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5784发布日期:2019-02-01 19:5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即充电板上的发射线圈中产生的高频磁通被移动设备中的接收线圈所接收,然后将磁通转换为电力给设备电池充电,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传输方便,成本相对低廉的优点。

目前,用于无线充电的软磁通量吸收材料为三层膜,保护带膜、软磁材料层以及内保护膜,且现有的软磁通量吸收材料在无线充电领域不能满足无线充电的高频磁通量的吸收,存在磁性性能不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其具有高渗透性和低损耗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具有高渗透性以及低损耗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的厚度为0.023~0.07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0.015~0.025mm,外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05~0.030mm,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003~0.0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软磁材料层的厚度为0.018~0.022mm,外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06~0.028mm,胶粘剂层的厚度为0.004~0.012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还包括有内保护膜层;

内保护膜层位于胶粘剂层远离软磁材料层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内保护膜层为PET保护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内保护膜层的厚度为0.025~0.036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胶粘剂层为聚酯类胶粘剂、丙烯酸类胶粘剂、环氧或改性环氧类胶粘剂、聚酰亚胺类胶粘剂或酚醛-缩丁醛类胶粘剂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为片层结构,软磁材料层为非晶、纳米晶或非晶纳米晶中的一种。

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有上述的磁通量吸收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该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该外保护膜层用于材料的黏合,外保护膜层下复合软磁材料层,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受端接收磁通量,在胶粘剂贴合到无线通信设备上,其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成为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具有能够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能够有效吸收磁通量,具有广泛的频率范围,可以覆盖广泛的磁耦合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制作成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磁通量吸收材料卷延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磁通量吸收材料;110-外保护膜层;120-软磁材料层;130-胶粘剂层;140-内保护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以及无线通信设备行具体说明。

请参照附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10,该磁通量吸收材料10包括外保护膜层110、软磁材料层120以及胶粘剂层130,软磁材料层120位于外保护膜层110与胶粘剂层130之间。

外保护膜层110为PET保护带膜,外保护膜层110用于材料的黏合,在外保护膜层110下复合软磁材料层120,软磁材料层120为磁性金属箔,用于通信材料的接收端接收磁通量,在软磁材料层120远离外保护膜层110的一侧复合胶粘剂层130,胶粘剂层130用于将软磁材料与无线通信设备的黏合。该结构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具有的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10成为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

进一步地,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为片层结构,软磁材料层120为非晶、纳米晶或非晶纳米晶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的厚度为0.023~0.07mm。该厚度为外保护膜层110、软磁材料层120以及胶粘剂层130的总厚度。具体地,软磁材料的厚度为0.015~0.025mm,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05~0.030mm,胶粘剂层130的厚度为0.003~0.015mm。优选地,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18~0.022mm,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06~0.028mm,胶粘剂层130的厚度为0.004~0.012mm。超薄形的厚度选择范围使磁通量吸收材料10具有高渗透性和低损耗的优点。

进一步地,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的宽度为50~60mm。

进一步地,胶粘剂层130为聚酯类胶粘剂、丙烯酸类胶粘剂、环氧或改性环氧类胶粘剂、聚酰亚胺类胶粘剂或酚醛-缩丁醛类胶粘剂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还包括有内保护膜层140,内保护膜层140位于胶粘剂层130远离软磁材料层120的一侧。具体地,内保护膜层140为PET保护膜,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25~0.036mm。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10。该磁通量吸收材料10通过胶粘剂层130连接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收端。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如下。

该磁通量吸收材料10具有外保护膜层110、软磁材料层120、胶粘剂层130以及内保护膜层140。

其中,外保护膜层110为黑色PET保护带膜,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07mm,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2mm,胶粘剂层130为丙烯酸压敏胶,厚度为0.005mm,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25mm。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参数的不同,区别如下:

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2mm,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2mm,胶粘剂层130为丙烯酸压敏胶,厚度为0.01mm,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36mm。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通量吸收材料10与第一、二实施例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参数的不同,区别如下:

外保护膜层110的厚度为0.025mm,软磁材料层120的厚度为0.02mm,胶粘剂层130为丙烯酸压敏胶,厚度为0.01mm,内保护膜层140的厚度为0.036mm。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第一~三实施例中软磁材料层120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在装有非晶软磁材料的磁场炉中,以分段升温、保温以及分段冷却三个步骤。

首先,分段升温步骤:

第一段升温:第一阶段为从室温(25℃)升温至200℃,升温时间为40min,第二阶段为从200℃升温至第一退火温度450℃,退火时间为80min。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阶段为从室温(25℃)或常温(20℃)升温至190~210℃,升温时间为30~50min;优选地,第一阶段为从室温或常温至195~205℃,升温时间为35~45min。第二阶段为从第一阶段的终温度升温至第一退火温度,升温时间为70~90min;优选地,升温时间为75~85min。

从190~210℃到440~460℃的升温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退火温度均没有达到非晶软磁材料的晶化温度,尤其是针对第一阶段时,温度相对较低,温度的升温速率对软磁材料内部组织的影响较低,在该阶段有针对性的提高升温速率,能够有效缩短非晶软磁材料的热处理时间,同时,在该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下,能够有效提高非晶软磁材料的软磁性能。

第二段升温:从第一退火温度450℃升温至470℃,退火时间为60min。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段升温步骤是从第一退火温度(445~455℃)升温至465~475℃,且第二段升温步骤的第二退火时间为50~70min,优选地,第二段升温步骤的第二退火时间为55~65min。

第三段升温:从第二退火温度470℃升温至第三退火温度540℃,退火时间为50min。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段升温步骤是从第二段升温的终温度(465~475℃)升温至530~540℃。第三段升温步骤的第三退火时间为40~60min,优选地,第三段升温步骤的第三退火时间为45~55min。

第二段升温以及第三段升温步骤设置的升温速率明显小于第一段的升温速率,因为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对非晶软磁材料的内部组织影响变大,需要谨慎选择并控制升温时间或控制升温速率。上述退火温度以及退火时间为有针对性地控制升温步骤的选择范围,能够有效提高非晶软磁材料的软磁性能。在上述分段升温的过程中,非晶软磁材料内晶化相的比例、晶粒尺寸达到最佳,使得非晶软磁材料内部非晶纳米晶双相结构的铁磁耦合作用达到最佳,因此,非晶软磁材料的磁性性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然后,进行保温步骤:

将分段升温后的非晶软磁材料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20min。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温时间为15~25min。在该保温时间内,软磁材料的磁感应强度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进行分段冷却步骤:

将保温后的非晶软磁材料进行分段冷却,其中:

第一段冷却:从第三退火温度540℃冷却至500℃,冷却时间为10min;

第二段冷却: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500℃冷却至450℃,冷却时间为20min;

第三段冷却:从第二段冷却的终温度450℃冷却至200℃,冷却时间为90min。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段冷却步骤包括从540℃冷却至510~490℃,冷却时间为6~15min;第二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440~460℃,冷却时间为15~25min;第二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440~460℃,冷却时间为15~25min。优选地,第一段冷却步骤包括从540℃冷却至515~485℃,冷却时间为8~12min;第二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一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445~455℃,冷却时间为18~22min;第三段冷却步骤包括从第二段冷却的终温度冷却至195~205℃,冷却时间为85~95min。

分段冷却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软磁材料的韧性,在冷却步骤使得软磁材料收缩的范围,在该分段冷却的过程中,使软磁材料的韧性提高,以使热处理后的软磁材料受外在作用力影响小,性能更加稳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通量吸收材料,该磁通量吸收材料包括外保护膜层、软磁材料层以及胶粘剂层,软磁材料层位于外保护膜层与胶粘剂层之间。该外保护膜层用于材料的黏合,外保护膜层下复合软磁材料层,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接受端接收磁通量,在胶粘剂贴合到无线通信设备上,其高渗透性和低损耗使磁通量吸收材料成为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最佳吸收材料。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有上述磁通量吸收材料,具有能够无线通信设备之间能够有效吸收磁通量,具有广泛的频率范围,可以覆盖广泛的磁耦合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