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水共享汽车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1323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却水共享汽车空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与汽车发动机共用一个水冷却系统的冷却水共享汽车空调。
技术背景现有的汽车空调,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贮液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需要制冷时,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后,被由风机从车外抽入的空气冷却,气态制冷剂放出热量冷凝成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过贮液器干燥过滤,经过膨胀阀以低温代压的两相状态(液多汽少)进入蒸发器,吸收车厢空气的热量而沸腾汽化,使车厢内温度降低,而制冷剂蒸汽则再进入压缩机,进行下一个循环,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制冷。其中冷凝器的任务是将经压缩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冷凝为液体,所以冷凝器要求是能耐高温高压,且导热性好。受汽车移动式使用所限,目前所应用的冷凝器主要是风冷式的冷凝器,并配以风机加强空气对流帮助散热。但是空气的对流传热系统数很低,所以使汽车空调首次制冷所需的时间较长,反应较慢,制冷效率低,且耗费能源量较大。同时冷凝器配上风机占用了很多的汽车空间,加重了空调系统装置的结构复杂性,使到体积庞大,运作费用高,不利于节能。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与汽车发动机共享一个水冷却系统的汽车空调系统,大大简化了汽车空调的结构,也降低了汽车空调生产成本及运行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首先将水式冷凝器串接于压缩机与贮液器之间,然后将水式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液口与发动机的冷却水的进出液口进行并联。开始制冷时,经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进入水式冷凝器,同时发动机的冷却水循环入冷凝器中对制冷剂行冷却,吸收了热量的冷却水再循环到发动机中,当冷却水温度达到节温器的开启温度时,节温器开启,通过发动机散热器将冷却水的热量散出。经过水式冷凝器的制冷剂被冷凝成液态通过膨胀阀进入蒸发器中进行吸热蒸发制冷,蒸发后的制冷剂又循环到压缩机被压缩,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制冷运作。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空调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风冷式冷凝器进行冷凝的方式,应用水冷方式进行冷凝,由于水的传热性能优良,使到冷凝温度较低,这对压缩机的制冷能力和动行的经济性都比较有利。同时,应用水冷式冷凝器,体积可以减少,既使到在空调系统布置上也不用受到必须有空气流通的空间所限而变得较为灵活合理,也减少了制冷剂的使用量。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包括有发动机1、发动机散热器2、节温器3、压缩机4、水冷式冷凝器5、贮液器6、膨胀阀7、蒸发器8及系统内部填充的制冷剂、溶剂及扩散剂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首先,如图1所示,将水冷式冷凝器5串接在压缩机4和贮液器6之间,贮液器6出口与膨胀阀7相连,膨胀阀7与蒸发器8相连,蒸发器8的出口与压缩机4的入口相接,就这样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系统。再将水冷式冷凝器5的冷却水进出管口与发动机1的进出水口并联。将制冷剂通入压缩机4中进行压缩,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进入水冷式冷凝器5中。同时发动机的冷却水循环入水冷式冷凝器5中对制冷剂吸热使其冷凝,然后回流到发动机中,吸热后冷却水温度升高,使到节温器感应开启让冷却水进入发动机散热器2中将热散出,再循环到水冷式冷凝器5中继续吸热帮助制冷剂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进入贮液器6中被干贮过滤,然后通过膨胀阀7调节进入蒸发器8中吸热蒸发制冷,蒸发后的制冷剂再进入压缩机4中被压缩,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实现制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空调巧妙的利用发动机的冷却水系统作为自已的水冷系统,既提高了空调的制冷性能,又简化了空调系统布置,节省制冷剂,是目前汽车空调的理想的更新换代产品。
权利要求1.冷却水共享汽车空调,将水冷式冷凝器串接在压缩机和贮液器之间,贮液器出口与膨胀阀相连,膨胀阀与蒸发器相连,蒸发器的出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相接,形成一个密闭空调循环系统,其特征是将水冷式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管口与发动机的进出水口并联,与发动机共用冷却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水共享汽车空调,其特征在于水冷式冷凝器的进出水口可以联接于节温器前也可以联接于节温器后。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与汽车发动机共用一个水冷却系统的冷却水共享汽车空调。将水式冷凝器串接于压缩机与贮液器之间,然后将水式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液口与发动机的冷却水的进出液口进行并联。制冷时,经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进入水式冷凝器,发动机的冷却水循环入冷凝器中对制冷剂吸热冷却,吸热后再循环到发动机中,通过发动机散热器将冷却水的热量散出。经过水式冷凝器的制冷剂被冷凝成液态通过膨胀阀进入蒸发器中进行吸热蒸发制冷,蒸发后的制冷剂又循环到压缩机被压缩,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制冷运作。
文档编号B60H1/00GK2808631SQ200520001588
公开日2006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31日
发明者郎风 申请人:郎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