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4663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的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二轮机动车上,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在前轮车轴内的操舵轴线附近,其用于在使安全气囊以规定的冲击打开时检测冲击。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78342号公报根据所述现有例,由于冲击检测传感器位于车轴筒内且在车体中心线上(即操舵轴线附近的位置),所以可消除转向动作的影响,并且在正面碰撞时能够很灵敏地检测从前轮经由车轴传递的冲击。另一方面,对于冲击不通过车轴而从一开始直接冲击前叉的斜向碰撞来说,不仅要考虑前轮的旋转造成的流失,还要考虑冲击检测传器灵敏度降低的情况。
因此,要考虑将冲击检测传感器设置到车轴以外的部位,但在该情况下,冲击检测传感器的配置,必须设置在能够很灵敏地检测正面碰撞和斜向碰撞的位置,且必须考虑安装位置不在操舵轴线上的情况,从而使得能有效消除转向动作的影响。
另外,考虑到故障时的备用件把冲击检测传感器主副组合配置,但在该状况,需要容易且合适地配置多数传感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配置冲击检测传感器以实现这些要求。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前叉之间通过车轴支承前轮的二轮机动车中,对左右前叉分别配置冲击检测传感器。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冲击检测传感器由主要检测冲击的主传感器和作为备用件的副传感器构成,将主传感器分别配置到左右一对前叉的各前端部,进而在左右前叉上的各主传感器的上方位置分别配置副传感器。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冲击检测传感器由检测冲击的主传感器和作为备用件的副传感器构成,将主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左右前叉的各前端侧,作为冲击检测传感器,在前轮的上方连接左右前叉的横杆部件上配置了副传感器。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传感器位于车体中心上。
本发明第五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设于上述左右前叉上的冲击检测传感器相对车体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
本发明第六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冲击检测传感器配置在前轮车轴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因为把冲击检测传感器分别配置到左右前叉上,所以不仅能够很灵敏地检测冲击从前轮经车轴传给前叉的正面碰撞,而且,还能够检测冲击一开始输入到前叉的时候的斜向碰撞。而且,通过将冲击检测传感器分别设置到左右前叉上,能够有效地消除转向动作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因为冲击检测传感器由主传感器和副传感器组成,所以,可以主要由主传感器检测冲击,由副传感器作为主传感器的备用。
再者,由于左右主传感器的位置处于前叉的前端部侧,所以能够很灵敏地检测碰撞。并且,在左右前叉上的下面配置了主传感器,在上面配置了副传感器,所以,副传感器被左右配置,能够与主传感器同样地有效消除转向动作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因为将副传感器配置在前轮上方连接左右前叉的横杆部件上,所以可以只配置一个副传感器,减少了传感器使用数量,且容易配置。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由于将副传感器配置在了车体中心上,所以,由于能够配置在操舵轴线附近,从而即使单独使用副传感器,也能减小转向动作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由于将设置在左右前叉上的冲击检测传感器相对车体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所以可以准确地消除转向动作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由于将各冲击检测传感器配置在了前轮车轴的上方,因此,能够很灵敏地检测冲击。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二轮机动车的侧视图;图2是放大了第一实施例的前轮部分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关于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的变形例的图;图4是从车体前方看的前轮部分示意图;图5是同第二实施例图4相同的图;图6是第三实施例的底管的侧视图;图7是图6所示的7-7线剖面图;图8是底管的正面图;图9是上述底管的俯视图;图10是动作控制器的碰撞判定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1前叉2前轮3车轴8安全气囊10动作控制器11主传感器12副传感器40横杆部件50支承板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

第一实施例。如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小型二轮机动车的侧面图。左右前叉1是众所周知的伸缩头管式,分别斜上后倾而倾斜地设置,在其左右下端部之间通过车轴3支承前轮2。车轴3的上部被向头管4可以自由转动地支承,通过车把5操舵。ST是操舵轴线。
前端设有头管4的车架6由车体防护罩7罩住,在其前侧上部7a的车把5附近位置配置有以折叠的状态收纳安全气囊8的安全气囊组件9。安全气囊8的打开由安全气囊组件9内设置的动作控制器10控制。
动作控制器10根据设置在前叉1上的主传感器11和副传感器12检测到的冲击信号来判断是否打开安全气囊8。在根据这些冲击信号判断为碰撞的时候,安全气囊8在高压气体作用下急速膨胀,从而如图示假想线那样展开。
图中符号13是制动钳,14是动力装置,15是后摇臂,16是后轮,17是车座。图示的车座17是双人座,此时,坐在前面的乘员即驾驶员18成为打开的安全气囊8的保护对象。
图2是放大了前轮2局部的侧面图。前叉1是由底管20和内管21构成的内外双筒式结构。底管20的下端部构成车轴3的支承部22,在其上方附近向后侧突出安装有主传感器11。设置主传感器11的位置是能够很灵敏地检测碰撞的位置。
主传感器11的后方配置有制动钳13,和制动盘24滑动连接。制动钳13支承在从车轴3向后方突出的制动钳支架25上。通过制动钳13和制动钳支架25保护主传感器11不受飞石等破坏。
在制动钳支架25的上方,副传感器12同样安装在底管20的后侧。副传感器12的上端相对前轮2的轮辋26位于其内侧。该位置的冲击检测感应度与位置主传感器11相同。和主传感器11一样,通过制动钳23和制动钳支架25保护其不受飞石等破坏。图中27是底梁,28(图1)是上梁。
主传感器11和副传感器12分别在侧面具有法兰30和31,通过螺栓33可以自由拆装地安装在和底管20设成一体的凸耳32上。34是信号线,其一端用联接器35连接向副传感器12的上方。主传感器11也以同样方式连接。信号线34经线夹36捆定到底管20上。
如图3所示,可以把主传感器11和副传感器12上下地收纳到共同的盒体37内,将成为该盒体37的开口附近的侧部上设置的法兰38,通过螺栓33(也参照图2)可以自由拆装地安装到底管20的凸耳32上。这样,能够减少安装位置及工时数。另外,也可以将主传感器11和副传感器12收纳并安装到单独的盒子内。
图4是从车体前后方向看的前轮2部分的示意图。在该图中,车体中心线C和操舵轴线ST重合,通过车轴3左右方向中间点即车体中心。主传感器11设置在左右前叉1、1的车轴3附近且偏上的位置,相对车体中心线C(操舵轴线ST)左右对称布置。
副传感器12在左右各前叉1、1上,被设置在比各主传感器11靠上、且比前轮2的上端稍低的位置,同样,相对操舵轴线ST左右对称布置。
主传感器11和副传感器12是加速度检测型的公知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其中,主传感器11位于车轴3附近,主要检测正面碰撞等各方向碰撞时的冲击,把其输送给动作控制器10。副传感器12是当主传感器11发生故障等时以备用为主要目的,同样把碰撞时的检测信号传送给动作控制器10。
动作控制器10,根据左右主传感器11及副传感器12的各检测信号,判断冲击是否为碰撞。
图10是动作控制器10的碰撞判断流程图。另外,图10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碰撞判断处理,如后述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在单独使用副传感器12的情况下主传感器11侧也是一样的,只是对副传感器12省略后面叙述的平均化处理。
图10中,左右主传感器11(以下分为G传感器/R及G传感器/L)的各检测信号输送给动作控制器10,在此首先将左右检测值平均化(S1)。此平均化以消除转向影响为目的,在转向时能够消除转向轴等碰到手制动器时产生的碰撞G。
接着,依据平均值运算碰撞G(碰撞时的加速度,以下相同)(S2),由比较器10a将该运算结果和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如果运算的碰撞G大于阈值时,则向AND元件10c输出正(+)的比较信号,反之,输出负(-)的比较信号。
另一方面,把左右副传感器12(以下分为G传感器/R及G传感器/L)的各检测信号也输送向动作控制器10,在此进行同样的平均化(S3),进而根据平均值运算碰撞G(S4),由比较器10b把该运算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做同样的处理,如果运算的碰撞G大于阈值,则向AND元件10c输出正(+)的比较信号,反之,输出负(-)的比较信号。
主传感器11及副传感器12的各比较值通过AND元件10C判定,只有在双方的比较值均为正(+)值时,判断为碰撞,把碰撞信号送向CPU10d,在此发出用于使安全气囊8打开的动作指令。在双方的比较值中只要有一个不是正(+)的情况下,不判定为碰撞,不输出信号。
再者,当来自左右主传感器11的检测信号明显不同,或相对于从副传感器12输入的检测信号,来自主传感器11的检测信号没有输入、或为明显小的值等规定条件时,通过与图10所示的流程图不同的未图示的错误判定处理判断主传感器11有故障,不采用来自主传感器11的检测信号,而根据来自副传感器12的检测信号来判断碰撞。这也意味着副传感器12作为主传感器11的备用件起作用。
下面,说明本实例的作用。在正面碰撞等时,如果冲击从前轮2通过车轴3传给前叉1,主传感器11对其进行检测,把检测信号送向动作控制器10。此时,由于设有主传感器11的位置是相对于碰撞的灵敏度最高的前叉1的前端部附近且靠近车轴3上方的位置,所以能够很灵敏地检测正面碰撞。
在斜向碰撞时,即使前叉1最先受到冲击,因为主传感器11配置在前叉1上,所以也能够很灵敏地对其进行检测。而且,因为主传感器11相对于操舵轴线ST左右对称地配置到左右前叉1上,因而即使对于斜向碰撞,也可以消除转向动作的影响,且能够很灵敏地检测。
因此,不仅很灵敏地检测冲击从前轮2通过车轴3传给前叉1的正面碰撞,而且还能够很灵敏地检测冲击最先输入到前叉1时的斜向碰撞。而且,通过将作为冲击检测传感器的主传感器11和副主传感器12分别左右对称地配置到左右前叉1上,能够有效地消除主传感器11和副主传感器12所受到的各转向动作的影响。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和图4同样的图。与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使用了相同符号,尽量省略重复说明。在此例中,在架设于左右前叉1,1之间的横杆部件40的左右方向中间部仅设置有一个副传感器12。副传感器12位于车体中心线C(操舵轴线ST)上。
横杆部件40配置在前轮2稍靠上的附近位置,通过连接左右前叉1也提高了前叉1的强度。作为该横杆部件40,也可以代替底梁27(图2)。
这样,副传感器12由于被配置在横杆部件40的左右方向中间部的车体中心线C上,所以能够接近操舵轴线ST配置,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减小转向动作对副传感器12的影响。而且,由于可以只使用一个,所以能够减少使用个数、降低成本。
并且,副传感器12也可以不必配置在车体中心线C上,在该情况下,在不需要特别考虑转向影响时,可以只使用一个副传感器12。要想消除转向因素影响的时候,左右对称设置2个。任何情况都可以在横杆部件40的左右宽度范围内自由配置,因此配置的自由度得以提高。
图6~9是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只使用一个副传感器12的图,是类似图5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图6表示前叉1的底管20的侧面,在其前面侧配置有上下方向长的支承板50。在支承板50的下部一体设有法兰51,在由该法兰51覆盖前方的状态下,用螺栓52安装主传感器11。
支承板50的上部用螺栓54从侧面安装从底管20的上部前面一体突出的凸耳53。支承板50的下部通过安装到底管20的下端周围的固定卡带55固定。20a是车轴保持架,其突出到底管20的后方,保持车轴3。
如图7所示,固定卡带55是一对半圆弧状构件,相互配合地将彼此的半圆弧状部56重合到底管20的下端部周围,同时,在分别突出向直径方向外侧的前后端部57中,在前面的端部57之间夹持支承板50的下部,并用螺栓58和螺母59共同固定。另外,后侧各端部57直接用螺栓58和螺母59连接。在上方侧不存在合格的凸耳53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支承板50的上方采用固定卡带55固定。
此时,法兰51向侧方略呈直角弯曲,主传感器11的前侧由法兰51、内侧由支承板50、后侧由底管20覆盖,更可靠地起到防飞石等的作用。因此,通过设置车轴保持架20a,即使在不将主传感器11设置到底管20的后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将支承部设置到底管20的前侧。
图8是表示从正面看左右底管20的图,图9是其俯视图。在这些图中,通过用螺栓61将半圆弧状托架60从一侧与横杆部件40的左右两端连接,形成安装孔62(图9),并安装到插入其中的底管20的上端粗直径外周。
从前方用螺栓64将副传感器12以横长的状态安装在横杆部件40的前侧端面中央63,能自由拆装。此时,副传感器12跨过车体中心线C沿左右方向长地配置,使得长度方向中间部与车体中心线C重合。横杆部件40的前部的前端面中央63向后变低一级,副传感器12的左右方向两侧由托架60的前半侧部分遮盖。
这样,如果设置主传感器11和副传感器12,则能够取得和前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同时能够容易且在有效利用安装侧等周围的其它部件保护各传感器的状态下安装各传感器。
另外,本申请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例,在发明原理内可以有多种变形和应用。例如,即使对于前轮2通过台阶时的冲击,也就是主传感器11作为碰撞检测到的大的噪音来说,如果将副传感器12设置在检测度稍低于主传感器11的位置,即使主传感器检测到通过台阶时的噪音,只要副传感器12没有检测到,则不判定为碰撞。还有,本申请发明也适应于小型二轮机动车以外的各种形式的二轮机动车,且前叉的形式也可以是倒立型的。
更进一步说,本申请发明中的冲击检测传感器不仅用以判定安全气囊打开,例如,还可以用于像安全气囊夹克(エアバツクジヤケツト)(乘员穿着用安全气囊)这样其它的部件的动作判定。
权利要求
1.一种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前叉之间通过车轴支承前轮的二轮机动车中,对左右前叉分别配置冲击检测传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检测传感器由主要检测冲击的主传感器和作为备用件的副传感器构成,将所述主传感器分别配置到所述左右前叉的各前端侧,并且在所述左右前叉上的所述各主传感器的上方位置分别配置所述副传感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检测传感器由主要检测冲击的主传感器和作为备用件的副传感器构成,将主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左右前叉的各前端侧,并且在前轮的上方连接左右前叉的横杆部件上配置副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传感器位于车体中心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将设于上述左右前叉上的冲击检测传感器相对车体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冲击检测传感器配置在前轮车轴的上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轮机动车的冲击检测传感器安装结构,其能够容易地配置冲击检测传感器,并且也能够应对斜向碰撞等。在左右前叉(1)之间配置前轮(2),由车轴(3)支承。在左右前叉(1)的车轴(3)附近且靠上方位置左右对称设置主传感器(11),检测正面和斜向碰撞的冲击程度。另外,在左右前叉(1)的各主传感器(11)的上方左右对称配置备用的副传感器(12)。由此,能够消除转向动作的影响,并且,能很容易地将各冲击检测传感器配置到灵敏度高的部位。
文档编号B60R21/16GK1927639SQ20061012569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6日
发明者小林佑树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