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水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32959发布日期:2019-07-24 08:27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防水涂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粘防水膜的生产配方及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沥青是一种褐色或黑褐色的有机胶凝材料,是土木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建筑、公路、桥梁等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沥青防水涂料是以沥青为基料配置的溶剂型或水乳型防水涂料,溶剂型沥青防水涂料是指将未改性的石油沥青直接溶解于汽油等溶剂中而配置成,又称为冷底子油。水乳型沥青防水涂料是指将石油沥青在化学乳化剂或矿物乳化剂作用下,分散于水中,形成稳定的水分散体构成的涂料。专利CN108977080A耐候性聚合物改性沥青水泥防水涂料,由A组分和B组分组成,在使用时候将使用时,液料和粉料按照1:0.8~1.2混合,其中,A组分、B组分分别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A组分:沥青30~60份,SBR3~15份,SBS1~6份,硅酸钠8~12份,改性二氧化硅超细粉5~10份,乳化剂一1~6份,乳化剂二1~6份,紫外线稳定剂0.2~2份,稳定剂0.5~2份,分散剂1~5份,消泡剂0.1~1份,水20~60份,防腐剂0.5~2份。B组分:水泥25~35份,方解石粉55~65份,滑石粉95~105份,减水剂0.5~1.5份。该涂料通过聚合物改性沥青、硅酸钠、紫外线稳定剂的添加,各组分组合和配比的调节搭配,获得兼具优异的防水性、柔韧性、密实性、耐候性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专利CN108949029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汽车底盘的水性高粘结防腐涂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SBS改性沥青20~40%、氯丁胶乳液10~30%、丙烯酸乳液3~10%、乳化剂2~5%、功能填料10~20%、阻燃剂1~4%、疏水剂1~6%、稳定剂0.1~1%,剩余为去离子水,具有优异的粘结性、耐高温性能、抗裂缝、防腐蚀、防水和降噪功能。制备方法:升温SBS改性沥青155~160℃;将氯丁胶乳液、丙烯酸乳液、乳化剂、疏水剂和稳定剂加入水中制得皂液,温度控制55~60℃;通过胶体磨将SBS改性沥青与皂液按一定比例高速研磨分散,出口温度107~112℃,得到混合物;冷却后,将功能填料和阻燃剂加到混合物中搅拌均匀,即可。但发明人发现:目前以SBS等合成橡胶、石油沥青等配制成的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虽然具有较好的粘结性和耐热性能,但其低温柔韧性和耐水粘合性仍有待提升。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粘防水膜的生产配方及生产工艺。有效提高防水膜的粘性,同时,该防水膜还具有较好的防水性、柔韧性、密实性、耐候性。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沥青40-60重量份、SBS8-10重量份、聚丙烯树脂4-8重量份、软化剂5-8重量份、胶粉6-12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5-10重量份组成、羧甲基纤维素0.6-1.2重量份。本申请研究发现:在含SBS的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加入一定量的纳米二氧化钛和羧甲基纤维素,利用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性与羧甲基纤维素成膜作用相配合,有效地提高了其低温柔韧性和耐水粘合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沥青40-50重量份、SBS8-9重量份、聚丙烯树脂4-6重量份、软化剂5-7重量份、胶粉6-9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5-7.5重量份组成、羧甲基纤维素0.6-0.9重量份。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沥青50-60重量份、SBS9-10重量份、聚丙烯树脂6-8重量份、软化剂7-8重量份、胶粉9-12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7.5-10重量份组成、羧甲基纤维素0.9-1.2重量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软化剂为石蜡油、芳烃油或环烷油。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胶粉的粒度为40~60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羧甲基纤维素的粒径为180~200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沥青和软化剂混合均匀、加热至160℃~180℃,加入SBS和聚丙烯,控制温度在177℃~187℃保温2~3h,使SBS和聚丙烯混合均匀,在加入胶粉、纳米二氧化钛和羧甲基纤维素,继续搅拌1~2h,使全部物料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还提供了任一上述的防水膜在构筑物的抗渗堵漏中的应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构筑物为楼层、厕所、水池、地下室、沼气池、防空洞或隧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及其制备方法、应用,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纳米二氧化钛和羧甲基纤维素有效提高防水膜的低温柔韧性和耐水粘合性,同时,该防水膜还具有较好的防水性、柔韧性、密实性、耐候性。(2)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实用性强、易于推广。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正如
背景技术
所介绍的,针对目前沥青防水膜的粘性普遍不足的问题。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及其制备方法、应用。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沥青40-60重量份、SBS8-10重量份、聚丙烯树脂4-8重量份、软化剂5-8重量份、胶粉6-12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5-10重量份组成、羧甲基纤维素0.6-1.2重量份。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沥青40-50重量份、SBS8-9重量份、聚丙烯树脂4-6重量份、软化剂5-7重量份、胶粉6-9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5-7.5重量份组成、羧甲基纤维素0.6-0.9重量份。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沥青50-60重量份、SBS9-10重量份、聚丙烯树脂6-8重量份、软化剂7-8重量份、胶粉9-12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7.5-10重量份组成、羧甲基纤维素0.9-1.2重量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软化剂为石蜡油、芳烃油或环烷油。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胶粉的粒度为40~60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羧甲基纤维素的粒径为180~200目。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沥青和软化剂混合均匀、加热至160℃~180℃,加入SBS和聚丙烯,控制温度在177℃~187℃保温2~3h,使SBS和聚丙烯混合均匀,在加入胶粉、纳米二氧化钛和羧甲基纤维素,继续搅拌1~2h,使全部物料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还提供了任一上述的防水膜在构筑物的抗渗堵漏中的应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构筑物为楼层、厕所、水池、地下室、沼气池、防空洞或隧道。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与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实施例中,环烷油为改性沥青用环烷油,购自无锡市永真工业油品有限公司,其他原料皆为市售产品。实施例1一种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沥青50重量份、SBS9重量份、聚丙烯树脂6重量份、环烷油7重量份、胶粉(40目)9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7重量份组成、羧甲基纤维素(180目)0.8重量份。制备方法如下:将沥青和环烷油混合均匀、加热至160℃,加入SBS和聚丙烯,控制温度在182℃保温2h,使SBS和聚丙烯混合均匀,在加入胶粉、纳米二氧化钛和羧甲基纤维素,继续搅拌1.2h,使全部物料混合均匀,即得防水膜涂料。实施例2一种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沥青48重量份、SBS8重量份、聚丙烯树脂4重量份、环烷油5重量份、胶粉(40目)6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5重量份组成、羧甲基纤维素(180目)0.6重量份。制备方法如下:将沥青和环烷油混合均匀、加热至160℃,加入SBS和聚丙烯,控制温度在182℃保温2h,使SBS和聚丙烯混合均匀,在加入胶粉、纳米二氧化钛和羧甲基纤维素,继续搅拌1.2h,使全部物料混合均匀,即得防水膜涂料。实施例3一种自粘橡胶沥青防水膜,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沥青52重量份、SBS10重量份、聚丙烯树脂8重量份、环烷油8重量份、胶粉(40目)12重量份、纳米二氧化钛10重量份组成、羧甲基纤维素(180目)1.2重量份。制备方法如下:将沥青和环烷油混合均匀、加热至160℃,加入SBS和聚丙烯,控制温度在182℃保温2h,使SBS和聚丙烯混合均匀,在加入胶粉、纳米二氧化钛和羧甲基纤维素,继续搅拌1.2h,使全部物料混合均匀,即得防水膜涂料。对比例1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原料中不含有纳米二氧化钛和羧甲基纤维素。测试方法:采用GB/T1731-1993的方法测定上述的实施例1-3及对比例1制备的防水膜涂料柔韧性,柔韧性测试之前,将涂覆防水膜涂料的马口铁板在-10℃放置24h。采用GB/T9286-1988的方法测试上述的实施例1-3及对比例1制备的防水膜涂料的附着力,其中,附着力的测试之前,将防水膜涂料涂覆在Q235钢上,并在25℃的蒸馏水中浸泡48h。检测数据如表1所示;表1实施例1-3及对比例1的柔韧性和附着力的检测结果编号/项目柔韧性,mm,附着力,级实施例1100实施例2100实施例3100对比例1151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上述虽然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