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0433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副驾驶座的安全气囊装置,具体是限制安全气囊朝着乘客按压方向的侧面散开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汽车上都装有发生事故时气体从充气机流入展开的安全气囊装置,使安全气囊膨胀起来保护乘坐人的安全装置即安全气囊装置。这些安全气囊装置按需安装于汽车的各个部位,目前较常见的有安装在方向盘上的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为保护副驾驶乘员而安装在手套箱上的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为保护乘坐人的侧面而沿着车顶纵梁安装的帘式气囊装置等。其中上述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是由发生气体的充气机、与连接上述充气机连接流入气体之后膨胀展开以保护副驾驶座乘员的安全气囊组成。上述安全气囊装置完全打开之后,首先是乘员的头部接触到安全气囊,然后碰到的是胸部。上述安全气囊垫被上述乘员按压,向上述乘员按压的方向往侧面散开,则上述乘员的上半身往前倾,头部被上述安全气囊垫往后倾而有可能伤到颈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安全气囊完全打开之后往乘员按压的侧面方向散开的问题,而提出一种可防止上述乘员颈部受伤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的问题,关于其它的问题在下述内容中为从业者明确叙述。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由气体流入膨胀起来保护乘员的被上述乘员按压的安全气囊安装在上述安全气囊外侧阻止上述安全气囊向上述乘员按压上述安全气囊的侧面方向散开的外部拉带。其它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在具体说明及附图中叙述。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安全气囊打开之后即使被乘员按压,由外部拉带阻止上述安全气囊向上述乘员按压上述安全气囊垫的侧面方向散开,防止上述乘员的上半身不再向前倾,从而保护上述乘员的头部被上述安全气囊往后倾而伤到颈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并不限于上述效果,至于未提及的其它效果,从业者可从要求范围的叙述内容中了解。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安装气囊装置中展示外部拉带作用的截面图。符号说明10:安全气囊12:主面板
14:左侧面板15:排气孔
16:右侧面板20:外部拉带
22:左侧拉带24:右侧拉带
26:上侧拉带28:下侧拉带
30:内部拉带32:上侧内部拉带 34:下侧内部拉带。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和特征及其实施方法见附图和后面详细叙述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展开的实施例,会以相互不同的多种形式表达,而本实施例则采用完全叙述的方式,以便掌握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常规知识者明确了解发明的范畴,本发明只是在权利要求项的范畴内进行定义。说明书中的同一个参照符号指同一个构成因素。下面参考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图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透视图。根据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体流入之后膨胀展开保护副驾驶座上乘员的安全气囊10。安全气囊10包括膨胀展开触碰乘员的主面板(main panel) 12和主面板12两侧缝合的侧面板13。侧面板13包括主面板12左侧的左侧侧面板14和主面板12右侧的右侧侧面板16。安全气囊10与气体发生器即充气机(无图示)连接,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上述充气机产生的气体流入而膨胀展开。但安全气囊10膨胀时,副驾驶座乘员坐姿向前倾,或者乘员将副驾驶座向前拉着坐的时候,则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员与安全气囊10之间的距离太近容易导致乘员被安全气囊10的展开压下受伤。因此,安全气囊10的侧面板10上形成排放气体的排气孔15。图1是只有左侧面板14有排气孔15,但右侧面板16上也有排气孔15。就是说,安全气囊10是通过排气孔15排放气体,降低刚开始展开的压力,即使乘员和安全气囊10之间的距离再近,也可以防止乘员因安全气囊10过度展开而受伤。在这里排气孔15不需在左侧面板14和右侧面板16上分别设置,可以从左侧面板14或者右侧面板16中任选其一设置。安全气囊10展开之后,主面板12首先接触的是乘员的头部,随后接触到乘员的胸部。此时安全气囊10被乘员按压,向乘员按压安全气囊10的侧面方向散开而使气体从排气孔15排出。如上所述,安全气囊10被乘员按压向侧面散开,则上述乘员的上半身会向前方移动,随之上述乘员的头被安全气囊10往后倾而使颈部容易受伤。为此,安全气囊10外侧设置可限制安全气囊10向乘员按压的侧面方向散开的外部拉带20。外部拉带20设置在安全气囊10左侧,包括限制安全气囊10左侧向左散开的左侧拉带22,以及设置在安全气囊10右侧,限制安全气囊10的右侧向右散开的右侧拉带24。左侧拉带22是设置在左侧面板14上,限制左侧面板14向左散开,右侧拉带24是设置在右侧面板16上,限制右侧面板16向右散开。外部拉带20设置在安全气囊10的上部,还有限制安全气囊10向上展开的上侧拉带29,以及设置在安全气囊10下侧限制安全气囊10向下展开的下侧拉带28。本实施例中上侧拉带26在左侧拉带22和右侧拉带24的上端结合,下侧拉带28侧在左侧拉22和右侧拉带24的下端结合,外部拉带20是以四角带状形成。上侧拉带26和下侧拉带28设置于主面板12上,限制主面板12向上下散开。另一方面,安全气囊10的内部再设置一个内部拉带30。内部拉带30是在安全气囊10内部横穿外部拉带20设置,其两端在主面板12上
结合 内部拉带3·0限制主面板12向上述乘员凸起。就是说,内部拉带30在安全气囊内部结合得较松,随着安全气囊10膨胀,与主面板12同时移动紧绷起来,使内部拉带30拉住主面板12,主面板12则限制内部拉带30结合的部分不再膨胀起来,等安全气囊10膨胀完毕之后,内部拉带30在朝向乘员的主面板12上结合的部分向内侧凹陷。随之,安全气囊10膨胀完毕之后根据内部拉带30结合的位置出现不同的形状。如上所述,安全气囊10是随侧面板13决定向上述乘员展开的大小,也随内部拉带30决定向上述乘员展开的大小,只有安全气囊10完全打开时才具有一定的形状。内部拉带30包括上侧内部拉带32和下侧内部拉带34。上侧内部拉带32和下侧内部拉带34是其中一端在朝向主面板12中上述乘员的部分相互隔离结合,并逐渐向另一端靠拢,直至上述另一端相结合。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垫装置中显示外部拉带作用的截面图。根据图2,安全气囊10完全打开之后被上述乘员按压,则安全气囊10会受到拟向箭头A方向(上述乘员按压上述安全气囊垫方向的侧面方向)散开的压力。此时外部拉带20会朝箭头B方向限制安全气囊10散开。安全气囊10被阻止散开,则上述乘员的上半身不会向前方移动,从而防止上述乘员的头部被上述安全气囊10向后倾而伤到颈部。只要掌握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常规知识,就可以明白本发明可以用其它具体形态实施,不需改变其技术构思或者必需有的特征。因此上述实施例只是属于示例,不是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主要在后述权利要求范围中显示,从权利要求范围的意义和范围以及其同等概念得出的所有变更或者变形形状,应属于本发明的范围才是正确的解释。
权利要求
1.一种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流入之后膨胀起来,被乘员按压以保护所述乘员的安全气囊;以及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的外侧,限制所述安全气囊往所述乘员按压所述安全气囊方向的侧面散开的外部拉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拉带包括:设置在所述气囊左侧,限制所述安全气囊左侧向左散开的左侧拉带;和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右侧,限制所述安全气囊右侧向右散开的右侧拉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拉带包括: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的上侧,限制所述安全气囊的上侧向上散开的上侧拉带;和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的下侧,限制所述安全囊下侧向下散开的下侧拉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加强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拉带在所述左侧拉带和右侧拉带的上端结合,所述下侧拉带是在所述左侧拉带和所述右侧拉带的下端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包括 被所述乘员按压,被所述上侧拉带和所述下侧拉带限制向上下散开的主面板;和在所述主面板的左侧结合,被所述左侧拉带限制向左侧散开的左侧侧面板;还有在所述主面板的所述右侧结合,被所述右侧拉带限制向右散开的右侧侧面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内部还包括横穿所述外部拉带,其两端在所 述主面板上结合,限制所述主面板向所述乘员凸起的内部拉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拉带包括:上侧内部拉带和下侧内部拉带,所述上侧内部拉带和所述下侧内部拉带的一端在所述主面板的面向所述乘员的部分相互隔离结合,逐渐向另一端靠拢,直至所述另一端相结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副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垫完全展开之后,限制向乘员按压方向的侧面散开,以防止伤害上述乘员颈部。为此,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体流入之后膨胀起来,被上述乘员按压以保护上述乘员的安全气囊和设置在上述安全气囊的外侧,限制上述安全气囊向上述乘员按压安全气囊方向的侧面散开的外部拉带。
文档编号B60R21/18GK103085753SQ20111034320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日
发明者朴海权 申请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