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701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丙烯酸酯胶粘剂
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第二代丙烯酸酯胶粘剂(SGA)是以(甲基)丙烯酸酯的自由基接枝共聚为基础的双组分胶粘剂,具有快速固化、固化速度可调、强度高、可油面粘接、可粘接材料广泛和施胶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机械、建筑和家具等行业的结构粘接、装配、组装和修复,也应用于航空、宇航、舰船及民用市场。但是,目前国内第二代丙烯酸酯胶粘剂(SGA)粘度一般较低(5000cps左右),触变较小(触变指数约1~1.5),易流淌,不适合于立面上进行粘结,对于间隙较大的场合以及具有较大面积的立面上进行粘接就更加不适合。随着胶粘剂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都需要进行立面粘接。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立面粘接的产品就十分必要了。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粘度高、触变指数良好的可用于立面和间隙较大场合粘接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由配比为1:1的A和B两种组分组成,以质量百分比计A组分包括以下成分(&)40%80%至少含有1个乙烯基的丙烯酸酯单体,(b)0~20%甲基丙烯酸,(c)0~50%预聚体,(d)0~40%弹性体,(e)0~40%增韧树脂,(f)0.01%~3%稳定剂,(g)0~5%触变剂,(11)1%~5%过氧化物;B组分包括以下成分(a)50%~90%至少含有1个乙烯基的丙烯酸酯单体,(b)010。/。甲基丙烯酸,(c)040。/。弹性体,(d)050。/。预聚体,(e)0~40%增韧树脂,(f)05%触变剂,(g)r/。ioy。促进剂,其中,A组分和B组分中至少一个组分含有弹性体,弹性体含量为所在组分的5%40%;A组分和B组分中至少一个组分含有增韧树脂,增韧树脂含量为所在组分的5%~20%;A组分和B组分中至少一个组分含有触变剂,触变剂含量为所在组分的1%~5%,所述触变剂可以选择有机硼润土、氢化蓖麻油、气相白碳黑或其混合物。上述组份中所述的至少含有一个乙烯基的丙烯酸酯单体可以选择是(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多(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或其混合物;也就是说,至少含有一个乙烯基的丙烯酸酯单体可以选择是丙烯酸酯单体,也可以选择含有单甲基或二甲基或多甲基的丙烯酸酯单体,或者是上述几种的混合物;预聚体可以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或其混合物;也就是说,预聚体可以选择的是聚氨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或者是上述几种的混合物;上述组分中的弹性体可以是丁腈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丁橡胶、含氟橡胶、聚氨酯、丙烯酸酯橡胶或其混合物;增韧树脂可以是ABS、PMMA、MBS、MBAS等工程塑料或其混合物;过氧化物可以是过氧化苯甲酰、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或其混合物;稳定剂是酚类、醌类化合物或其混合物;促进剂是胺类、硫脲类、醛胺縮合物、金属皂类或其混合物。本发明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的粘度较高(大于10000cps),触变性能良好(触变指数23.5),施胶方便,立面或间隙较大场合施胶时不流淌,固化后综合性能优异,在民用、工业及建筑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旨在保护一种由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该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选定了特定的胶粘剂组分,特别在组合物中加入了有机硼润土、氢化蓖麻油、气相白碳黑或其混合物等物质作为触变剂,使得本发明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具有优越的性能。胶粘剂的粘度越高,表示胶粘剂层间的摩擦阻力越大,即流动性越小;触变指数,又称触变系数、摇变指数等,是表征流体触变性的物性数据,触变性是指流体在剪切力的作用下的一种结构破坏与恢复原有结构的效应,触变性是一种时间行为。一般触变性越好,触变指数越大。胶粘剂触变指数越大,其在相同外力(剪切力)作用下,粘度降低速度越快,施胶越容易,一旦外力拆除后(施胶结束),胶粘剂粘度恢复速度越快,流动性降低;拉伸剪切强度用于表征胶粘剂的粘接强度的大小,而剪切冲击强度则表示胶粘剂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这两个方面的性能都是胶粘剂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下面通过实施例以及性能测试数据说明本发明保护的胶粘剂具有良好的粘度、触变性、拉伸剪切强度和剪切冲击强度等。实施例的性能测试采用的标准分别如下1.粘度按GB/T2794-1995执行,用NDJ-4型粘度计4号转子测定。2.触变指数以转速6转/分钟和30转/分钟所测得的粘度之比。3.拉伸剪切强度按GB/T7124-1986执行。4.剪切冲击强度按GB/T6328-1986执行。实施例1按照下表1中A组分选定的组分及含量,将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和有机硼润土投入反应釜,常温搅拌110小时,使其分散均匀,再投入氯磺化聚乙烯、ABS和对苯二酚,搅拌24~48小时,使其溶解完全,最后投入异丙苯过氧化氢,搅拌1~10小时,使其分散均匀,即可制备出A组分,把制得的A组分密封独立包装。按照下表1中B组分选定的组分及含量,将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和有机硼润土投入反应釜,充分搅拌110小时,使其分散均匀,再投入氯磺化聚乙烯、ABS和取代硫脲,搅拌2448小时,使其溶解完全。即可制备出B组分,把制得的B组分密封独立包装。独立包装的A、B组分打包封装,即可作为成品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销售使用。使用时,需把独立包装的A组分和B组分拆封,然后把A组分和B组分按照l:l的比例在容器中均匀混合后再使用。上述实施例中制得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性能测试结果参见表7。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实施例2按照下表2中A、B组分所选定的组分及含量重复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备所需要A、B组分。但弹性体、触变剂、促进剂以及稳定剂的选用有所不同,用丁腈橡胶代替氯磺化聚乙烯,气相白碳黑代替有机硼润土,醛胺縮合物代替取代硫脲,而稳定剂则采用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对苯二酚的混合物。制备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性能测试数据参见表7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实施例3按照下表3中A、B组分所选定的组分及含量重复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备所需要A、B组分。但单体、弹性体、触变剂、稳定剂和过氧化物的选用有所不同,单体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的混合物,用丁腈橡胶代替氯磺化聚乙烯,氢化蓖麻油代替有机硼润土,稳定剂采用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对苯二酚的混合物,叔丁基过氧化氢代替异丙苯过氧化氢。制备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性能测试数据参见表7<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按照下表4中A组分所选定的组分及含量,将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气相白碳黑投入反应釜,常温搅拌110小时,使其分散均匀,再投入丁腈橡胶、ABS和的对苯二酚,搅拌24~48小时,使其溶解完全,最后投入的异丙苯过氧化氢和环氧丙烯酸酯,搅拌110小时,使其分散均匀,即可制备出A组分,把制得的A组分密封独立包装。按照下表4中B组分所选定的组分及含量,将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和气相白碳黑投入反应釜,充分搅拌110小时,使其分散均匀,再投入的丁腈橡胶、ABS和取代硫脲,搅拌2448小时,使其溶解完全,最后投入环氧丙烯酸酯,搅拌110小时,使其分散均匀,即可制备出B组分,把制得的B组分密封独立包装。制备的A组分、B组分1:1混合均匀制得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其性能测试结果参见表7。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实施例5按照下表5中A、B组分所选定的组分及含量重复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制备所需要A、B组分。但单体、弹性体和促进剂的选用有所不同,单体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的混合物,用氯磺化聚乙烯代替丁腈橡胶,用醛胺縮合物代替取代硫脲。制备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性能测试数据参见表7表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实施例6按照下表6中A、B组分所选定的组分及含量重复实施例3的制备方法制备所需要A、B组分。但单体、弹性体、触变剂和过氧化物的选用有所不同,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代替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弹性体采用丁腈橡胶和氯丁橡胶的混合物,用气相白碳黑代替氢化蓖麻油,用异丙苯过氧化氢代替叔丁基过氧化氢。制备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的性能测试数据参见表7表6<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以上实施例中制备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的粘度、触变指数、常温拉伸剪切强度、剪切冲击强度的性能测试数据(见下表7)说明,本发明的胶粘剂因具有较高的粘度和较大的触变指数,良好的拉伸剪切强度和剪切冲击强度,因而使其使用时施胶方便,并且施胶后胶液不易流淌,能够满足立面或间隙较大场合的粘接要求和粘接效果。表7<table><table>权利要求1、一种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由等份的A、B两个组分混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比计A组分包括以下成分(a)40%~80%至少含有1个乙烯基的丙烯酸酯单体,(b)0~20%甲基丙烯酸,(c)0~50%预聚体,(d)0~40%弹性体,(e)0~40%增韧树脂,(f)0.01%~3%稳定剂,(g)0~5%触变剂,(h)1%~5%过氧化物;B组分包括以下成分(a)50%~90%至少含有1个乙烯基的丙烯酸酯单体,(b)0~10%甲基丙烯酸,(c)0~40%弹性体,(d)0~50%预聚体,(e)0~40%增韧树脂,(f)0~5%触变剂,(g)1%~10%促进剂,其中,A组分和B组分中至少一个组分含有弹性体,弹性体含量为所在组分的5%~40%;A组分和B组分中至少一个组分含有增韧树脂,增韧树脂含量为所在组分的5%~20%;A组分和B组分中至少一个组分含有触变剂,触变剂含量为所在组分的1%~5%,所述触变剂可以选择有机硼润土、氢化蓖麻油、气相白碳黑或其混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含有一个乙烯基的丙烯酸酯单体是(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多(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或其混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聚体可以是聚氨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或其混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体可以是丁腈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氯丁橡胶、含氟橡胶、聚氨酯、丙烯酸酯橡胶或其混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韧树脂可以是ABS、PMMA、MBS、MBAS或其混合物。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氧化物可以是过氧化苯甲酰、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异丙苯或其混合物。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剂是酚类、醌类化合物或其混合物。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促进剂是胺类、硫脲类、醛胺縮合物、金属皂类或其混合物。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丙烯酸酯胶粘剂
技术领域
。一种双组分丙烯酸酯胶粘剂由等份A、B两种组分组成,以质量百分比计A组分是(a)40%~80%至少含有1个乙烯基的丙烯酸酯单体,(b)0~20%甲基丙烯酸,(c)0~50%预聚体,(d)0~40%弹性体,(e)0~40%增韧树脂,(f)0.01%~3%稳定剂,(g)0~5%触变剂,(h)1%~5%过氧化物;B组分是(a)50%~90%至少含有1个乙烯基的丙烯酸酯单体,(b)0~10%甲基丙烯酸,(c)0~40%弹性体,(d)0~50%预聚体,(e)0~40%增韧树脂,(f)0~5%触变剂,(g)1%~10%促进剂。本发明的胶粘剂具有较高的粘度和较大的触变指数,良好的拉伸剪切强度和剪切冲击强度,因而使其使用时施胶方便,并且施胶后胶液不易流淌,能够满足立面或间隙较大场合的粘接要求和粘接效果。文档编号C09J4/06GK101392153SQ200810198970公开日2009年3月25日申请日期2008年9月28日优先权日2008年9月28日发明者周为民,张明智,龙正宇申请人:广东恒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