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采暖器以及具备该面状采暖器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2112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状采暖器以及具备该面状采暖器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状采暖器以及具备该面状采暖器的座椅。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那样,这种面状采暖器由恒温器(thermostat)构成,该恒温器是通过与电源并联连接的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以及辅助加热器来进行加热,其中,该辅助加热器与第2采暖用加热器串联连接并且与第1采暖用加热器串联连接。 恒温器被设定为一旦关闭后不再开启,由此,在启动时对两个采暖用加热器进行通电而确保速热性,在关闭恒温器之后仅继续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进行通电。另外,一般来说,安装了座椅用加热器的汽车用座椅是通过使座椅用加热器发热, 从而透过位于座椅用加热器上方的表皮使落座者感到温暖。另一方面,这存在如下问题由于也会对位于座椅用加热器下方的座垫进行加热,因此,会产生对原本应提供温暖的对象即落座者以外的对象进行加热的热损失,进而消耗了无用的电力。特别是在要使用座椅用加热器的低温下刚开始使用时,由座椅用加热器产生的热量会被低温状态的座垫所吸取。因此,存在这样的课题透过表皮而使落座者感觉到温暖的速热性变差。为此,在例如专利文件2公开的以往的汽车用座椅中,构成为在介于表皮与座垫之间的软填料(wadding)上保持发热体,由此使座椅用加热器位于表皮附近,以提高速热性。图14表示专利文件2中记载的以往的带加热器的座椅。带加热器的座椅由表皮121、 座垫122、软填料123和发热线IM构成。但是,在以往的面状采暖器的结构中,在恒温器关闭之后,仅继续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进行通电。然而,由于不是能够对环境温度进行反馈的结构,因此在环境温度低时,该采暖用加热器的稳定温度也变低,相反,在环境温度高时,该采暖用加热器的稳定温度也变高。因此,采暖用加热器成为与使用者所期望的温度相反的温度,存在损害使用者的舒适性的课题。另外,在恒温器关闭之后,仅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以恒定电力进行通电,因此面状采暖器保持在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发热量与此时向环境的散热量相平衡的温度,几乎没有温度变化。因此使用者很难感到温暖,存在损害舒适性的课题。而且,在恒温器关闭之后,不管环境温度是高还是低,都以恒定电力继续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进行通电。因此,存在节能性欠缺的课题。另外,在以往的汽车用座椅的结构中,通过使落座者与座椅用加热器之间的部件变薄来提高热传导性、即提高速热性。但是,并未提高针对座椅用加热器下方的隔热性。因此,存在与座椅用加热器下方相应的热损失未得到改善、电力的浪费也未得到改善的课题。而且,在以往的汽车用座椅的结构中,落座者与座椅用加热器之间的部件较薄。因此,存在这样的课题发热线的形状会浮现到表皮上,也就是说发热线的形状凹凸地呈现于表皮上。随着长时间的使用,该表皮的凹凸变成发热线形状的痕迹,并且因附着污物而更加明显,产生了同时损害座椅的质感/美观的二次性课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3-157955号公报专利文件2日本特开2000-3423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的目的在于解决以往的面状采暖器的课题,提供一种兼备速热性、舒适性和节能性的面状采暖器。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在于解决以往的汽车用座椅的课题,提供一种提高了速热性和节能性的带座椅用加热器的汽车用座椅。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具有与电源并联连接的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由第1采暖用加热器加热的热敏电阻;与第2采暖用加热器串联连接且由第1采暖用加热器加热的恒温器;以及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进行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的控制装置。另外,本发明的汽车用座椅具有设置在座垫与表皮之间,通过通电来向落座的人提供热量的座椅用加热器;以及设置在座椅用加热器与座垫之间的隔热性比座垫高的隔热片,隔热片不是设置在座垫的整个区域中,而是设置在座垫的规定部位处。根据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通过在接入电源后对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双方进行通电来确保速热性。另外,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将第1采暖用加热器控制为使用者所期望的温度,因此,稳定温度不会像以往那样被环境温度所左右,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性。另外,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接通/断开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通电而进行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由此,向使用者提供适当的温度变化,让使用者容易感觉到温暖,因此,不会像以往那样不存在温度变化、从而使用者很难感到温暖,进一步提高了舒适性。而且,在恒温器关闭之后,不像以往那样将接入的电力保持为恒定,而是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接通/断开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通电来进行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因此,能够减少功耗,提高节能性。另外,在本发明的座椅中,能够提高针对座椅用加热器下方(座垫侧)的隔热性, 因此,降低了对座垫进行制暖而引起的热损失,能够用相同电力的座椅用加热器提高对于落座者的速暖性。另外,即使在低电力的座椅用加热器中也能够实现同等的速暖性,能够实现节能化。另外,通过将隔热片安装到人体的容易感觉到温暖的部位,从而速暖性进一步提高,提高了作为座椅用加热器的效果。而且,不在温度控制部件的位置处安装隔热片,从而提高了座椅表面的温度稳定性,提高了落座者的温暖感。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座椅,提高了座椅用加热器对落座者的速暖性,或者既能维持速暖性又能实现节能化。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状采暖器的电路图。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中的面状采暖器的温度控制的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面状采暖器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汽车用座椅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5是该实施方式中的汽车用座椅的面状采暖器的平面图。图6是该实施方式中的汽车用座椅的落座部的剖面图。图7是该实施方式中的汽车用座椅的立体图。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汽车用座椅的剖面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汽车用座椅的立体图。图10是安装在图9的汽车用座椅上的座椅用加热器的平面图。图11是图9的汽车用座椅的落座部的剖面图。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汽车用座椅的立体图。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的汽车用座椅的落座部的剖面图。图14是以往的汽车用座椅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具有与电源并联连接的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热敏电阻、与第2采暖用加热器串联连接的恒温器、对热敏电阻和恒温器进行加热的加热部、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进行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的控制装置,通过具有上述部件,从而在恒温器关闭以前的期间,利用两个采暖用加热器的通电来提高速热性。这里,第1采暖用加热器具有加热部。通过该结构,从接入电源到恒温器关闭为止的期间,对两个采暖用加热器进行通电,在恒温器关闭之后,仅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进行通电,且控制装置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来进行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由此, 在恒温器关闭以前的期间,利用两个采暖用加热器的通电来提高速热性。另外,在恒温器关闭之后,通过热敏电阻检测环境温度(包含面状采暖器的温度) 来进行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因此,在环境温度低时,通过增大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通电量,将面状采暖器控制为使用者所期望的温度。另一方面,在环境温度高时,通过减小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通电量,将面状采暖器控制为使用者所期望的温度。另外,作为恒温器关闭之后的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例如通过进行接通/ 断开控制,向使用者提供适当的温度变化而让使用者容易感觉到温暖。另外,在恒温器关闭之后,不是像以往那样将接入的电力保持为恒定,而是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接通/ 断开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通电来进行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因此能够减少功耗, 提高节能性。另外,在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中,第1采暖用加热器由串联连接的主加热器和辅助加热器构成,辅助加热器为加热部。这样,用相同的辅助加热器对恒温器和热敏电阻进行加热,因此,在恒温器发生动作的温度与此时热敏电阻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关系中偏差量小, 至少到恒温器动作为止,能够对两个采暖用加热器可靠地进行通电,由此提高速热性。另外,在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中,作为加热部,还具有与第1采暖用加热器连接的两个辅助加热器,在两个辅助加热器中,一个辅助加热器对热敏电阻进行加热,另一个辅助加热器对恒温器进行加热。由此,分别执行每个辅助加热器的温度设定,从而容易控制第1 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另外,在恒温器动作而停止了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加热之后,控制装置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进行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由此,从接入电源到恒温器动作的期间,能够对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进行通电而提高速热性,并且从恒温器发生了动作起,控制装置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进行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从而能够对环境温度进行反馈,不将稳定时接入的电力保持为恒定,而是通过接通/断开控制等来改变电力,由此能够使发热量变化,容易将温暖感传递给 使用者,提高舒适性。而且,不将稳定时接入的电力保持为恒定,而是通过接通/断开控制等来改变电力,由此能减小功耗,提高节能性。另外,在本发明的面状采暖器中,从停止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加热起到进行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为止的时间为5分钟以内。由此,不会损害使用者的温暖感,能够维持舒适性。另外,恒温器是在从接入电源起5分钟以内发生动作。由此,能够在不会导致不安全的程度下,将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发热量提高一定程度,提高速热性。另外,在根据来自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进行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的期间,恒温器的动作持续,持续停止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加热。由此,当恒温器的温度下降到开启动作温度时,再次开始对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通电而发热,且在恒温器温度到达关闭动作温度以前,一直进行通电。使用者不会因重复该操作而感觉到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开启-关闭的重复进而不快,提高了舒适性。特别是在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发热量较高的情况下,使用者会显著地感觉到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开启-关闭的重复动作,因此对于提高舒适性的效果大。上述面状采暖器构成为被配置在座椅的座垫与表皮之间,在面状采暖器与座垫之间设有隔热性比座垫高的隔热片,且隔热片不是设于座垫的整个区域中,而是设在规定部位处。由此,通过隔热片来降低从面状采暖器向座垫的热传导,减少通向面状采暖器下方的热损失。因此,与没有安装隔热片的座椅相比,提高了对于落座者的速暖性,且减小了面状采暖器的功耗,实现了节能化。另外,将隔热片安装到作为人落座时所接触的部位的大腿部、臀部中央部、背部、 腰部、肩部、肩胛骨中央部中的至少一个部位处,从而集中于落座者容易感觉到温暖的部位,提高速暖性。另外,通过局部地提高落座者容易感觉到温暖感的部位的速暖性,从而即使是很小的电力,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温暖感。这里,隔热片由独立气泡体构成。由此,与一般由连续气泡体构成的座垫相比,隔热性提高,且能够同时实现安装到座椅上时的缓冲性。另外,隔热片具有多个贯通孔,由此来防止因安装隔热片而产生的通气性的下降, 降低落座者落座时的湿热感。另外,在座垫上设置有通风路径、通气孔等并通过风扇等向表皮面送风的座椅中,通过使隔热片具有多个贯通孔,从而不会妨碍送风。另外,第1采暖用加热器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具有与多个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不重叠的发热线。由此,通过贯通孔而产生的热损失最小,提高了速暖性、节能性,降低了湿热感。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是,具有座椅用加热器,其设置在座垫与表皮之间,通过通电而对落座的人提供热量;以及隔热片,其设置在座椅用加热器与座垫之间,隔热性比座垫高。隔热片不是设置在座垫的整个区域中,而是设置在规定部位处。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实 施方式1)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面状采暖器的电路图。在图1中,第1采暖用加热器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2经由控制装置3与电源4并联连接。第1采暖用加热器1 是将主加热器Ia和辅助加热器Ib串联连接而成的结构。辅助加热器Ib与同控制装置3 相连的热敏电阻5以及同第2采暖用加热器2串联连接的恒温器6相邻配置,分别对热敏电阻5和恒温器6进行加热。另外,第1采暖用加热器1是对热敏电阻5以及恒温器6分别进行加热的加热部的一例。关于恒温器6,将接通路径的开启温度预先设定为T0,将切断路径的关闭温度预先设定为Tl。这里,TO < Tl。控制装置3对热敏电阻5的检测温度与预先设定的基准温度T2、T3进行比较,当热敏电阻5的检测温度为T2以上时,停止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2的通电,当热敏电阻5的检测温度为比T2小的T3以下时,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2进行通电,由此在预先设定的温度范围内控制面状采暖器的外周温度。另外,T3被设定为至少比TO大的温度。上述的面状采暖器例如被配置在汽车座椅的表皮下,用于供落座于座椅上的落座者采暖。此时,需要将热敏电阻5配置在能够得到与落座者落座的部位的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的部位处,因此,例如在落座于座椅的座面侧的落座者的臀部所接触的场所的略后方部位处的座椅表皮下,与辅助加热器Ib相邻地配置热敏电阻5。另外,恒温器6也与该位置相邻地配置。主加热器Ia以与落座于座椅上的落座者的例如大腿部、臀部、腰部、背部、肩下等容易感觉到温暖感的人体部位相对的方式,被配置在座椅表皮下。第2采暖用加热器2 例如被配置在与主加热器Ia重叠的场所、或围绕主加热器Ia的周围而配置在座椅表皮下。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作用。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面状采暖器的温度控制。 在图2中,从通电开始到时间tl为止,对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1、2都进行通电,面状采暖器的外周温度及恒温器6、热敏电阻5的附近温度从室温RT起上升。特别是通过对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1、2双方进行通电,从而使面状采暖器的外周温度的速热性非常高,温度上升速度非常高。此时,对于落座于座椅上的落座者的大腿部、臀部、腰部、背部、肩下等而言,由于与这些部位相对地在座椅表皮下配置有主加热器Ia 和第2采暖用加热器2,因此主加热器Ia和第2采暖用加热器2双方的发热量相加而经由座椅表皮对这些部位传递热量。因此,能够迅速得到温暖感。另外,对于大腿部、臀部、腰部、 背部、肩下等所面向的部位的周围,也在座椅表皮下配置有第2采暖用加热器2,因此,通过第2采暖用加热器2的发热,对相应场所的座椅表皮进行制暖,使座椅表皮整体变暖。另外,通过将辅助加热器Ib调整为使得时间tl为5分钟以下,从而能够在不会导致不安全的程度下,提高主加热器Ia的发热量。由此,速热性进一步提高。当在时间tl处恒温器6达到温度Tl时,恒温器6关闭而切断通电路径。因此,停止对第2采暖用加热器2的通电,继续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1 (主加热器Ia和辅助加热器 lb)进行通电。之后,在到达时间t2以前,处于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1中的主加热器Ia和辅助加热器Ib保持通电的状态。这里,预先设定第1采暖用加热器1的发热量,使得从时间tl到时间t2的面状采暖器的外周温度(Hl H2)的关于时间的斜率α成为正的斜率,即至少不到达0以下。由此,即使恒温器6关闭而停止对第2采暖用加热器2的通电,面状采暖器的外周温度也不会因第1采暖用加热器1的发热而下降,不会损害使用者的温暖感而维持舒适性。另外,通过调整为使得时间(t2-tl)为5分钟以内,由此,即使从时间tl到时间t2的面状采暖器的外周温度(Hl H2)的关于时间的斜率万一成为O以下,也不会损害使用者的温暖感而维持舒适性。接着,当在时间t2处被辅助加热器Ib加热的热敏电阻5的温度达到T2时,根据来自该热敏电阻5的温度信息,由控制装置3开始进行电源4的接通/断开控制。S卩、当热敏电阻5的检测温度为T2以上时,停止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而当热敏电阻5的检测温度为T3以下时,进行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这里,由于将T2与T3之间的温度差设定得较小,因此面状采暖器的外周温度稳定在H2。这里,通过预先调查H2、T2、T3 的相关关系,并设置可任意设定H2的温度设定部,从而将面状采暖器控制在使用者所期望的温度。另外,由于将T2与T3之间的温度差设定得较小,因此,即使控制装置3将电源4 断开,热敏电阻5的温度也会在短时间内达到T3而又接通电源4,对辅助加热器Ib进行通电,对热敏电阻5和恒温器6进行加热。因此不会发生如下状况在时间t2以后,恒温器6 的温度下降到TO以下而致使恒温器6开启,接通对第2采暖用加热器2的通电路径通过上述作用,由于是根据来自热敏电阻5的温度信息将第1采暖用加热器1控制为使用者所期望的温度,因此,稳定温度不会像以往那样被环境温度所左右,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性。另外,在恒温器6关闭之后,不像以往那样将所接入的电力保持为恒定,而是根据来自热敏电阻5的温度信息接通/断开对第1采暖用加热器1的通电来控制第1采暖用加热器1的温度,因此功耗减小,提高了节能性。另外,当构成为将T2与T3之间的温度差设定得较大(不过,TO < T3)而使面状采暖器的外周温度在H2附近适当变化时,能够向使用者提供适当的温度变化,让使用者容易感觉到温暖。因此,不会像以往那样不存在温度变化、从而使用者很难感觉到温暖,进一步提高了舒适性。另外,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1、2可通过多个加热器的合成来构成。也就是说, 对加热器的数量没有限定。例如,在作为安装到汽车座椅上的面状采暖器来使用时,可以将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1、2设置得一致。此时,如果分割为座椅的臀部和大腿部、肋腹部和腰部、背部、肩下来使用,则十分有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使用辅助加热器Ib对恒温器6和热敏电阻5进行加热,但也可使用第1采暖用加热器1来代替辅助加热器Ib对恒温器6和热敏电阻5进行加热。此时,为了用第1采暖用加热器1对恒温器6和热敏电阻5进行加热,将恒温器6和热敏电阻5配置在第1采暖用加热器1上。因此,需要考虑不会给使用者带来采暖面附近的异物感的设计。(实施方式2)图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面状采暖器的电路图。在图3中,第1采暖用加热器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2经由控制装置3与电源4并联连接。第1采暖用加热器1 是将主加热器Ia和辅助加热器lb、lc串联连接而构成的。辅助加热器Ib与同控制装置3 相连的热敏电阻5相邻配置,对热敏电阻5进行加热。另一个辅助加热器Ic与同第2采暖用加热器2串联连接的恒温器6相邻配置,对恒温器6进行加热。即、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恒温器6不是由辅助加热器Ib进行加热,而是由辅助加热器Ic进行加热。换言之,不同点在于,加热部是由辅助加热器lb、lc实现的。这里,辅助加热器Ic和恒温器6被配置在落座者不接触的部位、例如座椅的座面后方的背面所接触的部位的表皮下、座面后端的与后座的相对面、或者座面前端的仪表盘(未图示)侧的相对面的座椅表皮下等。另外,预先设定辅助加热器Ic的发热量,使得在时间tl中恒温器6达到关闭温度Tl。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恒温器6与辅助加热器Ib相邻,因此随恒温器6的大小不同,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异物感。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恒温器6不与辅助加热器Ib相邻配置。即、恒温器6被配置在与落座的使用者不接触的部位,因此使用者不会产生采暖面的异物感。另外,通过分别执行辅助加热器lb、lc的温度设定,使得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 1、2的控制变得容易。(实施方式3)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汽车用座椅7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在汽车用座椅 7中,在表皮8与座垫9之间配置有实施方式1或2中公开的面状采暖器10。另外,在面状采暖器10与座垫9之间,设置有隔热性比座垫9高的隔热片11。另外,隔热片11不是设置在座垫9的整个区域中,而是仅设置于座垫9的规定部位处。面状采暖器10被配置在靠背部7a及落座部7b上,而且还被配置在靠背部7a及落座部7b的两翼部7c、7d上。另外,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面状采暖器10,用点划线表示隔热片11。图5是表示面状采暖器10的平面图。面状采暖器10是在基材12上配置第1采暖用加热器13和第2采暖用加热器14而构成的。第1采暖用加热器13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14都是通过来自汽车电池的供电而发热的发热线。另外,在面状采暖器10中,具有与靠背部7a及落座部7b的两翼部7c、7d对应地连接第2采暖用加热器14的侧翼配线部10c、 10d。图6是汽车用座椅7的落座部7b的剖面图。另外,落座部是指人落座时臀部和大腿所接触的一侧,而不是座椅的靠背侧。如图6所示,在落座部7b中,在座垫9与表皮8之间,从表皮8侧起依次设置有面状采暖器10和隔热片11。以下对如上构成的汽车用座椅7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如图4、图6所示,将隔热性比座垫9高(即热传导率低)的隔热片11安装到面状采暖器10与座垫9之间,由此降低面状采暖器10对座垫9的制暖。也就是说,削减作为热损失的向座垫9侧的散热。由此,提高低温下、即车室内的温度低的环境下的、落座者的速暖性及温暖感。另外,能够提高座面的温度。而且,能够以较少的发热量、即较少的电力,维持相同的速暖性、或维持相同的座面温度,提高了节能性。另外,隔热片11不是设置在座垫9的整个区域中,而是设置在规定部位处。例如, 被设置在与面状采暖器10相对的部位、或与面状采暖器10的发热线对应的部位等。特别是如图7的立体图所示,如果将隔热片11安装到人落座于座椅上时与座椅相接触的部位、 即大腿部、臀部中央部、背部及腰侧部、肩部、肩胛骨中央部,则能够增强效果。这是因为,在人落座于汽车用座椅7上时,如果使与各部位接触的部位成为大腿部接触部15、臀部中央部接触部16、背部及腰侧部接触部17、肩部接触部18、肩胛骨中央部接触部19,则各接触部是对于落座者的座面 的接触压力大、容易得到温暖感的部位。特别是大腿部接触部15,与背部侧相比,对于座面的接触压力更大,因此是容易对构成表皮8的聚氨酯等材料进行压缩而缩短与面状采暖器10之间的距离的部位。而且,大腿部接触部15是与其他部位相比落座者的衣着量少的部位,因此是容易得到温暖感的部位。另外,肩胛骨中央部接触部19在接近脊髓的人体中相当于大量释放出体内热量的部位,因此通过对该部位进行制暖,能够抑制向体外释放的热量,对保持温暖度十分有效。在本发明中,将隔热片11安装到这样的容易得到温暖感、且对于保持温暖感十分有效的大腿部接触部15、臀部中央部接触部16、背部及腰侧部接触部17、肩部接触部18、肩胛骨中央部接触部19等处,由此来提高速暖性。而且,座面的温度比相同电力的面状采暖器10高。并且,即使用较少的发热量、即较少的电力,也能够维持相同的速暖性,维持相同的座面温度。因此,提高了节能性。另外,关于安装隔热片11的部位,不限于上述部位,可以任意地设定想要提高速热性的部位、想好提高节能性的部位等。另外,当为了提高对于落座者的速暖性而使表皮8过薄时,特别是在面状采暖器 10使用了发热线等的情况下,存在如下课题因有无发热线而在表皮面上产生的微小凹凸、表皮面的硬度差异会在长时间使用中导致存在发热线的部分中浮现出磨损、污物、印记。但是,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在不使表皮8过薄的情况下,提高了对于落座者的速暖性。另外,对于本发明中使用的隔热片11而言,玻璃棉等纤维系隔热材料、聚氨酯泡沫等发泡系隔热材料、对聚氨酯等进行真空包装后的真空隔热材料等是有效的。另外,汽车用座椅7需要针对落座者所引起的反复负荷维持缓冲性,因此,对于压缩的恢复性高的发泡系隔热材料是有效的,可使用聚氨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烯烃等。另外,为了实现汽车用座椅7所要求的高缓冲性,一般在座垫9中采用连续气泡的聚氨酯泡沫,因此对于隔热片 11而言,隔热性比连续气泡体的聚氨酯泡沫高的独立气泡体特别有效。另一方面,由于独立气泡体是比连续气泡体硬的材质,因此在考虑缓冲性的情况下,当作为隔热片11使用时,优选厚度为2 IOmm左右。另外,为了提高独立气泡体的缓冲性,以不贯通隔热片11的程度局部地设置由针等形成的微小的孔也是有效的。另外,本发明的隔热片11不限于上述例子。(实施方式4)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汽车用座椅7的落座部的剖面图。在图8中,在面状采暖器10的下表面安装有设置了贯通孔21的隔热片11。面状采暖器10是在基材12 上配置作为第1采暖用加热器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发热线13a、14a而构成的,且构成为贯通孔21与发热线13a、14a不重叠。以下,对如上构成的汽车用座椅7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面状采暖器10是在至少由1块以上的布或聚氨酯等构成的基材12上保持由铜线或铜合金线等构成的发热线13a、14a而构成的。另外,关于隔热片11,为了提高隔热性能而希望通气性低,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落座者的汗等的湿气导致落座面湿热而设置了贯通孔 21。关于贯通孔21,即使在座垫9上设置了通风路径、通气孔等并通过风扇22等向表皮面送风的汽车用座椅7中,也构成为不会妨碍送风,因此是有效的。在将上述的面状采暖器10与具有贯通孔21的隔热片11层叠的情况下,当发热线13a、14a与贯通孔21的位置重叠时,发热线13a、14a的热量容易通过贯通孔21而释放,热损失量变大。因此,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如图8所示,构成为发热线13a、14a与至少一部分的贯通孔21不重叠,由此降低热损失量。由此,既提高了通气性,又提高了对于落座者的速暖性和温度性能,而且还提高了面状采暖器10的节能性。另外,在实施方式3、4中,虽然是使用落座部的剖面进行了说明,但对于靠背部而言,也是通过相同的结构而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实施方式5)
图9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汽车用座椅7的立体图,图10是作为安装在该汽车用座椅7上的面状采暖器10的、座椅用加热器的平面图。图11是汽车用座椅7的落座部的剖面图。另外,落座部不是指座椅的靠背侧,而是指人落座时臀部和大腿所接触的一侧。如图9、图11所示,汽车用座椅7是在构成座椅形状的座垫9上覆盖表皮8而构成的,而且在座垫9与表皮8之间,从表面侧起依次设置有座椅用加热器104和隔热片11。 如图10所示,座椅用加热器104是在基材12上配置发热线106而构成的,其温度由恒温器 6来控制。以下对如上构成的汽车用座椅7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如图9、图11所示,通过在座椅用加热器104与座垫9之间安装隔热性比座垫9 高、即热传导率低的隔热片11,能够降低座椅用加热器104对座垫9的制暖,S卩削减热损失 (向座垫9侧的散热)。由此,提高了低温下(车室内的温度低的环境下)的落座者的速暖性以及温暖感。另外,座面的温度变高。并且,即使发热量较低、即电力较小,也能够维持相同的速暖性,且维持相同的座面温度。因此,提高了节能性。另外,隔热片11不是设置在座垫9的整个区域中,而是设置在规定部位处。例如, 隔热片11可以设置在与座椅用加热器104相对的部位、或与座椅用加热器104的发热线 106对应的部位等。另外,当为了提高对于落座者的速暖性而使表皮8过薄时,特别是在座椅用加热器104使用了发热线106等的情况下,存在如下课题因有无发热线106而在表皮面上产生的微小凹凸、表皮面的硬度差异会在长时间使用中导致存在发热线106的部分中浮现出磨损、污物、印记。但是,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在不使表皮8过薄的情况下,提高了对于落座者的速暖性。另外,在使用恒温器6控制座椅用加热器104的温度时,随着恒温器6的关闭动作和启动动作的反复而执行对发热线106的通电的通断,因此座面温度也上下变化,落座者会意识到该温度变化,存在导致温暖感降低的课题。当为了解决该课题而将隔热片11安装到座椅用加热器104的下表面时,提高了汽车用座椅7内部的保温性能,因此抑制了恒温器6的关闭动作、开启动作时的座面温度变化。另外,此时如图11所示,在恒温器6等温度控制部件的位置处没有安装隔热片11,因而与安装隔热片11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关闭动作、开启动作的间隔。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座面的温度变化。另外,本发明的温度控制部件不限于恒温器6。另外,对于本发明中使用的隔热片11而言,玻璃棉等纤维系隔热材料、聚氨酯泡沫等发泡系隔热材料、对聚氨酯等进行真空包装后的真空隔热材料等是有效的。另外,汽车用座椅7需要针对落座者所引起的反复负荷维持缓冲性,因此,对于压缩的恢复性高的发泡系隔热材料是有效的,可使用聚氨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烯烃等。另外,为了实现汽车用座椅7所要求的高缓冲性,一般在座垫9中采用连续气泡的聚氨酯泡沫,因此对于隔热片 11而言,隔热性比连续气泡体的聚氨酯泡沫高的独立气泡体特别有效。另一方面,由于独立气泡体是比连续气泡体硬的材质,因此在考虑缓冲性的情况下,当作为隔热片11使用时, 优选厚度为2 IOmm左右。另外,为了提高独立气泡体的缓冲性,以不贯通隔热片11的程度局部地设置由针等形成的微小的孔也是有效的。另外,本发明的隔热片11不限于上述例子。(实施方式6)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的汽车用座椅7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隔热片 11被安装到人落座于座椅上时与座椅相接触的部位、即与大腿部、臀部中央部、背部以及腰侧部、肩部、肩胛骨中央部相接触的部位。以下对如上构成的汽车用座椅7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在人落座于汽车用座椅7上时,如果设汽车用座椅7上与落座者的大腿部接触的部位为大腿部接触部15、与落座者的臀部中央部接触的部位为臀部中央部接触部16、落座者的背部及腰部的横侧所接触的部位为背部及腰侧部接触部17、落座者的肩部所接触的部位为肩部接触部18、落座者的肩胛骨中央部所接触的部位为肩胛骨中央部接触部19,则各接触部是对于落座者的座面的接触压力高、容易得到温暖感的部位。特别是大腿部接触部 15,与背部侧相比,对于座面的接触压力更大,因此是容易对构成表皮8的聚氨酯等材料进行压缩而缩短与座椅用加热器104之间的距离的部位。而且,大腿部接触部15是与其他部位相比落座者的衣着量少的部位,因此是容易得到温暖感的部位。另外,肩胛骨中央部接触部19在人体中相当于大量释放出体内热量的部位,因此通过对该部位进行制暖,能够抑制向体外释放的热量,对保持温暖度十分有效。在本发明中,将隔热片11安装到这样的容易得到温暖感、且对于保持温暖感十分有效的大腿部接触部15、臀部中央部接触部16、背部及腰侧部接触部17、肩部接触部18、肩胛骨中央部接触部19等处,由此来提高速暖性。而且,座面的温度比相同电力的座椅用加热器104高。并且,即使用较少的发热量、即较少的电力,也能够维持相同的速暖性,并维持相同的座面温度。因此,提高了节能性。另外,关于本发明中安装隔热片11的部位,不限于上述部位,可以任意地设定想要提高速热性的部位、想好提高节能性的部位等。(实施方式7)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中的汽车用座椅7的落座部的剖面图。在图13中, 在座椅用加热器104的下表面安装有设置了贯通孔21的隔热片11,座椅用加热器104是在基材12上配置发热线106而构成的,且构成为贯通孔21与发热线106不重叠。以下对如上构成的汽车用座椅7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座椅用加热器104是在至少由1块以上的布或聚氨酯等构成的基材12上保持由铜线或铜合金线等构成的发热线106而构成的。另外,关于隔热片11,为了提高隔热性能而希望通气性低,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落座者的汗等的湿气导致落座面湿热而设置了贯通孔 21。关于贯通孔21,即使在座垫9上设置有通风路径、通气孔等并通过风扇22等向表皮面送风的汽车用座椅7中,也构成为不会妨碍送风,因此是有效的。
在将上述的座椅用加热器104与具有贯通孔21的隔热片11层叠的情况下,当发热线106与贯通孔21的位置重叠时,发热线106的热量容易通过贯通孔21而释放,热损失量变大。因此,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如图13所示,构成为发热线106与至少一部分的贯通孔 21不重叠,由此降低热损失量。由此,既提高了通气性,又提高了对于落座者的速暖性和温度性能,而且还提高了座椅用加热器104的节能性。另外,在实施方式5 7中,虽然是使用落座部的剖面进行了说明,但对于靠背部而言,也是通过相同的结构而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面状 采暖器以及具备该面状采暖器的座椅的速热性、舒适性以及节能性高,因此在汽车、飞机、剧场等的各种座椅的制暖中是有用的。符号说明1、13 第1采暖用加热器(加热部);Ia 主加热器;lb、lc 辅助加热器;2、14 第 2采暖用加热器;3 控制装置;4 电源;5 热敏电阻;6 恒温器;7 汽车用座椅;8 表皮; 9 座垫;10 面状采暖器(座椅用加热器);11 隔热片;13a、14a、106 发热线;21 贯通孔; 104 座椅用加热器。
权利要求
1.一种面状采暖器,该面状采暖器具有第1采暖用加热器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它们与电源并联连接;热敏电阻;恒温器,其与所述第2采暖用加热器串联连接;加热部,其对所述热敏电阻和所述恒温器进行加热;以及控制装置,其根据来自所述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进行所述第1采暖用加热器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其中,所述第1采暖用加热器具有所述加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其中,所述第1采暖用加热器由串联连接的主加热器和辅助加热器构成,所述辅助加热器是所述加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其中,所述面状采暖器还具有与所述第1采暖用加热器连接的两个辅助加热器作为所述加热部,在所述两个辅助加热器中,一个辅助加热器对所述热敏电阻进行加热,另一个辅助加热器对所述恒温器进行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恒温器发生了动作而停止了所述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加热之后, 根据来自所述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进行所述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其中,从停止所述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加热起到进行所述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为止的时间为5分钟以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其中,所述恒温器在从接入所述电源起5分钟以内发生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其中,在根据来自所述热敏电阻的温度信息进行所述第1采暖用加热器的温度控制的期间, 所述恒温器的动作持续,持续停止所述第2采暖用加热器的加热。
9.一种座椅,该座椅构成为,在座椅的座垫与表皮之间配置有权利要求1 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状采暖器,在所述面状采暖器与所述座垫之间设置有隔热性比所述座垫高的隔热片,并且所述隔热片不是设置在所述座垫的整个区域中,而是设置在所述座垫的规定部位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其中,关于所述隔热片,作为人落座时所接触的部位,设置有大腿部接触部、臀部中央部接触部、背部接触部、腰部接触部、肩部接触部、肩胛骨中央部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接触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隔热片由独立气泡体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隔热片具有多个贯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第1采暖用加热器及所述第2采暖用加热器具有与所述多个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不重叠的发热线。
14.一种座椅,该座椅具有座椅用加热器,其设置在座垫与表皮之间,通过通电而对落座的人提供热量;以及隔热片,其设置在所述座椅用加热器与所述座垫之间,隔热性比所述座垫高, 所述隔热片不是设置在所述座垫的整个区域中,而是设置在所述座垫的规定部位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其中,关于所述隔热片,作为人落座时所接触的部位,设置有大腿部接触部、臀部中央部接触部、背部接触部、腰部接触部、肩部接触部、肩胛骨中央部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接触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其中, 所述隔热片由独立气泡体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其中, 所述隔热片具有多个贯通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座椅,其中,所述座椅用加热器具有与所述多个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不重叠的发热线。
全文摘要
面状采暖器具有与电源(4)并联连接的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1、2);热敏电阻(5);与第2采暖用加热器(2)串联连接的恒温器(6);作为对热敏电阻(5)和恒温器(6)进行加热的加热部的第1采暖用加热器(1);以及根据来自热敏电阻(5)的温度信息进行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1、2)的温度控制的控制装置(3),在恒温器(6)关闭以前的期间,通过对第1及第2采暖用加热器(1、2)进行通电来提高速热性。
文档编号B60N2/44GK102450091SQ20108002297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6日
发明者吉本弘次, 日置一昭, 荻野弘之, 阿部宪生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