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光垫的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3096阅读:9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避光垫的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铺设于车辆前挡风玻璃下、中控台顶面处的避光垫的定 位装置,是设一可夹住该避光垫、并挤塞于前挡风玻璃与中控台顶面之间的紧固组件,进而 令避光垫被固定住而不会随意移动。
背景技术
现在有许多汽车的内装为了走温馨或是明亮的路线,都是由米色或是浅色的皮革 所组成,加上现在大部分的车主都会加贴前档隔热纸相对的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反光,严 重的会让挡风玻璃形成镜面效果间接的影响了行车视线及安全;此外,车辆停在室外,长期 下来,中控台上方的塑料外壳或皮革,在阳光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会造成中控台产生氧化 变质、褪色,严重的甚至皮革会老化龟裂;所以在中控台的上方铺盖一避光垫,不但可以避 免中控台中控台的过热、抗紫外线功能,进而有效地保护车内中控台,同时避光垫又可以吸 收太阳光的折射,让前槽风玻璃不再出现反射的倒影,并且增加玻璃的透晰度,让驾驶的视 野更清晰、安全。不过,避光垫铺在中控台上时,容易因车辆的启动、加速、转弯或剎车而发生位移, 甚至掉出于中控台上,造成驾驶者的分心,反而影响行车的安全,进而衍生出避光垫定位的 各种不同手法,例如1、在避光垫的底面与对应的中控台顶面上,各自黏贴有魔鬼粘,让避光垫透过魔 鬼粘固定于中控台的顶面上,并可随时取下避光垫清理,虽然使用方便,但魔鬼粘在经过长 时间高温的影响,其黏着在避光垫或中控台上的黏性会逐渐减弱而脱落,同时中控台的黏 贴处也会遗留下难看的痕迹与黏剂。2、设有可以插入冷气通风口而嵌固的固定钮或固定夹,进而将避光垫固定通风口 处的栅门上,让避光垫无法移动而达定位的效果,但由于不同厂牌与车型的车辆不一定都 可以适用相同的固定钮或固定夹,反而造成生产制造上的麻烦与成本的提高。3、在前挡风玻璃与中控台的交合缝隙处插设有固定片或插片,并在避光垫的对应 处设有扣件,使能与固定片上对应处所设的扣件扣合固定在一起,或令插片与避光垫透过 绳带缝合在一起,进而让避光垫被固定于中控台上,但上述的固定片设置成本较高,则必须 预先在扣件设于避光垫上方能使用,或者上述的插片也必须预先缝设于避光垫上,所以不 适用于原本就没有设置扣件或插片的避光垫,故无法发挥其广泛的适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为了改善前述避光垫定位的简便性、适用性与成本较高等问题,本实用 新型设计了一可以挤塞于前挡风玻璃与中控台顶面之间具弹性特性的紧固组件,并同时可 通过该挤塞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而夹压住避光垫,让避光垫被定位住而无法移动。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避光垫的紧固装置,是一 紧固组件,该紧固装置上方设有紧邻于前挡风玻璃的上顶止部,其下方设有紧邻于中控台
3顶面的下顶止部,将该紧固组件连同避光垫挤塞于前挡风玻璃与中控台顶面之间,形成紧 固的作用而将避光垫定位住。上述方案中,该下顶止部的下面设以具防滑作用的钉件将避光垫固定住。上述方案中,该下顶止部的下面以车缝或黏贴固住避光垫。上述方案中,该上顶止部与下顶止部之间设有可供夹持住避光垫的夹口。该夹口 处的上面或下面处凸设有凸夹部。该夹口的内侧处形成一较大的空间。上述方案中,该上顶止部呈镂空状。上述方案中,该上、下顶止部分别设有上、下顶止面。上述方案中,该上顶止部上设有抵止部。该抵止部接近于上顶部的上端。上述方案中,该下顶部上设有抵止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上述的该紧固组件,预先将避光垫连结于其连结 端或夹合于夹口上后,再把避光垫铺盖于中控台上,并使紧固组件挤塞于前挡风玻璃与中 控台顶面之间,而在上、下顶止部受压迫及摩擦力的作用下,让紧固组件被固定于前挡风玻 璃与中控台顶面之间,进而把避光垫定位住,或因上、下顶止部受压迫而让夹口更把避光垫 夹持固定住,使得避光垫在车辆行驶中、启动或剎车时都不会发生移动,故其操作简易、并 可适合于各种车辆上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挤塞于前挡风玻璃与中控台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1.紧固组件,11.上顶止部,111.上抵止部,12.下顶止部,121.下抵止部, 13.上顶止面,14.下顶止面,15.夹口,151.凸夹部,16.收容空间,17.钉件,2.避光垫, 3.前挡风玻璃,4.中控台顶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
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用于固定住避光垫2的紧固组件1,其断面外 观可为圆形或椭圆形,同时该紧固组件1是由具弹性与止滑性的材料所制成,而该紧固组 件1包括有各对应于前挡风玻璃3与中控台顶面4处的上顶止部11与下顶止部12,同时在 上顶止部11与下顶止部12,其中该上、下顶止部11,12的外侧面分别形成有上、下顶止面 13,14,而之间则设有一夹口 15,同时令该夹口 15内侧形成较大的收容空间16。是以,利用上顶止部11与下顶止部12之间的弹性而扳开夹口 15,而预先将避光 垫2的一边穿入收容空间16内,然后避光垫2铺盖于中控台顶面4上,并把紧固组件1推 挤入前挡风玻璃3与中控台顶面4之间,让紧固组件1的上、下顶止面13,14,分别紧紧地 抵靠在前挡风玻璃3与中控台顶面4上,且通过其摩擦止滑的作用而使紧固组件1被紧塞入前挡风玻璃3与中控台顶面4之间后,产生固定的作用外,同时通过上顶止部11与下顶 止部12因受压迫而产生的反作用力,让上顶止部11与下顶止部12之间产生弹性并合的作 用,使得夹口 15缩小而将避光垫2紧紧地夹持住,故让避光垫2透过紧固组件1而被固定 于中控台顶面4上。因此,当车辆在行进当中、启动时或剎车时,所产生的惯性作用,不会让避光垫2 的滑动或甚至掉落,而且装设或取下紧固组件1于前挡风玻璃3与中控台顶面4之间的操 作非常地简单容易,同时只要前挡风玻璃3与中控台顶面4之间的夹角足以紧固住紧固组 件1,即可让避光垫2被定位住,所以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不同厂牌或车型的车辆使用。另外,该紧固组件1的外形并不受限于如
图1、2所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断面形状, 亦可如图3所示,其断面形状类呈三角形者,同样包括可分别紧抵于前挡风玻璃3与中控台 顶面4上的上顶止部11与下顶止部12,且在上顶止部11与下顶止部12之间也设有可供避 光垫2穿入而被夹持住的夹口 15,同时亦令夹口 15内侧形成较大的收容空间16 ;所以该紧 固组件1的装设操作手法、以及所能达成的功效与目的,亦如前而不再赘述,此外在该夹口 15内的上面或下面处,可以设置凸夹部151,其目的是增加对避光垫2的夹持力与防滑的效 果外,又在上顶止部11处设呈镂空状,其目的是在增加上顶止部11处的弹性伸缩度,进而 使夹口 15处的弹性夹持效果更佳。其次,再如图4所示,该紧固组件1的上顶止部11与下顶止部12上各凸设有上、 下抵止部111,121,其中该上抵止部111,其目的是在增加摩擦力与防滑的作用外,该上抵 止部111若越接近上端处,可以让上项止部11所受的施力点上移,进而让夹口 15处所产生 的夹持力量更为集中与显着。再者,请又参阅图5所示,该紧固组件1亦同样具有上顶止部11与下顶止部12,是 将紧固组件1放置于避光垫2欲进行定位的边缘处,然后两者同时挤塞入前挡风玻璃3与 中控台顶面4之间,造成上顶止部11受向下挤压的作用,而令下项止部12与中控台顶面4 之间,对避光垫2产生夹压定位的效果,或者又如图6所示,亦可令该紧固组件1的下顶止 部12或其下顶止面14处与避光垫2车缝或粘合在一起,或透过底端具防滑作用的钉件17 固定在一起,同样可将避光垫2透过该紧固组件1挤压于前挡风玻璃3与中控台顶面4之 间而被定位住。
权利要求1.一种避光垫的紧固装置,是一紧固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紧固装置上方设有紧邻于前 挡风玻璃的上顶止部,其下方设有紧邻于中控台顶面的下顶止部,将该紧固组件连同避光 垫挤塞于前挡风玻璃与中控台顶面之间,形成紧固的作用而将避光垫定位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顶止部的下面设以具 防滑作用的钉件将避光垫固定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顶止部的下面以车缝 或黏贴固住避光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顶止部与下顶止部之 间设有可供夹持住避光垫的夹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口处的上面或下面处 凸设有凸夹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夹口的内侧处形成一较 大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顶止部呈镂空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下顶止部分别设有 上、下顶止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顶止部上设有抵止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抵止部接近于上顶部的上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光垫的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顶部上设有抵止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避光垫的紧固装置,是设一可以紧塞在前挡风玻璃与中控台项面之间的紧固组件,该紧固组件设有上、下项止部,并使上、下顶止部上分别设有可以紧抵于前挡风玻璃上的上顶止面、与可紧抵于中控台项面上的下项止面,且下顶止部处可与避光垫连结、或上、下顶止部之间设有可供避光垫夹合固定的夹口,进而当避光垫的一边预先与紧固组件结合或夹合后,再将紧固组件挤塞入前挡风玻璃与中控台顶面之间固定后,避光垫即会被定位住,进而令避光垫铺设在中控台顶面上的操作更为简单容易,同时也可以适用于绝大多数不同厂牌或车型的车辆上。
文档编号B60J3/00GK201872575SQ20102016880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0日
发明者萧湘翰, 龚芳仪 申请人:萧湘翰, 龚芳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