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241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眩后视镜总成,特别涉及一种可自行安装于车内原有后视镜的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
背景技术
全世界每年所递增的汽车数量不少于五千万台,尽管道路不断的辟建,但汽车在马路上的拥挤现象,不但已是今日的现状,未来将会更为恶化,而成为道路交通安全的难题;这类难题,鉴于空间环境难以改变(扩大),是以必须依靠更智能的科技来增进行车安全;如为避免后方车辆或外部环境因强光射入而使车用后视镜产生反射光从而影响驾驶人的行车视线,故某些高级车款的后视镜具防眩功能;市售可夹固在既有的车内后视镜后加装广角后视镜,部分也提供此功能。
如图1所示,这是一种现有的市售产品---车用透光式自动防眩后视镜10的组合剖面图。该自动防眩后视镜10由一镜座11、固定于该镜座11前且贴有两道光源体121的导光片12、以及一将该导光片12结合于该镜座11内的透光镜13所组成。当一外部光源A照射在透光镜13表面,部分通过该透光镜13照射在内建的感光组件14时,可触动该光源体121产生光线,使透光镜内部形成一块亮板(导光片),借此中和外部的强光对驾驶人所造成眩目现象;其大多也利用感光组件14感测外部光源A的强弱而自动控制光源体12的强弱,以调和该外部光源A,达到防眩的效果。
然而,前述现有的的自动防眩后视镜,由于使用车用电源故必须通过技术人员或需将车辆送至车厂进行包括电源线17配置的组装,如此对广泛的驾驶人而言,因缺乏DIY功能以及成本与时间考量,所以并不受到欢迎;如此即无法普遍的照应到驾驶者的行车安全;再者,前述后视镜所提供的防眩功能是通过电性处理而达成,故于一段使用时间后必因电性特性关系而损坏,而损坏后的防眩后视镜亦无法提供一般反射镜的反射效果,如此,若损坏发生的时间正是驾车之时,将危害到行车安全。
另外,一般市售加装的后视镜10的固定结构(如图1所示),均是利用上下共四个夹片15、16夹固既有的后视镜B,上夹片15多与本体外壳成固定的一体状,下夹片16则做成滑动的弹扣,在安装前先将下夹片16拉开,在扣入定位后,将下夹片16放开,就可以将加装的后视镜10固定在车上既有后视镜B上。
然而,此种固定方式只是依靠上下夹片15、16与既有的后视镜B夹合,通常在遭遇剧烈的跳动或碰撞时,下夹片16弹簧或弹片部份很容易因受力而弹开,轻者导致加装的后视镜10的脱落,重者会因惯性力而飞出,而导致驾驶者或乘客的颜面伤害因此,如何克服前述技术的各种缺失,包括市场接受度等因素,而提供一种方便组装、安定可靠且可克服于防眩处理失效后仍不致影响驾驶人员行车安全的防眩后视镜实为目前所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的一种防眩后视镜总成,包含免用汽车电源的内嵌电池装置、可手动调整控制防眩程度的感应防眩控制器、防止因碰撞而松脱的固定结构;该后视镜总成,毋须通过成本较高的技术人员,一般驾驶人均可自行安装调整、使用以及拆卸。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安装于汽车前挡风玻璃内的后视镜上,包含免用汽车电源的内嵌电池装置、可手动调整的感应防眩控制器、防止因碰撞而松脱的固定结构;其特点是包括一扁长矩形的本体、镶嵌在本体正面的透光镜、透光镜的框边的下缘设成宽边区域,该宽边区域正面设置有一组调整防眩亮度的调整钮;该本体的侧边设有一可开启的电池盖板,盖板内的电池座可被装入一般电池,以提供防眩驱动所需的电源;本体背面的上下边缘,分别设置一对夹勾型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设于本体背面的长边一侧并与本体一体构成而固定;该第二连接部设于本体背面的长边另一侧,与本体呈垂直方向的轨道式弹性组合,使具有向本体弹性靠拢的夹持力;还包括一第三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是在本体的正面,设置两个手动旋紧钮,该旋扭通过本体外壳,利用螺旋迫紧第二连接部,使在安装定位后,第二连接部因受力迫紧后因弹性失去作用而成为不会移动的紧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电池型自动感应防眩光、调整装置以及固定结构的总成;该电池型自动感应防眩光设置一个电池座/盖并使用一般电池,该调整装置设在镜面的下方以按钮或拨钮作为调控防眩光的明暗等级;该固定结构包括具有三维方向紧固功能的夹固结构;以将该本体牢固地设置在该车既有的后视镜表面;既使在受到撞击也不因弹片松开而脱落;该总成结构包括一本体,用以收容该防眩后视镜;以及三对夹固定件,分别为固定的第一连接部、弹性夹扣的第二连接部及死锁的第三连接部,以形成三维度夹固;该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分别设于该本体的上下两端,第三连接部设于本体的前端或后端。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防眩后视镜总成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三连接部是以分离式组件来串联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
又,本实用新型的防眩后视镜的固定结构的另一实施例中,该本体与车用后视镜接触的侧面上设置缓冲贴合件,而该缓冲贴合件指泡棉或无痕胶带。
本实用新型的防眩后视镜的防眩光的光度获灵敏度调整,借由表面下方的按钮、旋钮或拨钮来进行调整控制。


图1现有的车用透光式自动防眩后视镜的剖面图;图2是显示本实用新型防眩后视镜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显示本实用新型防眩后视镜总成的剖面图;图4是显示本实用新型防眩后视镜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显示本实用新型防眩后视镜的再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主要符号说明20本体;201透光镜;202框边;203宽边区域;204调整钮;205第一连接部;206第二连接部;207第三连接部;
208弯勾;209止滑包覆件;210电池盖板;222贴合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习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亦可借由其它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式,而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组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变更,且其组件布局型态可能更为复杂。
以下的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请参阅图2及图3,其分别显示本实用新型防眩后视镜的固定结构总成的立体图以及剖面图。
本实用新型的组成包括一扁长矩形的本体20、镶嵌在本体正面的透光镜201及导光板200、透光镜的框边202的下缘设成宽边区域203,该宽边区域203正面设置有一组调整防眩亮度的调整钮204;本体背面的上下边缘,分别设置一对夹勾型的第一连接部205及第二连接部206,该第一连接部205设于本体20背面的上缘并与本体一体构成而固定;该第二连接部206设于本体20背面的下缘,与本体呈轨道式弹性组合,使具有向本体20弹性靠拢的夹持力;该第三连接部207,是针对第二连接部206的不定性加以制约,在此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207是在本体的正面的宽边区域203对应第二连接部206的位置设置的两个手动旋紧钮,该旋扭通过本体20下方,利用螺旋迫紧第二连接部206,在安装定位后,使第二连接部206因受力迫紧后因弹性失去作用而不会移动;其中,第一连接部205及第二连接部206的夹勾末端设有折角状的弯钩208,且整个弯勾208外表面设有弹性止滑包覆件209,借以得到良好的结合度、摩擦力以及抗震能力;该本体20的上侧边设有一可开启的电池盖板210,盖板内的电池座可被装入一般电池,以提供防眩驱动所需的电源。
如图4所示,所述的第三连接部207,亦可以相同的技术手段装设于其它适当位置;例如,将其装设位置改到本体侧面下方对应第二连接部206的位置,同样的可以对第二连接部206产生螺旋迫紧的制约作用;电池盖210及电池座的部位,并未特别限定,如该图中,该电池盖也可以设于本体20的侧边。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组成部件,除了表面的本体20与透光镜201,该本体20表面或透光镜201内设有一感光组件221,可自感测透光镜201外的外部光源;一片含有LED灯光组件的导光板200,由电池提供电源,可自内部因感测外部光源A而令整片导光板(一组电致变色镜片)200发光出相对应的亮度,而形成镜面调和的防眩效果。
而在图2中,该宽边区域203正面设置有一组按钮式调整防眩亮度的调整钮204,在图5中显示该调整钮,可利用拨钮式调整钮204a以调控后视镜防眩的程度。
在此必须指出,包括透光镜201、感光组件221、导光板200等主要构件所组成的防眩单元,一如另一种使用液晶面板或电致变色材料等的现有的防眩技术,因此以下将不对其内部架构作进一步详细赘述,而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特征相关的部分加以说明。
请参阅图5,这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防眩后视镜的固定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部205a及第二连接部206a,通过第三连接部207a作用变更以外,其余各构件间的连接及作用关系与其它各图相同,故在此不另赘述;其中,第一连接部205a及第二连接部206a的末端具有凸缘205b与206b,而该第三连接固定件207a是分离的活动扣件,该活动扣件两端设有扣孔207b,使活动扣件贴靠在既有后视镜B背部,并使凸缘205b与206b穿出扣孔207b而卡合固定,如此,使得再完成安装后第二连接部206a失去弹性移动功能,因而不易受外力而致脱落。
同理,第三连接部亦可为伸缩带,并用以联系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且该伸缩带系具有复数个扣合孔洞,以配合车内的各种尺寸的后视镜,将该固定结构固定于该既有后视镜上。
同理,该第三连接部可设为魔鬼粘,且该魔鬼粘可视车内的后视镜大小调整该魔鬼粘粘贴的长度。
再者,亦可于该本体20与车内原有后视镜B接触的侧面上设置贴合件,如图3及图5,介于本体20的背面与既有后视镜B之间,用以加强本体20与车内原有后视镜B的固定结合力的贴合件222,因此,更可避免该固定结构于该后视镜上滑移,该贴合件例如无痕胶带,故取下该固定结构,可使该后视镜的镜面不留残胶或胶痕。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眩后视镜总成,所具有的三维度固定装置,可适用于车内的各种尺寸的后视镜且可自行进行组装及拆卸;更可避免行车因过度剧烈的摇晃,或碰撞造成该防眩后视镜掉落或弹跳飞出的缺失及危险,实已具备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功效,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可实施范畴,因此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与技术范畴下,任何运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而完成的等效改变及修饰,均仍应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包含免用汽车电源的内嵌电池装置、可手动调整的感应防眩控制器、防止因碰撞而松脱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扁长矩形的本体、镶嵌在本体正面的透光镜、透光镜的框边的下缘设成宽边区域,该宽边区域正面设置有一组调整防眩亮度的调整钮;该本体的侧边设有一可开启的电池盖板,盖板内的电池座可被装入一般电池,以提供防眩驱动所需的电源;本体背面的上下边缘,分别设置一对夹勾型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设于本体背面的长边一侧并与本体一体构成而固定;该第二连接部设于本体背面的长边另一侧,与本体呈垂直方向的轨道式弹性组合,使具有向本体弹性靠拢的夹持力;还包括一第三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是在本体的正面,设置两个手动旋紧钮,该旋扭通过本体外壳,利用螺旋迫紧第二连接部,使在安装定位后,第二连接部因受力迫紧后因弹性失去作用而成为不会移动的紧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的夹勾末端设有折角状的倒钩,且整个倒勾外表面设有弹性止滑包覆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连接部装设在本体侧面下方对应第二连接部的位置,对第二连接部产生螺旋迫紧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的末端皆具有凸缘,而该所述的第三连接部是分离的活动扣件,该活动扣件两端设有扣孔,使活动扣件贴靠在后视镜背部,并使凸缘穿出扣孔而卡合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连接部为伸缩带,并用以联系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且该伸缩带具有数个扣合孔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连接部为魔鬼粘,该魔鬼粘可视车内的后视镜大小调整该魔鬼粘粘贴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其特征在于,在该本体与车内原有后视镜接触的侧面上设置用以加强该固定结构与车内原有后视镜的固定结合力的贴合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防眩后视镜总成,包括一扁长矩形的本体、镶嵌在本体正面的透光镜、透光镜的框边的下缘设成宽边区域,该宽边区域正面设置有一组调整防眩亮度的调整钮;该本体的侧边设有一可开启的电池盖板,盖板内的电池座可被装入一般电池,以提供防眩驱动所需的电源;本体背面的上下边缘,分别设置一对夹勾型的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设于本体背面的长边一侧并与本体一体构成而固定;该第二连接部设于本体背面的长边另一侧,与本体呈垂直方向的轨道式弹性组合,使具有向本体弹性靠拢的夹持力;还包括一第三连接部,该第三连接部是在本体的正面,设置两个手动旋紧钮,该旋扭通过本体外壳,利用螺旋迫紧第二连接部,使在安装定位后,第二连接部因受力迫紧后因弹性失去作用而成为不会移动的紧固结构。以将该本体牢固地设置在该车既有的后视镜表面。具有三维度固定装置,可适用于车内的各种尺寸的后视镜,且可自行进行组装及拆卸;更可避免行车因过度剧烈的摇晃,或碰撞造成该防眩后视镜掉落或弹跳飞出的缺失及危险。
文档编号B60R1/04GK2884252SQ20062004103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4日
发明者张家荣 申请人:张家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