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4766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
其所用车架。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生活中,尤其是交通运输、娱乐、竞技场合,机动车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常见的机动车有汽车、三轮车、两轮车等,两轮车占用空间小,转向半径小,以其灵活性、便捷性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相对而言,汽车在稳定性、安全性方面更胜一筹,现有的三轮车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两轮车及汽车的优点,其相对于汽车而言更为灵活、相对于两轮车而言稳定性及安全性较好。但现有的三轮车包括正三轮及侧三轮两种,但其共同点都是具有一个前轮、两个后轮,一个前轮起到转向作用,两个后轮之间装有差速器,差速器将发动机的动力向两个后轮分配;现有的三轮车具有如下缺陷 1、两个后轮之间装有差速器,使得整车的结构复杂,不利于降低整车的成本及重 2、当其中一个后轮出现打滑或悬空的时候,会出现空转,发动机所输出的动力无法有效的输送至另一个后轮,要克服后轮的打滑或空转现象,需要加装其它机构,会导致整车的成本进一步增加; 3、前轮作为转向轮,在前轮转向时,若前轮打滑,则会使三轮车转向不灵,影响转向的灵活性及可靠性。 基于以上因素,现有的三轮车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以克服现有结构的缺陷,但在三轮车设计中,车架的设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车架的作用有安装发动机、前悬架、后悬架、制动、转向等系统,车架对部件起到安装与支撑作用,所以车架的结构决定了整车的整体布局,也决定了整车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本实用新型对三轮车的整体布局进行改进,结构简单,且可以有效的提高三轮车的转向灵活性及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种三轮车车架,包括架体,在架体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在架体头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架体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在架体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转向杆支撑导管与架体左侧、架体右侧的距离相等。采用该车架装配的三轮车的结构是 —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包括车架、发动机、悬架、车轮、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在车架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发动机连接在发动机支撑部上,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与车轮连接;所述悬架包括左前悬架、右前悬架、后悬架,所述车轮包括左前轮、右前轮及后轮,在车架头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车架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左前轮通过左前悬架与左前悬架支撑部连接,右前轮通过右前悬架与右前悬架支撑部连接,后轮通过后悬架与后悬架支撑部连接;在车架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杆、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转向杆插于转向杆支撑导管内并分别通过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与左前轮、右前轮连接;转向杆、后轮均与车架左侧、车架右侧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所述三轮车尾部中央为后轮,头部左右两侧分别为左前轮、右前轮,转
向杆装于转向杆支撑导管内且居中,三轮车只有一个后轮,省去了差速器,结构简单,前方
两个为转向轮,转向可靠且稳定性好,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位于三轮车中央,使乘坐人员
的重量在左、右侧均布,进一步提高三轮车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结构是 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位于另一个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的前下方;所述转向杆也为至少两个,各转向杆之间通过万向节连接。分段式结构可方便设置,使上部的转向杆朝向驾驶人员以方便操作,并保证下部的转向杆将转向动力传递到转向拉杆。 在所述转向杆的下端设有一个联动件,该联动件的中部与所述转向杆固接,其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铰接;该联动件为等腰三角板,该等腰三角板的顶角与所述转向杆固接,另两个等边角分别与所述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铰接,该结构简单,并保证转向动力均匀的分配到左右两侧。 该三轮车还包括有左前减振器、右前减振器、后中央减振器,在所述车架头部左、
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减振支撑部、右前减振支撑部,在所述车架尾部的中央设有后减振器
支撑部;左前减振器、右前减振器的一端分别与左前减振支撑部、右前减振支撑部连接,另
一端分别与左前悬架、、右前悬架连接;左前减振器、右前减振器、后中央减振器均为螺旋弹
簧减振器,由于采用后中央减振器,可留出大量的空间,方便左排气管、右排气管的设置。 所述左前悬架包括左悬架上横臂、左悬架下横臂,所述右前悬架包括右悬架上横
臂、右悬架下横臂,所述左前悬架支撑部至少包括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及左前悬架下支撑部,
所述右前悬架支撑部至少包括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及右前悬架下支撑部,左悬架上横臂、左
悬架下横臂、右悬架上横臂、右悬架下横臂分别与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左前悬架下支撑部、
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右前悬架下支撑部铰接。 所述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左前悬架下支撑部、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右前悬架下支撑部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左前悬架下支撑部、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右前悬架下支撑部分别沿前后方向设置。 所述后悬架支撑部为设于所述车架尾部左、右两侧的两个转轴孔,所述后悬架为叉式悬架,该叉式悬架的前端通过转轴安装于转轴孔内,叉式悬架的左叉、右叉分别所述后轮轮轴的左侧、右侧活动连接。 所述车架包括两条沿前后方向的左侧底边梁及右侧底边梁,在左侧底边梁、右侧
底边梁的上方分别设有左侧上弯梁、右侧上弯梁,左侧底边梁与右侧底边梁之间、左侧上弯
梁与右侧上弯梁之间均通过横梁连接。该结构的车架强度可靠,加工简单。 所述左侧上弯梁与右侧上弯梁从头部至中部逐渐变高,所述左侧上弯梁与右侧上弯梁从中部至尾部先急剧下降后再向尾部平齐,并在该平齐部位设有鞍式座椅支撑部,在该鞍式座椅支撑部上安装有鞍式座椅,该鞍式座椅与车架左侧、车架右侧的距离相等。[0021]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发三轮车用发动机的结构、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与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发动机的电气控制及机械控制结构等均可通过现有技术来实现。[0022]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架,可以对三轮车的布局进行全新设计,且车架强度高,易于加工; 2、本实用新型所述三轮车具有左前轮、右前轮两个转向轮,转向轮不易打滑,转向灵活、可靠; 3、该三轮车仅有一个后轮驱动,省去了差速器,结构简单; 4、车架的上弯梁中部变高,为发动机的安装留下足够的空间,后部平齐,可以安装鞍式座椅; 5、三轮车的鞍式座椅均设于三轮车的中央(即与左侧、右侧距离相等),三轮车尾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排气管,使三轮车的重量均匀分布于两侧,重心稳定,不易倾倒,稳定性及安全性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三轮车的立体结构图;[0029] 图2是图1的俯视图;[0030]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转向系统的结构图;[0032]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架的俯视图;[0033] 图6是图5的A-A视图;[0034] 图7是图5的B向视图;[0035] 图8是图5的C向视图;[0036]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支撑部,2、左前悬架上支撑部,3、左前悬架下支撑部,4、右前悬架上支撑部,5、右前悬架下支撑部,6、左悬架上横臂,7、左悬架下横臂,8、右悬架上横臂,9、右悬架下横臂,10、转向杆,11、上部转向杆支撑导管,12、中部转向杆支撑导管,13、下部转向杆支撑导管,14、左前减振支撑部,15、右前减振支撑部,16、左前减振器,17、右前减振器,18、左侧底边梁,19、右侧底边梁,20、左侧上弯梁,21、右侧上弯梁,22、横梁,23、座椅支撑部,24、后悬架,25、后轮,26、左前轮,27、右前轮,28、后悬架支撑部,29、转向手把,30、鞍式座椅,32、排气管,33、左侧转向拉杆,34、右侧转向拉杆,35、联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8所示,一种三轮车车架,包括架体,在架体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l,在架体头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架体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28;在架体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转向杆支撑导管与架体左侧、架体右侧的距离相等。
6[0039] 采用本实施例所述车架所安装的三轮车结构如图l至图4所示,该三轮车的整体 结构是 —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包括车架、发动机、悬架、车轮、转向系统、 传动系统,在车架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l,发动机连接在发动机支撑部1上,发动机通过传 动系统与车轮连接;所述悬架包括左前悬架、右前悬架、后悬架24,所述车轮包括左前轮 26、右前轮27及后轮25,在车架头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 部,在车架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28,左前轮26通过左前悬架与左前悬架支撑部连接, 右前轮27通过右前悬架与右前悬架支撑部连接,后轮25通过后悬架24与后悬架支撑部28 连接;在车架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杆10、左侧转向拉杆33、右 侧转向拉杆34,转向杆10插于转向杆支撑导管内并分别通过左侧转向拉杆33、右侧转向拉
杆34与左前轮26、右前轮27连接;转向杆10、后轮25均与车架左侧、车架右侧的距离相等。 其中,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为三个,即上部转向杆支撑导管11、中部转向杆支撑导 管12、下部转向杆支撑导管13,中部转向杆支撑导管12位于上部转向杆支撑导管11的前 下方,下部转向杆支撑导管13位于中部转向杆支撑导管12的前下方;左侧转向拉杆33、右 侧转向拉杆34的两端均设有球头销,转向杆10为三段,三段转向杆IO之间用万向节连接, 上部的转向杆10上安装有转向手把29,在下部的转向杆10下端设有一个联动件35(即等 腰三角板),该联动件35的中部(等腰三角板的顶角位置)与转向杆10固接,其左、右两侧 (等腰三角板的两个等边角位置)分别与左侧转向拉杆33、右侧转向拉杆34铰接。 所述左前悬架包括左悬架上横臂6、左悬架下横臂7,所述右前悬架包括右悬架上 横臂8、右悬架下横臂9,所述左前悬架支撑部包括左前悬架上支撑部2、左前悬架下支撑部 3 ;右前悬架支撑部包括右前悬架上支撑部4、右前悬架下支撑部5 ;左前悬架上支撑部2、左 前悬架下支撑部3、右前悬架上支撑部4、右前悬架下支撑部5均为两个,两个左前悬架上支 撑部2、左前悬架下支撑部3、右前悬架上支撑部4、右前悬架下支撑部5分别沿前后方向设 置;左悬架上横臂6、左悬架下横臂7、右悬架上横臂8、右悬架下横臂9分别与左前悬架上 支撑部2、左前悬架下支撑部3、右前悬架上支撑部4、右前悬架下支撑部5铰接。 该三轮车还包括有左前减振器16、右前减振器17、后中央减振器,在车架头部左、 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减振支撑部14、右前减振支撑部15,在车架尾部的中央设有后减振器 支撑部;左前减振器16、右前减振器17的一端分别装于左前减振支撑部14、右前减振支撑 部15上,另一端分别装于左悬架下横臂7、右悬架下横臂9上。 后悬架支撑部28为设于车架尾部左、右两侧的两个转轴孔,后悬架24为叉式悬 架,该叉式悬架的前端通过转轴安装于转轴孔内,叉式悬架的左叉、右叉分别后轮25轮轴 的左侧、右侧活动连接。 所述车架包括两条沿前后方向的左侧底边梁18及右侧底边梁19,在左侧底边梁 18、右侧底边梁19的上方分别设有左侧上弯梁20、右侧上弯梁21,左侧底边梁18与右侧底 边梁19之间、左侧上弯梁20与右侧上弯梁21之间均通过横梁22连接,三个转向杆支撑导 管设于横梁22上,左侧上弯梁20与右侧上弯梁21从头部至中部逐渐变高,左侧上弯梁20 与右侧上弯梁21从中部至尾部先急剧下降后再向尾部平齐,左侧上弯梁20及右侧上弯梁 21尾部平齐部位为鞍式座椅支撑部23,鞍式座椅30装于该鞍式座椅支撑部23上,鞍式座椅30与车架左侧、车架右侧的距离相等。
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由于车架进行较大改进,可以对三轮车的布局进行全新设计,且车架强度高,易 于加工; 2 、该三轮车具有左前轮26 、右前轮27两个转向轮,转向轮不易打滑,转向灵活、可 罪; 3、该三轮车仅有一个后轮25驱动,省去了差速器,结构简单; 4、车架的上弯梁中部变高,为发动机的安装留下足够的空间,后部平齐,可以安装 鞍式座椅30 ; 5、三轮车的鞍式座椅均设于三轮车的中央(即与左侧、右侧距离相等),三轮车尾 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排气管32,使三轮车的重量均匀分布于两侧,重心稳定,不易倾倒, 稳定性及安全性高。
8
权利要求一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包括车架、发动机、悬架、车轮、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在车架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发动机连接在发动机支撑部上,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与车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包括左前悬架、右前悬架、后悬架,所述车轮包括左前轮、右前轮及后轮,在车架头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车架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左前轮通过左前悬架与左前悬架支撑部连接,右前轮通过右前悬架与右前悬架支撑部连接,后轮通过后悬架与后悬架支撑部连接;在车架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杆、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转向杆插于转向杆支撑导管内并分别通过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与左前轮、右前轮连接;转向杆、后轮均与车架左侧、车架右侧的距离相等。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杆支 撑导管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位于另一个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的前下 方;所述转向杆也为至少两个,各转向杆之间通过万向节连接。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向杆的 下端设有一个联动件,该联动件的中部与所述转向杆固接,其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转 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铰接。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该三轮车还包括 有左前减振器、右前减振器、后中央减振器,在所述车架头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减振 支撑部、右前减振支撑部,在所述车架尾部的中央设有后减振器支撑部;左前减振器、右前 减振器的一端分别与左前减振支撑部、右前减振支撑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左前悬架、、右 前悬架连接。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悬架 包括左悬架上横臂、左悬架下横臂,所述右前悬架包括右悬架上横臂、右悬架下横臂,所述 左前悬架支撑部至少包括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及左前悬架下支撑部,所述右前悬架支撑部至 少包括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及右前悬架下支撑部,左悬架上横臂、左悬架下横臂、右悬架上横 臂、右悬架下横臂分别与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左前悬架下支撑部、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右前 悬架下支撑部铰接。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悬架上 支撑部、左前悬架下支撑部、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右前悬架下支撑部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左 前悬架上支撑部、左前悬架下支撑部、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右前悬架下支撑部分别沿前后方 向设置。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撑 部为设于所述车架尾部左、右两侧的两个转轴孔,所述后悬架为叉式悬架,该叉式悬架的前 端通过转轴安装于转轴孔内,叉式悬架的左叉、右叉分别所述后轮轮轴的左侧、右侧活动连接。
8.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 述车架包括两条沿前后方向的左侧底边梁及右侧底边梁,在左侧底边梁、右侧底边梁的上 方分别设有左侧上弯梁、右侧上弯梁,左侧底边梁与右侧底边梁之间、左侧上弯梁与右侧上 弯梁之间均通过横梁连接。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上弯梁与右侧上弯梁从头部至中部逐渐变高,所述左侧上弯梁与右侧上弯梁从中部至尾部先急剧 下降后再向尾部平齐,并在该平齐部位设有鞍式座椅支撑部,在该鞍式座椅支撑部上安装 有鞍式座椅,该鞍式座椅与车架左侧、车架右侧的距离相等。
10. —种三轮车车架,包括架体,在架体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其特征在于,在架体头部 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架体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 在架体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转向杆支撑导管与架体左侧、架体右侧的距离相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该车架包括架体,在架体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在架体头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架体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在架体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转向杆支撑导管与架体左侧、架体右侧的距离相等。采用本车架后,可对三轮车的整体布局进行全新设计,三轮车具有左前轮、右前轮两个转向轮,具有后轮一个驱动轮,鞍式座椅设于车架的中央;本实用新型所述三轮车结构简单、转向灵活可靠、重心稳定,安全性高。
文档编号B60G13/00GK201447013SQ20092005096
公开日2010年5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4日
发明者兰凤崇, 姜立标, 肖宏伟, 陈吉清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