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轮距的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842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调轮距的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驱动桥,特别是一种可调轮距和/或转向的驱动桥。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拖拉机、农业机械用底盘以及工程机械的驱动桥均为固定轮距,整机 轮距的调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通过轮胎的安装方式实现轮距可调;差速器输出动力 经过可调长度的万向节传动轴驱动最终驱动箱或轮毂。申请号为“200810041117. 9”,名称 为“差速驱动桥”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差速驱动桥,虽然也可以实现驱动桥轮距的 调整,但是其采用套管与差速电动机调整轮距,无法在轮距可调的同时实现转向,使用上受 到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调轮距的驱动桥体,以扩大驱动桥 的应用范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轮距的驱动桥,用于车辆的驱动 和/或转向,包括差速器和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包括左、右驱动半轴,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 别与所述差速器和对应的所述车辆的左、右轮毂连接,其中,所述驱动桥还包括轮距调节装 置,所述轮距调节装置分别与所述差速器及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半轴连接。上述的驱动桥,其中,所述轮距调节装置为滑套轮距调节装置,所述滑套轮距调节 装置分别包括左、右半轴滑动套、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及左、右轮距调节套,所述左、右 半轴滑动套分别安装在对应的所述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内,所述左、右半轴滑动套与对 应的所述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滑动配合,所述左、右轮距调节套分别安装在左、右半轴 滑动套内,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左、右壳体和差速器左、右半轴,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的 一端分别安装支撑在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上,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的另一端分 别安装在对应的所述左、右轮距调节套内,所述左、右驱动半轴的一端分别通过左、右轴承 座与所述左、右轮毂连接,所述左、右驱动半轴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轮距调节 套的一端连接,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和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沿轴向固定,所述左、右半 轴滑动套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轴承座连接。所述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的一端 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连接。上述的驱动桥,其中,所述左、右半轴滑动套的一端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左、右 轴承座内,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为外花键结构,所述左、右轮距调节套的另一端分别与对 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的外花键滑动连接。上述的驱动桥,其中,所述左、右半轴滑动套分别通过一转向球支撑结构安装在所 述左、右轴承座内。上述的驱动桥,其中,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分别通过轴承、差速器半轴定位套、轴 卡和孔卡沿轴向固定。上述的驱动桥,其中,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通过轴承、驱动半轴定位套、轴卡和 孔卡沿轴向固定。[0012]上述的驱动桥,其中,所述驱动桥还包括转向装置,所述转向装置分别与对应的所 述左、右驱动半轴及所述左、右轮毂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包括左、右转向包和左、右转向拉 杆,所述左、右转向包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及所述左、右轮毂连接,所述左、右 转向拉杆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转向包的壳体铰接,所述车辆的方向盘分别与所述 左、右转向拉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为通过万向节连接的两段花键轴结 构,所述万向节分别设置在所述左、右转向包内。上述的驱动桥,其中,所述轮距调节装置还包括左、右液压油缸,所述左、右液压油 缸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及所述左、右转向包的壳体铰接。上述的驱动桥,其中,所述轮距调节装置还包括左、右液压油缸,所述左、右液压油 缸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和所述左、右轴承座的壳体铰接。上述的驱动桥,其中,所述驱动桥还包括用于实现底盘高地隙的左、右最终驱动 箱,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最终驱动箱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左、右最终 驱动箱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轮毂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花键套轴与液压油缸相结合的结 构,实现轮距可调,进一步采用液压油缸实现驱动桥体的轮距无级调整,在轮距调整到需要 位置时,通过油缸锁定阀将油缸锁定在一定位置,特别适合农业机械中针对不同行距的作 物需求,同时,可再结合转向结构,使驱动桥体既实现了轮距可调,又可以转向,同时结合最 终驱动箱,实现了高地隙,扩大了驱动桥的应用范围且操作灵活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为图1的左半轴装配结构示意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4为图3的轮距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5为图4的I部放大图6为图4的K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差速器
11差速器左壳体
111左壳体锥轴承
12差速器右壳体
13差速器左半轴
14差速器右半轴
15差速器齿轮组件
16轴承
17差速器半轴定位套 18轴卡[0035]19孔卡[0036]2驱动轴[0037]21左驱动半轴[0038]22销轴[0039]23轴承[0040]24驱动半轴定位套[0041]25轴卡[0042]26孔卡[0043]27万向节[0044]3轮距调节装置[0045]31左轮距调节套[0046]32左半轴滑动套[0047]33左差速器壳体滑动套[0048]35转向球支撑[0049]36左液压油缸[0050]37右液压油缸[0051]4转向装置[0052]41左转向包[0053]411转向包连接盘[0054]42右转向包[0055]43左转向拉杆[0056]44右转向拉杆[0057]5轮毂[0058]7方向盘[0059]8左最终驱动箱[0060]81输出轴[0061]82上齿轮9右最终驱动箱[0062]10轮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参见图1、图2及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左 半轴装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轮距的驱动桥,用于车 辆的驱动,包括差速器1和驱动轴2,所述驱动轴2包括左、右驱动半轴,所述左、右驱动半轴 分别与所述差速器1和对应的所述车辆的左、右轮毂5连接,所述驱动桥还包括轮距调节装 置3,所述轮距调节装置3分别与所述差速器1及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半轴连接。参见图2、图3及图4 图6,图4为图3的轮距调节装置3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 4的I部放大图,图6为图4的K部放大图。所述轮距调节装置3为滑套轮距调节装置,所 述滑套轮距调节装置分别包括左、右半轴滑动套、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及左、右轮距调节套,所述左、右半轴滑动套分别安装在对应的所述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内,所述左、右 半轴滑动套与对应的所述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滑动配合,左、右轮距调节套分别安装在 左、右半轴滑动套内,间隙配合,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左、右壳体11、12和差速器左、右半 轴13、14,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13、14的一端分别安装支撑在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 体11、12上,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13、14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所述左、右轮距调节 套内,所述左、右驱动半轴的一端分别通过左、右轴承座与所述左、右轮毂5连接,所述左、 右驱动半轴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轮距调节套连接,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13、 14和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沿轴向固定,所述左、右轮距调节套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左、 右驱动半轴的一端定位连接,所述左、右半轴滑动套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轴承座 连接,所述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11、12连 接。因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桥为左、右对称结构,下面以左侧结构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 轮距调节装置3及转向装置4予以详细说明。所述滑套轮距调节装置的左半轴滑动套32 安装在对应的左差速器壳体滑动套33内,左轮距调节套31安装在对应的左半轴滑动套32 内,所述左半轴滑动套32与对应的所述左差速器壳体滑动套33滑动配合,所述左轮距调节 套31与对应的所述的左半轴滑动套32间隙配合,所述差速器1的差速器左壳体11、右壳体 12围合成一容置空间,差速器齿轮组件15安装在该容置空间内,差速器左半轴13的一端安 装支撑在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壳体11上,所述差速器左半轴13的另一端安装在对应的所 述左轮距调节套31内,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差速器左半轴13为外花键结构,所述左轮距调 节套31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半轴13的外花键滑动连接。所述左驱动半轴21的一端通 过左轴承座与所述左轮毂5连接,所述左驱动半轴21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左轮距调节套 31连接,所述差速器左半轴13和所述左驱动半轴21分别沿轴向固定,本实施例中,优选所 述差速器左半轴13通过轴承16、差速器半轴定位套17、轴卡18和孔卡19沿轴向定位;所 述左驱动半轴21通过轴承23、驱动半轴定位套M、轴卡25和孔卡沈沿轴向定位。所述左半轴滑动套32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左轴承座连接,所述左差速器壳体滑 动套33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壳体11连接。具体说,所述左半轴滑动套32的一端 与对应的所述左轴承座的壳体连接,或者所述左半轴滑动套32 —端可设置在对应的所述 左轴承座内,本实施例优选所述左半轴滑动套32通过一转向球支撑35安装在所述左轴承 座内,该左半轴滑动套32与该转向球支撑35可为一体结构,所述左差速器壳体滑动套33 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壳体11也可为一体结构。所述驱动桥还可以包括转向装置4,以同时实现车辆的驱动和/或转向,所述转向 装置4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及所述左、右轮毂5连接,所述转向装置4包括左、 右转向包41、42和左、右转向拉杆43、44,所述左、右转向包41、42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 驱动半轴及所述左、右轮毂5连接,所述左、右转向拉杆43、44 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 转向包41、42的壳体铰接,所述车辆的方向盘7分别与所述左、右转向拉杆43、44的另一端 连接,为了配合该转向装置4,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为通过万向节27连接的 两段花键轴结构,所述万向节27分别设置在所述左、右转向包41、42内。所述轮距调节装置3还包括左、右液压油缸36、37,所述左、右液压油缸36、37的两 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11、12及所述左、右转向包41、42的壳体铰接(同时设置转向装置4时),或和所述左、右轴承座的壳体铰接(只设置轮距调节装置3时)。通 过调整油缸长度,带动差速器左半轴13在左轮距调节套31内的滑动,实现驱动桥的轮距调 離
iF. ο所述驱动桥还可包括用于实现底盘高地隙的左、右最终驱动箱8、9,所述左、右驱 动半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最终驱动箱8、9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左、右最终驱动箱8、9 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轮毂5连接。或者左驱动半轴21驱动左最终驱动箱8的 上齿轮82 (也可为上链轮,图未示)转动,左最终驱动箱8的输出轴81直接与轮毂5连接。上述的可调轮距的驱动桥,其中,左轮距调节套31安装在左转向球支撑35与左差 速器壳体滑动套33内,左轮距调节套31的左端与左驱动半轴21的右端花键配合后通过销 轴22定位连接,左轮距调节套31的右端与差速器左半轴13的外花键配合。综上可见,具体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设置转向装置和是否设置最终 驱动箱,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轮距的驱动桥可有四种形式一种为高地隙轮距可调驱动转向 桥,一种为高地隙轮距可调驱动桥,一种为普通地隙轮距可调驱动转向桥,一种为普通地隙 轮距可调驱动桥。本说明书附图中的实施例,为高地隙轮距可调驱动转向桥的形式。其中不带转向功能时,左驱动半轴21为一花键轴,左转向球支撑35与左转向包41 的壳体16为一轴承座。带转向功能时,该左驱动半轴21可以为通过万向节27连接的两段 花键轴的转向半轴形式。左转向球支撑35与差速器左壳体11滑动配合。左差速器半轴定位套17与左驱 动半轴定位套M分别安装在差速器左壳体11与左转向球支撑35内。左轮距调节套31的 左端与左驱动半轴21的右端花键配合后通过销轴22定位连接,左轮距调节套31的右端与 差速器左半轴13的外花键配合。差速器左半轴13通过轴承16、差速器半轴定位套17、孔 卡19以及轴卡18实现轴向定位。左驱动半轴21通过轴承23、驱动半轴定位套M8、轴卡 25、孔卡沈实现了轴向定位。调节轮距用的左液压油缸36 —端与左转向包41的壳体铰 接,另一端与差速器左壳体11铰接,通过调整油缸长度,液压控制手柄调节油缸的伸缩,带 动差速器左半轴13在左轮距调节套31内的滑动,实现驱动桥的轮距调整。转向包连接盘 411连接左最终驱动箱8与左转向包41的壳体。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轮距的驱动桥的动力传递路线为该差速器输入端通过一传动 轴与车辆动力系统连接,驱动差速器齿轮组件15转动,分别驱动差速器左、右半轴13、14转 动,分别带动对应的左轮距调节套31及右轮距调节套(图未示)转动,进而带动左驱动半 轴21及右驱动半轴(图未示),从而分别驱动左、右最终驱动箱8、9内的上齿轮82或链 轮,通过分别驱动左、右最终驱动箱8、9的动力输出轴81将动力传递给轮毂5,驱动轮胎10 转动,实现轮胎10的行走驱动。所述左、右最终驱动箱8、9内的传动即可采用齿轮也可采 用链轮传动。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轮距的驱动桥轮距调整实现方法通过液压操控控制左、右液 压油缸36、37的伸长和缩短,分别带动对应的差速器左、右半轴13、14在对应的左轮距调节 套31及右轮距调节套(图未示)内的滑动,实现驱动桥的轮距调整。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轮距的驱动桥转向的实现,一端与方向盘7连接的拉杆的另一 端分别与左、右转向拉杆43、44铰接,左、右转向拉杆43、44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左、右转向包 41、42的壳体上,转动方向盘7,拉动左、右转向拉杆43、44从而带动转向球支撑35分别在左、右转向包41、42的壳体内转动,带动左驱动半轴21及右驱动半轴转动,带动左、右最终 驱动箱8、9传动轮毂5,从而带动轮胎10实现转向。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轮距的驱动桥,用于车辆的驱动和/或转向,包括差速器和驱动轴,所述驱 动轴包括左、右驱动半轴,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与所述差速器和对应的所述车辆的左、 右轮毂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还包括轮距调节装置,所述轮距调节装置分别与所述 差速器及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半轴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距调节装置为滑套轮距调节装置, 所述滑套轮距调节装置分别包括左、右半轴滑动套、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及左、右轮距 调节套,所述左、右半轴滑动套分别安装在对应的所述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内,所述左、 右半轴滑动套与对应的所述左、右差速器壳体滑动套滑动配合,所述左、右轮距调节套分别 安装在左、右半轴滑动套内,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左、右壳体和差速器左、右半轴,所述差 速器左、右半轴的一端分别安装支撑在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上,所述差速器左、右 半轴的另一端分别安装在对应的所述左、右轮距调节套内,所述左、右驱动半轴的一端分别 通过左、右轴承座与所述左、右轮毂连接,所述左、右驱动半轴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 左、右轮距调节套的一端连接,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和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沿轴向固 定,所述左、右半轴滑动套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轴承座连接,所述左、右差速器壳 体滑动套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半轴滑动套的一端分别设置在 对应的所述左、右轴承座内,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为外花键结构,所述左、右轮距调节套的 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的外花键滑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半轴滑动套分别通过一转向球 支撑结构安装在所述左、右轴承座内。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左、右半轴分别通过轴 承、差速器半轴定位套、轴卡和孔卡沿轴向固定。
6.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通过轴承、 驱动半轴定位套、轴卡和孔卡沿轴向固定。
7.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还包括转向装置, 所述转向装置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及所述左、右轮毂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包括 左、右转向包和左、右转向拉杆,所述左、右转向包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及所述 左、右轮毂连接,所述左、右转向拉杆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转向包的壳体铰接,所述 车辆的方向盘分别与所述左、右转向拉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为通过万 向节连接的两段花键轴结构,所述万向节分别设置在所述左、右转向包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距调节装置还包括左、右液压油 缸,所述左、右液压油缸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及所述左、右转向包的 壳体铰接。
9.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距调节装置还包括左、右液 压油缸,所述左、右液压油缸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差速器左、右壳体和所述左、右轴承 座的壳体铰接。
10.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桥还包括用于实现底 盘高地隙的左、右最终驱动箱,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最终驱动箱的 输入端连接,所述左、右最终驱动箱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轮毂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可调轮距的驱动桥,用于车辆的驱动和/或转向,包括差速器和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包括左、右驱动半轴,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分别与所述差速器和对应的所述车辆的左、右轮毂连接,所述驱动桥还包括轮距调节装置和/或转向装置,所述轮距调节装置分别与所述差速器及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半轴连接,所述转向装置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左、右驱动半轴及所述左、右轮毂或最终驱动箱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轮距可调,特别适于农业机械中针对不同行距的作物需求,同时可增加转向结构,使驱动桥体既实现了轮距可调,又可以转向,操作灵活方便。另外,还可通过最终驱动箱增加地隙,实现高地隙,通过性好,更适合于高杆作物的中后期田间管理。
文档编号B60B35/10GK201863634SQ20102057411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2日
发明者严荷荣, 刘树民, 周海燕, 杨学军 申请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