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3171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装置的附件,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是用来减轻车辆急刹车或发生碰撞时给乘员带来人体伤害的车辆安全装置,一般以安全气囊专用材料缝合而成,当车辆急刹车或发生碰撞时瞬时充气以保护人体相关部位。为了控制气囊充气后的形状,在气带的制作过程中要增加拉带结构。气囊拉带设置于气囊室内,固定于气囊壁上,用以限制气囊室充气时的膨胀程度, 控制气袋中部的展开速度,降低气囊展开过程中对乘员的瞬间冲击力,从而避免气囊在展开初始阶段对坐姿靠前的乘员造成伤害,完全展开后也能对正常坐姿的乘员提供保护,不需要任何乘员传感器便可实现对不同乘员进行有效保护;该装置无需对车辆结构更改,并与当前的安全气囊系统相兼容,仅使用当前点火回路即可实现。现有的气囊拉带形式比较单一,一般只是在中间区域设有一条、两条或三条,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08200154688,就涉及一种“可释放拉带的气囊装置”,通过拉带控制气囊中部的展开速度,使气囊两侧先行展开。现有的气囊结构只能控制中间区域的厚度;中间增加拉带后,导致气囊的中间较薄,周围较厚,充气后气囊周围区域的压力会增大,从而会增大对乘员胸部的伤害;现有拉带的结构形式对气囊整体形状的控制效果差,不能满足不同车型的不同需要而控制气囊的形状以降低对乘员头部、颈部、胸部的伤害值。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现有拉带设置方式进行了改进的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由四拉带进行配合,在碰撞中能够很好地控制气囊的形状,从而改变气囊与人体头部、胸部、腹部的接触形式以及平衡气囊对人体头部、胸部、腹部的作用力,以减少气囊对人体的伤害,其结构简单,可控性强,造价低廉。另外,通过对各拉带的长度进行调节,能够调节人体头部、胸部受力的均勻程度。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所述气囊包括气袋及于气袋内固定的拉带,所述拉带包括根部拉带、头部拉带、胸部拉带与腹部拉带;所述根部拉带的固定端固定于气袋内壁充气口的上缘处;其可控端于气袋内的位置相当于气囊充气后的中心区域;头部拉带、胸部拉带、腹部拉带分别为前宽后窄的结构,各自的后部窄端分别与可控端固定联接;各自的前部宽端分别固定于气袋内壁,它们于气袋内壁上的位置分别为气囊充气后朝向人体头部处、胸部处、腹部处。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所提供的拉带系统在碰撞中能控制气囊的形状, 从而改变气囊与人体头部、胸部、腹部(胸部以下)的接触形式以及平衡气囊对上述部位的作用力,以减少气囊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结构简单,可控性强,造价低廉的特点。[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所述头部拉带为等腰梯形状,其后部窄端的宽度与根部拉带的宽度相应,二者间经缝合固定联接;其前部宽端与气袋内壁经缝合固定联接。所述胸部拉带为等腰梯形状,其后部窄端的宽度与根部拉带的宽度相应,二者间经缝合固定联接;其前部宽端与气袋内壁经缝合固定联接。所述腹部拉带为等腰梯形状,其后部窄端的宽度与根部拉带的宽度相应,并与根部拉带的可控端间经缝合固定联接;其前部宽端与气袋内壁经缝合固定联接。以上对头部拉带、胸部拉带、腹部拉带的具体形状进行了优化,使其易于制作,更使充气后的气囊于气袋与拉带前部宽端缝合部位处的形状相对规则,从而保证本实用新型对头部、胸部、腹部的保护效果更为有效。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胸部拉带与腹部拉带等长,且大于头部拉带的长度。所述头部拉带与腹部拉带等长,且大于胸部拉带的长度。所述头部拉带与胸部拉带等长,且大于腹部拉带的长度。以上为对拉带长度的可选择性优化,可分别实现根据需要在发生碰撞瞬间突出降低头部、胸部、腹部受力,以着重保护头部、胸部或腹部的目的。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是由根部拉带、头部拉带、胸部拉带与腹部拉带进行配合,实现充气时有效控制气囊的形状,从而改变气囊与人体头部和胸部的接触形式以及平衡气囊对人体头部、胸部与腹部的作用力,以减少气囊对人体的伤害,其结构简单,可控性强,造价低廉。另外,通过对各拉带的长度进行调节,能够调节人体头部、胸部、腹受力的均勻程度。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轿车、越野车、商用车等各种车型,用于车辆发生碰撞时对车辆乘员进行人体保护。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与图2分别是应用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气囊充气后的主视图与左视图(图中虚线表示缝合线);图3—图5分别是图1与图2中所示气囊中拉带(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构件分布结构的主视图、左视图与俯视图。图中1 一气囊,21—根部拉带,22—头部拉带,23—胸部拉带,24—腹部拉带,3— 排气孔;M—固定部位,A、B、C一气囊上的缝合线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一种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图1与图2中所示为一种汽车乘员侧气囊1,设于车辆副驾驶侧仪表板的内部并将 M部位固定。它包括气袋及于气袋内固定的拉带系统,气袋上设有排气孔3。本实施例即为上述汽车乘员侧气囊1的拉带系统,为常规的拉带材料,它包括根部拉带21、头部拉带22、胸部拉带23与腹部拉带24。[0031]根部拉带21的固定端固定于气袋内壁充气口(图中未示出)的上缘处;由于其它三根拉带的抻拉,使得根带拉带21的可控端于气袋内的位置处于气囊1充气后的中心区域。头部拉带22、胸部拉带23、腹部拉带24分别为前宽后窄的等腰梯形状平面结构, 它们的后部窄端的宽度与根部拉带21的宽度相应,经缝合与可控端固定联接;它们的前部宽端与气袋内壁经缝合固定联接。头部拉带22、胸部拉带23、腹部拉带24于气袋内壁上的位置,分别为气囊1充气后朝向人体头部处、胸部处、腹部处。由图2可见,气囊1充气后的工作面为波浪状曲面结构,图中A、B、C表示拉带系统与气袋的缝合线部位。实施例二一种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本实施例未给出图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只在于胸部拉带与腹部拉带等长,且大于头部拉带的长度。充气后气囊的波浪状工作面为上凹下凸形状,有利于降低人体头部受力。实施例三一种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本实施例未给出图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只在于所述头部拉带与腹部拉带等长,且大于胸部拉带的长度。充气后气囊的波浪状工作面为上下凸、中间凹的形状,有利于降低人体胸部受力。实施例四一种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本实施例未给出图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只在于头部拉带与胸部拉带等长,且大于腹部拉带的长度。充气后气囊的波浪状工作面为上凸下凹的形状,有利于降低人体腹部受力。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所述气囊包括气袋及于气袋内固定的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带包括根部拉带、头部拉带、胸部拉带与腹部拉带,所述根部拉带的固定端固定于气袋内壁充气口的上缘处;其可控端于气袋内的位置相当于气囊充气后的中心区域;头部拉带、胸部拉带、腹部拉带分别为前宽后窄的结构,各自的后部窄端分别与可控端固定联接;各自的前部宽端分别固定于气袋内壁,它们于气袋内壁上的位置分别为气囊充气后朝向人体头部处、胸部处、腹部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拉带为等腰梯形状,其后部窄端的宽度与根部拉带的宽度相应,二者间经缝合固定联接;其前部宽端与气袋内壁经缝合固定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拉带为等腰梯形状,其后部窄端的宽度与根部拉带的宽度相应,二者间经缝合固定联接;其前部宽端与气袋内壁经缝合固定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腹部拉带为等腰梯形状,其后部窄端的宽度与根部拉带的宽度相应,并与根部拉带的可控端间经缝合固定联接;其前部宽端与气袋内壁经缝合固定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拉带与腹部拉带等长,且大于头部拉带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拉带与腹部拉带等长,且大于胸部拉带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拉带与胸部拉带等长,且大于腹部拉带的长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乘员侧气囊拉带,包括根部拉带、头部拉带、胸部拉带与腹部拉带,根部拉带一端固定于气袋内壁充气口的上缘处,另一端同时与头部拉带、胸部拉带、腹部拉带的后部窄端经缝合固定联接;头部拉带、胸部拉带、腹部拉带的前部宽端分别固定于气袋朝向人体头部处、胸部处、腹部处的内壁,气囊充气后工作面为波浪状曲面。本实用新型的拉带组合,在碰撞中能够很好地控制气囊的形状,从而改变气囊与人体头部、胸部、腹部的接触形式并平衡气囊对上述部位的作用力,能减少气囊对人体的伤害,其结构简单,可控性强,造价低廉。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轿车、越野车、商用车等各种车型,用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对乘员进行人体保护。
文档编号B60R21/18GK202029802SQ201120044178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2日
发明者孙晴, 岳国辉, 陈现岭, 鞠春贤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