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4437阅读:11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防火涂料,尤其涉及一种发泡倍率为20的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钢结构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施工方便且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性等优点而被日益广泛地使用于各大行业中;但是钢结构的耐火性很差,极易导热,在自身温度超过 540 摄氏度时,其机械强度几乎完全丧失;国内外多个钢结构火灾案例都已证明,发生火灾后的 20 分钟以内,钢结构都会被烧垮倒塌;因此,钢结构的防火问题备受世人的关注;在钢结构表面上涂刷或者喷涂防火涂料,能够起到防火隔热作用,能够防止钢结构在火灾中迅速升温而降低强度,因此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钢结构防火保护措施。

其中针对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而言,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是否能均匀膨胀发泡以及膨胀发泡后的炭质层是否有合适的密度和足够的附着力,这些都体现了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必备性能,即炭质层的厚度和密度是防火涂料能否起到保护作用的关键;很显然,在同等条件下,炭层厚且强度高比炭层薄强度低的防火效果要好的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的技术要求,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配方;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表示:丙烯酸树脂12%,氨基树脂5%,复合阻燃剂33%,聚磷酸铵12%,钛白粉3%,填料12%,溶剂23%。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一种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①、物料的初步混合;

步骤②、将步骤①中的混合物料进行球磨;

步骤③、再次配备物料;

步骤④、将步骤②和步骤③中的物料混合,进行高速分散;

步骤⑤、检测;

步骤⑥、包装。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①,物料为丙烯酸树脂12%,聚磷酸铵12%,钛白粉3%和溶剂23%;所述的溶剂为200#溶剂油。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②,采用球磨机,进行充分的研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③,配备物料为氨基树脂5%,复合阻燃剂33%和填料12%;所述的填料为滑石粉。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④,采用分散机,对物料可进行高速分散和溶解。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⑤,经刷涂养护后,采用丁烷喷火枪进行燃烧试验,燃烧后炭层致密,强度好,发泡倍率在20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配方及其制备工艺,按重量百分比表示,配方为:丙烯酸树脂12%,氨基树脂5%,复合阻燃剂33%,聚磷酸铵12%,钛白粉3%,填料12%,溶剂23%;并采用完善的制备工艺,使得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对钢结构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燃烧后炭质层致密,强度好,发泡倍率在2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

在附图中:一种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表示:丙烯酸树脂12%,氨基树脂5%,复合阻燃剂33%,聚磷酸铵12%,钛白粉3%,填料12%,溶剂23%。

一种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①、物料的初步混合;物料为丙烯酸树脂12%,聚磷酸铵12%,钛白粉3%和溶剂23%;所述的溶剂为200#溶剂油。

步骤②、将步骤①中的混合物料进行球磨;采用球磨机,进行充分的研磨。

步骤③、再次配备物料;配备物料为氨基树脂5%,复合阻燃剂33%和填料12%;所述的填料为滑石粉。

步骤④、将步骤②和步骤③中的物料混合,进行高速分散;采用分散机,对物料可进行高速分散和溶解。

步骤⑤、检测;经刷涂养护后,采用丁烷喷火枪进行燃烧试验,燃烧后炭质层致密,强度好,发泡倍率在20以上。

步骤⑥、包装。

实施例1:

一种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配方;按重量百分比表示:丙烯酸树脂12%,氨基树脂5%,复合阻燃剂33%,聚磷酸铵12%,钛白粉3%,滑石粉12%,200#溶剂油23%。

一种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制备工艺;物料的初步混合;物料为丙烯酸树脂12%,聚磷酸铵12%,钛白粉3%和200#溶剂油23%;将初步混合物料,采用球磨机,进行充分的研磨;再次配备物料为氨基树脂5%,复合阻燃剂33%和滑石粉12%;将两次的物料混合,采用分散机,对物料可进行高速分散和溶解;将上述过程产生的成品经刷涂养护后,采用丁烷喷火枪进行燃烧试验,燃烧后炭质层致密,强度好,发泡倍率在20以上,为合格;最后进行包装。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描述,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