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988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辆的固定车顶上的遮阳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从车辆的室内开口处采光或遮光的遮阳装置。例如,在专利文件1中,记载有一种将遮光的遮光件通过卷绕轴卷绕为辊状的遮阳装置。专利文件1记载的遮阳装置主要由设置在车辆的室内开口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遮光件导轨、两侧缘被遮光件导轨引导的遮光件、和卷绕遮光件的卷绕轴构成。在专利文件1中记载了一种在从卷绕轴拉出遮光件时将遮光件的两侧缘部折回并使之被遮光件导轨引导的技术。根据该技术,由于折回,在遮光件的侧缘上沿整个折回部连续地作用有想要复原的恢复力,因此即使例如因外部负荷使遮光件的侧缘局部地要从遮光件导轨中脱离,也会因作用在其前后的侧缘上的上述恢复力起作用,使得该遮光件的侧缘被遮光件导轨拉回, 从而,遮光件的侧缘不容易从遮光件导轨中脱离。专利文件1 日本特开2010-36898号公报但是,在以往的遮阳装置中,在将遮光件向遮光件导轨上组装的情况下,必须将遮光件的前端的两侧缘部折回,并在保持折回状态的同时,将该两侧缘部同时插入至一对遮光件导轨中,因此存在组装作业烦杂的问题。另外,在假设因外部负荷使遮光件的侧缘局部地从遮光件导轨中脱离的情况下,存在其复位作业烦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这样的课题而被创造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遮光件的组装作业和复位作业的遮阳装置。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为一种设置在车辆的固定车顶上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隔着所述固定车顶的室内开口设置在两侧的一对遮光件导轨;两侧缘被所述遮光件导轨引导且对所述室内开口进行开闭的遮光件;和卷绕所述遮光件的卷绕轴,所述遮光件的两侧缘在从所述卷绕轴中被拉出时,经过随着趋向所述遮光件的前端侧而折回宽度逐渐变大的折回行程,而以折回状态被引导至所述遮光件导轨中,在所述遮光件的两侧缘上,预先设置有将所述遮光件的侧缘部折回并与所述遮光件的主体部接合而形成的折回导入部,该折回导入部从所述遮光件的前端开始沿所述遮光件的开闭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形成。根据该结构,由于形成在遮光件的前端的两侧缘上的折回导入部沿遮光件的开闭方向以规定的长度被预先设置,因此,在将遮光件的前端插入至遮光件导轨中时,能够节省对遮光件的侧缘部进行折回的工作。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遮光件向遮光件导轨的组装作业和复位作业。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遮光件的主体部的两侧,形成有用于使所述侧缘部折回的折线,所述折线沿所述遮光件的开闭方向而形成。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折线,能够得到进行折回的起点,能够在所期待的位置上折回遮光件。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折回导入部通过将所述遮光件的所述侧缘部与所述主体部缝合而形成。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侧缘部与主体部牢固地接合,所以能够提高折回导入部的耐久性。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遮光件导轨具有收纳折回部的槽部,所述折回部通过将所述遮光件折回而形成;所述槽部在与所述折回部相比的车辆内侧具有沿铅直方向延伸设置的肋部。根据该结构,由于所述槽部的车辆内侧的高度小,所以能够防止遮光件的折回部向车辆内侧的脱出。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遮阳装置具有把手和多功能挡块,所述把手具有安装在所述遮光件的前端侧并在所述遮光件导轨中滑动的滑履,所述多功能挡块在所述遮光件导轨中被安装在所述遮光件的开方向侧的端部;所述多功能挡块具有在所述遮光件的全开位置与所述把手抵接的限制部;和具有折回引导路径的基体部,所述折回引导路径供所述遮光件的被折回的侧缘穿插,且该折回引导路径与所述遮光件导轨的槽部连通,所述折回引导路径的、所述遮光件开方向侧的开口高度比所述槽部的高度大。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多功能挡块上设置限制部,所以能够将遮光件的移动限制在全开位置上。另外,折回引导路径与遮光件导轨的槽部连通,且折回引导路径中的遮光件的开方向侧的开口高度比槽部的高度大。由此,侧缘被折回的遮光件被折回引导路径引导着顺畅地插入。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基体部具有形成所述折回引导路径的下部的底部,所述底部朝向所述遮光件的开方向侧而向下方倾斜。基于遮光件的卷绕量,遮光件的侧视时的倾斜角度会变化,而该倾斜角度变大时遮光件与多功能挡块的摩擦阻力也变大。但是,根据该结构,由于底部向下方倾斜,所以能够减轻遮光件与多功能挡块的底部的摩擦阻力。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折回引导路径的、所述遮光件的闭方向侧的开口高度比所述槽部的高度小。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避免遮光件与遮光件导轨的端部接触,所以能够防止遮光件的破损。根据本发明的遮阳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遮光件的组装作业和复位作业。


图1是表示遮阳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图1的侧剖视图。图3是图1的I-I剖视图。图4是表示遮光件的前端部周围的俯视图,(a)表示折回后,(b)表示折回前。图5是表示多功能挡块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多功能挡块的立体图,(a)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到的图,(b)是从车辆的前方侧观察到的图。
图7是表示多功能挡块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剖视图。图8(a)是表示多功能挡块的安装状况的立体图,(b)是表示多功能挡块安装后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遮阳装置的作用的概略俯视图,(a)是全闭时,(b)是全开时。图10是表示遮阳装置的作用的侧剖面图。图11是表示遮阳装置的作用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 遮阳装置2 遮光件导轨3 遮光件3a 侧缘部3b 主体部3c 折线4 把手5 卷绕轴6 多功能挡块21 槽部22 滑动部31 折回导入部32 折回部33 非折回部34 折回行程40 基部41 滑履(slide shoe)42 支承托架(抵接部)51 支架61 基体部62 卡合部63 限制部65 底部66 立壁部67 中央部68 第一引导壁部69 第二引导壁部70 折回引导路径71 缓冲部件72 卡合突起R 车辆Rl 固定车顶
R2 室内开口St 缝合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适宜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遮阳装置1设置在车辆R的固定车顶Rl上,是从室内开R2处采光或遮光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R上,具有设置在车辆后方侧的遮阳装置IA和设置在车辆前方侧的遮阳装置1B。遮阳装置1A、1B共用遮光件导轨2,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对称地配置,以从中间向左右对开的要领进行室内开口 R2的开闭。如图2所示,在遮阳装置1A、1B的上方设置有根据搭乘者的操作而开闭的天窗板 N。天窗板N能够上倾或下倾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附图标记Tl表示前装饰件,附图标记T2表示固定板。另外,附图标记U1、U2表示车顶衬里。由于遮阳装置1A、1B除配置方向以外为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以设置在车辆后方侧的遮阳装置IA为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遮阳装置1 (IA)具有设置在室内开口 R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遮光件导轨2、覆盖在室内开口 R2的上方的遮光件3、设置在遮光件3的前端侧的把手4、引出或卷绕遮光件3的卷绕轴5、和安装在遮光件导轨2的端部上的多功能挡块6。遮光件导轨2为铝合金制的挤压型材,是沿前后方向对遮光件3进行引导的部件。 遮光件导轨2形成为比室内开口 R2的前后方向的开口长度更长。相对的遮光件导轨2、2 被平行配置。如图3所示,遮光件导轨2由底板部11、外壁部12、中板部13、内壁部14和上板部 15构成。底板部11具有第一底板部16、第二底板部17和第三底板部18。第三底板部18 配置在第一底板部16与第二底板部17之间,并形成为比第一底板部16及第二底板部17 靠上一些。在第一底板部16的车辆内侧端形成有肋部16a。外壁部12垂直地竖立设置在第二底板部17上。中板部13从外壁部12向车辆内侧突出,并垂直于外壁部12。在中板部13的内侧端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内朝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肋部13a。内壁部14从中板部13的车辆内侧垂直地竖立设置。内壁部14与外壁部1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大致相等。上板部15从内壁部14的上端向车辆内侧突出,并垂直于内壁部 14。由第三底板部18、外壁部12和中板部13构成槽部21。槽部21为供折回部32穿插的部位,该折回部32是通过对遮光件3的侧缘进行折回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由第一底板部16、上板部15和内壁部14构成滑动部22。滑动部22为供后述的滑履41滑动的部位。 另外,由中板部13、外壁部12和内壁部14构成卡合槽23。卡合槽23为供后述的第三卡合部62c卡合的部位。肋部13a是用于防止遮光件3的折回部32向车辆内侧方向脱离的突起。如图3所示,与遮光件3的折回部32相比在车辆内侧,肋部13a朝向铅直方向下方延伸设置。由此,由于槽部21的车辆内侧的高度变小,所以能够防止遮光件3向车辆内侧脱离。此外,在侧缘部3a被向下侧折回的情况下,肋部也可以是从底板部11朝向上方铅直地延伸设置的结构。遮光件3为薄的遮挡物,由遮光的材料所构成。如图1所示,遮光件3以比室内开口 R2更大的宽度形成。在遮光件3的前端设置有把手4。遮光件3的基端固定在卷绕轴5 上,并在卷绕轴5上以辊状卷绕。如图4(a)所示,遮光件3在其两侧缘具有将侧缘部3折回而形成的折回导入部 31。如图4(b)所示,折回导入部31通过将遮光件3的侧缘部3a以例如5mm 2cm左右的宽度折回并缝合在主体部3b上而形成。通过将侧缘部3a和主体部3b缝合,能够将两者牢固地接合,由此能够提高折回导入部31的耐久性。用附图标记St表示的虚线部分为缝合线。折回导入部31从遮光件3的前端开始在遮光件3的开闭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的范围内以与前后方向轴平行的方式形成。缝合边的长度没有特别地限制,可以在3cm 15cm之间适当地设置。此外,在图 4(a)及图4(b)中,为了便于说明,将支承托架42用双点划线表示。在主体部3b的侧部形成有与侧缘部3a平行的折线3c。折线3c是通过将侧缘部 3a折回而形成的折痕。通过预先设置折线3c,能够在将遮光件3插入至遮光件导轨2内时使弯折宽度恒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遮光件3的侧缘部3a和主体部3b进行缝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例如装订机构(stapler)、粘接剂或两面胶带等将侧缘部3a与主体部 3b接合(粘接)。把手4是安装在遮光件3的前端侧的树脂制部件,是作为开闭遮光件3时的抓手的部位。把手4与宽度方向轴平行地延伸设置。如图2所示,遮阳装置IA的把手4A与遮阳装置IB的把手4B两者能够在全闭时抵接。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部分表示把手4A、4B 的全开时的位置。如图1及图3所示,把手4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基部40、设置在基部40的两侧端的滑履41、和在基部40的两侧端处与滑履41邻接的支承托架42。滑履41在对把手4的施加力的作用下,在滑动部22内沿车辆前后方向(开闭方向)滑动。滑履41只要是能够在滑动部22内稳定滑动的形状,可以为任何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滑履41在滑动部22内滑动,但也可以是使滑履41在槽部21内滑动的结构。如图1及图3所示,与滑履41相比在车辆后方(遮光件的开方向侧),支承托架 42从基部40向车辆外侧突出。支承托架4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遮光件3的全开位置上与多功能挡块6抵接的“抵接部”发挥功能(参见图11)。支承托架42与基部40 —体地在遮光件导轨2的上方移动。支承托架42例如是支承卷筒的部件,所述卷筒是将遮光件3保持在任意的开度位置上的保持机构的一部分。此外,针对将遮光件3保持在任意的开度位置上的保持机构的说明不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因此省略。如图1及图2所示,卷绕轴5是将遮光件3以辊状卷绕的部件,并与宽度方向轴平行地设置。卷绕轴5在宽度方向的两端经由支架5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固定车顶 Rl0多功能挡块6是对在全开位置的遮光件3的移动进行限制、且对遮光件3的侧缘的折回进行引导的部件。多功能挡块6例如由树脂成型品构成。如图5所示,多功能挡块6安装在遮光件导轨2的后端(遮光件的开方向侧的端部)。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与遮阳装置IA有关的多功能挡块6A、6A分别安装在遮光件导轨2的后端(遮光件3A的开方向侧的端部),与遮阳装置IB有关的多功能挡块6B、6B分别安装在遮光件导轨2的前端(遮光件3B的开方向侧的端部)。如图6 (a)及图6 (b)所示,多功能挡块6主要由以剖面大致呈二字形的基体部61、 从基体部61突出的3个卡合部62、和形成于基体部61之上的限制部63构成。基体部61具有底部65、在底部65的车辆外侧垂直竖立设置的立壁部66、从立壁部66向车辆内侧延伸设置的中央部67。如图6(a)及图7(a)所示,底部65具有形成在车辆内侧的一对第一引导壁部68、 和形成在车辆外侧的一对第二引导壁部69。第一引导壁部68及第二引导壁部69相对于底部65垂直地竖立设置,并隔开间隔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如图7(a)所示,第一引导壁部68 的上方开放,第二引导壁部69的上方被中央部67所覆盖。第一引导壁部68比第二引导壁部69稍高一点。第一引导壁部68及第二引导壁部69沿车辆前后方向(遮光件的开闭方向)延伸设置,并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使高度逐渐降低。即,第一引导壁部68及第二引导壁部69的上端形成为向上方呈凸状的曲面(倾斜面)。由此,如图7(b)所示,在第二引导壁部69的后端(遮光件的开方向侧的端部)处的、从第二引导壁部69到中央部67的高度H1,比在第二引导壁部69的前端(遮光件的闭方向侧的端部)处的、从第二引导壁部69到中央部67 的高度H2大。此外,高度H2比遮光件导轨2的槽部21的高度H3小。如图6(a)所示,立壁部66为竖立设置在底部65的车辆外侧的端部的部位。中央部67相对于立壁部66垂直,并从立壁部66的内表面向车辆内侧延伸设置。由此,基体部 61呈剖面为大致二字状,其中空部作为折回遮光件3的侧缘的折回引导路径70发挥功能。如图6(a)及图6(b)所示,卡合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第一卡合部62a,第二卡合部62b及第三卡合部62c。卡合部62是与遮光件导轨2的后端(遮光件的开方向侧的端部)卡合的部位。第一卡合部62a为从底部65的车辆内侧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板状部。第一卡合部 62a趋向前端而宽度变窄。第二卡合部62b为从立壁部66的外侧面向车辆外侧及车辆前方突出的板状部。 第三卡合部62c为从中央部67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板状部。第三卡合部62c趋向前端而宽度变窄。在第三卡合部62c的前端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起72(参照图 7(a))。如图6所示,限制部63是用于将遮光件3限制在全开位置上的部位。限制部63 具有竖立设置在中央部67上的一对侧壁部63a、63b、将侧壁部63a、63b的前端侧连结起来的正面部63c、和将侧壁部63b和中央部67连结起来的横肋部63d。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面部63c上形成有圆孔,在该圆孔中嵌合有缓冲部件 71。缓冲部件71是对在遮光件3的全开位置上与支承托架(抵接部)42抵接时产生的冲击进行缓冲的部件,该缓冲部件71例如由橡胶所形成。缓冲部件71根据需要设置即可。接下来,针对遮阳装置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遮光件3上形成折回导入部31后,从设置在固定车顶Rl上的遮光
8件导轨2、2的后端(遮光件的开方向侧的端部)将滑履41插入到滑动部22中,并且只将折回导入部31插入到槽部21中。在该状态下,如图8(a)及图8(b)所示,使多功能挡块6 与遮光件导轨2的后端卡合。此外,在图8中省略了遮光件3的描画。具体的地,如图8(a)及图8(b)所示,使第一卡合部62a与遮光件导轨2的第一底板部16的下表面抵接,使第二卡合部62b与遮光件导轨2的第二底板部17的上表面及外壁部12的侧面抵接,使第三卡合部62c与中板部13抵接。第三卡合部62c嵌合在以中板部13为底面的卡合槽23中,并且在前端形成的卡合突起72 (参照图7(a))与在卡合槽23 中形成的凹槽23a卡合。由此,多功能挡块6被定位。另外,限制部63的下表面与上板部 15的上表面抵接。由此,将多功能挡块6组装在遮光件导轨2上。如图7 (b)所示,当将多功能挡块6卡合在遮光件导轨2上后,折回引导路径70与遮光件导轨2的槽部21连通。第二引导壁部69的上端,与槽部21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 中央部67的下表面与中板部13的下表面成为一个面。第二引导壁部69的上端优选与槽部21的上侧面成为一个面,或与其相比位于上方。另外,中央部67的下表面优选与中板部 13成为一个面,或与其相比位于上方。即,在已使多功能挡块6卡合时,只要是遮光件导轨 2的端部不露出的状态,就能够避免遮光件导轨2的端部与遮光件3发生卡挂。此外,通过使卡合突起72从卡合槽23的凹槽23a中脱离,并将多功能挡块6向车辆后方拉拔,从而能够从遮光件轨道2中简单地将多功能挡块6拆卸。接下来,针对遮阳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遮阳装置的作用的概略俯视图,(a)表示全闭时,(b)表示全开时。如图9 (a)所示,当搭乘者使把手4向车辆前方移动时,遮光件3被从卷绕轴5拉出,从而室内开口 R2被遮光件3覆盖。此时,遮光件3的侧缘在被从卷绕轴5拉出而插入至遮光件导轨 2内之前的期间被折回,并以折回状态在遮光件导轨2内移动。如图9(a)所示,在遮光件3被拉出的情况下,遮光件3的侧缘被分为4个部分。由附图标记31表示的部分为上述的“折回导入部”。折回导入部31由于侧缘部3a被缝制而始终被折回。由附图标记32表示的部分为“折回部”。折回部32为通过向遮光件导轨2内插入而被折回的部分。由附图标记33表示的部分为刚刚被从卷绕轴5拉出后侧缘部3a未被折回的“非折回部”。由附图标记34表示的部分为“折回行程”。折回行程34为在非折回部33与折回部32之间形成的部分,是随着趋向遮光件3的前端部(车辆前方)而逐渐使折回宽度变大的部分。如本实施方式所示,被从卷绕轴5拉出的遮光件3在其两侧缘经折回行程34而折回的状态下被引导至遮光件导轨2中,从而沿车辆前后方向对室内开口 R2进行开闭。如图3所示,通过形成向上方侧折回的折回部32,在遮光件3的侧缘上沿整个折回部32连续地作用有想要复原的恢复力,因此,即使例如从车辆的车室内侧向遮光件3施加外部因素而使遮光件3的侧缘要局部地从遮光件导轨2中脱离,也会因作用在其前后的上述恢复力起到作用,使得遮光件3被拉回至遮光件导轨2中。由此,成为遮光件3的侧缘不容易从遮光件导轨2中脱离的构造。另一方面,如图9 (b)所示,当搭乘者使把手4向车辆后方移动时,遮光件3被卷绕在卷绕轴5上,从而使室内开口 R2开放。把手4的支承托架(抵接部)42与多功能挡块6的缓冲部件71抵接的位置即为全开位置。在此,在图9中,由附图标记S表示的部分为“倾斜变位空间”。如图10所示,在遮光件3被卷绕轴5卷绕为辊状的构造中,在刚刚从卷绕轴5拉出后的路径中形成侧视为倾斜状的倾斜变位空间S。在图10中,用实线表示在通过卷绕轴5卷绕有较多遮光件3的状态下的遮光件的引出路径;用假想线表示在卷绕有较少遮光件3的状态下的遮光件的引出路径。这样,在卷绕轴5与遮光件导轨2之间必定形成有倾斜变位空间S,然而若假设使倾斜变位空间S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缩短,即、使卷绕轴5与遮光件导轨2之间的间隔减小,则遮光件3的倾斜角度θ变大。由于倾斜角度θ变大后,在铅直方向上的分量变大, 所以对把手4(参照图9)施加的水平方向的操作负荷的损失变大,从而需要对把手4施加大的手动操作力。由此,倾斜变位空间S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需要为具有某些程度的余量的尺寸。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形成折回行程34的情况下,需要将折回行程34以上的尺寸作为倾斜变位空间S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遮阳装置1,由于在遮光件3的两侧缘预先形成有折回导入部31,因此在将遮光件3的前端插入到遮光件导轨2中时,能够节省对遮光件3 的前端的侧缘部3a进行折回的工作。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遮光件3向遮光件导轨2的组装作业及复位作业。另外,由于在遮光件3的主体部3b的两侧形成有折线3c,因此能够得到折回的起点,能够在所期待的位置上折回遮光件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支承托架42与多功能挡块6的缓冲部件71 (限制部63)抵接,从而能够将遮光件3的移动限制在全开位置。另外,如图10所示,折回引导路径70与遮光件导轨2的槽部21连通,并且在折回引导路径70中,遮光件3的后端侧(遮光件的开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高度H 1比槽部21的高度H3大。由此,侧缘被折回的遮光件3经折回引导路径70引导,能够顺畅地插入到遮光件导轨2中。由此,能够使遮光件 3的折回部32的折回宽度恒定。另外,在折回引导路径70中,成为遮光件3的前端侧(遮光件的闭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高度H2比槽部21的高度H3小、并且遮光件导轨2的端部不露出的状态。由此, 由于遮光件3不会与遮光件导轨2的端部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由于遮光件3与遮光件导轨 2的端部接触而产生的遮光件3的破损。另外,如图10所示,多功能挡块6的第一引导壁部68及第二引导壁部69以趋向车辆后方侧(遮光件的开方向侧)而逐渐变低的方式而形成,因此易于对遮光件3进行引导。即,遮光件3基于向卷绕轴5的卷绕量而使侧视时的倾斜角度变化,但由于第一引导壁部68及第二引导壁部69的上表面由趋向车辆后方侧(遮光件的开方向侧)变低的曲面形成,所以能够更加顺畅地对遮光件3进行引导。而且,由此还能够减轻因倾斜角度的变化导致的遮光件3与第一引导壁部68及与第二引导壁部69的摩擦阻力。另外,由于多功能挡块6的第一引导壁部68及第二引导壁部69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竖立设有多个,因此能够使其与遮光件3的摩擦更小,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遮光件3的磨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假设由于来自车室内侧的外部因素,使遮光件3的一部分从遮光件导轨2中脱离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将把手4暂时移动到全开位置,即支承托架42与多功能挡块6的缓冲部件71 (限制部63)抵接的位置,而后只通过再次将遮光件3 拉出就能够复位。在全开位置上,由于遮光件3的大部分被卷绕轴5所卷绕,因此能够消除遮光件3的歪扭的部分。进一步地,在全开位置上,由于折回导入部31位于折回引导路径70内,因此只通过从全开位置拉动把手4,就能够使遮光件3被再次引导至遮光件导轨2 中。以上,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宜的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了一对遮阳装置1A、 1B,但也可以只设置任何一方而对室内开口 R2的全部进行覆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遮光件3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开闭的形式,也可以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开闭的形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限制部63与形成在把手4上的支承托架42抵接,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至少使把手4的一部分与多功能挡块6的一部分(限定部)抵接而限制把手4的移动即可。例如也可以为,在多功能挡块6的面对滑动部22的部位设置限制滑履 41移动的部位(限制部)且使该限制部与滑履41抵接的形式。
权利要求
1.一种遮阳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固定车顶上,其特征在于,具有隔着所述固定车顶的室内开口设置在两侧的一对遮光件导轨; 两侧缘被所述遮光件导轨引导且对所述室内开口进行开闭的遮光件;和卷绕所述遮光件的卷绕轴,所述遮光件的两侧缘在从所述卷绕轴中被拉出时,经过随着趋向所述遮光件的前端侧而折回宽度逐渐变大的折回行程,而以折回状态被引导至所述遮光件导轨中,在所述遮光件的两侧缘上,预先设置有将所述遮光件的侧缘部折回并与所述遮光件的主体部接合而形成的折回导入部,该折回导入部从所述遮光件的前端开始沿所述遮光件的开闭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遮光件的主体部的两侧,形成有用于使所述侧缘部折回的折线,所述折线沿所述遮光件的开闭方向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回导入部通过将所述遮光件的所述侧缘部与所述主体部缝合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件导轨具有收纳折回部的槽部,所述折回部通过将所述遮光件折回而形成; 所述槽部在与所述折回部相比的车辆内侧具有沿铅直方向延伸设置的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把手和多功能挡块,所述把手具有安装在所述遮光件的前端侧并在所述遮光件导轨中滑动的滑履,所述多功能挡块在所述遮光件导轨中被安装在所述遮光件的开方向侧的端部;所述多功能挡块具有在所述遮光件的全开位置与所述把手抵接的限制部;和具有折回引导路径的基体部,所述折回引导路径供所述遮光件的被折回的侧缘穿插, 且该折回引导路径与所述遮光件导轨的槽部连通,所述折回引导路径的、所述遮光件开方向侧的开口高度比所述槽部的高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部具有形成所述折回引导路径的下部的底部, 所述底部朝向所述遮光件的开方向侧而向下方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回引导路径的、所述遮光件的闭方向侧的开口高度比所述槽部的高度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遮光件的组装作业和复位作业的遮阳装置。遮阳装置(1)的特征在于,具有一对遮光件导轨(2)、两侧缘被遮光件导轨(2)引导且对室内开口(R2)进行开闭的遮光件(3)、和卷绕遮光件(3)的卷绕轴(5),遮光件(3)的两侧缘在从卷绕轴(5)中被拉出时,经过随着趋向遮光件(3)的前端侧而折回宽度逐渐变大的折回行程(34),而以折回状态被引导至遮光件导轨(2)中;在遮光件(3)的两侧缘上,预先设置有将遮光件(3)的侧缘部(3a)折回并与遮光件(3)的主体部(3b)接合而形成的折回导入部(31),该折回导入部(31)从遮光件(3)的前端开始沿遮光件(3)的开闭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形成。
文档编号B60J7/00GK102452300SQ20111031757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6日
发明者中村晃之, 岩谷努 申请人: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