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协同抗生素靶向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32484发布日期:2018-11-14 01:51阅读:7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类用于靶向性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新型抗菌药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属药物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s,mβls)介导的“超级细菌”耐药导致几乎所有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失效。因而,对产mβls耐药细菌的监测与抑制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国政府及医药行业目前密切关注的热点。抗生素在临床、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的过度使用,导致大量的耐药细菌产生,使得在选择对付这些耐药细菌的药物时存在巨大的选择压力。近年来,临床上分离到的产mβls的菌种如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炭疽芽胞杆菌等明显增加,且其耐药性越来越强,以至发展到携带ndm-1的“超级细菌”自2010年起在全球蔓延,迄今尚无任何药物对付。回顾抗生素的耐药历史,一个新抗生素的投入使用,长则4年,短则不到1年就出现了相应的耐药细菌。可见,新抗生素的开发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发生的步伐。故而,依靠不断研发新抗生素来对付耐药细菌的路走不通。应对抗生素耐药的理想策略是,研究和发展mβls的抑制剂,以其与抗生素协同来抑制。

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经发展成为临床上的主力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菌药物约60%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广谱抗菌药物,也是治疗细菌感染最成功的药物之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上百种,按结构其主要分为四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和单酰胺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均含有一个β-内酰胺环,其侧链的结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通常是抑制转肽酶的合成,从而阻止细胞壁的合成。

抗生素在临床、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的过度使用,导致大量的耐药细菌产生。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理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机理是产生β-内酰胺酶。细菌通过生产β-内酰胺酶催化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而呈现出耐药性。目前,已经确定的β-内酰胺酶有1000多种,这些酶被归类为a,b,c和d四组。其中a、c和d组酶被称之为丝氨酸β-内酰胺酶(serine-β-lactamases,sβls),其丝氨酸残基扮作亲核基团进攻β-内酰胺环之羰基碳以水解抗生素而发挥作用。而b组酶,即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s,mβls),其活性的正常发挥通常依赖于zn(ii)离子。根据基因序列和与zn(ii)离子结合方式的不同,mβls被进一步归类为b1、b2、b3三个亚组。mβls水解几乎所有已知的抗生素,但是,迄今临床上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用来处理携带mβls的超级耐药细菌。

鉴于β-内酰胺酶介导的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寻找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1972年,丝氨酸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克拉维酸被发现。1984年,克拉维酸作为第一个丝氨酸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被fda批准用于临床。克拉维酸分子含有一个β-内酰胺环,可与靶蛋白活性中心结合形成一个酰基酶复合物,然后重排形成酰胺中间体而不可逆性抑制酶的活性。随后,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联用开发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也称为奥格门丁),成功地实现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抗生素的协同抑菌效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协同理念治疗耐药细菌感染。但遗憾的是,克拉维酸与抗生素的联用却对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耐药细菌无效。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为革兰氏阳性菌,属于厚壁菌,常见于人体的鼻腔、呼吸道和皮肤组织。近年来,金葡菌已成为全球主要致病菌之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在公共场所的广泛传播,增加了反复传染的风险。另外,金葡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明显。金葡菌可产生多种酶,例如保护细菌细胞的凝固酶、分解透明质酸的透明质酸酶、降解脂肪的脂肪酶、溶解纤维蛋白的葡萄菌激酶、破坏dna的脱氧核桃核苷酸酶,以及造成金葡菌对抗生素耐药的β-内酰胺酶等。金葡菌可以释放出青霉素酶,该酶可以水解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得此类抗生素失去对细菌的破坏作用。

综上,β-内酰胺酶介导的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尽管克拉维等丝氨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然而,其对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的耐药细菌却无效。迄今,临床上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用来处理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的超级耐药细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兼具抗菌试剂和细菌耐药靶酶抑制剂的靶向性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新型抗菌药物asc及其合成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结构通式(i)所示化合物,

其中r1为

r为-nh2、-cho、-cooh、-oh、-cl或-br;

r2为-nh2或-h;

r3为

x为n或s。

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三乙胺存在下,a1在乙腈中用r3-cl酰化制备得a2;

(2)a2在丙酮中加入碘化钠碘代反应制得a3;

(3)在n-甲基吗啉存在下,a3在氯仿中与如下巯基唑类化合物反应制得a4;

(4)在苯甲醚存在下,a4在二氯甲烷中用三氟乙酸脱保护基得到asc;

具体地说,上述步骤(1)中,将a1与2,6-二甲基吡啶溶解于乙腈冷却至0℃,滴加酰氯,然后加入等摩尔比的三乙胺,搅拌过夜后升至室温;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所得残留溶于乙酸乙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及饱和食盐水各洗涤一次,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抽滤、减压蒸馏得a2。

上述步骤(2)中,将a2与碘化钠溶于丙酮,室温搅拌,除去溶剂后所得残留加入水、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及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制得a3。

上述步骤(3)中,在n-甲基吗啉存在下,tlc跟踪,待a3与b4在氯仿中反应结束后升温至室温,除去溶剂,柱硅胶分离纯化得到a4。

上述步骤(4)中,在苯甲醚存在下,a4在二氯甲烷中用三氟乙酸脱保护基,待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所得残留用乙醚洗涤得asc。

上述化合物在制备协同抗生素靶向性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asc不仅本身是一类抗菌试剂,而且还是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靶蛋白金属β-内酰胺酶的广谱型抑制剂。asc可协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三类7-8种抗生素(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亚胺培南、卡那霉素、四环素等)靶向性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联用1μg/ml剂量的asc,使得这些抗生素的活力提高4-128倍。asc与氨苄西林展现出最佳协同抑菌效能,即联用1μg/ml剂量的asc,使用目前临床上剂量1/128的氨苄西林就可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个2μg/ml剂量的asc-na几乎100%地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其效能维持至少48小时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asc-n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灭活效能随时间及其浓度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

中间产物b4的合成路线:

(1)将b1与水合肼按1:1的摩尔比混合后升温至80℃,反应回流8-12h后冷却至室温,在冷却过程中有大量白色固体b2形成;

(2)将b2溶于足够量的乙醇中,室温搅拌至澄清,加入摩尔比为1:1的硫氰酸铵之后再加入浓盐酸,升温至80-100℃回流12-16h获得b3;

(3)将b3溶于氢氧化物钠溶液中后升温至100-160℃,搅拌回流后用盐酸酸化至ph=5-6,所生成的白色固体用水洗至中性,干燥后得b4。

实施例1

本发明asc-nb结构式如下:

上述asc-nb制备按以下步骤进行:

1.中间产物c4的制备步骤如下,

(1)将c1与水合肼按1:1摩尔比混合,升温至80℃回流8-12h。待反应完成后缓慢冷却至室温,冷却过程中有大量白色固体c2生成;

1hnmr(400mhz,dmso-d6):δ12.52(s,1h),10.07(s,1h),7.79(d,1h),7.37(t,1h),6.87(dd,2h),4.65(s,2h)。

(2)将c2溶于足够量的乙醇中,室温搅拌至澄清,加入等摩尔比的硫氰酸铵,然后加入浓盐酸升温至80-100℃回流12-16h。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不溶物,所得滤液减压蒸馏、干燥获得c3。

(3)将c3溶于氢氧化物钠溶液升温至100-160℃回流,反应完毕后,用盐酸酸化至ph=5-6,所得大量白色固体用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得到c4;

1hnmr(400mhz,dmso-d6):δ13.70(s,1h),7.62(d,1h),7.79(d,1h),7.34(t,1h),6.99(dd,2h),6.92(t,1h)。

2.中间产物c5的制备步骤如下,

(1)将a1与2,6-二甲基吡啶溶解于乙腈并冷却至0℃,滴加1.5当量的苯乙酰氯2h,加入等当量的三乙胺,搅拌过夜后升至室温。待反应完毕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所得残留溶于乙酸乙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及饱和食盐水各洗涤一次,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抽滤、减压馏除去溶剂,硅胶柱分离纯化制得a2。

(2)将a2溶于丙酮,氩气保护下按1:10摩尔比加入碘化钠,室温搅拌2.5h。反应完成后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及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得到a3。

(3)将a3溶于氯仿,按1:1.5摩尔比加入n-甲基吗啉,0℃且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加入c4,0℃搅拌2h后升至室温继续反应。tlc跟踪,待反应完成后除去溶剂,柱硅胶分离纯化制得c5;

1hnmr(400mhz,cdcl3):δ7.32(d,j=8.5hz,9h),6.88(d,j=8.7hz,3h),6.11(d,j=9.1hz,1h),5.83-5.77(m,1h),5.17(s,2h),4.91(d,j=4.8hz,1h),4.29(s,2h),3.80(s,3h),3.64(d,j=8.2hz,2h),3.48(s,2h)。

3.asc-nb的制备步骤如下,

将c5溶于干燥的二氯甲烷,0℃下加入苯甲醚和三氟乙酸搅拌约2h,tlc监测,待反应物消耗完全,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所得残留用乙醚反复洗涤、干燥后制得asc-nb;

1hnmr(400mhz,methanol-d4):δ7.32(d,j=4.7hz,7h),7.15(d,j=8.5hz,2h),6.87(d,j=8.5hz,2h),6.13(s,1h),5.45(d,j=3.8hz,1h),5.29(dd,j=8.6,3.7hz,1h),4.67(s,1h),3.82(s,1h),3.79(s,1h),3.59(s,1h),3.56(s,1h).13cnmr(101mhz,cdcl3):δ154.92,154.57,154.16,151.85,145.58,134.59,133.98,130.32,126.38,125.51,123.65,122.83,122.57,120.16,115.80,71.41,71.38,71.34,70.30,68.51,46.71,9.77.hrms[m-h]-(m/z)forc24h21n5o5s2:calcd.522.0910,obsd.522.0950。

实施例2

本发明asc-na的结构式如下:

1.中间产物d3的制备步骤,

(1)按1:1摩尔比将d1与氨基硫脲在乙腈中混合并回流2h,冷却后所得固体用乙醇反复洗涤得中间产物d2。

(2)将d2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回流过夜后用稀盐酸调ph至酸性得到d3;

1hnmr(400mhz,cdcl3):δ3.26(s,1h),2.53(t,j=5.9hz,2h),2.31(t,j=5.5hz,2h),1.89(p,j=5.7hz,2h)。

2.中间产物d4的制备步骤,

(1)将a1与2,6-二甲基吡啶溶解于乙腈,0℃下滴加1.5当量的酰氯2h,然后加入等当量的三乙胺,搅拌过夜后升至室温。tlc跟踪,待反应完成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所得残留溶于乙酸乙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各洗涤一次,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抽滤,减压馏除去溶剂,硅胶柱分离纯化得到a2。

(2)将a2溶于丙酮,氩气保护下按1:10摩尔比加入碘化钠,室温搅拌2.5h。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及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得到a3。

(3)将a3溶于氯仿,按1:1.5摩尔比加入n-甲基吗啉,0℃并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加入d3,搅拌2h后升至室温继续反应。tlc跟踪,待反应完毕后除去溶剂,柱硅胶分离纯化制得d4;

1hnmr(400mhz,cdcl3):δ8.02(s,1h),7.35–7.16(m,9h),6.90–6.77(m,2h),5.73(s,1h),5.15(d,j=5.9hz,2h),4.89–4.81(m,1h),4.27(d,j=13.7hz,1h),3.94(d,j=13.6hz,1h),3.74(s,3h),3.60(s,2h),3.45(d,j=18.4hz,1h),2.77(t,2h),2.34(t,2h),2.06–1.92(m,2h)。

3.asc-na的制备步骤,

将d4溶于干燥的二氯甲烷,0℃下加入苯甲醚和三氟乙酸搅拌约2h。tlc监测,待反应物消耗完全,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所得残留用乙醚反复洗涤获得asc-na;

1hnmr(400mhz,methanol-d4):δ7.30(s,2h),7.29(d,j=1.4hz,2h),7.26–7.20(m,1h),5.67(d,j=4.8hz,1h),5.02(d,j=4.7hz,1h),4.38(d,j=13.6hz,1h),4.02(d,j=13.6hz,1h),3.84–3.74(m,2h),3.60–3.56(m,2h),3.54(d,j=2.0hz,1h),3.48(q,j=7.0hz,1h),2.83(dd,j=14.7,7.1hz,2h),2.37(t,j=7.3hz,2h),2.01(p,j=7.4hz,2h),1.17(t,j=7.0hz,1h).13cnmr(151mhz,methanol-d4):δ175.17,173.24,164.72,163.37,158.84,135.09,129.36,128.87,128.22,126.66,125.45,113.43,59.23,57.68,41.80,34.83,32.44,27.18,25.02,22.58.hrms[m-h]-(m/z)forc22h23n5o5s2:calcd.516.1016,obsd.516.1051。

实施例3

本发明asc-sb结构式如下:

1.中间产物e4的制备步骤,

(1)按1:1摩尔比将e1和水合肼混合,升温至80-100℃回流8-10h。待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冷却后获得大量的白色固体e2。

(2)将e2溶于足够量的乙醇,室温搅拌至澄清后加入等当量的硫氰酸铵,然后加入浓盐酸升温至80-100℃回流12-16h。待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不溶物,滤液减压旋干,真空干燥获得e3。

(3)将e3溶于少量浓盐酸,搅拌回流。待反应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倾入冰水中,有大量黄色固体产生。滤饼用水洗至中性再溶于氢氧化钠,滤去不溶物,滤液用稀盐酸调至ph=5-6,静置、抽滤、干燥得到e4;

1hnmr(400mhz,cdcl3):δ7.30–7.21(m,5h),7.15(ddt,j=9.3,7.2,2.4hz,1h),3.81(s,2h),1.65(s,1h)。

2.中间产物e5的制备步骤,

(1)将a1与2,6-二甲基吡啶溶于乙腈,0℃按1:1.5摩尔比滴加酰氯2h,然后加入等当量的三乙胺,搅拌过夜后升至室温。tlc跟踪,待反应完成后,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所得残留溶于乙酸乙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及饱和食盐水各洗涤一次,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抽滤,减压蒸馏除去溶剂,硅胶柱分离纯化制得a2。

(2)将a2溶于丙酮,氩气保护下按1:10摩尔比加入碘化钠室温搅拌2.5h。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及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制得a3。

(3)将a3溶于氯仿,按1:1.5摩尔比加入n-甲基吗啉,0℃并在氮气保护下2h内缓慢加入e4,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tlc跟踪,待反应完毕后,除去溶剂,柱硅胶分离纯化得到e5;

1hnmr(400mhz,cdcl3):δ7.26(d,j=2.3hz,3h),7.22–7.21(m,2h),7.20–7.15(m,7h),6.77(d,j=8.6hz,2h),6.71(d,j=9.0hz,1h),5.68(dd,j=9.0,4.9hz,1h),5.11(s,2h),4.77(d,j=4.9hz,1h),4.52(d,j=13.5hz,1h),4.24(s,2h),4.05–3.98(m,2h),3.71(s,1h),3.69(s,3h),3.53(s,2h)。

3.asc-sb的制备步骤,

将e5溶于干燥的二氯甲烷,0℃加入苯甲醚和三氟乙酸并搅拌约2h,tlc监测,待反应物消耗完全,减压蒸馏除去溶剂,所得残留用乙醚反复洗涤获得asc-sb;

1hnmr(400mhz,methanol-d4):δ7.38–7.37(m,2h),7.31(s,3h),7.30(s,5h),5.68(d,j=4.8hz,1h),5.51(d,j=4.3hz,1h),5.44(s,1h),5.19(d,j=5.9hz,1h),4.39(s,2h),3.77(s,2h),3.61(d,j=2.6hz,2h),3.59(s,2h).hrms[m-h]+(m/z)forc25h22n4o4s3:calcd.539.0877,obsd.539.0862。

实施例4asc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

本实例考察包含:作为酶抑制剂,asc对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的评价;作为抗菌试剂,asc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评价;作为酶抑制剂,asc协同抗生素靶向性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效能评价。

1.asc对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的评价:

asc对金属β-内酰胺酶(mβls)的抑制活性评价,通过测定asc对mβls的半抑制浓度(ic50)来实现。ic50的测定采用如下步骤进行:

(1)asc对mβls的ic50值的测定在安捷伦uv8453分光光度计上进行,使用50mmtris(ph7.0)作为缓冲液。mβls选用来自三个组群并具有代表性的ndm-1、ccra、imis和l1对asc进行评价,其最终浓度分别为13、100、50和58nm。使用50μm的头孢唑林钠作为ndm-1、ccra和l1的底物,使用60μm亚胺培南作为imis的底物,其监测波长分别为262和300nm。

(2)室温下将mβls和抑制剂在50mmtris(ph7.0)中预混合,然后将底物加入,在每个抑制剂浓度下记录抗生素水解的初始速率,所有实验水解速率平行三次测定,取其平均值拟合得到ic50值。asc对四种mβls的抑制活性通过酶抑制动力学进行了测定,测定所得ic50值列于表1。

从表1可看出,asc对分属三个组群的四种mβls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ic50<37μm),表明asc是一类mβls的广谱型抑制剂。值的指出的是,这类对“超级细菌”耐药靶蛋白mβls具有广谱抑制效能的化合物对于人类攻克细菌耐药之难题带来了希望。其次,显然,asc-nb比asc-na对mβls具有更好的抑制活性。

2.asc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评价:

作为抗菌试剂,asc的抑菌活性评价是通过测定其对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来实现(mic的测定详见下)。分别以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为实验菌株,以asc作为抗菌试剂测定的mic值列于表2:

附注:“-”表示在128μg/ml剂量的asc存在时,实验菌株仍有活性。

从表2可知,在5个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为实验菌株当中,asc仅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展现出灭菌活性,且灭菌活性非常的好(mic<1μm)。这一评价揭示,as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专一性灭活作用。

3.asc协同抗生素靶向性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效能评价:

作为酶抑制剂,asc协同抗生素靶向性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效能评价,是通过测定在asc存在下抗生素对细菌最低抑制浓度(mic)的改变来实现。mic的测定,采用肉汤稀释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1)抗菌药物贮存液制备:制备浓度为128μg/ml的抗菌药物贮存液,贮存于-80℃超低温冰箱。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系列的β-内酰胺抗生素做为抗菌药物;

(2)培养基制备:培养基使用mueller-hinton(mh)肉汤培养基;

(3)接种物的制备:选用e.coli、临床上分离到的esbl-e.coli、铜绿假单胞菌、粪肠杆菌、标准的esbl-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用接种环挑取形态相似的菌落3-5个,接种于4-5ml的mh肉汤培养基中,35℃孵育2-6小时。增菌后的对数生长期菌液用mh肉汤校正浓度至0.5麦氏比浊标准;

(4)稀释抗菌药物的制备及菌液接种:取无菌管13支排序,除第1管加入1.6mlmh肉汤外,其余每管加入mh肉汤1ml,在第1管加入抗菌药物原液(128μg/ml)0.4ml混匀,然后吸取1ml至第2管,混匀后再吸取1ml至第3管,如此连续倍比稀释至第11管,并从第11管中吸取1ml弃去,第12管为不含药物的空白对照。此时各管药物浓度依次为256、128、64、32、16、8、4、2、1、0.5、0.25μg/ml。在每管内加入上述制备好的接种物各1ml,使每管菌液终浓度约为5×105cfu/ml。第1至第11管药物浓度分别为128、64、32、16、8、4、2、1、05、0.25、0.125μg/ml。测量抑制剂存在时的mic值时,取无菌试管13支排序,除第1管加入1.4mlmh肉汤外,其余每管加入mh肉汤0.9ml;第1管加入抑制剂0.2ml溶液,2-13管分别加入0.1ml,其余步骤同上;

(5)孵育:接种好的稀释管塞好塞子,置35℃普通空气孵箱中孵育16-20小时;

(6)结果:以肉眼或酶标仪观察,无细菌生长的试管的药物浓度,即为受试菌的mic。

鉴于asc是抗生素耐药靶蛋白金属β-内酰胺酶良好的广谱型抑制剂,我们评价了asc协同抗生素靶向性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效能。评价实验选取了临床上日常使用的三大类8种抗生素,asc的实验浓度范围为0.06125-1μg/ml。测定的不同浓度实施例1化合物asc-nb和和实施例3化合物asc-sb协同不同种类抗生素靶向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列于表3和4。

如表3所示,除卡那霉素外,asc-nb可协同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共7种实验的抗生素(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亚胺培南、四环素),展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剂量依赖性灭菌活性,即随着asc-nb剂量的增加,抗生素对金葡菌的灭菌活性在增强(mic值降低)。当联用1μg/ml剂量的asc-nb,上述抗生素对金葡菌的灭菌能力分别提高了64、128、4、32、16、2、8倍以上。asc-nb与氨苄西林展现出最佳协同效能,即联用1μg/ml剂量的asc-nb,使用目前临床上用量1/128剂量的氨苄西林就可治疗金葡菌的感染。

由表4可知,asc-sb可协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共8种实验的抗生素(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亚胺培南、卡那霉素、四环素),展现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剂量依赖性灭菌活性,即随着asc-sb剂量的增加,抗生素对金葡菌的灭菌活性在增强(mic值降低)。当联用1μg/ml剂量的asc-sb,上述抗生素对金葡菌的灭菌能力分别提高了64、128、4、32、16、10、16、4倍以上。同样,asc-sb与氨苄西林展现出最佳协同效能,即联用1μg/ml剂量的asc-nb,使用目前临床上用量1/128剂量的氨苄西林既可治疗金葡菌的感染。

4.asc-n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活性随浓度和时间的变化:

作为一类新型的抗菌药物,我们评价了asc-n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灭菌活性的时效性。将不同浓度的asc-na加入至等体积等密度(od600=0.5)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中,于不同时间测定其od600值。

图1清楚地显示,asc-n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展现出剂量依赖性灭活效能(这与前述mic测定结果是一致的),但使用一个剂量为2μg/ml的asc-na,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几乎100%地被抑制,其灭菌效能维持至少48小时以上。

综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处理的致病菌之一。基于20年来我们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发现asc是一类抗生素耐药靶蛋白金属β-内酰胺酶(mβls)良好的广谱型抑制剂,而且,其本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专一性灭活性能。此外,作为一类新型抗菌药物,asc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于:asc可协同7-8种抗生素(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亚胺培南、卡那霉素、四环素等)靶向性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联用1μg/ml剂量的asc,使得这些抗生素的活力提高4-128倍以上。即联用1μg/ml剂量的asc,使用目前临床上剂量1/128的氨苄西林就可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个2μg/ml剂量的asc-na几乎100%地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其效能维持至少48小时以上。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做出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换,均应当视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