定连接,在弹性薄膜12和刚性支撑板之间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弹性薄膜12的厚度为150-300微米,所述培养室2底面双层结构的总厚度为0.8-1.2毫米。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