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紫外线电力绝缘管的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5285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紫外线电力绝缘管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电力绝缘管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其表面容易受到接触性的污染或是划痕、破裂等损伤,所以通常需要使用包装材料包裹或是覆盖在其表面,使其免受污染和损伤。这些需要保护的材料如塑料等,很容易受到紫外线的破坏,需要使用具有抗紫外线功能的包装保护材料。

但是现有的电力绝缘管热封性能差,热收缩率低,不易于回收,机械性能也不能满足工业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抗紫外线电力绝缘管的制备工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抗紫外线电力绝缘管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PVC15-50wt.%,氢氧化镁15-50wt.%,纳米碳酸钙20-55wt.%,引发剂0.1-2.0wt.%,抗氧剂0.05-1.0wt.%,硬脂酸钙0.1-1wt.%,紫外线吸收剂30-40wt.%,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氯代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按重量份配制成浆料,一次均匀涂布于基管的上表面,形成功能层;

2)将涂布好的基管经过热固化,光固化制备而成;

所述热固化的温度为80-120度、时间为10-30S;

所述光固化的强度为80-120W/cm、剂量为100-400J/cm2、照射时间5-20S。

进一步地,所述的功能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成分:PVC18-40wt.%,氢氧化镁20-45wt.%,纳米碳酸钙25-50wt.%,引发剂0.3-1.5wt.%,抗氧剂0.1-0.8wt.%,硬脂酸钙0.2-0.9wt.%,紫外线吸收剂30-40wt.%,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氯代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功能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成分:PVC25-35wt.%,氢氧化镁25-40wt.%,纳米碳酸钙30-40wt.%,引发剂0.5-1.2wt.%,抗氧剂0.2-0.6wt.%,硬脂酸钙0.4-0.6wt.%,紫外线吸收剂30-40wt.%,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氯代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热封性能好,热收缩率高,易于回收,机械性能好。本发明改进了配方,通过采取将紫外线吸收剂与基管功能层母料混合后加热熔融,再拉膜成型为基管膜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管膜有颜色,而影响视觉效果的问题。同时,借助基管薄膜的耐候性,紫外线吸收剂不容易迁移,大大的延长抗紫外线功能的时效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一种抗紫外线电力绝缘管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PVC15-50wt.%,氢氧化镁15-50wt.%,纳米碳酸钙20-55wt.%,引发剂0.1-2.0wt.%,抗氧剂0.05-1.0wt.%,硬脂酸钙0.1-1wt.%,紫外线吸收剂30-40wt.%,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氯代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按重量份配制成浆料,一次均匀涂布于基管的上表面,形成功能层;

2)将涂布好的基管经过热固化,光固化制备而成;

所述热固化的温度为80-120度、时间为10-30S;

所述光固化的强度为80-120W/cm、剂量为100-400J/cm2、照射时间5-20S。

进一步地,所述的功能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成分:PVC18-40wt.%,氢氧化镁20-45wt.%,纳米碳酸钙25-50wt.%,引发剂0.3-1.5wt.%,抗氧剂0.1-0.8wt.%,硬脂酸钙0.2-0.9wt.%,紫外线吸收剂30-40wt.%,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氯代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功能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成分:PVC25-35wt.%,氢氧化镁25-40wt.%,纳米碳酸钙30-40wt.%,引发剂0.5-1.2wt.%,抗氧剂0.2-0.6wt.%,硬脂酸钙0.4-0.6wt.%,紫外线吸收剂30-40wt.%,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氯代苯并三唑类紫外线吸收剂。

本发明热封性能好,热收缩率高,易于回收,机械性能好。本发明改进了配方,通过采取将紫外线吸收剂与基管功能层母料混合后加热熔融,再拉膜成型为基管膜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管膜有颜色,而影响视觉效果的问题。同时,借助基管薄膜的耐候性,紫外线吸收剂不容易迁移,大大的延长抗紫外线功能的时效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