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耐低温无卤阻燃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是五十年代末开始发展的合成材料,其可见光透过率在90%以上,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能力、耐蠕变、尺寸稳定性好及耐化学腐蚀性、耐热、吸水率低、无毒、介电性能优良,还有自熄、易增强阻燃性等优良性能,被广泛用于电子电气、电动工具、交通运输、汽车、机械、仪表、建筑、信息存储、光学材料、医疗器械、体育用品、民用制品、保安、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产品,也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因工艺技术所限,目前除一些国外垄断企业,国内尚没有工业规模生产企业。
cn103509326a公开了一种无卤阻燃耐寒聚碳酸酯合金,由按重量份数计量的pc树脂75~93份、耐寒增韧剂5~10份、阻燃剂1.1~5.5份、协效阻燃剂0.5~5份、抗氧剂0.4~2份、紫外线吸收剂0.2~0.5份和抗滴落剂0.2~0.6份组成。
cn103044885a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等方面的无卤阻燃耐低温聚碳酸酯,由以下材料组成:聚碳酸酯、丙烯酸酯类增韧剂、阻燃剂、抗氧剂及加工助剂;还公开了该种无卤阻燃耐低温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无卤阻燃聚碳酸酯聚合物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的缺点,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低温、高阻燃性的聚碳酸酯组合物。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耐低温无卤阻燃聚碳酸酯组合物,其包含以下重量比的成分:
聚碳酸酯20-30份;
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0.3-1份;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8-15份;
其中,所述聚碳酸酯与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的质量比为20:0.3~1;
所述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中聚硅氧烷嵌段的重量占共聚物总重量的5-20%。
所述聚碳酸酯组合物还包含助剂。
所述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0-150000,且分散性指数小于2.7。
所述助剂选自相容剂、抗氧剂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相容剂为马来酸酐接枝abs、马来酸酐接枝poe、马来酸酐接枝san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抗氧剂选自酚类抗氧剂、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酚类抗氧剂包括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所述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为抗氧剂168。
本发明还提供了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合成聚碳酸酯:反应物包括二元酚、碱金属氢氧化物、光气、封端剂、惰性有机溶剂和催化剂,生成聚碳酸酯预聚物;
(2)合成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将步骤(1)得到聚碳酸酯预聚物与聚硅氧烷、助催化剂、封端剂和光气进行无规共聚;
(3)步骤(2)的反应结束后进行后处理得到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
按质量百分比记,所述步骤(1)中,二元酚:光气:封端剂=(9-10):(4-5):(0.02-0.04);
所述步骤(2)中,聚硅氧烷:封端剂:光气=(5-6):(1-2):(20-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所获得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具高阻燃性。
2)采用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进行生产聚碳酸酯组合物,制备工艺简单,节约成本,利于大规模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聚碳酸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分数的成分组成:聚碳酸酯20份、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0.5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10份、马来酸酐接枝poe0.2份、抗氧剂10100.1份。
实施例2
聚碳酸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分数的成分组成:聚碳酸酯23份、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0.5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10份、马来酸酐接枝poe0.2份、抗氧剂10760.1份。
实施例3
聚碳酸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分数的成分组成:聚碳酸酯20份、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0.3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10份、马来酸酐接枝abs0.2份、抗氧剂10100.1份。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相比,不含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
聚碳酸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分数的成分组成:聚碳酸酯20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10份、马来酸酐接枝poe0.2份、抗氧剂10100.1份。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相比,不含聚碳酸酯。
组合物由以下重量分数的成分组成: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0.5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10份、马来酸酐接枝poe0.2份、抗氧剂10100.1份。
实施例产品的性能检测:
测定实施例1-3和对比例1-2聚碳酸酯组合物样品的阻燃性能和机械性能,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产品对应的性能
由表1知,聚碳酸酯组合物中添加本发明比例的聚硅氧烷-聚碳酸酯无规共聚物,能够使组合物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高阻燃性。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