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合黔中地区的高效氮转化微生物复合菌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8438发布日期:2019-08-09 23:38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合黔中地区的高效氮转化微生物复合菌剂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复合菌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合黔中地区的高效氮转化微生物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氮肥是作物产量与质量构建的重要保证,作物中的氮主要靠来自土壤,土壤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为主,约占85%以上,无机氮所占比例较少。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氮,主要是土壤中有机氮转化的无机氮,而非当季直接施用的化肥(无机氮)。不同的作物,对氮的需求量与需求时间差异较大,例如白菜等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对氮有较大的需求;玉米、水稻等会因氮供应过量出现贪青晚熟;而烤烟等只在生育前期对氮需求较多,后期要求减少氮的供应。因此,根据作物需肥特性调控土壤中氮的转化时间和速率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还能实现作物优质、高产、安全生产。

在自然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的转化主要依靠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等,转化较为缓慢。氨化细菌使氨基酸转化为铵态氮,铵态氮在硝化细菌(包括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使铵态氮转变为硝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是无机态氮,是植物吸收氮的主要形式。氮转化微生物很多,筛选出转化效率高的进行施用,可提高氮转化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制备的微生物复合菌剂氨化能力强,利于土壤有机氮高效转化为铵态氮,特别适用于黔中地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合黔中地区的高效氮转化微生物复合菌剂,由菌株naxibactersp.hmd2167、菌株massiliabrevitalea、菌株stenotrophomonasrhizophila、菌株bacilluspumilus、菌株burkholderiacepacia以有效菌数比1:1:0.8-1.2:1:0.8-1.2组成,且各菌株的浓度均≥1.0×108个/ml。

优选地,上述适合黔中地区的高效氮转化微生物复合菌剂由菌株naxibactersp.hmd2167、菌株massiliabrevitalea、菌株stenotrophomonasrhizophila、菌株bacilluspumilus、菌株burkholderiacepacia以有效菌数比1:1:1:1:1组成。

所述复合菌剂是将各菌株制备成培养液后,然后按照有效菌数比例进行配比后得到的。

一种上述适合黔中地区的高效氮转化微生物复合菌剂在提高土壤铵态氮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制备的微生物复合菌剂氨化能力强,利于土壤有机氮高效转化为铵态氮,提高肥料利用率,为作物生长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促进原土壤生态环境中其它微生物活性,且该菌剂在黔中区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尤其是黔中安顺及与其生态相似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接种实施例2的不同量有效微生物菌剂对铵态氮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涉及菌株液体培养过程、菌株筛选过程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涉及的分离纯化等操作如无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方法。

实施例1

一种适合黔中地区的高效氮转化微生物复合菌剂,由菌株naxibactersp.hmd2167(贵州大学烟草学院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提供,编号2017-06;从黔中土壤中筛选)、菌株massiliabrevitalea(贵州大学烟草学院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提供,编号2017-07;从黔中土壤中筛选)、菌株stenotrophomonasrhizophila(贵州大学烟草学院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提供,编号2017-08;从黔中土壤中筛选)、菌株bacilluspumilus(贵州大学烟草学院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提供,编号2017-09;从黔中土壤中筛选)、菌株burkholderiacepacia(贵州大学烟草学院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提供,编号2017-10;从黔中土壤中筛选)以有效菌数比1:1:1:1:1组成,且各菌株的浓度均≥1.0×108个/ml。该菌剂制备过程为将各种菌株配制成培养液后进行溶液配比,可以使用现有lb培养液将各菌株分别室温活化12h后摇床30℃下扩大培养后再按比例配制。

一种上述适合黔中地区的高效氮转化微生物复合菌剂在提高土壤铵态氮中的应用,在农作物(例如烤烟)需氮量最大时期的前1周施入土壤,最佳施用量20ml/株。

该菌剂应用于黔中区域,尤其是安顺及与安顺相似生态环境的区域。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复合菌剂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菌株naxibactersp.hmd2167、菌株massiliabrevitalea、菌株stenotrophomonasrhizophila、菌株bacilluspumilus、菌株burkholderiacepacia以有效菌数比1:1:0.8:1:0.8组成,其余步骤皆一致,转按效果稍次于实施1中复合菌剂。

实施例3

实施例3中复合菌剂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菌株naxibactersp.hmd2167、菌株massiliabrevitalea、菌株stenotrophomonasrhizophila、菌株bacilluspumilus、菌株burkholderiacepacia以有效菌数比1:1:1.2:1:1.2组成,其余步骤皆一致,转按效果稍次于实施1中复合菌剂,与实施例2效果相当。

在实验前,我们从安顺不同区域植烟土壤中分离纯化出具有氨化能力的菌株,并对不同菌株氨化作用强度比较,具体过程如下:将不同菌株分别接种在lb液体培养基中,室温下活化12h后,按4%接种量分别接入50ml(装于250ml三角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中,每株菌设三个重复。于恒温摇床(130r/min,30℃)按分离条件进行培养。分别在0h,12h,24h,48h,72h取样,测定其氨化作用强度。结果见表1:氨化作用最强的是菌株naxibactersp.hmd2167、massiliabrevitalea、stenotrophomonasrhizophila、bacilluspumilus和burkholderiacepacia。

表1不同菌株不同取样时间氨化作用强度变化

施用量比较:以秸秆和鸡粪作为有机肥,施入土壤中,分别施入实施例2的菌剂0ml/株、2ml/株、10ml/株、20ml/株,菌液浓度≥1.0×108个/ml,见表2。

表2试验方案设计

结果如图1,从如图1可知,秸秆、鸡粪在5-30d堆制过程中铵态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处理1,30d比5d铵态氮含量高95.8%;变化幅度最小的是处理5,30d比5d铵态氮含量高19.3%。除15d时处理2低于处理1,其它时间秸秆堆肥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铵态氮含量都高于不施用微生物菌剂的处理,且随着菌剂施用量的增加铵态氮含量随之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采用的步骤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为了防止赘述,本发明的描述了优选的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