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0151发布日期:2019-04-20 02:33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卷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建材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国内,防水卷材被普遍应用于建筑防水工程中,防水卷材作为工程基础与建筑物之间无渗漏连接,是整个工程防水的第一道屏障,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粘防水卷材具有施工简便和防水性能好等优点而备受欢迎,但是自粘防水卷材的表面很容易因受到粉尘的影响而降低其粘接性,影响施工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通过将卷材本体包覆在上隔离层和下隔离层内,降低了粉尘对卷材本体的影响,从而提高了防水卷材施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包括卷材本体,所述卷材本体设置为层结构,所述卷材本体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上自粘层、阻燃层、耐高温层、上防水层、玻璃纤维增强层、上聚合物改性沥青层、胎基层、下聚合物改性沥青层、下防水层、下自粘层,所述上自粘层远离阻燃层的侧面紧贴有两端包覆于卷材本体的两侧面上的上隔离层,所述下自粘层远离下防水层的侧面紧贴有两端包覆于上隔离层的两侧面上的下隔离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隔离层、下隔离层的两端包覆于卷材本体两侧面上,从而将卷材本体包覆在上隔离层和下隔离层内,使卷材本体和粉尘隔离,在卷材本体使用时将上隔离层、下隔离层撕下便可。该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降低了粉尘对卷材本体的影响,提高了卷材本体的自粘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隔离层、下隔离层均设置为可剥离的涂硅油隔离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隔离层、下隔离层防止卷材本体收卷时发生自我粘连,同时在使用时将上隔离层、下隔离层撕下便可,从而使卷材本体形成双面自粘,可用于非外露工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自粘层远离阻燃层的侧面设置有横截面呈半圆形设置的上增强凸起,所述下自粘层远离下防水层的侧面设置有横截面呈半圆形设置的下增强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卷材本体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和粘接强度,提高了卷材本体施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两个所述卷材本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实现两者连接且横截面呈倒凹形设置的连接件,所述卷材本体的两个侧面分别开设有横截面呈L形且和连接件相适配的插接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卷材本体需要拼接时,连接件的一端插接在卷材本体的插接凹槽内、另一端插接在相邻卷材本体的插接凹槽内,且相邻两个卷材本体的侧面相抵触,从而实现相邻卷材本体的连接,避免了相邻两个卷材本体的搭接,节约了施工成本,而且使卷材本体的拼接更方便,加快了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插接凹槽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卷材本体的加工和拼装更方便,进一步加快了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的外周面包覆有一层加强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相邻卷材本体连接处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玻璃纤维增强层设置为玻璃纤维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玻璃纤维布不仅增加了卷材本体的抗拉强度,由于玻璃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电绝缘性,从而增加了卷材本体的耐热性和绝缘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耐高温层设置为由热塑性丁苯橡胶混合物制备而成的耐高温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塑性丁苯橡胶混合物,可达到100℃不流淌,提高了卷材本体的耐高温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燃层设置为由阻燃剂改性的氯化聚乙烯阻燃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卷材本体的阻燃性,降低卷材本体发生火灾的隐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通过将卷材本体包覆在上隔离层和下隔离层内,且上隔离层、下隔离层均设置为可剥离的涂硅油隔离膜,防止卷材本体收卷时发生自我粘连,降低了粉尘对卷材本体的影响,从而提高了防水卷材施工的稳定性。

2、通过在上自粘层上设置上增强凸起,在下自粘层上设置下增强凸起,增加了卷材本体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和粘接强度,提高了卷材本体施工的稳定性。

3、相邻两个卷材本体之间通过连接件实现两者的拼装连接,连接件外周面包覆一层加强防水层,避免了相邻两个卷材本体的搭接,节约了施工成本,而且使卷材本体的加工和拼装更方便,加快了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4、通过在卷材本体内设置玻璃纤维增强层、耐高温层、阻燃层,提高了卷材本体的抗拉强度、耐高温性、阻燃性,从而提高了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为了表示卷材本体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为了表示卷材本体和相邻卷材本体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中,1、卷材本体;11、插接凹槽;20、胎基层;21、上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2、玻璃纤维增强层;23、上防水层;24、耐高温层;25、阻燃层;26、上自粘层;261、上增强凸起;27、下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8、下防水层;29、下自粘层;291、下增强凸起;3、上隔离层;4、下隔离层;5、连接件;51、加强防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如图1所示,包括卷材本体1,卷材本体1设置为层结构,卷材本体1包括胎基层20,胎基层20的上侧面依次紧贴有上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1、玻璃纤维增强层22、上防水层23、耐高温层24、阻燃层25、上自粘层26,胎基层20的下侧面依次紧贴有下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7、下防水层28、下自粘层29,上自粘层26远离阻燃层25的侧面紧贴有上隔离层3,上隔离层3的两端延伸包覆于卷材本体1的两侧面上,下自粘层29远离下防水层28的侧面紧贴有下隔离层4,下隔离层4的两端延伸包覆于上隔离层3的两侧面上,即位于卷材本体1两侧的上隔离层3在位于卷材本体1两侧的下隔离层4和卷材本体1侧面之间,位于卷材本体1两侧的下隔离层4和位于卷材本体1两侧的上隔离层3紧贴。

如图1所示,胎基层20采用长丝聚酯毡胎基层,长丝聚酯毡胎基层抗拉强度高,并具有较大的延伸率,对基层的适用性强;上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1采用由抗氧化剂、防老剂、软化剂改性的沥青层,下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7采用由抗氧化剂、防老剂、软化剂改性的沥青层,提高了上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1、下聚合物改性沥青层27的抗氧化性、防老性、软化性;玻璃纤维增强层22采用玻璃纤维布,玻璃纤维布不仅增加了卷材本体1的抗拉强度,由于玻璃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电绝缘性,从而增加了卷材本体1的耐热性和绝缘性;上防水层23采用由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制备而成的防水层,下防水层28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制备而成的防水层,增加了卷材本体1的防水性;耐高温层24采用由热塑性丁苯橡胶混合物制备而成的耐高温层24,热塑性丁苯橡胶混合物,可达到100℃不流淌,提高了卷材本体1的耐高温性;阻燃层25采用由阻燃剂改性的氯化聚乙烯阻燃层;提高卷材本体1的阻燃性;上自粘层26采用橡胶改性沥青自粘胶层,下自粘层29采用橡胶改性沥青自粘胶层,将卷材本体1粘附于施工路面上,使其与路面贴合的更加紧密,简化了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周期,可用于地下室、地铁、隧道、车库、水池、屋面等防水工程;上隔离层3采用可剥离的涂硅油隔离膜,下隔离层4采用可剥离的涂硅油隔离膜,防止卷材本体1收卷时发生自我粘连,同时在使用时将上隔离层3、下隔离层4撕下便可,使卷材本体1形成双面自粘,可用于非外露工程,同时上隔离层3、下隔离层4的两端包覆于卷材本体1两侧面上,从而将卷材本体1完成包覆在上隔离层3、下隔离层4内,将卷材本体1和粉尘隔离,提高了卷材本体1的自粘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提高卷材本体1和地面之间的粘接强度,上自粘层26远离阻燃层25的侧面设置有上增强凸起261,上增强凸起261横截面呈半圆形设置,下自粘层29远离下防水层28的侧面设置有下增强凸起291,下增强凸起291横截面呈半圆形设置。上增强凸起261、下增强凸起291增加了卷材本体1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卷材本体1和地面的粘接强度,提高了卷材本体1施工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施工时,为了实现两个卷材本体1的连接,相邻两个卷材本体1之间设置有连接件5,连接件5的横截面呈倒凹形设置,卷材本体1的两个侧面分别开设有与连接件5相适配的插接凹槽11,插接凹槽11的横截面呈L形设置,且两个插接凹槽11对称设置。为了提高相邻两个卷材本体1连接处的防水效果,连接件5的外周面包覆有一层加强防水层51,加强防水层51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制备而成的防水层。

在卷材本体1需要拼接时,连接件5的一端插接在卷材本体1的插接凹槽11内,连接件5的另一端插接在相邻卷材本体1的插接凹槽11内,且相邻两个卷材本体1的侧面相抵触,相邻两个卷材本体1通过连接件5实现两者的连接,不仅使卷材本体1的拼接更方便,加快了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而且由于两个插接凹槽11对称设置,使卷材本体1的加工更方便,同时避免了相邻两个卷材本体1的搭接,节约了施工成本。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