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862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汽车的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在汽车发生碰撞 时,如何对汽车在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防止乘员空间发生较大的变形及结 构破坏,最大限度保护乘员安全,传统的做法是在车身结构设计时予以充分考虑,但是这给 整车设计带来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该吸能装置的结构简单,能 够很好的吸收汽车前碰撞产生的能量,对整车的制造工艺无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所
述的吸能装置包括两个对称布置在前防撞梁下部的杆,所述的杆的前端固定在前防撞梁下
部的左右两侧,杆呈弯折形状自前向后延伸至前轮的桥架,杆的后端固定在桥架上。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是两个左右对称布置在
前防撞梁下部的杆,杆的前端分别固定在前防撞梁下部的左右两侧,杆的后端分别固定在
桥架上,整个杆呈弯折形状,弯折形状的具体形状是与车底面的形状相吻合,同时沿前轮后
侧向后延伸,这样就实现了结构件的空中复杂连接,结构非常简单,对整车的制造工艺无影
响,在汽车发生前碰撞时,杆会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弯曲,从而能够很好的吸收汽车前碰撞
产生的能量,减小成员的受伤害程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撞杆衬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所述的吸能装置包括两 个对称布置在前防撞梁下部的杆IO,所述的杆10的前端固定在前防撞梁下部的左右两侧, 杆10呈弯折形状自前向后延伸至前轮的桥架,杆10的后端固定在桥架上。本实用新型的汽 车吸能装置是两个左右对称布置在前防撞梁下部的杆10,杆10的前端分别固定在前防撞 梁下部的左右两侧,杆10的后端分别固定在桥架上,整个杆10呈弯折形状,弯折形状的具 体形状是与车底面的形状相吻合,同时沿前轮后侧向后延伸,这样就实现了结构件的空中 复杂连接,结构非常简单,对整车的制造工艺无影响,在汽车发生前碰撞时,杆10会吸收碰 撞产生的能量弯曲,从而能够很好的吸收汽车前碰撞产生的能量,减小成员的受伤害程度。[0010]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杆10呈弯折形状自前向后延伸是从杆10的前端向后延伸 至前轮处弯折再向后延伸至桥架。采用弯折形状结构,在碰撞时杆10能达到更好的吸能效 果,弯折形状的具体形状是与车底面的形状相吻合,同时沿前轮后侧向后延伸,杆10在前
轮处弯折也就是绕过前轮,这样对整车的设计工艺无影响。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杆10的后端呈扁平状,所述的扁平状后端的 杆面与桥架的底面平行,所述的扁平状后端沿杆长方向设置开口状条形孔12,条形孔12的 内侧设置孔13。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将杆10的后端成扁平状,且扁平状后端的杆面与桥 架的底面平行,杆10的后端就方便安装在桥架上,杆10的扁平状后端沿杆长方向设置开口 状条形孔12,这样在安装时杆10可直接通过开口状条形孔12安装,如螺钉等,条形孔12就 可直接插过螺钉,这样安装起来就更方便,在条形孔12的内侧设置孔13,通过孔13可进一 步的固定杆IO,可使杆10安装的更牢固。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杆10的前端设有筒状杆套ll,筒状杆套11 的中心线与杆IO垂直。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在杆10的前端设有筒状杆套ll,筒状杆套 11与杆10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穿过与杆10垂直的筒状杆套11直接安装杆10,如螺 钉可以直接通过筒状杆套11固定杆io,这样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筒状杆套11内设置形状与其相吻合的筒状 衬套20,且筒状衬套20与筒状杆套11的中心线重合。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筒状杆 套11内设置形状与其相吻合的筒状衬套20,通过筒状衬套20将杆10固定在前防撞梁的下 部,在安装杆10时,如螺钉等可以通过筒状衬套20固定杆IO,就避免了螺钉与杆10的直接 接触,这样就实现了杆10与整车的柔性连接,筒状衬套20可以采用一些柔性材料,更有利 于保护整个车身,同时吸能效果也较好。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筒状衬套20包括外套21、橡胶弹性体22和 内套23,外套21与筒状杆套11固定连接,橡胶弹性体22置于外套21和内套23之间。采 用这样的技术方案,筒状衬套20的外套21与筒状杆套11固定连接,这样的结构可有助于 更好的固定筒状衬套20,防止筒状衬套20在汽车行驶或碰撞时脱落,内套23通过固定装置 如螺钉等与前防撞梁相连,橡胶弹性体22使杆10与整车实现柔性连接,提高了整车的舒适 性,提升了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性。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外套21的上端设有向两侧凸出的的翻边 211,所述的橡胶弹性体22沿外套21的翻边211设置翻边221,翻边221稍短于翻边211, 橡胶弹性体22的上下端边缘222沿外套21的内壁和内套23的外壁呈尖角状延伸。采用 这样的技术方案,外套21和橡胶弹性体22设置向外凸出的翻边211和221,可使筒状衬套 20更好的与筒状杆套11固定,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托付作用;橡胶弹性体22的上下端边缘 222沿外套21的内壁和内套23的外壁呈尖角状延伸,这样增加了橡胶弹性体22与内套23 和外套21的接触面积,也就是增加了橡胶弹性体22的附着力,防止橡胶弹性体22脱落,同 时也使杆10与整车的连接更牢固更富有弹性。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套23的上段孔径大于下段孔径。这样的 结构既能通过内套23将杆10固定在车底,在碰撞时稍大的内套23的上段孔径也有一定的 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杆10为低合金高强度的厚壁钢管。采用低合金高强度的厚壁钢管作为杆10的材料,结构强度和韧性都较好,碰撞时的吸能效果也好,本实用新型是 采用Q345A型号的厚壁钢管作为杆10的材料。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装置是两个左右对称分布在汽车前防撞梁下部 的弯折形状的杆IO,弯折形状的具体形状是与车底面的形状相吻合,在前轮处弯折,同时沿 前轮后侧向后延伸至桥架,并将杆10的后端固定在桥架上,杆10的前端设置筒状杆套11, 在筒状杆套11内设置筒状衬套20,筒状衬套20包括外套21、橡胶弹性体22和内套23,外 套21与杆套11固定连接,橡胶弹性体22置于外套21和内套23之间,内套23通过螺钉等 将杆10固定在汽车的前防撞梁的下部,橡胶弹性体22使杆10与整车之间实现了柔性连 接,提升了汽车在前碰撞中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吸能 装置结构非常简单,安装也方便,在汽车发生前碰撞时吸能效果好,对整车的设计工艺无影 响,特将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装置命名为"撞杆总成"。
权利要求一种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装置包括两个对称布置在前防撞梁下部的杆(10),所述的杆(10)的前端固定在前防撞梁下部的左右两侧,杆(10)呈弯折形状自前向后延伸至前轮的桥架,杆(10)的后端固定在桥架上。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杆(10)呈弯折形状自前向后 延伸是从杆(10)的前端向后延伸至前轮处弯折再向后延伸至桥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杆(10)的后端呈扁平状,所述的扁平状后端的杆面与桥架的底面平行,所述的扁平状后端沿杆长方向设置开口状条形孔(12),条形孔(12)的内侧设置孔(13)。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杆(10)的前端设有筒状杆套 (ll),筒状杆套(11)的中心线与杆(10)垂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状杆套(11)内设置形状与其相吻合的筒状衬套(20),且筒状衬套(20)与筒状杆套(11)的中心线重合。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状衬套(20)包括外套 (21)、橡胶弹性体(22)和内套(23),外套(21)与筒状杆套(11)固定连接,橡胶弹性体(22) 置于外套(21)和内套(23)之间,杆(10)通过内套(23)固定在前防撞梁的下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套(21)的上端设有向两侧 凸出的翻边(211),所述的橡胶弹性体(22)沿外套(21)的翻边(211)设置翻边(221),翻 边(221)的稍短于翻边(211),橡胶弹性体(22)的上下端边缘(222)沿外套(21)的内壁和 内套(23)的外壁呈尖角状延伸。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套(23)的上段孔径大于下 段孔径。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杆(10)为低合金高强度的厚 壁钢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碰撞吸能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装置包括两个对称布置在前防撞梁下部的杆,所述的杆的前端固定在前防撞梁下部的左右两侧,杆呈弯折形状自前向后延伸至前轮的桥架,杆的后端固定在桥架上。本实用新型的吸能装置的结构简单,能够很好的吸收汽车前碰撞产生的能量,对整车的制造工艺无影响。
文档编号B60R19/02GK201472280SQ200920186869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7日
发明者李为民, 李森, 陈鹏 申请人:安徽江南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